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 模拟试题(一)
注意事项:
(1)容题前,请将学枝、班级、自己的姓名等分别填写在容题卡上。
(2)选择题、非选择愿答在答愿卡上,否则阅卷老师无法评分。
(3)考试结束时,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试卷自己妥尊保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使用数字切词技术,得出《论语》中按使用次数多少排列的前9个有效关键词,如下图。
论语 人 知 仁 君子 道 礼 学 民 田
219 114 111 108 89 76 66 50 49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论语》( )
A.以“天理”为核心思想 B.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构建纲常伦理
C.强调对心性义理的探究 D.是讲人对道德之理解的一部著作
2.天人感应本是古代的迷信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天”和“人”同类,人有好恶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天";同样有喜怒哀乐好恶,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这一发展( )
A.维护了社会安定 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有利于无为思想传播
3.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官方开凿的佛教石窟。其中早期的大佛形象面部挺拔、高鼻深目,隐约还留着八字胡须。而5世纪后期以来的大佛形象更加的清瘦俊雅,体现出南方士人所追求的“宽衣博带,瘦骨清像”。这反映了当时( )
A.佛道儒的交融并立 B.社会审美情趣变化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4.唐初实行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授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士兵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税法全面推广
C.藩镇割据的出现 D.均田制遭到破坏
5.下图为1977年在银川市西夏陵区出土的鎏金铜牛。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历史文物,它可以用来佐证西夏当时( )
A.礼俗的全面汉化 B.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6.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政府( )
①重新修筑长城 ②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③设奴儿干都司 ④册封瓦剌首领俺答汗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
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8.有学者认为,虽然元代中央设宣政院统辖西藏全区,委派西藏的高级僧俗官员管理地方重大事务,但是不如清政府派遣官员、军队对西藏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等直接管理。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宣政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B.清政府对西藏管辖更有效
C.任用当地官员有利于治理 D.现代的中国版图基本定型
9.咸丰帝1851年登基之初,清廷执行对西方强硬的外交政策,但随后却开始向西方妥协,推出“借师助剿”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 )
A.地方官僚集团的崛起 B.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提出
C.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D.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10.1885年,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建立台湾省。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政府( )
A.适应战时的需要 B.统治危机的加深
C.主权意识的增强 D.边疆危机的解除
11.“朱老总”是公认的中国红军之父,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1909年初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树起了“汉”字大旗;1915年得蔡锷将军密信,带兵在蒙自通电全国,宣布讨袁。在这一段经历中,“朱老总”参与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
朱德任支队长时的照片
A.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 B.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C.“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D.直奉战争和“中原大战"
12.1902年年初,某市民家庭投资20万两创办近代面粉公司,到1909年只剩下4个粉磨,经营困难,亏损颇多;1912年,他们又与人合资创办新的面粉公司,1919年发展到三家总公司,包括12座面粉厂和4座纺织厂,资本总额超过1200万元。这一案例反映了( )
A.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艰难与曲折 B.辛亥革命对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
C.中国民族工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 D.北洋政府对民族产业的支持政策
13.中国共产党在某一议决案中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这一议决案( )
A.对革命形势缺乏准确的判断 B.充分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
C.推动中共中央转移工作重心 D.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4.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某次会议”是指( )
A.古田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下表所示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界编写的部分民族英雄读物。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 )
时间 民族英雄读物 编著单位 主要内容
1933年 《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 江苏省教育厅 对江苏历史上抗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传述和介绍
1938年 《非常时期民众丛书》 国民政府教育部民众读物编审委员会 韩世忠、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
1939年 《战时民众知识小丛书》 国民政府教育部陕西服务团战区中小学教师教材编辑组 民族英雄的故事
A.发挥了动员激励民众的作用 B.奠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
C.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旨在抨击沦陷区的亲日傀儡政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共55分。
16.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国家)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控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出处 内容
①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陈涉世家》 秦二世时“(陈胜等前往渔阳戍守途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秦始皇时“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匀,赀(罚款)一盾;过旬,赀一甲。”
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墓葬中,墓主人是一名叫喜的基层官员,以墨书秦隶写成,共有1000多枚,主体以秦律为主,还包含《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日书》等内容。
(1)从材料一中可以提炼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评价秦王朝推行的这一制度。(8分)
(2)基于上表信息,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6分)
(3)材料二中的①、②两则材料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9分)
(4)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周之失,失之在制,秦之失,失之在政”,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秦之失,失之在政”的认识。(4分)
17.【地图中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阅读图1、图2,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湘江评论》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材料二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两位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为什么走到一起?请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党在指导思想上是如何拨乱反正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历史经验是什么?(8分)
高一上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 模拟试题(一)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C D B A A B C C A B B A A
1.【答案】D【解析】据图1可知,《论语》中关键词的使用“人”次数最多,其余依次是“知”、“仁”、“君子”、“道”、“礼”等,这些关键词都是儒学中的道德认知,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以“天理”为核心的思想是理学的特点,排除A项;据图1可知,有效关键词中没有涉及到自然法则的信息,以自然法则为基础构建纲常伦理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强调对心性义理的探究是心学的特点,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加以发展,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选B项;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安定,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已经实现统一,实现国家统一要通过很多措施来实现,不能单独靠思想来实现,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思想属于儒学思想范畴,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大佛形象由具有鲜明的鲜卑族人特点,发展到具有南方士人追求的形象,鲜卑族在审美上的汉化,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云冈石窟官方开凿的一个佛教石窟,无法反映社会审美变化,排除B项;当时儒家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动摇,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征兵对象主要是授田农民”结合所学可知,唐中期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无法实行,开始推行募兵制,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府兵制推行的基础是均田制,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是唐德宗时期推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之后出现,而募兵制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推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鎏金铜牛”可知,西夏存在牛耕生产,说明西夏当时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故选B项;“全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西夏位于今陕北、宁夏一带,经济发展水平比中原低,不能说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一件历史文物不能证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纲要上册所学可知,为防御鞑靼、瓦剌两大集团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故①正确;明朝与鞑靼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故②正确;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族首领封授官号,非“蒙古人”,故③错误;“瓦剌”不合史实,应为“鞑靼”,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A项;给皇帝呈送奏折无法扩大官员自身权力,最终是要集权于皇帝,排除B项;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可以商议军情,不过多为听令行事,奏折制度并不能直接参与中央决策,最终依然由皇帝独断,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期及以后,政治腐败,人民起义不断,并未“清明”,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与宣政院委派西藏僧俗官员间接统辖西藏不同,清代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地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直接管理,说明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更有效,故选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对西藏管辖更有效,与宣政院退出历史舞台无关,排除A项;元代任用当地官员不如清代直接管理有效,排除C项;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1851年”“借师助剿”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使清政府战略重心从“防夷”转变为“制匪”,推出“借师助剿”的策略,故选C项;湘淮系地方官僚集团崛起的原因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魏源早在《海国图志》(1842年)中就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B项;此时列强主要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主要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台湾后被击溃,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对台湾的管辖,清政府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权意识增强,故选C项;台湾建省中法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清政府在台湾设省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仍然存在边疆危机,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1年……10月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树起了‘汉’字大旗”可知,1911年10月正值辛亥革命时期,说明朱德参与了辛亥革命;据材料“1915年得蔡锷将军……宣布讨袁”可知,1915年,蔡锷、唐廷枢等人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朱德参与其中,故选A项;北伐战争(1926—1928年)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的统一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领导的讨袁运动,“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活动,排除C项;直奉战争是1922和1924年发生的两次直系与奉系军阀战争,“中原大战”是1930年发生的一次军阀混战,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以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1912年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是辛亥革命,说明辛亥革命对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时间最早是1902年,中国的民族工业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诞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前期的发展情况,民族工业行业分布不合理指的是轻工业多,重工业少,排除C项;材料中从“1902年”到“1909”再到“1912年”还不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由“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说明这是在国民大革命前夕,为谋求国共合作来发展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共在充分考虑反动势力异常强大且凶残的情形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故选B项;上述议决案充分考虑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以是对革命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排除A项;当时处于中共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并未发生转移,上述议决案是斗争策略的变化,排除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定,上述议决案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之前做出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二者在时间上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可知,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故选A项;1937年,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B项;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两个务必”,加强党的建设,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对江苏历史上抗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传述和介绍”“韩世忠、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民族英雄的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加强对民族英雄事迹的宣传,有利于发挥动员激励民众的作用,故选A项;只是根据材料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界编写的部分民族英雄读物,不能直接得出爱国教育的基石是从此时奠基的,排除B项;1933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1937年建立,排除C项;汪伪政府是沦陷区由日军掌控的傀儡政权,1940年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27分)
(1)历史信息:在地方,秦统一后,秦始皇认同廷尉李斯的建议,决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分)
评价:秦朝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吏治清明;
秦制的创立为秦的大一统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秦以后两千年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任意2点即可,6分)
(2) ①不认同。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2分)
原因:其一,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是秦始皇时期。
其二,“戍边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
(4分)
②或认同。
原因:《史记》文献史料价值历来被公认。或相关合理表述,也可以酌情给分。
(3)①《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2分)
价值: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2分)
②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2分)
价值: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
出土的秦律大大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通过引入一段相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史学研究的科学态度;同时可以通过出土文献感知到的一段更有温度的历史。(任意3点,3分)
(4)认识:秦没有根据对统治形势的变化对统治政策进行及时调整;
秦朝统一全国后,秦不顾民意,推行残暴的统治,如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等,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在秦朝灭亡的过程中,各郡县并未起兵反秦,因而秦朝的灭亡和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任意2点即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信息,据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廷尉议是”得出在地方,秦统一后,秦始皇认同廷尉李斯的建议,决定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三“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吏治清明;秦制的创立为秦的大一统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据材料二“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结合所学得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秦以后两千年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2)第一小问是否认同,据材料四“(陈胜等前往渔阳戍守途中)会天大雨……法皆斩”“失期三日到五日……赀一甲”得出不认同;结合所学得出应坚守“孤证不立、阙闻则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多元互证,才能最终认定历史真实。第二小问原因,其一,据材料四“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陈涉世家》”“云梦秦简中的《徭律》”“墓主人是一名叫喜的基层官员,以墨书秦隶写成”结合所学得出两则史料的时代不一致。《史记·陈涉世家》记叙的是秦二世时期,而《徭律》是秦始皇时期。其二,结合所学得出“戍边渔阳”当遵循《戍律》,秦二世时《戍律》是否等同于徭律,尚需考证。
(3)①据材料四“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陈涉世家》”得出《史记》属于传世文献史料;结合所学得出文献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之作。②据材料四“云梦秦简中的《徭律》”“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一座墓葬中”结合所学得出睡虎地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或出土文献;结合所学得出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出土的秦律大大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许多细节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通过引入一段相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构建史学研究的科学态度;同时可以通过出土文献感知到的一段更有温度的历史。
(4)结合所学得出秦没有根据对统治形势的变化对统治政策进行及时调整;据材料四“(陈胜等前往渔阳戍守途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得出秦朝统一全国后,秦不顾民意,推行残暴的统治,如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等。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秦朝灭亡的过程中,各郡县并未起兵反秦,因而秦朝的灭亡和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没有必然联系。所以说“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17.【答案】(12 分)
论题: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3 分)
论述:宋代重视对外贸易,海外贸易非常繁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将海外的商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伴随着经济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得到加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等传播到海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4 分)15 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4 分)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非欧等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增进友谊的桥梁。
(1 分)
(说明:学生从对外交往、中外交通、海外贸易等角度提出论题,论述合理,史实充分,可同等给分)
【解析】
论述:首先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如从宋、明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影响出发,可拟定论题——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宋明两代海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并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明确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非等国家人民加强联系和增进友谊的桥梁;整个解题过程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
18.【答案】(16 分)
(1)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2分)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产国际的影响。(6分)
(2)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1分)
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5 分)
历史经验: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等。(写出一点即可,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代表人物,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可得,陈独秀、李大钊。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所学1921年7月之前的相关史实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中国国内方面,当时面临着民族危机加深的现实,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其提供了思想和阶级基础。国际方面看,由材料一中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可以推论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2)等一小问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第二小问拨乱反正,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背景知识可得,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小问历史经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发展并取得成就的根本历史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模底考试模拟试题(一)(含答案解析)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