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

专题突破练十五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面是1914年欧洲主要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表格数据说明(  )
国家 占有殖民 地数(个) 殖民地 人口(人) 占世界工业 总产值(%)
英国 55 3.9亿 14
法国 29 6 235万 6
德国 10 1 307万 16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法国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D.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3.下图拍摄于1916年9月3日的英国,画面中的女工正操作钻孔设备,她戴着手镯,并佩戴婚戒。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B.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C.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
D.改变了工厂的剥削方式
4.(2023·福建龙岩二模)下图为1870—1914年欧洲四大国的国防费用概算(单位:百万英镑)。由此可见(  )
A.英德两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大幅增加
B.大国竞争严重削弱了欧洲整体实力
C.新兴国家对老牌帝国霸权发出挑战
D.欧洲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肆意泛滥
5.下图是英国学者奥弗里统计的“德国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所占票数百分比”。下列对图中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纳粹党得票比例总体上不断地攀升
B.《凡尔赛条约》加深了德国的仇恨
C.世界经济危机是纳粹党上台的诱因
D.欧洲战争策源地最先在德国形成
6.(2023·福建莆田二模)1913—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
B.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7.(2023·广东梅州一模)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国对国联提出了各自的构想:美国主张允许德国和小国加入国联,并要求由国联管理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法国规定德国不得加入国联,并要求在国联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设立国际总参谋部监督各国兵力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希望国联成为几个大国之间仲裁纠纷的组织。这反映出(  )
A.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B.国联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版图
C.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
D.主要大国争夺国际事务主导权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要求日本将战前掠夺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对日本领土的处置(  )
A.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B.有利于战后秩序的稳定与重建
C.服务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意图
D.注重对原有的领土进行分割
9.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科技交流大事的部分记录。这反映出美国(  )
●1950年12月,芝加哥大学筹备将于1951年举办的国际核物理大会,3个月之后,被告知受邀请的24位科学家中有8—10位将无法获得入境签证。
●1951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12届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会议,苏联等国许多重要科学家因没有获得入境签证或太迟获得签证而未能参加会议。
●1952年想要进入美国的外国科学家中有50%遇到困难,有70%—80%的法国科学家无法获得入境签证。
A.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敌对政策
B.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保障美国安全
C.对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态度
D.通过垄断先进科技维护世界霸权
10.20世纪40年代后期,斯大林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置于战后战略目标的优先位置,同时积极推进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由此美国(  )
A.积极挑动意识形态对立
B.加紧核武器研发开展军备竞赛
C.推行缓和政策主动防御
D.单独改造德国加快民主化进程
11.(2023·广东汕头一模)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北约司令部从巴黎搬出,并要求美国军队从法国撤出。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国务卿质问戴高乐:“你要让我们把美国烈士的坟墓也搬出法国吗 ”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落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C.西方阵营逐渐出现分化
D.欧洲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12.(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古巴积极支持安哥拉的民族独立斗争,不仅提供武装援助,还在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大力支援。材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古巴导弹危机持续发酵
B.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两极格局受到一定冲击
D.亚非人民联合反殖
13.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年份 国际组织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年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
1961年 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
1965年 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8年 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
A.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B.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
C.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
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
14.(2022·山东卷,15)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1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16.(2023·广东燕博园能力测试)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有约20种,还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二、非选择题
17.(2023·天津部分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摘编自齐豫生、夏于全主编
《世界全史 第6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出现变化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作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苏联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摘编自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
思想史 1775—2005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专题突破练十五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A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当时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最多,德国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和殖民地人口数都远远少于英国、法国。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法国,这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题干表格没有涉及殖民地面积,排除B项;题干表格没有体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排除C项;题干表格无法体现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D项。
2.B 解析 题干材料“总体战……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表明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故B项正确。
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16年9月3日的英国”“女工正操作钻孔设备,她戴着手镯,并佩戴婚戒”,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很多妇女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厂剥削方式的改变,排除B、C、D三项。
4.C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间相互对抗,尤其是英德两国之间对立,即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帝国霸权发出挑战,最终呈现出国防费用快速增长的局面,故选C项;英国的国防费用呈折线形上升而非持续大幅增加,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整体与其他地区的实力对比,排除B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四个国家的国防费用支出,和民族主义泛滥无关,排除D项。
5.C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1928年后,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所占票数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明显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C项;A项是表现,不是对图中变化的解释,排除;《凡尔赛条约》的影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D项无法解释1928年前后纳粹党得票比例的变化,排除。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而西欧受战争重创后,经济实力有所下降,霸权地位逐渐衰落,故选C项;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且美国并未加入国联,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发展到“多国”,这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是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的概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英和法三国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方案,体现出大国对国际事务主导权的争夺,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列强反对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排除A项;国联并未也无法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排除B项;“国联在维护和平方面未发挥作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按照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的协议,要求日本归还其掠夺的中国领土,明确日本行使主权的领土范围,这些做法有利于战后秩序的稳定与重建,故选B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意图,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盟国要求日本归还其掠夺的中国领土,没有体现对日本原有领土的分割,排除D项。
9.D 解析 由材料“被告知受邀请的24位科学家中有8—10位将无法获得入境签证”“苏联等国许多重要科学家因没有获得入境签证或太迟获得签证而未能参加会议”“想要进入美国的外国科学家中有50%遇到困难,有70%—80%的法国科学家无法获得入境签证”,可知美国通过阻挠科技交流防止先进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握或学习,意图通过垄断先进的科技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故选D项;材料中美国阻挠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科学家,还有资本主义阵营的科学家,排除A项;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由防务和经济两方面政策组成,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美国的做法在于维护自身霸权,而非保护知识产权,排除C项。
10.A 解析 20世纪40年代后期斯大林积极推进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美国针对这一趋势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故选A项;美国在1945年已研制成功核武器,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缓和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策,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66年,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就北约司令部从巴黎撤出等问题发生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国家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说明西方阵营逐渐出现分化,故选C项;题干材料论及的是法国要求美国从法国撤军,而美国拒绝,这与法国的实力增强以及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衰落都有关系,单谈美国方面是片面的,排除A项;仅根据法国实力的增强无法得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论及法国与美国的较量,将法国引申成欧洲以偏概全,排除D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古巴积极支持安哥拉的民族独立斗争,不仅提供武装援助,还在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大力支援”,可知古巴大力援助安哥拉的民族独立斗争,这对两极格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C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10月,并未持续发酵,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排除B项;古巴是拉丁美洲国家,安哥拉是非洲国家,排除D项。
13.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世界出现了许多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际组织,这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没有体现能源合作、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排除B、D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开启了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排除C项。
14.C 解析 题干材料“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对欧洲未来发展表示担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发展模式,由题干材料也看不出学者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故A、B两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欧洲联合,而不是反思欧洲联合,故D项错误。
15.D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1969年美国出台的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特意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且在资本主义世界面临西欧、日本的竞争,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弱,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1969年,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美苏关系日趋紧张,故A项错误;与西欧竞争加剧、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均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的原因,不能全面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战略调整的缘由,故B、C两项错误。
16.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有约20种……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可知美国重视对非洲和非洲语言的研究,这种现象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相对劣势,美国为争夺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而出现的,故选B项;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研究非洲和非洲语言与种族歧视政策无关,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排除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对非洲和非洲语言的研究和重视,非洲在当时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影响: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力逐步下降;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18.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苏联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
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为保障自己的安全,尤其是西部边界的安全,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国家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示例二
观点:美国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
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最大障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的“反共主义”抬头,开始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反对共产主义。
示例三
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发生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评析可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专题突破练十四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
1.“应该看到,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是充分具备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这说明(  )
A.十月革命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B.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
C.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
D.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2.列宁指出,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的目标。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据此可知,列宁(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重在建立工业与农业的联系
C.主张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D.反对农业集体化政策
3.(2022·河南郑州一模)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这从侧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  )
A.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
B.因引发骚动而被取消
C.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3·山东烟台一模)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年6月开始,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制;1921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程表明苏俄(  )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C.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5.(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据苏联学者统计,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 238座新城市。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调动能力
B.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C.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D.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6.(2023·山东泰安一模)1930年,苏共十六大通过了“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3年,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124个“技术援助协议”。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消弭了与美国的意识对抗
B.利用外国优势推进工业化
C.经济体制模式在逐渐转型
D.新经济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7.(2023·安徽合肥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创造了经济奇迹:被摧毁的国民经济在5年之内就得到恢复,失去数千万人口的国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  )
A.源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B.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说明苏联模式弊端得以纠正
8.苏联1926—1927年秋季粮食收购情况表(单位:普特)
年份 1926年 1927年
月份 10 月 11—12月 10 月 11—12月
实收数 15 636万 27 164万 16 418万 13 582万
计划数 5亿 5.6亿
上表中的数据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农村集体经济占主导
C.农村经济政策尚待调整
D.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
9.下面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
C.改变了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0.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11.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国率先要求民族自决,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独立。据下表可知(  )
1990年人均GDP比较表(以1990年全苏联平均水平为100)
苏联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瑞典 挪威 芬兰
100 140 133 123 518 548 524
A.政局的动荡滋长了人们的信仰危机
B.大俄罗斯主义倾向激化了民族矛盾
C.单一经济结构加深了对西方的依赖
D.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增强了离心倾向
12.(2023·安徽合肥一模)1918年,阿根廷在拉丁美洲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共产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世界和平以及在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拉丁美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
A.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标志着拉丁美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得益于国际工人组织正确领导
D.加快了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3.(2023·福建龙岩二模)下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殖民地问题的主张和实施的政策。由此可见,美国的这些主张和政策(  )
年份 主张(政策)
1950年 美国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所有殖民地自治,促进殖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之间扩展经济活动
1953年 杜勒斯认为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帮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
1956年 在英法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之争中,美国谴责英法并施加压力
A.服从于自身国家战略需要
B.致力于维护殖民地主权和独立
C.积极践行非殖民地化原则
D.旨在帮助殖民地摆脱贫穷落后
14.下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  )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 (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
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
15.(2022·山西名校期末)冷战结束至2003年,不结盟运动国家召开了13次首脑会议,反复讨论了运动的命运,驳斥了不结盟运动失去存在价值的观点,提出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变化(  )
A.推动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B.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已不合时宜
C.表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确立
D.有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非选择题
16.(2023·湖南名校2月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独立运动等民族独立斗争。欧洲还建立了波兰、芬兰、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泛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彻底摧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在冷战时期被掩盖着的民族矛盾突然爆发,东欧、中亚等地区接连发生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同时,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冲击,引起民族主义强烈反弹。对于亚非拉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个双刃剑。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主义作为动员群众的思想武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单纯以民族主义作为指导,处理一切纠纷,使民族主义恶性膨胀,就会导致民族冲突。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轨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20世纪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某次高潮,说明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苏俄(联)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苏俄(联)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苏俄(联)”。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又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专题突破练十四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经济基础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说明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故选D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并且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经济基础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不代表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排除C项。
2.A 解析 列宁指出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总结,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故选A项; “重在建立工业与农业的联系”表述不准确,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排除B项;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都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排除C、D两项。
3.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使莫斯科出现众多的私人企业,“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征收高额的特别税”从侧面证明新经济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是材料正面叙述的,与“侧面证明”不符,排除A项;1927年以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可知苏俄一直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故选B项;到1921年,苏俄未开始工业化进程,排除A项;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动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有关,并不是摇摆不定,排除C项;苏联的计划经济从1928年开始真正实施,排除D项。
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1982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较强的国家组织建设能力,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整个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1917—1982年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因此“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苏联改革的相关信息,并且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无法得出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等,可知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与外国进行合作,引进技术及技术人员,从西方国家贷款,进行本国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从未消弭,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并未转型,排除C项;1933年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D项。
7.B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被摧毁的国民经济能够迅速得到恢复,并在人口损失极大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主要是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可以举全国之力保证经济发展,故选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快速恢复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保持较高增速是由于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依然存在,并未得到纠正,排除D项。
8.C 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当时苏联粮食收购困难,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政策尚待调整,故选C项;图表数据反映的是粮食收购困难,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仅从实收数无法反映粮食生产的水平,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苏联农业中个体经济占主导,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收购困难,无法得出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的结论,排除D项。
9.D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却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故选D项;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故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关系,没有体现市场经济方面的问题,排除B项。
10.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平均主义是有害的……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可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为平均主义是有害的、不正确的,给懒汉制造舒适的环境,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为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福利国家”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述做法顺应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D 解析 作为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均GDP明显低于周边资本主义国家,其于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加剧了其与苏联的离心力,故选D项;波罗的海三国政局相对稳定,排除A项;表格数据与大俄罗斯主义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三国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排除C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阿根廷组建了共产党,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之后更多的拉丁美洲国家成立共产党,并为拉丁美洲独立和民主运动以及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说明拉丁美洲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鼓舞和支持,其发展得益于国际工人组织的正确领导,故选C项;世界殖民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摧毁的,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一般在共产党成立之前,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拉丁美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
1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帮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虽然支持殖民地独立,但都是出于美国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同苏联进行竞争、削弱英法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等目的,故选A项;美国是站在自身利益和追求世界霸权的立场上支持殖民地独立的,维护殖民地主权和独立不是其最终目的,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美国采取这些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维护本国利益,与践行非殖民地化原则无关,排除C项;帮助殖民地摆脱贫穷落后是美国政策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
14.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7年以前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突出欧洲文明的作用,而1967年以后的问题设计突出非洲文明的内容,这种变化有利于坦桑尼亚人民增强对非洲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试卷不再主要针对西方文明设计问题,不代表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与不结盟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变化强调了非洲文明的作用,并非是强调与其他非洲国家的交往或团结,排除D项。
15.D 解析 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向发展经济、加强合作,是与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故D项正确。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尚未形成,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依然有其存在价值,B项错误。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C项错误。
16.参考答案 (1)轨迹:20世纪初,以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中国辛亥革命等为代表的“亚洲觉醒”,形成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亚非拉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独立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等,形成了民族独立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广大殖民地赢得民族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以此为主流,形成20世纪第三次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
(2)示例
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的意义:标志着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使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新时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对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传播了民主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浪潮的意义:使亚非拉各国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资产阶级在亚非拉各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领导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浪潮的意义: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斗争给战后世界格局造成巨大冲击,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7.参考答案 (1)“根本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找到了一条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专题突破练十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邯郸期末)1945年9月,杜鲁门强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它的科学技术资源……除非它慷慨大方地和明智地支持鼓励大学、工业界和它自己的实验室中的科学工作”。此后美国建立起庞大的政府科技体系。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
A.科学技术与生产开始紧密结合
B.高科技军备竞赛加剧经济困难
C.科技革命取决于政府强力干预
D.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
2.(2023·河南洛平许济一模)下表为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类别 年份 增长率或产值 备注
通货膨胀率 1990年 4.3% —
1999年 1.1% 60年来最低
失业率 1991年 6.8% —
2000年 4%左右 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 1991年 -0.2% 1991.3—2000.12持续高增长
2000年 4.1%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2023·山东菏泽一模)2008年,欧洲从诺曼底到巴尔干到班加西——统一进程大幅推进。在欧洲人眼中,历史似乎正在从“雅尔塔体系”向欧洲人久违了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回归。这里的“回归”意指(  )
A.英美主导的世界格局
B.美苏为首的世界两极格局
C.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D.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在当前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电子计算机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5.“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这说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农业产业比例上升
C.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D.工业产业比例上升
6.下图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子目。该部分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B.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冷战局面的形成
C.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D.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
7.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掀起国有经济私有化浪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广播电台法》《运输法》《渔业法》《电讯法》《石油天然气法》《能源法》等涉及各行各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这表明英国政府(  )
A.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开创了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C.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8.(2023·广东梅州一模)据联合国人口司统计,国际移民在1970年只有8 200万人,2000年增至1.75亿,1980—2000年,发达国家接纳移民从4 800万增至1.1亿,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从5 200万增至6 500万。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当代难民群体在持续扩大
B.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
C.移民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
D.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善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但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逆全球化现象,已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警觉。与此相反,中国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材料反映了(  )
A.欧美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
B.中国领导全球化发展
C.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D.贸易保护主义的削弱
10.下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A.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B.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C.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影响
11.(2022·福建泉州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英国反对舒曼计划中的超国家原则,对欧洲一体化保持距离;20世纪60年代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遭到法国拒绝;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但对一体化的态度与法、德等成员国并不完全一致;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处于一种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这说明(  )
A.英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英国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C.英国立足于国家利益
D.欧洲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
12.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管理主导利率、货币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并建立统一的欧盟法律体制,在某些领域,欧盟可直接制定法律,其条款对成员国本身及其国民有直接效力。材料表明,加入欧盟的成员国(  )
A.致力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B.开启了统一使用欧元的时代
C.让渡了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
D.全面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13.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遭到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虽然民主党偏向工会组织,但在美国企业联盟的坚定支持下,该协定在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最终得以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这反映(  )
A.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了挫折
B.两党阶级立场出现根本对立
C.利益集团积极推动自由贸易
D.区域集团化不利于经济发展
14.世界主要国家步入信息化时代后,各网络技术与行业之间不仅重视自动化、集成化,同时也将智能化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这表明智能化(  )
A.改变了科技革命的发展方向
B.成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
C.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潮流
D.是各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下图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
D.经济区域化发展的结果
16.(2023·江苏南京一模)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却不能真正完成全球化,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资本主义招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解决无法依靠资本主义本身。”该观点(  )
A.论证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依存关系
B.否定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C.指出了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D.揭示了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启动以后,丘吉尔、艾登等保守党领导层认为参加欧洲一体化运动将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不利于英国国内社会经济的重建。“后来的事态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英国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很快受挫,直到1973年最终加入。”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英国的离开本身就是对欧盟行为体角色能力的削弱,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也会打击其他成员国对欧盟制度体系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的信心。英国脱欧这一事件迫使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制度结构,重新考量欧盟机构与成员国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同时正视眼前的多重危机并尽快做出调整。从这一点来看,英国脱欧也为欧盟接下来的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摘编自巩潇泫、贺之杲《英国脱欧对
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脱欧对欧盟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么了 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请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专题突破练十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1.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杜鲁门从“维持领袖地位”高度,强调了新科技革命对美国的重大意义,美国政府科技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增强了科学技术对美国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故选D项;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排除A项;美国经历了战时经济繁荣,战后美国没有因为军备竞赛出现“经济困难”,排除B项;政府干预为科技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科技革命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除C项。
2.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应运而生,新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新的经济现象,所以这一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故选D项;题干材料涉及的是高新技术的积极作用,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混合经济,排除A、B、C三项。
3.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题干材料“历史似乎正在从‘雅尔塔体系’向欧洲人久违了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回归”说明欧洲人希望重建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西欧为主导的,而非英美,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以美苏为首的世界格局是雅尔塔体系,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第一个国际体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4.B
5.C 解析 题干材料“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反映了服务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中间阶层”构成的变化,C项正确。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缓和与紧张并存”“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东西方力量失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部分内容符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故选C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并没有冷战,排除A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不是冷战过程中或美苏争霸中的世界局势,排除B、D两项。
7.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掀起国有经济私有化浪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表明英国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通过法律来进行宏观调控,这是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故选D项。
8.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70—2000年,国际移民人数从8 200万人增长至1.75亿人,且1980—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数都在增长,说明人口在全球范围流通,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可知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更多的人流向发达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发达国家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等,属于主动移民,而非难民,排除A项;题干材料论及的是国际移民数量的增加,并非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排除C项;多极化指多个政治力量形成的国际格局,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9.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故选C项;欧美国家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他们反对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并非领导全球化发展,排除B项;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美国家没有被削弱,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57.5%上升到2017年的83.5%,而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占比明显下降,这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引入外商投资企业的结果,故选D项;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排除C项。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说明其立足于国家利益,故选C项;英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冷战政策,排除B项;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其曾经加入了欧共体,不能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排除D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加入欧盟的成员国,在利率、货币储备和发行、制定欧洲货币政策以及法律等方面失去了一定的国家政治经济主权,故选C项;A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欧元问世是在1999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但在美国企业联盟的坚定支持下,该协定在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最终得以通过”,可知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遭到了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但在利益集团的积极推动下,自由贸易政策仍得到了施行,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而非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二者不存在根本对立,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它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B 解析 题干材料“各网络技术与行业之间不仅重视自动化、集成化,同时也将智能化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体现出智能化成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15.A 解析 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主导,长期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故选A项。
16.C 解析 题干材料“反而因其负面性和发展局限性阻碍了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且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这一问题,表明全球化进程遇到了困境,故选C项;题干材料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但未涉及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相互依存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材料“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球化”肯定了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态度的变化:从冷淡到积极参与。原因:西欧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英国经济境况糟糕;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国家利益的考量。
(2)影响: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影响力;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消极影响)。推动了欧盟的制度改革;为未来欧洲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积极影响)。
18.参考答案 示例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和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
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专题突破练十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太原期末)19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虽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有区别:前者主张保护关税,反对自由贸易;后者恰恰相反,坚持主张自由贸易。进入20世纪后,自由党内部分裂,逐步失势,被工党取代。据此判断,自由党“逐步失势”主要是由于(  )
A.其政策与现实需要相背离
B.国家干预政策占主导地位
C.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结果
D.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弊端
2.(2022·山西太原期末)1935年,罗斯福提出了社会保障法案,该法案在国会听证会上被指责为抄袭《共产党宣言》。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政府政策致力于维护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遭遇阻力
C.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以缓和危机
D.两党制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3.阅读下图。该示意图说明,当时的美国(  )
1945年美国重要工业部门中国家所拥有的份额示意图
A.国有企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政府干预经济主要通过大规模国有化来实现
D.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私有制
4.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取打击工会力量、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提高伙食费的政策。撒切尔夫人这些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干预推动经济发展
B.英国政党政治斗争的反映
C.为应对“滞胀”采取的必要措施
D.政府重归“守夜人”的角色
5.(2023·山东潍坊期末)下表反映了1964—1979年英国经济和进出口的变化。针对此变化,英国亟须(  )
项目 1964年 1970年 1974年 1979年
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34.1 37.7 40.4 41.1
通货膨胀率(%) 3.1 7.8 6.9 13.4
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口比例(%) 1.6 2.6 2.6 5.7
工业产出指数(1975年=100) 86.2 99.9 105.7 112.8
进口渗透率(%) — 17.1 23.3 25.7
英国产品占世界出口产品的份额(%) 14.4 10.8 8.8 9.7
A.降低关税税率
B.寻求政府与市场间新平衡
C.加强国际协调
D.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辐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标志着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普朗克的理论(  )
A.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根基
B.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C.形成了新的工业革命浪潮
D.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大综合
7.(2023·辽宁鞍山一模)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在水果、激素牛肉等农产品以及钢铁、飞机制造等工业品上的贸易摩擦频繁。1980—1985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这反映出(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适应新国际形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
C.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D.西欧联合提升了自身竞争力
8.(2023·辽宁沈阳一模)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其2013年的著作《美元陷阱》中,称美元是“嚣张的霸权”,使美国得以“尽情享受由他国买单的挥霍”。材料反映了(  )
A.美元和黄金的挂钩造就了其霸权地位
B.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依旧掌握主动
C.美元霸权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D.国际汇率大幅波动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9.美国学者帕尔默等人在《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指出,随着大型有限公司的兴起,中产阶级开始典型地由支薪雇员组成;这些支薪者很可能终生与一个公司相伴。这表明大型有限公司的兴起(  )
A.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B.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C.使资本社会化趋向加强
D.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10.1965年,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加大环保、增加扶贫救济、加强农村建设和增加教育福利等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作“伟大的社会计划”。1968年美国财政赤字达252亿美元,对外短期债务331亿美元,黄金储备下降到121亿美元。上述材料说明约翰逊执政时期(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B.政府反思工业社会问题
C.政府重视社会底层利益
D.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
11.(2023·江苏南通3月联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生成为国内反战运动的先锋,甚至一些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加入反战行列中。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种全国团结一致、信心爆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这表明美国(  )
A.国家干预无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B.越南战争改变了冷战格局
C.古巴导弹危机重挫美国民众信心
D.过度扩张加剧了社会分裂
12.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举行非暴力游行时,遭到枪杀。他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全美100多个城市出现骚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A.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B.社会动荡引发经济“滞胀”
C.联邦体制危机重重
D.南北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加低下
B.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14.(2023·湖南名校2月联考)2010年,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国民议会上获得通过,改革法案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将退休的最低年龄从60岁调整到62岁;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由原来的65岁调整到67岁。此举旨在(  )
A.提高国民工作热情
B.加强对公民的控制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D.削减公民福利种类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显著波动。这种波动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为了更简明地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麦迪森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这样几个阶段。他列出了某些指标以显示各个阶段的增长状况和经济特征。
1820—1979年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增长特征与周期特征(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
阶段 时间 GDP 人均GDP 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 出口量
第一阶段 1820—1870年 1870—1913年 2.2 2.5 1.0 1.4 — 2.9 4.0 3.9
第二阶段 1913—1950年 1.9 1.2 1.7 1.0
第三阶段 1950—1973年 4.9 3.8 5.5 8.6
第四阶段 1973—1979年 2.5 2.0 4.4 4.8
——摘编自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与演变》
根据上表,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任选其中三个阶段),并分析其理由。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轴上的秘密
分析该时间轴,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专题突破练十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政策,而政党主张又能体现国家政策。19世纪末以前,自由主义盛行,进入20世纪后,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垄断组织需要国家提高关税,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垄断组织的利益,自由党减少关税、自由贸易的政策已经和当时的现实需要相背离,因此其“逐步失势”,故选A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仍然是以自由放任为主,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局面,排除B项;自由党失势是由于其自身政策与现实需要相背离,并不是因为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也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弊端,排除C、D两项。
2.B 解析 罗斯福提出社会保障法案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在国会听证会上该法案被指责为抄袭《共产党宣言》,反映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遭遇了阻力,故选B项。
3.B 解析 在重要工业部门中国家拥有较高份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美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排除A项;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通过大规模国有化来实现的,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美国的私有制,排除D项。
4.C 解析 “打击工会力量”“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提高伙食费”都属于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这有利于缓解经济“滞胀”危机,故选C项;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党斗争,排除B项;“守夜人”的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中削减福利、打击工会力量的措施,排除D项。
5.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4—1979年英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英国产品占世界出口产品的份额总体下降,说明英国经济发展放缓,而英国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提升,因此,英国需要寻求政府与市场间新平衡,减少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英国进口渗透率不断提升,因此英国不应降低关税税率,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格现象的产生与英国的国家政策有关,和国际协调无关,排除C项;英国需要的是减少社会福利规模,排除D项。
6.B 解析 “小微粒”即量子,普朗克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量子理论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量子理论和神权统治无关,排除A项;量子理论是对微观世界的物理研究,其诞生之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并未形成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排除C项;D项夸大了量子理论的贡献,排除。
7.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80—1985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可知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多,西欧改变了战后初期追随美国的政策,反映出西欧国家通过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故选D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协调国际贸易、调解贸易争端的多边贸易协定,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因此A项说法错误,排除;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欧共体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实力决定对外政策,C项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8.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美元是‘嚣张的霸权’,使美国得以‘尽情享受由他国买单的挥霍’”,可知美元霸权已经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美元和黄金挂钩,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是美国在世界贸易领域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汇率的内容,排除D项。
9.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产阶级开始典型地由支薪雇员组成”“这些支薪者很可能终生与一个公司相伴”,可知“中间阶层”崛起,故选A项;支薪雇员与公司是雇佣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资本社会化趋向加强,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
10.D 解析 题干材料中政府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这说明当时美国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采取社会保障制度,是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采取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经济受到影响,并不只是强调政府重视社会底层的利益,排除C项。
11.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和平运动发展,学生成为运动先锋,甚至一些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参与其中,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其对外扩张过程中发动的战争产生不同的认识,表明美国过度扩张加剧了社会分裂,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反战运动,主要原因是美国发动战争,而非国家干预,排除A项;越南战争属于冷战中的“热战”,并没有改变冷战格局,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时间是1962年,属于20世纪60年代初,不能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战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
1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全美100多个城市出现骚乱”,可知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民主政治亟待完善,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13.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说明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提高,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自我管理,未体现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可知政府公共开支减少,排除D项。
1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长期的福利国家建设使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所以政府需要通过调整退休年龄等来减轻财政负担,故选C项;延迟退休和推迟人们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不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排除A项;延迟退休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不涉及对公民的控制,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调整了公民退休和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并未削减公民福利种类,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特征:1870—1913年经济发展较1820—1870年加快。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阶段特征:1913—1950年的经济增长显著放慢。
理由:技术革命积累效应的减弱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使资本积累受到严重挫折;世界市场的萎缩。
第三阶段特征:1950—1973年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
理由: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欧洲和日本在战后的恢复和振兴;世界市场的空前扩展。
第四阶段特征:1973年以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
理由:经济“滞胀”;产业结构的变化。
16.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20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
论述: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进行了改革。改革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经济危机有所缓和。同一时期,深陷经济危机的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希特勒上台后掀起了疯狂的对外扩张活动,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逐渐构建起“福利国家”以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资本主义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阶段,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加重了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强调加强货币管制,降低税率,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这些调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使新自由主义取代了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练习(含答案4份打包)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