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十四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
1.《苏联兴亡史》指出:“应该看到,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是充分具备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这说明( )
A.十月革命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B.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
C.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
D.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2.列宁指出,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的目标。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据此可知,列宁 (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重在建立工农业联系
C.主张加速工业化的进程
D.反对农业集体化政策
3.到1924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了无产阶级对新经济人及其财富的强烈不满。为了抚慰大众的骚动,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并向存留的私商征收高额的特别税。这从侧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 ( )
A.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
B.因引发骚动而被取消
C.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强烈,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除
C.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遭到殖民当局的残暴镇压
5.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民主改革。符合以上运动和改革的共同主题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列宁主义影响下的无产阶级运动
D.亚非拉联合反帝反殖民斗争
6.甘地说:“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这些言论( )
A.引发了阿姆利则惨案
B.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C.对工业文明认识全面
D.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
7.1926年,尼加拉瓜自由党成立了立宪政府,但是美国支持臭名昭著的保守党首领迪亚斯为总统,引起了许多地方的起义,从中可以看出( )
A.尼加拉瓜建立了民主制度
B.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
C.尼加拉瓜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D.资产阶级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8.苏联1926—1927年秋季粮食收购情况表(单位:普特)
年份 1926年 1927年
月份 10 月 11—12月 10 月 11—12月
续表
实收数 15 636万 27 164万 16 418万 13 582万
计划数 5亿 5.6亿
上表中的数据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生产力的水平低下
B.农村集体经济占主导
C.农村经济政策尚待调整
D.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
9.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部分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下列属于卡德纳斯改革的措施的是( )
A.遏制军人势力
B.成立国大党
C.号召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
D.废除《罗拉特法》
10.下列有关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斗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意大利首先点燃了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战火
B.埃塞俄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了独立
C.埃塞俄比亚在抗意战争失败后沦为其殖民地
D.埃塞俄比亚皇帝在国内领导游击战争
11.下面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
C.改变了经济比例失调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2.下表为1967年前后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其变化表明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 )
1967年前 1967年后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 (1962年)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年)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年)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价该说法。(1969年)
A.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
B.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C.号召民众支持不结盟运动
D.增进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团结
13.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C.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汲取了“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14.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是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三国率先要求民族自决,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独立。据下表可知 ( )
1990年人均GDP比较表(以1990年全苏联平均水平为100)
苏联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瑞典 挪威 芬兰
100 140 133 123 518 548 524
A.政局的动荡滋长了人们的信仰危机
B.大俄罗斯主义倾向激化了民族矛盾
C.单一经济结构加深了对西方的依赖
D.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增强了离心倾向
15.冷战结束至2003年,不结盟运动国家召开了13次首脑会议,反复讨论了运动的命运,驳斥了不结盟运动失去存在价值的观点,提出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变化( )
A.推动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B.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已不合时宜
C.表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确立
D.有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他顾,暂时放松了对亚洲地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控制和压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苏俄的影响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运动;甘地和印度国大党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冲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并于1926—1927年领导了第一次反荷兰殖民主义的武装起义,但遭到血腥镇压。起义失败后,印尼大批民众转向苏加诺领导的印尼民族党,主张走温和路线的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独立运动的领导权。总之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冲击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又连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成为20世纪30年代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中坚。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苏俄(联)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苏俄(联)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苏俄(联)”。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又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四 十月革命及其后社会主
义运动的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然而,十月革命却取得了胜利”,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经济基础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说明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故选D项;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应将革命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脱离实际的,并且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经济基础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不代表十月革命是无组织无准备的成功冒险,排除C项。
2.A 解析 列宁指出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总结,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故选A项; “重在建立工农业联系”表述不准确,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排除B项;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都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C、D两项。
3.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莫斯科市政府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使莫斯科出现众多的私人企业,“关闭了30万家私人企业”从侧面证明新经济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受制于意识形态观念”是材料正面叙述的,与“侧面证明”不符,排除A项;1927年以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A 解析 华夫脱党领导的埃及人民反英独立斗争,动摇和削弱了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基础,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故选A项,排除C项;华夫脱运动限制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排除B项;华夫脱运动没有遭到英国残暴镇压,排除D项。
5.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后,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目的是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让步,使埃及获得了有条件的独立,华夫脱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其中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的民主改革最具有代表性,其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干材料的共同主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6.D 解析 题干材料“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体现了甘地主张发展民族经济,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这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故选D项;阿姆利则惨案是甘地发起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故排除A项;这些言论主张用手工生产取代机器生产,显然是违背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排除B项;甘地的这些言论对工业文明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排除C项。
7.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美国支持臭名昭著的保守党首领迪亚斯为总统,引起了许多地方的起义”,可知A项说法错误,排除;尼加拉瓜的起义明显具有反美和反迪亚斯的双重特性,因此体现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统一,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C、D两项,故排除。
8.C 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可知当时苏联粮食收购困难,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政策尚待调整,故选C项;图表数据反映的是粮食收购困难,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仅从实收数无法反映粮食生产的水平,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苏联农业中个体经济占主导,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收购困难,无法得出农民拥护工业化建设的结论,排除D项。
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德纳斯当选总统后,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遏制军人势力是其改革措施之一。故选A项。
10.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首先点燃了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战火,故选A项;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而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1936年,意大利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没有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排除C项;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没有领导国内游击战争,排除D项。
11.D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却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故选D项;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故排除A、C两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关系,没有体现市场经济方面的问题,排除B项。
12.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7年以前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设计突出欧洲文明的作用,而1967年以后的问题设计突出非洲文明的内容,这种变化有利于坦桑尼亚人民增强对非洲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不再主要针对西方文明设计问题,不代表坦桑尼亚政府的意图是否定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与不结盟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变化强调了非洲文明的作用,并非是强调与其他非洲国家的交往或团结,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平均主义是有害的……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可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认为平均主义是有害的、不正确的,给懒汉制造舒适的环境,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为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故选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福利国家”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述做法顺应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的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14.D 解析 作为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均GDP明显低于周边资本主义国家,其于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加剧了其与苏联的离心力,故选D项;波罗的海三国政局相对稳定,排除A项;表格数据与大俄罗斯主义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三国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排除C项。
15.D 解析 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主要任务转向发展经济、加强合作,是与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故D项正确。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尚未形成,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依然有其存在价值,B项错误。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C项错误。
16.参考答案 (1)特点:席卷的国家和地区多,抗争力度强;群众广泛参与,得到代表新兴阶级利益的政党的直接领导;一些国家暴力革命和温和斗争并存。
(2)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一些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运动高涨的物质力量和阶级基础;民族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
17.参考答案 (1)“根本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找到了一条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专题突破练十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关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原因,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寻找原因,将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从经济问题的角度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更为可靠
B.分析社会制度的方法已经无法解释经济危机
C.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和全面
D.当代学者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
2.1935年,罗斯福提出了社会保障法案,该法案在国会听证会上被指责为抄袭《共产党宣言》。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政府政策致力于维护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遭遇阻力
C.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以缓和危机
D.两党制导致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3.阅读下图。该示意图说明,当时的美国( )
1945年美国重要工业部门中国家所拥有的份额示意图
A.国有企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政府干预经济主要通过大规模国有化来实现
D.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私有制
4.下表是1870—1998年部分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甲、乙、丙、丁四国依次是( )
时间 国家
甲 乙 丙 丁
1870—1913年 2.44 1.9 3.94 2.83
1913—1950年 2.21 1.19 2.84 0.3
1950—1973年 9.29 2.93 3.93 5.68
1973—1998年 2.97 2 2.99 1.76
A.德国、英国、美国、日本
B.美国、日本、英国、德国
C.美国、德国、英国、日本
D.日本、英国、美国、德国
5.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取打击工会力量、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提高伙食费的政策。撒切尔夫人这些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干预推动经济发展
B.英国政党政治斗争的反映
C.为应对“滞胀”采取的必要措施
D.政府重归“守夜人”的角色
6.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作的努力。”基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
A.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B.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C.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
7.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欧盟政治面临分裂的风险,不断累积的难民问题和移民问题等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欧盟的政治分裂和重心转移给欧洲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使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少、社会矛盾增加,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 )
A.国家贫富差距日益凸显
B.政治危机引发深层次反思
C.人口问题威胁全球化发展
D.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挑战
8.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辐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标志着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普朗克的理论( )
A.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根基
B.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C.形成了新的工业革命浪潮
D.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大综合
9.下面是1993—1999年美国国内总收入增长率及IT产业的贡献率(%)数据图,该图呈现出的经济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B.第三产业兴起对经济发展的拉动
C.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动
D.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跃升的驱动
10.观察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经济部门 年份 联邦德国
农业 1950年 23.2%
1990年 5.1%
工业 1950年 42.2%
1990年 40.5%
服务业 1950年 32.4%
1990年 54.4%
A.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B.战后德国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C.欧盟建立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D.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
11.美国学者帕尔默等人在《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指出,随着大型有限公司的兴起,中产阶级开始典型地由支薪雇员组成;这些支薪者很可能终生与一个公司相伴,并且在公司与劳工或政府发生争执时,对公司的忠诚之心未必差于封建时代君主的侍从。这表明大型有限公司的兴起 ( )
A.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B.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C.使资本社会化趋向加强
D.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12.1965年,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加大环保、增加扶贫救济、加强农村建设和增加教育福利等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作“伟大的社会计划”。1968年美国财政赤字达252亿美元,对外短期债务331亿美元,黄金储备下降到121亿美元。上述材料说明约翰逊执政时期(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B.政府反思工业社会问题
C.政府重视社会底层利益
D.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
13.“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体现上述理念的经济模式是 (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14.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举行非暴力游行时,遭到枪杀。他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全美100多个城市出现骚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 ( )
A.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B.社会动荡引发经济“滞胀”
C.联邦体制危机重重
D.南北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一历程表明( )
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加低下
B.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D.政府公共开支日益增加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显著波动。这种波动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为了更简明地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麦迪森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这样几个阶段。他列出了某些指标以显示各个阶段的增长状况和经济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增长特征与周期特征(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
阶段 时间 GDP 人均GDP 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 出口量
第一阶段 1820—1870年 1870—1913年 2.2 2.5 1.0 1.4 — 2.9 4.0 3.9
第二阶段 1913—1950年 1.9 1.2 1.7 1.0
第三阶段 1950—1973年 4.9 3.8 5.5 8.6
第四阶段 1973—1979年 2.5 2.0 4.4 4.8
——摘编自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根据上表,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任选其中三个阶段),并分析其理由。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轴上的秘密
分析该时间轴,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
1.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对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我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近年来则侧重于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寻找,这种研究路径的转变更多地体现了对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更加客观和全面,故选C项;A项中“更为可靠”的结论无从证实,排除;社会制度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D项不符合历史研究的特征,排除。
2.B 解析 罗斯福提出社会保障法案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在国会听证会上该法案被指责为抄袭《共产党宣言》,反映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遭遇了阻力,故选B项。
3.B 解析 在重要工业部门中国家拥有较高份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美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排除A项;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通过大规模国有化来实现的,排除C项;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美国的私有制,排除D项。
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因此甲国是日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受制于技术升级转型,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其他国家,因此乙国是英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较突出,其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因此丙国是美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1950年受制于经济危机和战争打击,经济发展缓慢,因此丁国是德国,故选D项。
5.C 解析 “打击工会力量”“取消对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提高伙食费”都属于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这有利于缓解经济“滞胀”危机,故选C项;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党斗争,排除B项;“守夜人”的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中削减福利、打击工会力量的措施,排除D项。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作的努力”,可知美国想要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此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选C项;题干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排除A、D两项;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是冷战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欧盟政治面临分裂的风险……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社会矛盾的增加,欧洲社会治理面临着多种难题,传统社会治理遭到挑战,D项正确。
8.B 解析 “小微粒”即量子,普朗克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量子理论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为现代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量子理论和神权统治无关,排除A项;量子理论是对微观世界的物理研究,其诞生之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并未形成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排除C项;D项夸大了量子理论的贡献,排除。
9.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美国经济稳定发展,IT产业的贡献与美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故选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出现,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成立,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950年到1900年联邦德国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减少,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故选D项;A项是题干表格反映的现象,故排除;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与德国重新走向统一无关,排除B项;1993年欧盟诞生,排除C项。
11.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产阶级开始典型地由支薪雇员组成”“这些支薪者很可能终生与一个公司相伴”,可知“中间阶层”崛起,故选A项;支薪雇员与公司是雇佣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使资本社会化趋向加强,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
12.D 解析 题干材料中政府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美国的经济实力下降,这说明当时美国潜伏着经济危机的隐患,故选D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采取社会保障制度,是要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问题,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采取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经济受到影响,并不只是强调政府重视社会底层的利益,排除C项。
13.C 解析 题干材料前半句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后半句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据此可知题干材料主张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市场经济与题干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
14.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全美100多个城市出现骚乱”,可知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民主政治亟待完善,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15.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基层社区迅速发展起来,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这说明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地方治理的效率提高,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自我管理,未体现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可知政府公共开支减少,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特征:1870—1913年经济发展比1820—1870年加快。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阶段特征:1913—1950年的经济增长显著放慢。
理由:技术革命积累效应的减弱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使资本积累受到严重挫折;世界市场的萎缩。
第三阶段特征:1950—1973年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
理由: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欧洲和日本在战后的恢复和振兴;世界市场的空前扩展。
第四阶段特征:1973年以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
理由:经济“滞胀”;产业结构的变化。
17.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20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
论述: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胡佛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进行了改革。改革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经济危机有所缓和。同一时期,深陷经济危机的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希特勒上台后掀起了疯狂的对外扩张活动,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逐渐构建起“福利国家”以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资本主义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阶段,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加重了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强调加强货币管制,降低税率,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这些调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使新自由主义取代了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专题突破练十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研究目标宏大,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政府,甚至多国政府资助和组织。这一现象( )
A.适应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B.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
C.表明企业成为科研的主体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2.下面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促进图中①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科学技术的推动
B.与苏联冷战的升级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3.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4.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C.科技水平决定了国家主权安全
D.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5.“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这说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农业产业比例上升
C.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D.工业产业比例上升
6.下图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内容的子目。该部分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B.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冷战局面的形成
C.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D.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
7.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掀起国有经济私有化浪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广播电台法》《运输法》《渔业法》《电讯法》《石油天然气法》《能源法》等涉及各行各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这表明英国政府( )
A.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开创了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C.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8.下面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比统计表。据此可知( )
出口(占全球出口的百分比) 进口(占全球进口的百分比)
1963年 1995年 1963年 1995年
64.8% 56.6% 35.1% 47.4%
A.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
B.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
C.经济全球化得到推动与发展
D.经济危机迟滞经济复苏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善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但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逆全球化现象,已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警觉。与此相反,中国则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大国担当。材料反映了 ( )
A.欧美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
B.中国领导全球化发展
C.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D.贸易保护主义的削弱
10.下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
A.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B.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C.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影响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英国反对舒曼计划中的超国家原则,对欧洲一体化保持距离;20世纪60年代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遭到法国拒绝;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但对一体化的态度与法、德等成员国并不完全一致;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处于一种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这说明( )
A.英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英国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C.英国立足于国家利益
D.欧洲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
12.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管理主导利率、货币储备和发行,以及制定欧洲货币政策,并建立统一的欧盟法律体制,在某些领域,欧盟可直接制定法律,其条款对成员国本身及其国民有直接效力。材料表明,加入欧盟的成员国( )
A.致力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B.开启了统一使用欧元的时代
C.让渡了部分国家政治经济主权
D.全面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
13.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遭到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虽然民主党偏向工会组织,但在美国企业联盟的坚定支持下,该协定在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最终得以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这反映( )
A.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了挫折
B.两党阶级立场出现根本对立
C.利益集团积极推动自由贸易
D.区域集团化不利于经济发展
14.世界主要国家步入信息化时代后,各网络技术与行业之间不仅重视自动化、集成化,同时也将智能化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这表明智能化( )
A.与互联网技术相辅相成
B.成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
C.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潮流
D.是各行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利。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恰当的是 ( )
A.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B.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6.(2023·全国新课标卷,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
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
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对此,许多人感到困惑,世界到底怎么了 要解决这个困惑,首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
请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1.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研究目标宏大,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政府,甚至多国政府资助和组织”,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研究对资金、设备、专业等要求更高,适应了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
2.A
3.C 解析 “蓝领”“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的变化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故C项正确;国家干预不是题干材料中工人阶级出现不同分层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社会流动不是出现题干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人工智能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说明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故选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排除A项;“决定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医疗机构职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
5.C 解析 题干材料“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反映了服务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中间阶层”构成的变化,C项正确。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缓和与紧张并存”“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东西方力量失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部分内容符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故选C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并没有冷战,排除A项;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冷战结束后的局势,不是冷战过程中或美苏争霸中的世界局势,排除B、D两项。
7.D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掀起国有经济私有化浪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表明英国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采用通过法律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举措,这是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故选D项。
8.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63—1995年,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下降,进口明显上升,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有了重大的发展,这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1963—1995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统计,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无法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危机迟滞经济复苏的结论,排除D项。
9.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故选C项;欧美国家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他们反对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中国在全球化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并非领导全球化发展,排除B项;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美国家没有被削弱,排除D项。
10.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57.5%上升到2017年的83.5%,而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占比明显下降,这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引入外商投资企业的结果,故选D项;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仍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排除C项。
11.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变化说明其立足于国家利益,故选C项;英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冷战政策,排除B项;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转变,特别是曾经加入了欧共体,不能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排除D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加入欧盟的成员国,在利率、货币储备和发行、制定欧洲货币政策以及法律等方面失去了一定的国家政治经济主权,故选C项;A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欧元问世是在1999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3.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但在美国企业联盟的坚定支持下,该协定在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最终得以通过”,可知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遭到了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但在利益集团的积极推动下,自由贸易政策仍得到了施行,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而非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二者不存在根本对立,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它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B 解析 题干材料“各网络技术与行业之间不仅重视自动化、集成化,同时也将智能化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体现出智能化成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15.D 解析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反映出区域经济合作程度的加强。题干材料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了新兴国家以及东欧、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区域经济合作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而不是政治多极化对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
16.参考答案 (1)拉丁美洲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丁美洲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17.参考答案 示例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中东、北非的难民潮牵动全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战乱、冲突和地区动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也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
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受到压力和冲击。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专题突破练十五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面是1914年欧洲主要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表格数据说明 ( )
国家 占有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占世界工业总产值(%)
英国 55 3.9亿 14
法国 29 6 235万 6
德国 10 1 307万 16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法国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D.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战争改变历史》中提道:“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3.下图拍摄于1916年9月3日的英国,画面中的女工正操作钻孔设备,她戴着手镯,并佩戴婚戒。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B.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C.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
D.改变了工厂的剥削方式
4.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5.下图是英国学者奥弗里统计的“德国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所占票数百分比”。下列对图中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纳粹党得票比例总体上不断地攀升
B.《凡尔赛条约》加深了德国的仇恨
C.世界经济危机是纳粹党上台的诱因
D.欧洲战争策源地最先在德国形成
6.“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进入这座城市的中心,但也正是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这座城市”里的战斗 ( )
A.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B.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C.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根本转折
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7.下表反映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由此可推知,1946—1985年( )
时间 中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苏联 总计
1946—1955年 1 2 0 0 80 83
1956—1965年 0 2 3 0 26 31
1966—1975年 2 2 10 12 7 33
1976—1985年 0 9 11 34 6 60
(说明:1949—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
A.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愈趋激烈
B.苏联在外交上逐步走向孤立
C.制约霸权的力量不断增长
D.两大阵营力量对比发生转变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要求日本将战前掠夺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规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对日本领土的处置( )
A.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B.有利于战后秩序的稳定与重建
C.服务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意图
D.注重对原有的领土进行分割
9.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科技交流大事的部分记录。这反映出美国( )
●1950年12月,芝加哥大学筹备将于1951年举办的国际核物理大会,3个月之后,被告知受邀请的24位科学家中有8—10位将无法获得入境签证。
●1951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第12届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会议,苏联等国许多重要科学家因没有获得入境签证或太迟获得签证而未能参加会议。
●1952年想要进入美国的外国科学家中有50%遇到困难,有70%—80%的法国科学家无法获得入境签证。
A.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敌对政策
B.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保障美国安全
C.对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态度
D.通过垄断先进科技维护世界霸权
10.20世纪40年代后期,斯大林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置于战后战略目标的优先位置,同时积极推进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由此美国( )
A.积极挑动意识形态对立
B.加紧核武器研发开展军备竞赛
C.推行缓和政策主动防御
D.单独改造德国加快民主化进程
11.下面为1947—1956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导致虚线所画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状况的关键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C.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2.赫鲁晓夫曾对美苏冷战时期的某一历史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 ( )
A.标志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B.导致了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
C.因双方谨慎克制危机得以化解
D.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13.下表为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年份 国际组织
1960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1年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
1961年 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
1965年 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8年 阿拉伯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
A.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B.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
C.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
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
14.(2022·山东卷,15)1967 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15.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A.同苏联关系缓和
B.与西欧竞争加剧
C.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了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 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条约》,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和英国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三 雅尔塔体系的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关于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
(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
(3)“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殖民地的独立被纳入联合国和大国保护的轨道。这方面的内容规定得比较笼统,是雅尔塔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4)联合国。战后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李积顺《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了哪些矛盾。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的崩溃和欧洲的衰落并没有带来世界的高度一体化,反而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时代。关于冷战的起源,美国学者认为,斯大林的“侵略”和“扩张”政策是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作出反应,冷战因此而生。对此,苏联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国垄断资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团利用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确立世界霸权,为此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针对争论,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苏联的过失,它是大国之间利益上的碰撞。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摘编自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1775—2005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专题突破练十五 两次世界大战与
国际格局的演变
1.A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当时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最多,德国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和殖民地人口数都远远少于英国、法国。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法国,这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题干表格没有涉及殖民地面积,排除B项;题干表格没有体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排除C项;题干表格无法体现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D项。
2.B 解析 题干材料“总体战……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表明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故B项正确。
3.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16年9月3日的英国”“女工正操作钻孔设备,她戴着手镯,并佩戴婚戒”,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很多妇女走出家门,踏上工作岗位,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厂剥削方式的改变,排除B、C、D三项。
4.B 解析 张伯伦于1937年至1940年担任英国首相,在此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是慕尼黑会议,故选B项。
5.C 解析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1928年后,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所占票数大幅度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明显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选C项;A项是表现,不是对图中变化的解释,排除;《凡尔赛条约》的影响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D项无法解释1928年前后纳粹党得票比例的变化,排除。
6.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进入这座城市的中心”“两支苏联军队……以巨大的钳形包围了德军”,可知这次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故选C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A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并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B、D两项。
7.C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从以苏联为主,到各国都有行使,反映出制约霸权的力量不断增长,故选C项;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愈趋激烈与苏联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呈现下降趋势不符,排除A项;仅凭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使用次数不能说明苏联在外交上逐步走向孤立,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转变,排除D项。
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国按照波茨坦会议等国际会议的协议,要求日本归还其掠夺的中国领土,明确日本行使主权的领土范围,这些做法有利于战后秩序的稳定与重建,故选B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意图,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盟国要求日本归还其掠夺的中国领土,没有体现对日本原有领土的分割,排除D项。
9.D 解析 由材料“被告知受邀请的24位科学家中有8—10位将无法获得入境签证”“苏联等国许多重要科学家因没有获得入境签证或太迟获得签证而未能参加会议”“想要进入美国的外国科学家中有50%遇到困难,有70%—80%的法国科学家无法获得入境签证”,可知美国通过阻挠科技交流防止先进技术被其他国家掌握或学习,意图通过垄断先进的科技水平维护自身霸权地位,故选D项;材料中美国阻挠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科学家,还有资本主义阵营的科学家,排除A项;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由防务和经济两方面政策组成,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美国的做法在于维护自身霸权,而非保护知识产权,排除C项。
10.A 解析 20世纪40年代后期斯大林积极推进和扩大苏联的势力和影响,美国针对这一趋势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故选A项;美国在1945年已研制成功核武器,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缓和政策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策,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A 解析 根据1947—1956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可知虚线所画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总体较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状况出现的关键原因是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排除B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关键因素,排除C、D两项。
12.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指古巴导弹危机,在这一事件中,美苏双方几乎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双方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通过秘密谈判化解了危机,故选C项;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排除A项;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导致局部“热战”的发生,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与欧洲经济一体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3.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世界出现了许多由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国际组织,这说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A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没有体现能源合作、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排除B、D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开启了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排除C项。
14.C 解析 题干材料“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对欧洲未来发展表示担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发展模式,由题干材料也看不出学者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故A、B两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欧洲联合,而不是反思欧洲联合,故D项错误。
15.D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可看出,1969年美国出台的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特意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且在资本主义世界面临西欧、日本的竞争,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弱,迫切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1969年,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展开了咄咄逼人的攻势,美苏关系日趋紧张,故A项错误;与西欧竞争加剧、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均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弱的原因,不能全面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战略调整的缘由,故B、C两项错误。
16.参考答案 (1)特点:欧洲称霸全球,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说明: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经济上,西欧国家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他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3)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17.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苏联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
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为保障自己的安全,尤其是西部边界的安全,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国家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示例二
观点:美国应该对冷战的发生负主要责任。
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最大障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内的“反共主义”抬头,开始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反对共产主义。
示例三
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发生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评析可结合示例一和示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