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下表为清朝在部分地区的治理措施。由此可推知,清朝
地区 事件
蒙古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及雏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并于1762年设立伊利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西藏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以“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并于1727年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A.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B.“夷夏之辨”成为社会主流
C.中央集权日益弱化 D.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
2.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初衷设置的,到了清朝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教化等于一身,并代理皇帝监察地方,宣布旨谕,行使职权,同时把地方情况反馈到中央这一变化说明
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和解 B.地方行政效率大大减低
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
3.清中期,朝廷开始大规模查缴、销毁宋元以来触犯专制权威、指责时政的书籍碑刻,以及记述清入关之前史实和明末清初史事的著作。这样的做法旨在( )
A.抵制印刷术的传播 B.巩固大一统秩序
C.规范民间文化市场 D. 打压儒学的发展
4.李清等同学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后,画出了下列“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其与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A.
B.
C.
D.
5.据统计,明初苏州只有30个市镇,正德时增加到45个,清乾隆时为100个。其他府的市镇也基本上呈增长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
A.说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表明了明清商业的繁荣发展
C.证实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广泛开展
6.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老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
7.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孙思邈写成《千金方》 ②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③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 ④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8.如表是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记述 出处
(陕西麟游县)“贫民始终艰于无本,不能恒作,惟农隙为之(烧制陶器),少资其利” 顺治年间《麟游县志》
(江西泸溪县农民)“三时务耕作,其余对竹煮焦,以楮业(造纸)相高” 乾隆年间《泸溪县志》
(江陵县)“乡民农隙以织为业者,十居八九” 乾隆年间《江陵县志》
(山西孝义县)“(农民)大抵夏秋力南亩,春冬地冻,别入山砍木掏煤” 乾隆年间《孝义县志》
A.农民生产已突破了自给性 B.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
C.农业生产开始趋向商品化 D.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
9.宋元小说,无论是短篇话本还是长篇话本,都有诗词的韵文与叙述性的散文相间杂用的形式。明清小说最显性的是其创作语言的大众化和口语化。这一变化
A.实现了文学从俗到雅的转型 B.说明了理学影响的削弱
C.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10.下列思想主张与“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出自同一思想家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知行合一”
11.某位同学在网络上查询某件历史事件时,输入的关键词有“15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家港”等,这一历史事件(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最远到达非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
C.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 D.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12.《明神宗实录》记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后期,《西台漫记》载“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计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聚为生久矣!”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传统经济中亦有新因素
C.手工业生产者生活不容乐观 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3.元朝,正史中出现了西南土司地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著述,《元史》用钦赐之名为播州土司杨汉英立传,称《杨赛因不花传》。明代,土司职衔列入正史的《职官志》中。这反映了
A.中央王朝大一统的需要 B.正史编撰体例的变化
C.边疆与内地实现一体化 D.土司制度的逐渐完备
14.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15.下图是中国某个朝代政府架构变化的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B.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C.清雍正帝建立军机处 D.明永乐皇帝设立内阁制度
16.明末,由于书院参与政治斗争,学校在社会上、在政治与道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力量,黄宗羲将改革政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指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黄宗羲的这一思想( )
A.体现出反封建的色彩 B.强调了学校的政治功用
C.凸显自我表现的个性 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
17.蝗灾记载
材料 古人认为“灾有大小 ,以螳早为最”,下表是关于蝗灾的一些记载。
序号 出处 内容
① 《三国志》(西晋陈寿) 式(东汉东莱太守高慎之子),至孝……永初中,螟姓为害,独不食式麦
② 《后汉书》(南朝范晔) (卓茂)迁密令。劳心谆谆,视民如子,举善而敞……天下大煌,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
③ 《赫连公墓志铭》(北魏) (赫连悦,曾任刺史、都督)鸿德岁扬,外布威恩,内施经略……流蝗远集而去灾
④ 《宋史》《金史》(元脱既) 一夕大雨-蝗尽死,岁大热六月辛卯,京东大雨雹,蝗尽死
⑤ 《前上党要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德政碑》(元) 六月初旬,山东飞蝗……公辍政致祷(祈祷)……令民捕逐,地说越境而逝。终不为害
⑥ 《农政全书》(明徐光启) 蝗不食芋桑……绿豆琬豆红豆……凡此诸种,农家宣兼种,以备不虞大小男妇,但能捉得蝗虫与蝗子一升者(到官府)换饼三十个
(1)上述材料涉及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举例说明(写出序号)。
(2)概括上述材料对蝗灾记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加以解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总的说来,唐代在经济制度领域重平等、轻效率......而宋代恰好相反,在经济领域重效率、 轻平等。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但是,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它使宋代的官僚政治成为社会进一步变革的阻力,从而使宋王朝未能出现历史性的社会与经济突破,社会的发展逐渐停滞,中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摘编自谢元鲁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 ,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 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并概括宋代“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并简要评析。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粮食、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和棉花、丝等农产原料进入远(或较远)距离的流转,以至占流转量中的首位及前几位,这就使得地区间贩运贸易呈现着明显的崭新的面貌。
——《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三 1788年长途贸易商品价值大约是1.73亿两,占整个市场流通商品价值的近1/2,而当时市场商品的总价值为3.87亿两。
——《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的演变
战国 出现了商业区“市井”
西汉 都市商业繁荣
王莽新朝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两宋 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鄂州、江陵
明清 北京、苏州、湖州、杭州等传统大都会盛泽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等若干市镇
——据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整理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古代商业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实调用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清朝在蒙古设立盟、旗两级单位;在新疆设立伊利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在西藏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体现了对地方治理因地制宜,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夷夏之辨”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清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C
【详解】根据材料“清朝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教化等于一身,并代理皇帝监察地方,宣布旨谕,行使职权,同时把地方情况反馈到中央”可知,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排除B项;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经废除,清朝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明清君主专制在强化,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不准确,排除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清朝中期。根据“大规模查缴、销毁宋元以来触犯专制权威、指责时政的书籍碑刻,以及记述清入关之前史实和明末清初史事的著作”可得出,清政府清理相关书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正统性,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巩固大一统秩序,B项正确;清理违禁书籍,并不代表要抑制印刷术,排除A项;材料中的行为是政府的行为,针对的不是民间的变化市场,而是所有的违禁书籍,排除C项;材料中的书籍并不是儒学方面的书籍,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中,皇权从秦朝时期确立独尊地位,到清代达到顶峰,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B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的。其它ACD三个选项中的图像与皇权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不符,是错误的。
5.B
【详解】明朝苏州市镇数量的增加反映出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故B项正确;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C项;明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
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7.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思邈写成《千金方》是在唐代,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是为南北朝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在明代,郭守敬编定《授时历》是在元代,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故选A,排除BCD。
8.A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的信息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前期各地农民利用农隙时间进行其他行业的兼做以增加收入,这表明农民生产已突破了自给性,A项正确;材料中乾隆年间《孝义县志》记载农民进行“掏煤”,这不是家庭手工业,且材料未体现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商品化从清代前期开始,且农业生产商品化早已有之,排除C项;材料中的农业兼业并非全是农业生产,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小说发展的趋向是大众化和口语化,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D正确;A说法与材料“大众化和口语化”相矛盾,排除;材料与理学的影响无关,B排除;材料与封建制度的衰落无关,C排除。故选D。
10.D
【详解】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固有善性,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王阳明还提出“知行合一”,故答案为D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B、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15 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家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目的,没有政府的财政收入,反而给明朝政府增加了财政负担,排除A项; 郑和下西洋没有到达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与加速封建制度衰落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照中国)。根据材料中“机户罢而织工”,“大户,日取分金”,“小户一日不就”等信息,可知此时出现了手工业的自由雇佣劳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之一是明朝后期,此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但是材料不能看出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题干涉及时间是明朝,时间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用钦赐之名为播州土司杨汉英立传,称《杨赛因不花传》。明代,土司职衔列入正史的《职官志》中”可得出把西南地区的土司列入正史中,体现了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体例的变化,排除B项;一体化太绝对,排除C项;土司制度逐步被废除了,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可惯”可知,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将其写进了《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了传统文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排除A、B项;材料没有提及文章的线索,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丞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因此A正确,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黄宗羲将改革政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学校,指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的大致意思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机关,而且是国家议政的政治场所,可知黄宗羲强调学校的政治功能,主张加强学校舆论,通过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来限制君权,B项正确;学校议政是封建政治下的一种政治活动,排除A项;黄宗羲的这一思想是从理政的角度思考,不是个性的自我表现,排除C项;朴素唯物主义指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自然界本原的一种学说,材料体现不出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史书:①②④;碑铭、墓志:③⑤;著作:⑥
(2)示例:
宋元以前的记载,强调官员的德政、个人品德与蝗灾之间的关系。宋元以后着重记载官员祈祷、自然条件、科学方法、国家治理与蝗灾的关系。
古代小农经济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弱。自汉代以来,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因此出现因孝道和官员德政而免遭蝗灾的记载。这种记载具有虚构、附会的成分,体现了记录者崇德尚贤的追求。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交融。
伴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学的进步,宋元以后记载中关于自然条件与蝗灾的关系,官府鼓励民众治蝗,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预防蝗灾发生,都表明人们治蝗能力的提高。但受到封建迷信的束缚,在记载中仍存在通过祈祷治蝗的现象。
上述材料中关于蝗灾记载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农耕文明下社会的进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时期(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献史料包括:史书,如①《三国志》②《后汉书》④《宋史》《金史》等;碑铭、墓志,如③《赫连公墓志铭》⑤《前上党要达鲁花赤忽都帖木儿德政碑》;著作,如⑥《农政全书》。
(2)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蝗灾记载的变化情况,根据材料“至孝……永初中,螟姓为害,独不食式麦......劳心谆谆,视民如子,举善而敞……鸿德岁扬,外布威恩,内施经略……流蝗远集而去灾”可知,宋元以前的记载,强调官员的德政、个人品德与蝗灾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岁大热六月辛卵,京东大雨雹,蝗尽死......公辍政致祷(祈祷)……令民城浮,地说越境而逝。......能捉得蝗虫与蝗子一升者(到官府)换饼三十个”可知,宋元以后着重记载官员祈祷、自然条件、科学方法、国家治理与蝗灾的关系。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蝗灾记载的变化的背景、原因、结果等角度进行解读,如:古代小农经济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较弱。自汉代以来,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因此出现因孝道和官员德政而免遭蝗灾的记载。这种记载具有虚构、附会的成分,体现了记录者崇德尚贤的追求。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交融。伴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学的进步,宋元以后记载中关于自然条件与蝗灾的关系,官府鼓励民众治蝗,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预防蝗灾发生,都表明人们治蝗能力的提高。但受到封建迷信的束缚,在记载中仍存在通过祈祷治蝗的现象。
最后,总结升华,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如:上述材料中关于蝗灾记载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农耕文明下社会的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8.(1)具体体现:唐代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宋代,发行纸币;废除坊市制度;采取租佃式经营;广泛应用契约。
原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官僚政治的腐败;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有限;理学的思想禁锢;政治与经济变革无法协调。
(2)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价: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唐代前期经济领域“重平等”与宋代“重效率”的具体体现,唐代前期表现,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在经济制度领域的“平等”,所谓平等是突出说明该经济制度兼顾大多数人利益或者相对比较公平、注重减轻老百姓负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均田制一定层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并让流民分到了土地,租庸调制则兼顾了农民的农时,一定层度减轻老百姓负担。
宋代表现,由材料“所谓重效率,主要指结果是否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或完成更多的设定目标,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可知,该制度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促进商品流通,结合宋朝史实,我们发现宋代“重效率”其实是指宋代,发行纸币;废除坊市制度;采取租佃式经营;广泛应用契约。
第二小问,关于宋代 “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由材料“这种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和官僚制度之下的平等,自身就隐含着矛盾与衰落的根源。”可知,宋朝“没能出现历史性的突破”的原因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官僚政治的腐败;据所学可知,宋朝虽然商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受制于重农抑商的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的有限;土地是古代重要的生产资料,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剧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商人往往将商业财富用于买田置地,很难扩大再生产,再加上理学的思想禁锢,政治与经济变革无法协调。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第一小问,关于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由材料“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可知,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由材料“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第二小问,关于对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的评价,由材料“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可知,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由材料“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粮食作物主要用于自给自足,经济作物主要面向市场,可见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变迁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再高,始终不能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9.(1)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2)新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繁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工商业市镇兴起。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经济现象:据材料“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了明显发展,经济实力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原因: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统治者重视、新的农作物引种、海外贸易的发展、人民的共同劳动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新的发展:据材料“粮食、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和棉花、丝等农产原料进入远(或较远)距离的流转”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据材料“地区间贩运贸易呈现着明显的崭新的面貌”“长途贸易商品价值……占整个市场流通商品价值的近1/2”得出商业繁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结合所学,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0.示例1:
论题:商业中心的转移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阐述:王莽新朝处于两汉之交,因北方开发较早,人口众多,并且商贸往来频繁,所以北方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而当时南方地区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故王莽新朝时期的五大商业都会除成都外,均分布在黄河流域。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动荡,而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使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唐朝时的商业中心不少分布在南方。两宋之际的战乱使北方人口又一次南迁,劳动力和技术经验均向南方聚集,加之前期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两宋及明清时期,大部分商业中心都分布在南方地区。
总结:商业中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地域分布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示例2:
论题:商业中心分布受商贸通道变迁的影响。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基本思路:唐朝京杭大运河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广州一带可与外国交流,故江南市镇发达。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仔细阅读表格内容可知,古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从战国时期出现商业区到明清时期已有大都会及若干商业市镇,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愈大,而且由北方到南方逐渐扩展,且一些城市兼具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功,因此,本题的论述可以从商业中心的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商业中心分布与商贸通道的变迁等角度展开,注意史实调用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