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山西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陶鼓、漆柷、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还随葬了成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这表明当时( )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其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这反映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
C.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小 D.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3.下图是战国和汉武帝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界限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积极开拓疆域 B.长城防御功能弱化
C.北方气候条件恶化 D.游牧文明渗透加强
4.秦朝时百姓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武装、徭役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征发。据此推知,秦朝的县制( )
A.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B.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保障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刘邦即位初,在朝廷宴饮仪式上常出现群臣饮酒争功的混乱局面。对此刘邦采纳大臣建议制定新朝仪,此后“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新朝仪反映出当时( )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政治权威得以强化
C.社会风气走向僵化 D.礼法制度趋于完善
6.魏晋之际,玄学家常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说明当时( )
A.儒道思想融合发展 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道家成为主流学派 D.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7.唐朝时期,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宰相们按皇帝旨意讨论以后,由秉笔宰相先行在起草的决策文书上署名,待其他几位宰相附署后,上报皇帝御批付诸实施。唐代政事堂集议( )
A.体现分权制衡 B.强化君主专制
C.降低行政效率 D.凸显民主原则
8.宋人范祖禹认为,“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反映了宋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相矛盾的激化 C.地方割据的消除 D.中枢机构的异化
9.宋朝韩显符因成功研制铜浑仪、候仪,太宗赐“杂彩五十匹”;武仲轩因注释考证了通行的算经而受到徽宗奖励;唐福因献上新研发的火箭等多种武器,获缗钱奖励。这类奖励( )
A.实证了当时天文学的领先地位 B.体现了宋朝政府更重视数学研究
C.折射出宋王朝国防形势的严峻 D.助推了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
10.宋代笔记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城市商业从业者的记载,如《武林旧事》中的临安经纪人,《青琐高议》以杀鸡为业的马吉等。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城市商业的发展 B.市民文化的丰富 C.经营模式的突破 D.社会阶层的流动
11.河北宣化辽墓的茶道图壁画展示了当时准备茶具、选茶、碾茶、煮茶等环节,具备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特征。这体现了辽代( )
A.先进的制茶技术 B.民族文化缺乏特色
C.饮茶文化深入民间 D.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12.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是( )
A.因时而变 B.沿袭汉制 C.兵农合一 D.南北分治
13.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当时农业生产生活的场景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农业(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精耕细作的模式 C.种植物种的增多 D.集体劳作的盛行
14.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主要表明他主张( )
A.个性自由 B.格物致知 C.踏实进取 D.学以致用
15.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当时( )
A.科技创新领先 B.贸易发达开放 C.经济繁荣转型 D.疆域开拓巩固
16.清政府曾同意贵州府州县学招收苗民子弟,规定“另立一册,勿与府、州、县、卫学额数相混”。该规定( )
A.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 B.瓦解西南地区土司制度
C.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 D.意在同化当地习俗信仰
17.以下可作为研究英国侵华史直接证据的是( )
A.电影《虎门销烟》
B.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图
C.专著《鸦片战争》
D.中英《南京条约》原件
18.清朝前期,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大都由满族贵族担任,而1861年前后,清政府任命了一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这反映了当时( )
A.清朝统治秩序的崩溃 B.政府权力中心的转移
C.地方专权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19.19世纪70年代,由于财力不支,清政府内部出现了陆地和海洋边疆防务何者优先的大讨论,史称“海防与塞防之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中央权威式微 B.领海主权丧失 C.边疆危机严重 D.民族意识觉醒
20.1896年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中瓜分中国的舆论甚嚣尘上;到了1900年,它们却主张“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21.1901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此后相继设立学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民政部等机构。至此,中国传统的六部制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 B.中国社会出现转型趋势
C.科举选官制度土崩瓦解 D.基层治理体系逐渐完善
22.1912年后,社会上以“共和”来命名的团体、政党日益增多,用“中华”命名的机构和团体也不断出现,而以“建设完全共和”作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等更是到处可见。这表明辛亥革命( )
A.获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保障了国民的政治权利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3.据统计,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为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 B.导致了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
C.保证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实现 D.提供了革命发展的物质条件
24.1918年5月,《新青年》刊载周作人的译作《贞操论》,提出“贞操是否单是女子必要的道德,还是男女都必要的呢”的疑问;其后又刊发罗家伦、胡适合译的《娜拉》,讲述了一位为摆脱玩偶地位而抗争的西方女子。这反映出当时( )
A.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B.传统伦理秩序已经崩溃
C.反封建的平等观念得到传播 D.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5.下为某研究性主题学习活动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A.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 B.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C.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 D.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
二、材料题
26.“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边疆治理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汉唐时期国家治理边疆蕴含的政治智慧。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说中的历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杰出长篇讽刺小说,成书于乾隆年间,主要描写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图景。下表节选了部分章回情节。
章回 情节 备注
第18回 (杭州)文瀚楼店主人道:“目今我 和一个朋友合本,要刻一部考卷卖, 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合共 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 以批得出来,我如今扣着日子,好发 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去卖。” 书中记载了一种职业叫“时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选家”。书坊为编选时文集,会聘请熟悉科举考试规则、却屡试不第的文人住在书坊楼上,供应食宿,并付给酬劳。
(1)根据上表,提取章回情节里的两则信息,并分别指出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2)如何客观认识小说的史料价值?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为此建立了上海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原料、经费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产生了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并创办了开平矿务局等。此外,李鸿章还在天津等地开办了电报、水师等学堂,派遣留欧学生。
——摘编自胡滨、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主张用“西法”来医治中国社会的弊病,这在他的历次上书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如在《上清帝第二书》里,他提出“变法之法,富国为先”,而“富国之法”,即为钞法、铁路、机器轮船、开矿、筹银和邮政。在《上清帝第三书》里,他重点强调汰冗兵、制兵器、广学堂、练将才、厚海军等。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里,他又提出“统筹全局,商定政体”,把改变政体提到变法的首要地位上来。
——摘编自张凯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我们认为,即使是维护中国的完整与独立的善意与义侠行为,如果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是指对目前摇摇欲坠的满清王室的支持,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样一来,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为使“西人敛手”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所具备的主要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本题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礼仪用品,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这就有了礼器、阶级阶层分化等色彩,这表明国家初始形态具备,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国家初始形态具备,无法得出贵族垄断祭祀权力,排除A项;中央集权正式确立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奴隶社会时期的特征,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中山国是白狄族,其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已经影响了白狄族,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而且当时中原地区尚未完全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百姓的户籍、征收的粮食都以县为单位保管,地方武装、徭役也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征发”可知,秦朝时期的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埋下地方割据的隐患,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可知,新朝仪的制定使群臣饮酒争功的混乱局面得到改变,这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朝仪改变了群臣饮酒争功的混乱局面,不能说明社会风气走向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朝仪改变了群臣饮酒争功的混乱局面,不能说明礼法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材料中的“玄学家常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说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清谈”是指空谈,不是儒学复兴运动,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是主流学派,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儒家和道家,没有涉及佛教,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那相们按帝旨意讨论以后,由美笔事相先行在起草的决策文书上署名,传其他几位事相附署后,上报皇帝御批付诸实旅”可知,唐代政事堂集议强化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对科技发明创新者给予鼓励和奖赏,说明政府鼓励科技发明与创新,这推动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出现,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领域有天文、数学、兵器多个方面,不仅仅只有天文一个方面,并且材料中也没有进行对比,无法证实是否处于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政府对天文、兵器、数学方面都有奖励,不能看出宋朝政府更重视数学,排除B项;材料中的水利和兵器事业的发展对国防事业的发展有利,但无法就此得出国防形势严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容纳了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其通过城市商业经济得以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这正是宋代城市商业经济魅力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领域,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宋代出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无法得出经营模式的突破,排除C项;社会流动反映的是不同群体的空间范围或阶层地位的变化,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商业为下层民众提供了诸多生活的凭借,这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辽墓壁画展示的茶道具备宋代点茶法的基本特征,反映辽代受到中原文化影响,D项正确;“准备茶具、选茶、碾茶、煮茶”属于沏茶饮茶的环节,而非制茶,不能反映制茶技术先进,排除A项;辽代虽然在饮茶文化方面受到中原影响,但在其他方面的文化上仍然有明显特色,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辽墓主人是平民,仅凭个例不能断定饮茶文化深入民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事,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可知,猛安谋克制度下,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参与作战,体现了兵农合一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猛安谋克制度的兵农合一的特点,没有体现因时而变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猛安谋克制度的兵农合一的特点,没有体现沿袭汉制的特点,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猛安谋克制度的兵农合一的特点,没有体现南北分治的特点,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图可以看出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种植结构的改进,这都体现了古代精耕细作的模式,B项正确;生产工具的变革属于精耕细作模式的体现,该表述过于片面,排除A项;种植物种的增多只能部分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集体劳作的盛行不符合史实,此时是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以种树为例,突出人们立志用功的作用,即说明心学思想激励人们奋发进取,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是李贽的思想,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学以致用指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此时疆域得到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D项正确;清朝八股取士,思想禁锢,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排除A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排除B项;清朝时期,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转型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清政府曾同意贵州府州县学招收苗民子弟”“另立一册,勿与府、州、县、卫学额数相混”可知,清政府重视州省苗族学生的教育力度,这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瓦解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招收苗民子弟的相关教育信息,无法得出儒家思想的普及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同化当地习俗信仰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A.材料中“清政府任命了一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说明清朝统治秩序的重建,故A错误;B.材料中“清政府任命了一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说明清政府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故B错误;C.材料中“清政府任命了一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说明清政府权力中心仍然在中央,地方专权局面没有形成,故C错误;D.材料中“清政府任命了一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说明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故D正确。
19.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内部的讨论,没有体现出中央权威的式微。B.材料没有体现出领海主权的丧失。C.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内部要强调海防和塞防,反映出当时中国边疆危机严重。D.材料看不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
2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如义和团运动等,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故A正确;B.列强侵华方式的调整是材料中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故B错误;C.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未提高,故C错误;D.当时仍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政治格局并未发生质变,故D错误。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01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此后相继设立学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民政部等机构。至此,中国传统的六部制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可知,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相继设立学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民政部等机构,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出现转型趋势,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社会上以“共和”“中华”命名的团体、政党、机构和团体不断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的普遍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的政治权利,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4年8月至1920年,中国新注册公司数量和资本额均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故选D;维新变法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政治,故排除C。
2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贞操是否单是女子必要的道德,还是男女都必要的呢”“讲述了一位为摆脱玩偶地位而抗争的西方女子”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反映了当时反封建的平等观念得到传播,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的平等观念得到传播,没有体现妇女政治地位得以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的平等观念得到传播,没有体现传统伦理秩序已经崩溃,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的平等观念得到传播,没有体现民主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B
解析:
26.答案:(1)政策: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尊重民族制度习俗;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
(2)特点:政策开明;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羁縻为主);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政治智慧:以和为贵;坚持大一统原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继承中创新。
解析:
27.答案:(1)信息1:“刻考卷卖”;现象:明清时期印刷业的发展或科举制的僵化(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信息2:“杭州……发与山东、河南客人”;现象:明清时期长途贩运的发展(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
(2)价值: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性,需与其他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印证。
28.答案:(1)主要措施: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近代海军。
(2)思想主张:实行变法;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和教育;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传入。
(3)不同之处: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维护清朝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精神品质: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
解析:(1)主要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为此建立了上海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可知,创办军事工业;根据材料“李鸿章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产生了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并创办了开平矿务局等”可知,开办民用工业;根据材料“李鸿章还在天津等地开办了电报、水师等学堂,派遣留欧学生”可知,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筹建近代海军。
(2)思想主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变法之法,富国为先”“即为钞法、铁路、机器轮船、开矿、筹银和邮政”可知,实行变法;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他重点强调冗兵、制兵器、广学堂、练将才、厚海军等”可知,改革军事和教育;根据材料“统筹全局,商定政体”“把改变政体提到变法的首要地位上来”可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传入。
(3)不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如果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是指对目前摇摇欲坠的满清王室的支持,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主张用‘西法’来医治中国社会的弊病”“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里,他又提出‘统筹全局,商定政体’,把改变政体提到变法的首要地位上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维护清朝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精神品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主张用西法’来医治中国社会的弊病,这在他的历次上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维护中国的完整与独立的善意与义侠行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