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共7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对应的研究主题是( )
A. 古人类的起源 B. 中华文明探源 C. 青铜文明灿烂 D. 农耕技术成熟
2. 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
A. 巩固了汉朝疆域 B. 促进了国家认同
C 体现了文化繁荣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3.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吸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人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 )
A. 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 B. 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
C.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4. “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如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 民族歧视突出 B. 摒弃草原旧俗 C. 沿袭唐宋官制 D. 汉化程度加深
5.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扩大巡视御史权力 B. 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C. 形成独立监察体系 D. 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6. 下图为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局的组织结构图。这表明当时( )
A. 官督商办优势明显 B. 近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C. 新式学堂开始创建 D. 近代企业经营方式出现
7. 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 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 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 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 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8. 如图取材于1946年8月一幅名为《献地》的漫画,漫画中文字为“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漫画从侧面反映出( )
A. 减租减息政策受到了地主欢迎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
C. 解放区营造土地改革社会氛围 D. 工农专政政权已初步建立
9. 据如表可知,当时我国( )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A. 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B. 国有经济掌握了经济命脉
C.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D.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 B. 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
C. 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 )
A.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 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 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12. 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反映了( )
A. 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 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 等级君主制法国已经形成
D. 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
13. 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指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军事竞争。“ 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是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日益扩大的战争对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 )
A.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崛起 B.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 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D. 推动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14. 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圣经》的很多事迹都是神话故事,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明白基督教的含义,需要十分了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表明欧洲社会( )
A. 宗教改革后新教影响巨大 B. 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盛行
C. 世俗势力与神权激烈斗争 D. 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
15. 2022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7.5万美元,而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不足700美元,这一比值自2004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这些国家还是世界难民的重要来源地。由此可知( )
A. 贫富差距阻滞了全球化进程 B. 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
C. 冷战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D.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亟待打破
16. 面对近期的巴以冲突,王毅部长指出:中方反对和谴责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并指出以色列的行为已超越自卫范围,应停止对加沙民众的集体惩罚。同时强调,中方愿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支持巴勒斯坦恢复民族权利的事业,推动巴勒斯坦问题重回“两国方案”正确轨道,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这一言论反映出中国( )
A. 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 致力于落后国家民族复兴
C. 注重维护国际正义与和平 D. 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18 士人群体与时代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材料二 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掊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和平叙事。中国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在战略上以防守为主,主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第二,发展叙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
第三,国情叙事。坚持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第四,文化叙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民间记忆、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创造并延续的精神追求,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竭动力。
——摘编自程曼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围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24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共7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对应的研究主题是( )
A. 古人类的起源 B. 中华文明探源 C. 青铜文明灿烂 D. 农耕技术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夏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夏文化的代表,在这些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器、礼仪性建筑、城址等,能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B项正确;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了古代人类,远早于材料时间,排除A项;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没有青铜器的发现,并非青铜文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了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玉器、石雕、陶器、铜饰等,没有涉及农业耕作技术,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农耕技术没有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2. 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
A. 巩固了汉朝疆域 B. 促进了国家认同
C 体现了文化繁荣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可知,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吸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人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 )
A. 自信开放社会风气 B. 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
C.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崇尚奢华,注重炫耀,这明显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为奢华和炫耀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正确;没有经济基础,仅靠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和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并不足以崇尚奢华和注重炫耀,排除ABD项。故选C项。
4. “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如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 民族歧视突出 B. 摒弃草原旧俗 C. 沿袭唐宋官制 D. 汉化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金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政权构建合法性的重要理论,形成于战国时期。从材料可见,金朝统治者已经采用该理论构建本朝合法性,并对该理论有所了解,说明当时金朝的汉化程度加深,D下关正确;民族歧视突出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金朝并未完全摆脱草原旧俗,排除B项;材料与沿袭唐宋官制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扩大巡视御史权力 B. 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C. 形成独立监察体系 D. 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通过材料“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可知,反映的是限制巡视御史的行为,目的是提高监察效果,防止出现腐败, 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扩大巡视御史权力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清朝出台的对巡视御史的相关规定,据材料无法得出《钦定台规》的相关规定有利于形成独立监察体系,排除C项;材料涉及对巡视御史的相关规定,材料信息不涉及吏治,无法得出《钦定台规》的规定有利于实现地方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图为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局的组织结构图。这表明当时( )
A. 官督商办优势明显 B. 近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C. 新式学堂开始创建 D. 近代企业经营方式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可以看到“船厂”“轮机车间”等,可以看出福州船政局引进了西方工厂制度,近代企业经营方式出现,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督商办的内容,且福州船政局是官办军工企业,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阻碍福州船政局发展的因素并未展开论述,无法得出近代化建设的曲折,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近代企业,并非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 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 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 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 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和目标,反映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随着中共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制定了适合国情的革命纲领,以适应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将队伍带到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推地,中共才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A项;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统一战线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8. 如图取材于1946年8月一幅名为《献地》的漫画,漫画中文字为“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该漫画从侧面反映出( )
A. 减租减息政策受到了地主欢迎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
C. 解放区营造土地改革社会氛围 D. 工农专政政权已初步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由漫画中文字“开明地主自动献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时间“1946年8月”可知,这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解放区已经营造出土地改革的社会氛围,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并非减租减息,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专政政权早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就已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如表可知,当时我国( )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A. 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B. 国有经济掌握了经济命脉
C.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D.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949——1952年,我国社会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并且,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业都有所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A项正确;材料是关于产值的,没有国有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1956年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 B. 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
C. 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长,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这体现在:农业的产生和定居生活的开始;城市的出现与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等方面。这表明苏美尔文明( )
A.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B.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C. 体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 具有鲜明的原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大多在苏美尔文明早期就已形成”可知,原生文明指的是完全自主,没有受到其它文明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文明,材料内容体现了苏美尔文明属于原生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环境对苏美尔文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美尔文明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情况,不能得出其范围不断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苏美尔文明产生的多元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百合花图案原是基督教的一种神学象征符号,后逐渐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13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王国内的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这反映了( )
A. 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B. 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C. 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D. 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世纪(法国)。百合花图案由神学的象征变成为法国国王的专属纹章,王室领地或领有国王“特许状”的城市在其印章上加上了百合花图案,代表尊奉和效忠国王,反映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B项正确;中世纪百合花图案主要代表王室,而非象征法国,排除A项;等级君主制在法国的形成是以1302年三级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世俗王权加强,不能断定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欧洲的商业革命是指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军事竞争。“ 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是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日益扩大的战争对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 )
A.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崛起 B.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 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D. 推动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后(欧洲)。据材料可知,商业革命提高了国家榨取资源的能力,并且创造出了国家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商业革命提升了民族国家的实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而非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革命和军事竞争对国家内部结构的影响,欧洲国家间关系紧张是国家内部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圣经》的很多事迹都是神话故事,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明白基督教的含义,需要十分了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表明欧洲社会( )
A. 宗教改革后新教影响巨大 B. 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盛行
C. 世俗势力与神权激烈斗争 D. 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圣经》的很多事迹都是神话故事,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明白基督教的含义,需要十分了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盛行时期,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理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判断事物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他们主张用理性来分析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反对迷信和盲从。材料中欧洲一些学者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圣经》的教义,对其表示赞同或质疑,反映出当时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的盛行,B项正确;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统称为新教,例如马丁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等,材料未涉及其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世俗权力和神权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政治共同体或社会共同体主张的精神形式,材料未体现不同的意识形态,无法得出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022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7.5万美元,而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不足700美元,这一比值自2004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这些国家还是世界难民的重要来源地。由此可知( )
A. 贫富差距阻滞了全球化进程 B. 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
C. 冷战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D.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亟待打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人均收入远超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发展中国家,反映了国家间贫富差距明显,说明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B项正确;材料强调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未体现贫富差距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发展问题是世界性战略问题,未涉及冷战的影响,排除C项;此时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已经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B项。
16. 面对近期的巴以冲突,王毅部长指出:中方反对和谴责一切伤害平民的行为,并指出以色列的行为已超越自卫范围,应停止对加沙民众的集体惩罚。同时强调,中方愿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支持巴勒斯坦恢复民族权利的事业,推动巴勒斯坦问题重回“两国方案”正确轨道,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这一言论反映出中国( )
A. 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 致力于落后国家的民族复兴
C. 注重维护国际正义与和平 D. 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巴以冲突,我国政府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不仅呼吁冲突双方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还呼吁国际社会加速推动巴以问题的公正、和平和根本性的解决,以维护世界和平,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注重维护国际正义和和平,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对巴以冲突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无关,排除A项;中国注重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发展,但“致力于”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推动巴以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东北亚区域内,历史上有多条以贡赏贸易为主的商业交通路线,其中尤以丝绸交易为大宗,被称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秦汉时期,夫余人开启了东北亚最早的丝织品贸易。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随后,辽南地区完成汉化并远播到朝鲜半岛,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的固有格局。隋唐时期,渤海国开辟的日本道,直达京都。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清末在黑龙江中游开出的“黄金之路”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典型。
——摘编自王禹浪、张佳慧《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亚丝绸之路”兴起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17. 因素: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中原文化传播;民族交融;地方经济互补。
18. 史学价值:“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东北历史的研究(边疆与民族、经济与社会、历史与文化等研究)。
现实意义: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春秋-清末)。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频繁朝贡,初步形成了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稳定路线”,可得出朝贡往来及朝贡贸易发展;依据材料“明代修建的‘永宁寺碑’与‘重修永宁寺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官修碑铭”,可得出政府对东北边疆行政管理的强化;依据材料“辽代贵族为追求盛产于滨海地区的海东青开辟了鹰路”,可得出地方经济互补;依据材料“随着中原文化传入,形成了东北亚早期海陆丝绸之路”,可得出中原文化传播;依据材料“金代开辟了自燕京经上京(哈尔滨阿城区)沟通今俄罗斯的黑绍之路”,可得出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春秋-清末)。价值:从材料可以看出介绍了从春秋至清末中国“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其中涉及了具体的交易内容和涉及到的地理范围,可得出利于“丝绸之路”研究(领域与地理范围);同时本材料明确了方位即东北亚地区,故有利于东北历史的研究。
现实意义:主要从东北地区现今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国际文化交流和边疆国家相处的角度进行思考,即为我国东北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18. 士人群体与时代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材料二 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掊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
【答案】(1)影响:新型士人群体提倡复兴儒学,促进了理学的形成;士大夫与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推动了文治局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新型士人群体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2)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被反思与质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推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和所学可知,新型士人群体提倡复兴儒学,促进了理学的形成;据材料一“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和所学可知,士大夫与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推动了文治局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专制;据材料一“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和所学可知,新型士人群体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时间信息和所学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二“他们尖锐地掊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和所学可得出,西方的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被反思与质疑;据所学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所学可得出,清政府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推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答案】(1)史学价值: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由他口述而成的《东方闻见录》,对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交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由于《东方闻见录》是回忆录,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联系的加强;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开创了不同文化的对话局面。
(2)解读: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3-16世纪的意大利。第1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东方闻见录》是马可波罗的口述的回忆录,结合所学知识,马可波罗曾游历中国,由此可知《东方闻见录》是研究13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中意交流的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作为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仍需与其他史料互证。第2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东西方联系的加强,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开创了不同文化的对话局面。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从“赞美”变为“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有关。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会,推崇中国的道德准则和中国社会秩序;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他们认为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中国的评价逐步降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服务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同时也说明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逐渐加深。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和平叙事。中国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在战略上以防守为主,主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第二,发展叙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
第三,国情叙事。坚持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第四,文化叙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民间记忆、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创造并延续的精神追求,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竭动力。
——摘编自程曼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围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和平叙事。
论述: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从古至今不热衷于征战和扩张不以霸权欺凌他国,寻求和平稳定,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四大发明、丝绸、瓷器、儒家文化等传播至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同时佛教、葡萄等外来文化和物种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在物质、技术、文化等方面和平交流和发展。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和平和互利的方式,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的和平形象与和平外交路线逐渐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80年代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一贯秉持“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观念,倡导求同存异,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和平叙事。
示例二:论题: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发展叙事。
论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未曾中断在于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如古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南亚、西亚、地中海等世界文明,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丝绸、茶叶、瓷器、漆器和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向西传播,又使来自西方的新物产以及佛教文化、歌舞艺术传入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2014年,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2015年,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已有100个成员国。这些具体措施,表明中国正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把自身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发展叙事。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与材料“第一,和平叙事。中国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在战略上以防守为主,主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可知,其论题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和平叙事。除此角度以外,还可以选择其他角度进行说明。
其次,结合中国的相关史实,依据所选的角度,进行说明,注意要说明过程要符合所选角度。可以依据时间段的不同,从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时间段进行分析说明。从古代分析,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从古至今不热衷于征战和扩张不以霸权欺凌他国,寻求和平稳定,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四大发明、丝绸、瓷器、儒家文化等传播至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同时佛教、葡萄等外来文化和物种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在物质、技术、文化等方面和平交流和发展。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和平和互利的方式,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从现代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的和平形象与和平外交路线逐渐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80年代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从21世纪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中国一贯秉持“和合共生”文化精神和文明观念,倡导求同存异,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着力于和平叙事。(选取其他角度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