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安徽专用)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其大小、形制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随葬的玉器组合。这说明当时( )
A.宗教祭祀主宰生活 B.公共权力逐渐集中
C.玉器使用逐渐普遍 D.手工技术日益提升
2.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之法,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辗转发卖各地的贡物以营利,直属大司农。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统治者让利于民 B.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C.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限制宗室权势, “有宋一代宗室在朝者少,与唐代名臣多出宗室明显不同”。宋代皇位继承虽生波折,但始终没有酿成大乱。宋代理学家程颐将“无内乱”列为“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宋统治者限制宗室旨在( )
A.确保皇帝独尊地位 B.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
C.防止出现分裂割据 D.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4.明朝时期,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的地方志中说:“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表明( )
A.商税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C.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D.农业发展助推市镇经济繁荣
5.20世纪初,督办铁路大臣端方与盛宣怀认为铁路关系全国之命脉,川路的收回条件已经颇为优厚,但川省督抚王人文与赵尔丰则以地方商民的利益为立足点,反对劫掠商股,希望通过与民众协商达成共识。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近代民族意识的萌芽
6.1924年,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中提出,“这种宗法的大家庭,简直统御中国有史以来的家族生活……完全是建筑在农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在分析中国的村落集产制情况时,认为遍布各地的“张家村”“李家村”等村落上还残存着原始母权氏族共产社会的痕迹。这一分析( )
A.促使了思想界认清早期社会发展脉络 B.消除了对中国社会进化认识上的分歧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D.完善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理论体系
7.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确定了“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第二期作战方针,要求各战区“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和消耗敌人。策应敌后方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
A.对于抗战形势估计过于乐观
B.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调整策略
C.准备积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D.进一步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
8.1949年11月,上海市政府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国营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民营企业贷款;私营工厂不准关门,不仅要照发工人工资,还要尽快缴纳税金。与上述规定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投机商人疯狂囤积居奇 B.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
C.工商企业推行公私合营 D.中央政府实现财政统一
9.下表内容体现了该时期的中国( )
1978—1981年山东省和全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表(单位:元)
时间 山东 全国
1978年 114.56 133.57
1979年 159.81 160.17
1980年 210.23 191.33
1981年 251.62 223.44
1981年相较1978年的增长率 119.64% 67.28%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C.城乡整体差别显著缩小 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10.如图所示历史事件( )
A.加快了造纸术的西传进程 B.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C.推动亚欧区域文化的发展 D.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11.1878年10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对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民主党活动进行打压和限制。自19世纪80年代初,则开始介入雇佣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防止工人陷入赤贫的法律法规。这一转变说明了( )
A.资产阶级调整统治策略 B.建立福利国家成为主流
C.帝国完成统一实力大增 D.德国代议制的成熟完善
12.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13.1913年,德国军事作家伯恩哈迪在《德国与未来的战争》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作者意在
A.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 B.表达对德国国际处境的担忧
C.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 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14.1958年,美苏两国签署了《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的协议》,美国声称希望美国的文化能够直接到达苏联,使得苏联人民能够从“正面”了解美国的真实情况,接受美国文化。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和平与发展成为美苏关系主流
15.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光辉的30年”的说法;即便落在其他国家后面的英国,它的增长速度也快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这一良好经济局面的出现,得益于西欧国家
A.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B.普遍采用计划经济方式
C.全面推行国有化改革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6.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B.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D.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荀羡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曰:‘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摈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使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到16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使西方挣脱了鄙视经商牟利的思想禁锢。这一时期,提倡最大限度地获取黄金、白银的重商主义思想迅速崛起,在欧洲各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重商主义思想家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竭力追求货币财富,把货币等同于财富,黄金和白银就是财富的象征。这种重金主义或拜金主义的财富取向,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生产方式的特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
——摘编自黎悦、魏忠《古近代西方经济学中财富思想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经济自由主义的先驱者亚当·斯密(1723—1790)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论述了经济自由。他生活于英国的重商主义时期,国家对商业贸易领域进行了过多干预和垄断,阻碍了经济自由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对重商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极力倡导“自由放任”原则,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然会实现社会目的,“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摘编自孙群郎《英美自由主义与财产权观念的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重商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自由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因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便命的过程。党的政冶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断、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镇编自省行语《中国共产学百年政为建段的深寒及历史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体现了公共权力的逐渐集中,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宗教是否主宰生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玉器的使用逐渐集中到祭祀以及首领,而非普遍,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玉器使用的变化,而非技术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盐铁官转属郡国,均输之事废罢;大司农下属仍有平准令,但其职责仅仅是‘掌知物价’,已不从事商业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实行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在东汉初期,国家经济亟需恢复,政府需要放松对于经济的管制,此时在进行“均输、平准之法”就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东汉初年的这一做法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D项正确;因为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让利于民,排除A项;均输、平准之法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造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宗室的权力,是为了防止宗室地主干预政事,甚至威胁皇权,A项正确;本题主要涉及“宋朝宗室”,没有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维持皇权的稳定, “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松江等地种植棉花,棉花收入成为农民的经济来源,反映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项与史实不符,此时传统经济结构没有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市镇经济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对于川路的收回问题上中央与地方产生了明显矛盾,秉持不同意见,说明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利益冲突,A项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属于地主阶级,不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戊戌变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近代民族意识萌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蔡和森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识,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明显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涉及思想界对中国早期社会发展认识的态度,“促使了思想界认清早期社会发展脉络”夸大其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对中国社会进化认识上的分歧”中“消除了”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达尔文进化论是自然科学,蔡和森研究的是历史学,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1938年11月下旬已经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张各战区通过有限度的进攻来牵制敌军,实现化敌后方为前方,这与当时抗战的发展阶段相符,是策略的调整,B项正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方针不属于乐观估计,排除A项;这一时期已经是全面抗战,排除C项;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题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国营银行,不得向私营银行和民营企业贷款,私营还要尽快缴纳税金,可知国家通过金融手段阻止投机商人疯狂囤积居奇,A项正确;此时新中国已成立,国民政府大量发行纸币,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商企业推行公私合营,是在1953年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实现财政统一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78-1981年(中国)。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1978—1981年山东省和全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不断增加,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增加,无法得出城乡差别缩小,故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仍是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地图线索可知时空是: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世界。依据图概括可知: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推动亚欧区域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造纸术的西传主要是阿拉伯人的作用,排除A项;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传播的,排除B项;西罗马灭亡是在476年,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80年代(德国)。德意志帝国从限制工人阶级的活动,到采取福利措施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说明资产阶级在不断的调整统治策略,A项正确;福利国家的建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但是这与材料主旨并无关联,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德国的代议制在不断完善,但是并不能说明当时的德国代议制已经成熟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对印度支那进行殖民统治,但是却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据材可以判断,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没有描述阻碍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殖民国家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殖民政策促使民族觉醒,而非殖民统治方式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军国主义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这与材料“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相符,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对外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表明德国的国际处境,因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作者意在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8年(美苏)。1958年是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两国签署《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的协议》,这有助于美苏两国保持文化往来,这说明美苏两国既有全面的对抗也有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当时的美国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冷战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对抗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共同做法,也是当时良好经济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D项符合;“统制经济体制”是二战期间或二战刚刚结束时,德国、日本等国实行的经济体制,与题干所涉时间不符,A项排除;就整体而言,二战后西方国家没有采取“计划经济方式”(法国是当时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国有化政策,而不是推行国有化改革,B、C排除。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据材料“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早已实现了工业化,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因此一些生活用品反而在某些领域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国家领导人的礼物等,这体现了当时苏联轻 业较为落后制约了社会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依然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但并未强调军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并非停滞不前,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收到“阿根廷总书记”寄来的物品,不能得知与阿根廷等信心国家“关系密切”,排除D项。故选B选。
17.(1)变化: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变化原因: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综上所述,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变化:根据材料“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可知,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根据材料“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可知,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变化原因:根据材料“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根据材料“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可知,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根据材料“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可知,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根据材料“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畛域之感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8.(1)内容:把货币等同于财富;国家重视干预经济。
影响:积极,顺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消极,刺激了拜金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推动殖民国家的对外殖民掠夺。
(2)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发展,思想得到解放;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重商主义弊端日益显露;国家经济职能在不断强化。
特点: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强调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顺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
【详解】(1)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重商主义思想家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竭力追求货币财富,把货币等同于财富,黄金和白银就是财富的象征”可知,把货币等同于财富;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提倡最大限度地获取黄金、白银的重商主义思想迅速崛起,在欧洲各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重视干预经济。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回答。积极方面:根据材料“这种重金主义或拜金主义的财富取向,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生产方式的特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可知,顺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6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使西方挣脱了鄙视经商牟利的思想禁锢。这一时期,提倡最大限度地获取黄金、白银的重商主义思想迅速崛起,在欧洲各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知,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消极方面:根据材料“重商主义思想家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竭力追求货币财富,把货币等同于财富,黄金和白银就是财富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激了拜金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弊端;推动殖民国家的对外殖民掠夺等等。
(2)历史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英国经济自由主义的先驱者亚当·斯密(1723—1790)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论述了经济自由”可知,启蒙运动发展,思想得到解放;根据材料“他生活于英国的重商主义时期,国家对商业贸易领域进行了过多干预和垄断,阻碍了经济自由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对重商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可知,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重商主义弊端日益显露;国家经济职能在不断强化。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他对重商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极力倡导‘自由放任’原则,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然会实现社会目的”可知,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强调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根据材料中亚当·斯密所处时代可知,顺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求。
19.论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
论证:自中共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共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经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尽管有曲折及失误,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生成的背景都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都寓含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担当了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因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与“党的政冶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断、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
其次,依据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的相关史实,从时间阶段的发展进行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知识,结合论题加以证明,如自中共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建国初期,结合“过渡时期”的相关知识与史实证明论题,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共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经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相关知识证明可知,如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尽管有曲折及失误,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改革开放阶段,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加以证明,如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外交全方位布局,形成面向未来、放眼全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生成的背景都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都寓含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梦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担当了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