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普林尼种族”是欧美学界对异域怪异人种的称谓。15世纪末,受此观念影响,欧洲人竭力在美洲寻求能证明怪异人种存在的“证据”,并以美洲的“野蛮”与“邪恶”来衬托欧洲的“文明”与“理性”,进而证明欧洲白人是上帝创造的“标准”人种。这种认识,意在( )
A.维护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 B.证明殖民征服的合法性
C.为欧洲中心论作舆论准备 D.彰显欧洲文明优越心态
3.16世纪,英国人论证说“尚未实际占有的权利不起作用”——也就是说,领土要求只有在业已有效占据的地区才会得到尊重。同样,法国人坚决认为“在西班牙国王未曾占有的地带,他们(法国人)不该受到干扰,他们在海上航行时亦如此,他们也不会同意被剥夺海洋或天空”。据此推断( )
A.“有效占领”原则得到认可 B.新航路开辟加剧列强殖民竞争
C.西班牙亚洲霸主地位丧失 D.英法两国共同应对西班牙挑战
4.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在1627年荷兰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静物画中,将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粉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已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 D.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5.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财产继承权……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据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
①已具有国家给予的种种特权②开创了有限责任制公司先例
③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④确立了英国殖民霸权的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首次出现了在中国采购的瓷质茶杯,据统计,1629年购买了250只,1633年购买了1325只,1643年25000只,到1740年购买中国的各类茶具达110000件,1760年更是高达2000000件。据此可知,当时荷兰国内( )
A.民众货币收益增长 B.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进口瓷器物美价廉 D.收藏东方文物蔚然成风
7.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时期,不承认教皇对世界海域势力范围的划分,坚持英国在自由航行、探险和贸易的权利,宣称海洋是开放的,任何国家不应被排斥在海洋之外。该主张意在( )
A.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B.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C.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 D.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8.根据学者的统计,英国人口1430年为210万,在16世纪20年代上半叶为230万,而此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545年达到280万……1603年达到了375万,在80年的时间增长了63%。16世纪初到17世纪初,英国工业产品价值平均指数从98上升到247,而谷物的平均指数则从105上涨到575。上述材料可用于研究( )
A.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展开 B.新航路开辟与欧洲商业革命
C.市场需求与欧洲价格革命 D.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9.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
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 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
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 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
10.从14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探险发现船队不断沿着西非海岸线向南航行。每到一地,葡萄牙船队就会向当地人搜集那里的情报尤其是航海路线,也会不断与当地进行商贸活动,将满载西非黄金和奴隶的船只运回葡萄牙。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葡萄牙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标志着欧洲价格革命在局部地区爆发
C.使东方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D.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一定条件
11.1537年,西班牙法学家发表的《论新近发现的新印度群岛》提出人有三项自然权利:传教的自由、旅行的自由和交通贸易的自由,违反者立即沦为人类共同体的敌人。该学者的言论旨在( )
A.鼓励世界文明的交流 B.论证自然权利内涵
C.服务于欧洲殖民扩张 D.重建人类道德秩序
12.下图中数字代表欧洲城市潜能高低,这最大程度地体现了( )
A.生产技术的辐射 B.经济中心的转移 C.贸易格局的变化 D.工业城市的发展
13.1750年至1850年,欧洲小麦亩产量大幅提升,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欧洲“食物革命”的出现( )
①源于农业机械的发明使用②体现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③消除了穷人和富人的区别④加强了世界的饮食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C.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
15.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进行了宗教改革 B.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出现了价格革命 D.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首要目标是攫取贵金属。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白银开采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墨西哥北部的萨卡特卡斯,一是安第斯高原中部储量丰富的波托西。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量开采白银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巨额收入,使其得以维持庞大军队和臃肿的政府,继续追寻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印第安人村社生活秩序失调最严重的是那些为波托西提供劳力的地区,按照保守的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0人迁进或迁出波托西,人走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混乱了,很多人再也未回到家乡。有多少人直接死于采矿和提炼工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材料三 1565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菲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
——摘编自[美]艾玛·海伦·布莱尔等编《菲律宾群岛:1493-1803》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白银对西班牙及印第安人造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原因。
17.商业贸易的繁荣是社会、经济、政治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其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不再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据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取代,到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已演变为“隅巷(坊)制”,坊实际上已成为商业区与居住区相混杂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和中国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国王授予的特许状。1708年,“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成立。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规定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只要购买了公司的股份,就拥有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制定明确的法规,强化股东大会的重要性,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由董事长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17世纪到18世纪,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革命”是如何推动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和中国城市的发展的,并简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商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并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经济走出大西洋时代,迈向太平洋时代。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是太平洋时代正在来临的明显征兆。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气候,地理环境无法自行生产甘蔗,因而糖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商品。15世纪,葡萄牙人在适合种甘蔗的地方生产砂糖。17世纪之后,荷兰人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著名的“三角贸易”。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统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唐奶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蔗糖在欧洲流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在欧洲流通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欧洲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人类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永久性地改变。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远航美洲时,把欧洲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家畜等传到美洲,这对于推动美洲社会的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但在此之前世界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不是开启,是进一步扩大,排除A项;资助哥伦布远航的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当时西班牙还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哥伦布传播的还是欧洲传统的生产方式,但仍然领先于当时的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5世纪末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人竭力在美洲寻求能证明怪异人种存在的“证据”,并以美洲的“野蛮”与“邪恶”来衬托欧洲的“文明”与“理性”,意在说明其殖民征服的合法性,B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刚开始崛起,并未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A项;“欧洲中心论”是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未涉及欧洲中心论作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欧洲文明的优越心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和法国都想获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和利益,这会冲击西班牙的殖民优势地位,加剧欧洲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B项正确;“有效占领”原则是在19世纪被提出的,排除A项;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美洲,而非亚洲,且西班牙不是亚洲霸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法国挑战西班牙的优势地位,未体现英法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己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价值地位的下降缘于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逐渐转移至大西洋沿岸,大量亚洲香料由海上直接输入欧洲,从而导致欧洲香料价格大幅下降,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品,回归调料本身,C项正确;胡椒回归调料本位并不是民众的消费观念变化导致的,而是归功于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胡椒价值的变化缘于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的开展,与物种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财产继承权,说明东印度公司已具有国家给予的种种特权,①符合题意;英国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种种特权,有利于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有限责任制公司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18世纪英国打败了法国,从而最终确立其世界殖民霸权,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信息表明17—18世纪,荷兰进口了大量的中国茶杯,推知茶杯流入欧洲或荷兰,根据茶杯的用途:饮茶,联系所学知识,近代有大量的新物种流入欧洲,被欧洲各国人民所接受,风靡一时,其中有茶叶、咖啡、蔗糖等,结合用途和数量可知新式饮料广受追捧,荷兰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B项正确;民众货币收入增长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得不出瓷器价格高低与否,排除C项;进口物品是生活化的瓷质茶杯,文物收藏应该是高档瓷器,两者概念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558-1603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英国政府宣城海洋是开放的,坚持自由航行、探险和贸易,反对之前教皇对世界海域势力范围的划分,这些主张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这一主张意在获得资产阶级的支持,C项正确;英国在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时期实行宗教改革,已经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排除A项;当时的英国实行的是重商主义,而非自由主义政策,排除B项;当时英国尚无实力争夺殖民霸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依据材料内容可知,16世纪至17世纪80年间,英国人口迅速增长,这导致市场需求扩大,根据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可知,需求大于供给会导致物价上涨,所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市场需求与欧洲价格革命,C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与材料所述现象不一致,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其他国家的殖民掠夺情况,不能直接用来研究早期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土豆传入欧洲之后,在政治力量影响下不断推广,因其产量较高,农民和地主在满足自给性需求以外,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从事商品性生产,这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粮食作物”,而“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殖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末开始(葡萄牙)。据材料“向当地人搜集那里的情报尤其是航海路线,也会不断与当地进行商贸活动,将满载西非黄金和奴隶的船只运回葡萄牙”可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进行早期殖民扩张、贸易和掠夺,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一定条件,D项正确。葡萄人把掠夺的财富挥霍一空,流向英法等国,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排除A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16世纪30年代始于西班牙,后来延及英、法、德等国,材料未涉及价格革命的表现,同时时空也不符,排除B项;此时,东方经济发展还有相当的优势,工业革命爆发后,东方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537年(西班牙)。1537年是西班牙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西班牙的法学家提出“人有三项自然权利:传教的自由、旅行的自由和交通贸易的自由,违反者立即沦为人类共同体的敌人”,这三项权利显然是符合当时西班牙对外殖民扩张需要,服务于欧洲殖民扩张,C项正确;当时美洲等地较为落后,尚不能达到材料所列的所谓三项自然权利,因此该学者的言论并非为了鼓励世界文明的交流,排除A项;自然权利的内涵并不包括传教的自由,排除B项;材料所列的自然权利并不包括道德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城市潜能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生产技术的辐射信息,以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AC项;工业城市的发展有所体现,但非最大程度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750—1850年(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产量提高,①正确;“欧洲小麦亩产量大幅提升,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得出,小麦成为欧洲主要食物,体现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②正确;消除了穷人和富人的区别,说法有误,③错误;根据材料“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得出,加强了世界的饮食文化交流,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5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可知,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由于小麦的传播,其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可见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并非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排除A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美洲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大量金银涌入欧洲,给欧洲带来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出现使依靠地租的封建地主贵族走向衰落,C项正确;宗教改革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是英国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反对国王的专制,也不是导致贵族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到18世纪中后期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对西班牙的影响:流入的巨额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价格革命。
对印第安人影响: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印第安人因屠杀而几乎灭绝。
(2)地位:当时中国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占重要地位。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解除海禁;明朝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对中国商品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班牙和美洲)。对西班牙的影响: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量开采白银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巨额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流入的巨额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价格革命。对印第安人的影响:根据材料“每年大约有 50000人迁进或迁出波托西,人走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混乱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使印第安人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印第安人因屠杀而几乎灭绝。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地位:根据材料“白银“对于维持他们在菲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得出,明朝时中国在世界白银网络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明朝国内因素、西方需求等角度回答,如:新航路的开辟;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解除海禁;明朝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对中国商品的需要。
17.(1)推动: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2)特点:在政府或国王的支持下建立;整合或垄断了英国一切东亚贸易;以从事商品收购和贩卖为主(或以商业资本为主);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长期高利润率;贸易范围遍及欧亚沿海地区。影响: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它们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3)基本走向:中国商业属于封建经济,英国商业的发展助力了英国对外的殖民扩张。原因: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都抑制了商业的发展。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发展:根据材料“城市生活不再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可知,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根据材料“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可知,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根据材料“形成了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可知,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和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根据材料“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取代”,可知,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英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国王授予的特许状。1708年,‘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成立”得出在政府或国王的支持下建立;根据材料“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可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根据材料“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可知,以从事商品收购和贩卖为主、整合或垄断了英国一切东亚贸易、贸易范围遍及欧亚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可知,长期高利润率。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加速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它们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商业的基本走向是依然向着封建经济的方向发展;近代英国的商业则是成为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助力。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政治上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抑制了商业的发展。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从而使商业发展成为对外殖民扩张的助力。
18.特点: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特点:根据材料“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可分析出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根据材料“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可分析出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根据材料“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可分析出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可分析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19.(1)特点:新航路开辟前,属于奢侈品,是权势的象征;到18世纪逐渐日常化;以中南美洲作为生产中心;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与掠夺;以甘蔗种植为基础;以三角贸易为基本形式;逐渐以英国为贸易中心。
(2)影响: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工人生活有所改善;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亚非拉的落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时空是15--18世纪(欧洲)。特点,根据材料“无法自行生产甘蔗,因而糖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商品”“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得出航路开辟前,属于奢侈品,是权势的象征;到18世纪逐渐日常化;据材料“荷兰人把甘蔗种植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得出以中南美洲作为生产中心;据材料“欧洲人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生产砂糖”得出伴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与掠夺;据材料“在极差的条件下种植甘蔗”可得以甘蔗种植为基础;根据材料“一种基于砂糖贸易的历史现象诞生了,那就是着名的‘三角贸易’”可得以三角贸易为基本形式;根据材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可得逐渐以英国为贸易中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欧洲)。影响,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分析。积极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思考,据材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可得出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政治地位上升);据材料“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可知工人生活有所改善;据材料“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可知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的结合材料“三角贸易”、“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蔗糖生产伴随殖民扩张和掠夺,加剧了亚非拉的落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
20.(1)特征:①受地理大发现的推动;②国际性贸易;③以生丝、白银贸易为主;④中国具有贸易优势;⑤西欧处于主导地位。影响:①白银广泛流通,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②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③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民众收入;④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⑤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影响:①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②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④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或:乱砍乱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⑤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中“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可知,受地理大发现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中“15 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 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把 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等信息可知,进 行国际性贸易;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 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 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可知,以丝银贸易为主;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 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可知,中国具有贸易优势;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西班牙”等信息可 知,西欧处于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法通,成为主要货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可知,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民众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6世纪的世界贸易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 联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世界)。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可知,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世界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二中“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可知,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习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物种交流还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或:乱砍乱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下学期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