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2.秦汉时期,我国的县级政区有县、邑、道及侯国四种类型,其中“道”是设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政区。汉代的道集中在西北和西部诸郡,即“有蛮夷曰道”。据此可知( )
A.中央集权制具有多民族政权的性质 B.古代各级行政区域单位变更频繁
C.道作为基层政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秦汉的道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3.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该诗( )
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 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
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 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
4.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这反映出( )
A.传统农学注重经验总结 B.海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C.理学思想掌控意识形态 D.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
5.下表为19世纪上半叶山西高平市正堂禁桑羊碑情况表(部分)。该表信息折射出当时该地( )
碑刻名称 刊立时间 禁止内容 处理办法
永禁事碑 嘉庆九年(1804) 永停桑羊 乡保地甲,指名密禀,以凭严拿,按律究治
禁事碑 嘉庆二十三年(1818) 潜入禁场,砍伐桑株,以及牧羊纵放,咬食桑枝,以示严禁 乡地指名禀案,以凭重究
永禁事碑 道光六年(1826) 纵其牛羊,朝夕迭至,大小树茂者复枯,后者难继,合行严禁 许尔立即拿获送案,定行重究,决不宽贷
A.重农政策的废弛 B.乡村自治的发展 C.基层吏治的败坏 D.人地矛盾的加剧
6.晚清浙江乡村塾师管庭芬曾在日记中写道:“时闻粤氛侵及武昌、汉阳,而九江、安庆等处已戒严”,“是日有人自北来,云八月中贼开伪科,以天主教中语为谕,取不肖之士百人,名曰约士”。材料表明( )
A.中西文化冲突较为剧烈 B.士人深受传统观念影响
C.宗教思想推动科举革新 D.外国势力侵入长江流域
7.下表为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每日日工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类别 洋匠 中国匠目 工匠 小工
日工资 11.4银元 1.7银元 0.65银元 0.16银元
A.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源 B.洋务新式学堂兴办的原因
C.中外工匠生产效率的差异 D.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8.李大钊在1917年的《中心势力创造论》指出: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在1921年的《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提道: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唯有如此,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这一思想转变( )
A.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B.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推动新社会阶级力量的出现 D.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9.下图是1958年吴少云绘制的年画——《晒干拣净卖给国家》。此画( )
A.说明当时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B.体现崇尚劳动热爱集体时代风尚
C.反映出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再现了大跃进时期农业现代化成就
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11.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12.757年,日本《户令》第33条规定:“凡国守,每年一巡行属郡,观风俗,问百年部内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发于乡闾者,举而荐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这一举措意在( )
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C.维护封建集权统治 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
13.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 )
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 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
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 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
14.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如普鲁士出版了《民族历史评论》。影响欧洲“历史学研究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开展 B.18世纪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
C.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D.德意志统一引起欧洲史学界关注
15.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16.近几年,少数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炮制与中国“脱钩论”。但是根据2022年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欧盟、非洲、东盟和拉美地区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8563亿美元、2820亿美元,9753亿美元和4858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这反映出( )
A.中国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B.加强国际合作是经济全球化需求
C.优势互补市场规律起到一定作用 D.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明显增加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巴蜀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日常用品,乃至各种奇珍异宝,皆能在市场上买到,农村地区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至城市市场中。城市中居民大都脱离农业生产,生活所需多从专业化的“米市”“布市”中采购获得。城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酒肆、酒楼,开设了大量的旅店以供住宿,不仅有许多官、私医生可为人们诊病,而且还设有药市或药肆等为居民买药提供方便。
——摘编自李映涛《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特征浅析》
材料二:15—18世纪,英国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旧的国内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商业联系加强,大宗商品如羊毛、呢绒、谷物、畜产品等都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到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经遍布全球各地。1554-1680年间建立了49个股份制公司,至1695年,增加到150个。商店、交易所、客栈等灵活自如、方便及时的新的流通方式出现。伴随16、17世纪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种信用手段如借贷、汇票、期票、债券和抵押等都已流行。18世纪时,政府进行了公共财政改革,以发行证券与公债券来筹集资金。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巴蜀城市商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3~1935年,为推广国货、促进铁路与沿线实业交互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简称“铁展会”),铁道部向各铁路部门征集展览货品,进行巡回展览。1933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南京铁展会在第一届上海铁展会的基础上,在选址、交通、展览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完善,尤其是津浦馆装置彩色字图灯片以突显铁路线路,并将各路沿线的美景拍摄成电影,每日开演。此外,关外馆悬挂的日本侵略东三省地图上写着“勿忘”两字。鉴于前两届的经验,第三、四届铁展会在景观的展示规模和技术上更是倾力谋划。1934年5月举行的第三届北平铁展会,各场馆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名山大川、石窟碑帖、宫殿建筑等景观。在平汉馆入口处悬挂着一副对联:“铁展不是赛会,是要请社会人士明了国产品的真相;国内农村破产,我们应该用全国力量来提倡国产品,”第四届青岛铁展会创新性设立专业性的电影礼堂,每日下午放映全国铁路沿线城镇地理风光纪录片。
——摘编自闻虹《民国时期的铁展会与铁路旅行文化推进》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展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铁展会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西斯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法西斯主义猖獗时社会主义遭到打击和迫害。随着法西斯主义节节败退,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在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建立了波兰等八个人民民主国家,这些国家在战争中遭到德意法西斯的入侵和蹂躏,在战争末期获得了解放,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苏联军队的帮助。这些国家在成为人民民主国家后,仿效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国家迅速由苏联一国增加为社会主义多国。亚洲社会主义力量也在迅速壮大。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中的声誉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的重要潮流。
——摘编自郭春生《论反法西斯战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互动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三、论述题
20.宣传画作为一种简洁的视觉化图像语言,是历史的形象记录,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图1、图2分别是1951年、2013年创作的宣传画,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加紧生产,多打粮食) 图2(新市民篇)
从多角度比较图1、图2中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的相关信息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排除;B.“满天星斗”可以形容邦国林立的局面,排除;C.“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正确;D.“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秦汉时期在民族聚居区设“道”,中央集权制具有多民族政权的性质,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行政区变更频繁,排除B项;“道”"作为基层政区没有得到长期延续,排除C项;“道"并非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政区,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诗的内容可知,反映了唐朝末年农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税收方式很难准确核实纳税人的实际资产以及纳税额度,致使高层官员有更大的巧立名目的权力来剥削下层官吏及百姓,税制改革的弊端是导致诗歌现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诗歌转型,排除A项;自然灾害只是一部分原因,非根源,排除B项;该诗抨击了唐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黄道婆,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婆家虐待而逃亡崖州,期间学习黎族棉纺织技艺。约40年后重返故乡,改进并推广棉纺技术。然官修史籍不见其名,仅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王逢《梧溪集》、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等”可知,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上作出较大贡献,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功绩理应得到传颂,但在官修史书中却没有记载,显然受到理学影响,轻视工商业发展,C项正确;崖州虽属海南,但黄道婆个人对技术的改进无法反映整个海南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棉纺织技术属于手工业,不是农学,排除A项;黄道婆的事迹在元朝民间文本中有所记载,不能说明蒙元政权排斥农耕文明,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社会危机的凸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嘉庆、道光年间,山西某地不断颁布对放牧牛羊毁坏桑林的禁令,并不断加重惩处力度,但这些现象仍屡禁不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清朝中叶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的加剧,故选D项;保护伞林体现了保护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的要求,这是重农政策的体现,故排除A项;“按律究治”“拿获送案”并不属于乡村自治,故排除B项;放牧牛羊毁坏桑林现象屡禁不止,并不是基层吏治腐败导致的,故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该时期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反映出晚清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太平天国政权的不认同,这是因为受传统政治观念影响较深,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西文化冲突,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科举革新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外国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中的洋匠工资远高于中国工匠,这说明洋务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对西方依赖,这可用于研究洋务派为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兴办新式学堂的原因,B项正确;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是由于其指导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缺乏技术人员,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雇用的洋匠大多挟技居奇,刻意延长工期,唯利是图,洋匠工资与其生产效率并不能成正比,排除C项;材料虽然反映了江南制造总局内部工匠的等级性,但并不能说明其封建官僚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李大钊思想观念发生极大变化,从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到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说明其救国理念逐渐侧重于无产阶级,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A项正确;1917年与1921年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都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表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新社会阶级力量的出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李大钊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晒干拣净卖给国家》表现了棉农仔细挑拣,把精选棉花上交给国家的情景,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崇尚劳动热爱集体时代风尚,B项正确;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解决温饱问题,排除A项;年画反映了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建立后的社会状况,而土地改革之后建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体现是机械化,年画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是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其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故选择C。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业户”这一新生事物是在其基础上出现的,并未改变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故排除A。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故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排除D。
11.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波斯帝国在任免地方官员方面上,并没有全部由波斯人担任,像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说明波斯帝国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牵制的问题,排除A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中央权力的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天皇大力推广儒家伦理,这是在借助儒家伦理维护封建集杈统治,C项正确;《户令》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排除A项;推广儒家伦理与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无关,排除B项;《户令》目的并不是要推动儒学理论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土豆传入欧洲之后,在政治力量影响下不断推广,因其产量较高,农民和地主在满足自给性需求以外,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从事商品性生产,这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粮食作物”,而“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殖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故C正确,排除D。AB是人类走向科学的事件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解放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由材料可知,落后民族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利用西方传入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捍卫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文化侵略的影响,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被压迫国家和地区内部的封建势力,故排除B项;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故排除C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至今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2022年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欧盟、非洲、东盟和拉美地区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8563亿美元、2820亿美元、9753亿美元和4858亿美元”可知,世界各国家及地区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的不断突破反映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明显增加,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中国带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加强国际合作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优势互补市场规律,排除C项;故选:D。
17.答案:(1)商品种类丰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市场;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类型丰富的商业服务设施。积极影响:推动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有助于金融事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便利了百姓日常;增加财政收入。
(2)表现:国内贸易格局被打破;大宗商品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对外贸易广阔,遍及全球;带有殖民色彩;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变革,出现了股份制公司;商业规模扩大;金融信用领域出现了多种类型。原因:城市资本投向农村,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国际市场扩大;重商主义的实施。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唐代巴蜀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日常用品,乃至各种奇珍异宝,皆能在市场上买到”可知,商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农村地区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源源不断输送至城市市场中”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根据材料“城市中居民大都脱离农业生产,生活所需多从专业化的‘米市’布市'中采购获得。”可知,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市场;根据材料“各大城市中的夜市悄然兴起,在‘市’以外各坊日渐散布商肆店铺。”可知,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根据材料“城市中还出现了大量的酒肆、酒楼,开设了大量的旅店以供住宿,不仅有许多官、私医生可为人们诊病,而且还设有药市或药肆等为居民买药提供方便”可知,出现了类型丰富的商业服务设施,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要求交易更加便捷,因此有助于金融事业的发展;城市商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商品种类丰富,便利了百姓日常;商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
(2)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5至18世纪(英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英国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旧的国内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可知,国内贸易格局被打破;根据材料“商业联系加强,跨区域长距离贸易迅速增多,大宗商品如羊毛、呢绒、谷物、畜产品等都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可知,大宗商品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根据材料“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到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经遍布全球各地”可知,对外贸易广阔,遍及全球、带有殖民色彩;根据材料“1554-1680年间建立了49个股份制公司,至1695年,增加到150个”可知,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变革,出现了股份制公司;根据材料“伴随16、17世纪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种信用。手段如借贷、汇票、期票、债券和抵押等都已流行”可知,商业规模扩大、金融信用领域出现了多种类型。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英国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旧的国内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可知,城市资本投向农村,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伴随16、17世纪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国际市场扩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重商主义的实施。
18.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吸取往届教训,筹备周详;展品丰富,布置匠心独运;宣传方式灵活多样;适应时代需求,具有爱国性。
(2)作用:有利于扩大客货流,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促进沿线货品开发,扩大铁路运输的效益,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但受宣传、地域和铁路自身弊病等因素的制约,活动效果有限。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鉴于前两届的经验,第三、四届铁展会在景观的展示规模和技术上更是倾力谋划。”可知,吸取往届教训,筹备周祥;根据材料“铁道部向各铁路部门征集展览货品,进行巡回展览。”“在选址、交通、展览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完善,尤其是津浦馆装置彩色字图灯片以突显铁路线路,并将各路沿线的美景拍摄成电影,每日开演。”可知,展品丰富,布置匠心独运;根据材料“各场馆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名山大川、石窟碑帖、宫殿建筑等景观。”可知,宣传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材料“此外,关外馆悬挂的日本侵略东三省地图上写着‘勿忘’两字。”“铁展不是赛会,是要请社会人士明了国产品的真像;国内农村破产,我们应该用全副力量来提倡国产品。”可知,适应时代需求,具有爱国性。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1933~1935年,为推广国货、促进铁路与沿线实业交互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举办了四届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可知,有利于扩大客货流,增加铁路运输能力;根据材料“铁展不是赛会,是要请社会人士明了国产品的真像;国内农村破产,我们应该用全副力量来提倡国产品。”可知,促进沿线货品开发,扩大铁路运输的效益,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宣传的失当,例如前两届筹备失当、未充分考虑受众的社会地位和心理诉求,故活动效果有限。
19.答案:(1)二战前: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显现;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法西斯主义猖獗。二战后:法西斯败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中的声誉提升。
(2)评价:二战前,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进攻,虽然社会主义遭到打压,但是在苏联的领导下,积极构建集体安全体制,最终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法西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多,社会主义的理论影响范围日益广泛,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
解析:(1)背景:二战前:依据材料“随着法西斯主义节节败退,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前,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显现;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依据材料“法西斯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法西斯主义猖獗时社会主义遭到打击和迫害”可知,法西斯主义猖獗。二战后:依据材料“随着法西斯主义节节败退,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可知,法西斯败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依据“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中的声誉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的重要潮流”可知,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中的声誉提升。
(2)评价:依据材料“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前,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快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结合所学可知,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进攻,虽然社会主义遭到打压,但是在苏联的领导下,积极构建集体安全体制,最终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法西斯;依据材料“经过反法西斯战争,社会主义在世界人民中的声誉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上的重要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多,社会主义的理论影响范围日益广泛,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抗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
20.答案:
变化 说明
内涵变化:由动员生产建设到展示新时期劳动者形象;背景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价值变化:从追求温饱到凸显民族自信和人文精神。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图1体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劳动者崇尚劳动、艰苦劳动,拼搏奋斗的精神。海报推动了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进程。21世纪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新追求,表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新梦想、城市包容和人文关怀。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结合两幅海报的时间信息及画面信息提取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的变化信息从内涵变化:由动员生产建设到展示新时期劳动者形象:背景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价值变化:从追求温饱到凸显民族自信和人文精神等方面概括。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图1体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劳动者素尚劳动、艰苦劳动拼搏奋斗的精神。海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21世纪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图2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新遍求表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新梦想、城市包容和人文关怀。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