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宋代出现大量集镇,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由此,关于宋代设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宋代的镇是县下一级的地区行政单位 B.镇是作为县的补充而设置的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代的镇大量增加 D.镇的赋税收入远远高于县
2.1271年,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7年秋,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这些举措旨在( )
A.彰显朝廷汉化决心 B.提升民族平等意识
C.形成尊崇孔子风尚 D.增强政权认同观念
3.元朝时期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朝这样做旨在
A.防止地方割据,避免权大而专
B.完善地方官制,提高办事效率
C.实现地方自治,推动民族交融
D.明确行省职能,减少决策失误
4.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B.商业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C.南市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5.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雍正时改造扩建木兰围场,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中心
B.唐太宗巧妙运用“示存异方之教”的方针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C.元朝政府借鉴唐政府的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D.松赞干布时的“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6.北宋至和二年,知谏院范镇指出,如能使“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力大计,与三司量其出入,制为国用”,则天下民力“庶几稍宽”。材料反映出范镇已认识到
A.中央各部门权责不明
B.强化皇权不符合潮流
C.应继续弱化武将权力
D.分割相权出现的弊端
7.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8.元最初设立按察司巡视各地,主要监督官吏的行为,发现社会冤狱。后下诏“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这一举措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机构权力 B.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巩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D.规范监察官员巡视行为
9.“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封建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非常突出
C.科举制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 D.君主未采取抑制相权的措施
10.据史书记载,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表明,宋代( )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南北分卷维护稳定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11.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A.铁木真 B.忽必烈 C.元昊 D.阿保机
12.宋辽澶渊之战前,知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宋真宗向西、南逃走;宋军在好水川战败后,辽朝趁机遣使勒索北宋土地并以南侵为威胁,宰相吕夷简惊慌失措,立即派人前去安抚。宋朝这种局面的形成根源于( )
A.皇权与相权矛盾 B.崇文抑武的国策
C.军权的过度分割 D.内重外轻的弊端
13.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 )
A.折射出宋代社会变革 B.表明了封建经济高度发达
C.印证宋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D.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14.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下列哪种说法不是宋朝社会变化的表现(  )
A.门第观念淡化 B.每年向辽赠送岁币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15.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有此推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双向制衡
B.巩固枢密院决策机构的地位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节制
D.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
16.宋初,“崇尚节俭,金银为服用者鲜”,故而“金银之价甚贱”:至真宗年间,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以致金银之价飞涨,政府虽“申严其禁”,仍然“有未至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北宋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一 甘肃省放马滩出土了七幅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反映出统一的图例和基本的比例。其中,邹县行政区图是已知最早的行政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图中山脉坐落、山体轮廓和走向均用闭合曲线中填绘细平行线表示,是最早的科学的地貌表示方法。
——《皇舆全览图》。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括“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倶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孕育到成熟,华夏旧文明跨越2000年,和同期的其他古代人类文明一样,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宗教主导的社会。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历史将充斥族群壁垒、杀戮与献祭。但周灭商后,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取代它的是周公营造的新华夏文明。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这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在3000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摘编自李硕《翦商》
材料二 许多海外汉学家在论及中国宋代时,似乎特别喜欢使用“革命”之说,比如英国汉学家伊懋可认为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日本学者斯波义信也提出“宋代经济革命”说,并列举了宋代的农业革命、交通革命、商业革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迁。《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美国学者郝若贝则认为宋代中国出现了“煤铁革命”。仿佛不用“革命”一词,不足以强调宋代文明与之前时代的深刻差异。自从日本的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19世纪末率先提出“唐宋变革论”以来,宋代的近代化色彩一直是海外汉学家讲述宋朝历史的最重要母题。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为“商周之变”撰写简要的名词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变革的特点并选取两个层面的史实对“唐宋变革”予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城市,除了专门的酒楼、茶馆、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产品包括点心、干鲜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种。东京城商铺林立,一应俱全,尤其是来自海外的香料铺也出现在街头,说明当时市民百姓阶层也开始使用香料了。宋代政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盐、茶等商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由政府专营。
——摘编自刘永加《唐宋时期如何活跃消费市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消费市场活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从政治上来说,是贵族政治废弛,君主独裁政治兴起……
——[日]内藤湖南《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1910
材料二 内藤湖南套用欧洲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上世)”“中古(中世)”“近古(近世)”……“唐宋变革论”以胡汉对立视角割裂中国历史……“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
——李华瑞《走出“唐宋变革论”》,202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宋变革论”,自行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商业税收较多,故“‘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提到宋代镇和州县的行政级别、关系,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未体现镇和县的赋税收入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可知,元朝统治者根据汉文化确定国号,尊崇孔子,有助于加强汉人对元政权的认同,进而巩固统治,D项正确;汉化是为了维护统治,且元朝汉化程度比较低,排除A项;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项;尊崇孔子并非主观目的,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元朝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故A正确;B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中元朝的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非为了实现地方自治,排除C。
4.A
【详解】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商铺沿江开设,而不是固定在坊内,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突破了空间限制,没有说明突破了时间限制,排除B;“南市”指的是市场,而非都市,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多与少的变化,排除D。
5.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政府借鉴唐政府的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项正确;改造扩建木兰围场,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中心的是康熙帝,排除A项;唐太宗巧妙运用“示存异方之教”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是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范镇主张是让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之间可以协调一致,共理国事,则可以减少民力,这是对当时实行二府三司制的弊端的一种反思,故选D;A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
7.B
【详解】试题分析:联系材料中作者的意图“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可见,他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主张废除三省制,联系史实可知三省制属于中央官制,A项说在地方设行中书省、C项说设宣政院管辖西藏、D项说设御史台监察官员,联系史实分析以上三个机构的职责都不是代行的原来三省的职责。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元朝行政体制。
8.C
【详解】根据材料“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置肃政廉访司 ,监督官吏、行政、经济等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地方官员以及行政事务的监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大一统,C项正确;这一机构的设置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与中央关系的缓和,排除B项;材料是强调对地方的监察,不是监察官员的巡视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试题分析:宋代封建君主专制没有受到严重削弱,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B;
宋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他们重视士大夫的作用,而且也敢于放手让士大夫参与政治,实现“共治”,C正确;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相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10.D
【详解】宋代政府除了办理法律手续、收取交易税,不再干预土地买卖和典当等活动,表明封建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与政府放宽经济控制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南北分卷的做法对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所以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铁木真,A项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建立者,C项是西夏的建立者,D项是辽国的建立者。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枢密院官员陈尧叟和宰相吕夷简的做法是相同的,都是对战争慌乱,以求避战自保。二人都是文官,因为宋朝推行的就是重文抑武政策,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高级官员也多由文官担任,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前的史实,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权过度分割是抑武的表现,不是历史根源,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重外轻的格局是宋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特点,但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古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儒学吸取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文官制度发展,这些都折射出宋代社会变革,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信息与封建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宋朝思想、治国理念等方面的变化,未涉及社会治理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每年向辽赠送岁币”属于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这与材料中“宋朝”不符,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随着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随着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朝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元朝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可知,元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枢密院的控制,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从材料可知,枢密院大小官职都被中书省控制,所以A错在双向制衡。B更是无稽之谈,可排除。材料中的枢密院为中央机构,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C错误。综上,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制度
16.C
【详解】材料反映了宋朝社会习俗由崇尚节俭向追求华靡转变,以致政府也难以改变这种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正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致,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难以改变社会追求华靡的风气,与中央政府权威衰落无关,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演变: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构建起完善的政区体系;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2)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建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3)问题: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因素: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出或推动变法的社会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秦国地图······邹县行政区图”、“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描绘了长沙国南部的地理和政区状况”及所学知识,从战国至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是: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构建起完善的政区体系;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2)变化,根据材料二“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可知,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宋代······建立民间组织”、“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建立乡约组织”可知,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建立。作用,根据材料二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及“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反映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如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3)问题,根据材料三“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反映的信息,可知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因素,根据材料四“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可知,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或是否有支出或推动变法的社会基础)是核心因素。
18.(1)“商周之变”是对发生于商周之际历史转型的概括。主要表现为神权与王权关联度弱化;宗教对社会的主导地位让位于道德;人祭终止,族群认同让位于天下认同。(若能从天命观转变、政治观转变、道德观转变等方面解释也可给分)
(2)特点:广泛性,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发生变革;深刻性,各领域的变革涉及深层次,与之前时代差异明显;近代性,宋代变革带有浓厚的近代色彩。说明:经济层面,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坊市界限、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远超前代;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允许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大发展。社会层面,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部曲、徒附等依附农在宋代成为自由民,租佃关系发展,以契约为证。(每个层面举一例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商周之变”是对发生于商周之际历史转型的概括。具体表现:据材料一“华夏旧文明……都属于神权与王权合一……的社会……戛然而止”可得出,神权与王权关联度弱化;据材料“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可得出,宗教对社会的主导地位让位于道德;据材料“以杀戮和人祭为特色的华夏旧文明戛然而止”“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可得出人祭终止,族群认同让位于天下认同。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二“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可得出,广泛性,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发生变革;据材料“不用‘革命’一词,不足以强调宋代文明与之前时代的深刻差异”可得出,深刻性,各领域的变革涉及深层次,与之前时代差异明显;据材料“宋代的近代化色彩一直是海外汉学家讲述宋朝历史的最重要母题”可得出,近代性,宋代变革带有浓厚的近代色彩。
说明:经济层面: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于魏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已经完成,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宋代相比于前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坊市界限、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远超前代;宋代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获得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层面,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部曲、徒附等依附农在宋代成为自由民,租佃关系发展,以契约为证。
19.表现:消费品店铺林立,种类繁多;流动商贩活跃于城市之中;外来商品(香料)进入日常交易。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政府实行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代城市,除了专门的酒楼、茶馆、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产品包括点心、干鲜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种可知表现是消费品店铺林立,种类繁多;根据材料还有许多流动商贩可知表现是流动商贩活跃于城市之中;根据材料尤其是来自海外的香料铺也出现在街头,说明当时市民百姓阶层也开始使用香料了可知表现是外来商品(香料)进入日常交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可知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宋代城市消费市场活跃还是因为政府实行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根据消费品店铺林立,种类繁多可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根据外来商品(香料)进入日常交易可知原因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20.论题:唐宋变革论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辨证认识。
闻述:一方面,唐宋变革论有其合理性,由唐入宋,社会方方面面确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近世的因素。政治方面,随着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具有贵族色彩的门阀政治逐渐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流动加强。经济方面,实物流通减少,货币流通增加,并出现纸币,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方面,随着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人民的地位相对提高,文化方面,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另一方面,唐宋变革论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内藤湖南是套用欧洲历史分期,又依照欧洲的话语体系来诠释中国历史,不一定完全适用中国历史:其次,胡汉对立视角割裂中国历史,遮盖了中华民族及其疆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继而,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实质上是企图为日本“温情”入侵中国张目,服务于日本政论。总结:因此,我们要客观认识唐宋变革论。一方面,认识到唐宋之间确有变革,另一方面,要对此理论进行反思,警惕日本学者抹杀日本侵华侵略性的不良意图。
【详解】首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根据题干“评析”,可知要明确写出对“唐宋变革论”的态度;论证时需列举多方面史实进行综合说明,因为唐宋社会变革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的转型,结合这些方面的史实进行作答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单元检测(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二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