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夯实基础】(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夯实基础】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课前预习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2-13课)理解两战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6课)通过了解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1课)
考情分析:
2017之前的教材只涉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统编教材增加民族独立运动,原来考情无法参考,注意与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2、13课主干知识的关联。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结合教材P68单元导读,概括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简单填一填)
1.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①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 已经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向帝国主义过渡: 列强掀起 的狂潮,把 和 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0世纪初,建立了 。
2.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特点:
①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和 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的极不合理状态。(东方从属西方)②殖民扩张引发民族独立斗争。
考点1——殖民体系建立及一战前的民族独立运动
1、工业革命完成前——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与民族独立运动:
①工业革命前后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殖民地主要在美洲(西属拉美,普属巴西;专制统治和种植园经济),非洲、东南亚、南亚都在沿海;殖民方式以掠夺原料、商品输出为主;
②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中心在美洲:美国(1783)及启蒙带动海地(1804);海地带动拉美(1826,西属拉美;例外:普属巴西是宣布独立的;)。受启蒙影响;受美渗透等。
2、一战前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民族独立运动:
①一战前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殖民地集中在非洲(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印度、东南亚;殖民方式以资本输出、瓜分非洲为主;列强在非洲放弃奴隶贸易转向全面的殖民入侵,竞相“有效战领”。
②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中心在亚非:亚洲觉醒(资产阶级领导,如中国辛亥革命、印度国大党);非洲抗争(封建者领导的抗争,如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等);
考点2——两战间的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征:
①突出特点: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
②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亚非拉出现新变化:亚洲新变化(非暴力、共产党);非洲觉醒(主动斗争);拉美新变化(共产党、民主改革)。
考点3——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变化
①突出特点:受二战和联合国民族自治影响;
②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瓦解殖民体系:亚洲(40年代,新中国;印度;东南亚);非洲(50-60年代,埃及等);拉美(60-90年代,古巴、巴拿马等)。
第三世界发展中的成就:①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发展型;中东的“石油繁荣”型;非洲的自然资源型;拉美的民族工业及经济合作等。②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如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第三世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遗留问题;自身问题等;
【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从空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广大亚非拉地区。(基本在南半球---南南合作;大都在东半球,东方)。
2.殖民地: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一国在它所征服的地区 (国家) 建立的移民居留地,为宗主国获取新资源。在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专指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支配的国家或地区,目的是掠夺各项资源。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保护国、附庸国等。殖民地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密切关联。
3.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4.柏林会议:在深入非洲腹地探险带动下,列强瓜分非洲的矛盾加剧。1884年11月15日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与会国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15个欧美国家,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这次会议是专门讨论非洲事务的,但却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加。欧美列强第一次在远离非洲的柏林,在地图上划定了他们各自在热带非洲地理上的界限。为了避免各国在非洲的争夺中兵刃相见,柏林会议着重讨论了"有效占领"问题(新占领土通知他国)。
5.门罗主义 :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由美国第5任总统詹姆斯·门罗总统在国会咨文中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来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被视为对门罗主义的“引申”。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
6.大棒政策 :20世纪初,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的对拉美的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大棒”政策,加强了对拉美,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此政策源于他喜欢的西非谚语:“说话要温和一些,但要携带一根大棒,你就会成功。”。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也就是“老罗斯福主义”。
7.金元外交:在西奥多·罗斯福实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后,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以实现使拉美依附于美国的目的。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8.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9.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亚非拉以及其它地区中的发展中国家。此名词最先由人口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的法国杂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等级。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74年指出广大的亚(除日本)非拉属于第三世界,也被称为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0.考迪罗主义(选择性必修三):考迪罗是西班牙语的音译。考迪罗最早产生于拉美独立战争时期。19世纪初,在拉美各地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先后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曾为推翻统治、争取独立做过不同程度的贡献。独立后,这些军事领袖和各地强有力的地主集团首领结合,成为拉美新独立国家或某一地区的独裁统治者,这些人便是考迪罗。考迪罗制是拉美特有的独裁制度,其特点是军阀、地主和教会相结合的“三元寡头”统治。考迪罗既不同于世袭的封建国王或大地主,又不同于英、美、法通过选举上台的总统和首相,考迪罗大多是通过所谓“革命”实为政变而取得政权的。总的说来,考迪罗的“革命”并未促成经济和政治的基本变革,并没有触动大地产制度。从总体来看,考迪罗制是阻碍拉美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
【重难突破】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特点和影响。
(1)形成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列强殖民地集中在 。
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把 和 变成殖民地,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特点:
①东方从属于西方;②殖民扩张引发民族独立斗争;
(3)影响:
对西方(欧美):促进西方发展;加剧列强矛盾;
对东方(亚非拉):破坏性作用,侵略、掠夺等深重灾难;建设性作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民族觉醒。
对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文明交流并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2、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阶段特征、性质及影响:
(1)民族独立运动的阶段特征:
民族独立运动与殖民者(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殖民扩张政策密切相关。
①工业革命完成前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中心在美洲:美国(1783)及启蒙带动海地(1804);海地带动拉美(1826,西属拉美;例外:普属巴西是宣布独立的;)。受启蒙影响;受美渗透等。
②一战前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中心在亚非:亚洲觉醒(资产阶级领导);非洲抗争(封建者领导的抗争)。
③两战之间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突出特点是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亚非拉出现新变化:亚洲新变化(非暴力、共产党);非洲觉醒(主动斗争);拉美新变化(共产党、民主改革)。
④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突出特点是受二战和联合国民族自治影响,瓦解殖民体系。
(2)性质:拉美经历从反殖到反封建的变化,从民族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亚洲一些国家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非洲始终是反殖性质。
(3)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冲击、瓦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使亚非拉出现一系列新兴国家。有利于摈除殖民主义和国界霸权主义,打破了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②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有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和自主发展。有利于各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1
4.材料 美独立战争后,一个独立统一的国家---美国,形成了,美国由此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在几乎同一时期进行的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拉美地区却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还有,如今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大国,而拉美地区各国的综合国力都不是很强,远逊于美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当初独立后拉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否有关系呢?
结合材料和所学,试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异同。指出出现材料中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课堂探究2
(2021辽宁葫芦岛)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个阶段被纳入世界殖民体系的国家和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不同阶段两方殖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亚洲的某国家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易错易误】
6.拉丁美洲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
7.葡西在拉美都实行总督制、种植园经济,都屠杀印第安人,都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
8.亚洲的菲律宾先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来是美国的殖民地;( )
9.工业革命时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
10.甲午战后不久,日本吞并朝鲜;( )
11.工业革命后,欧洲殖民者在非洲逐渐放弃黑人奴隶贸易;( )
12.新航路开辟后不久,欧洲殖民者全面入侵非洲;( )
13.法国希望在非洲的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
14.柏林会议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 )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了整个非洲;( )
16.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阶段;( )
17.法国大革命促进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又带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
18.独立后的西属拉美都建立了共和国,但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
19.门罗宣言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
20.“金元外交”是门罗宣言的延伸;( )
21.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非洲的抗争基本以失败告终;( )
22.亚洲觉醒的特点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普遍为资产阶级;( )
23.中国的北伐战争是亚洲觉醒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事件;( )
24.亚洲觉醒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独立运动;( )
25.一战后的拉美独立运动中,共产党在一些国家兴起;( )
26.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早在亚洲瓦解,其次是美洲,最后是非洲;( )
27.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或新兴民族国家;( )
28.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多种多样的阻碍发展的问题;( )
课后巩固案
(2021辽宁葫芦岛)
29.1823年,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口”这反映出
A.美国支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B.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统治逐渐瓦解
C.美洲地区的民族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拉美人民面临着新扩张主义的威胁
(2021辽宁葫芦岛)
30.非洲传统的社会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进入近代后,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结构变成单一经济作物制,大量种植专供出口的经济作物,如棉花、橡胶、花生、咖啡、可可、棕榈仁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锐减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2021北京西城区)
31.下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论文写作提纲。其论文主题应是
主题: (1)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获得独立 (2)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结束了法国长达132年的统治 (3)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
A.各国独立意识的萌发 B.社会主义制度的扩展
C.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021浙江湖州)
32.19世纪70年代以前,欧洲殖民国家只侵占了10%的非洲土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西方列强放弃奴隶贸易转向全面的殖民入侵
B.西方列强在争夺非洲殖民地过程中冲突加剧
C.殖民者的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非洲创造条件
D.“有效占领”原则刺激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野心
(2021山东聊城)
3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与之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显著不同是
A.斗争方式 B.依靠力量 C.领导阶级 D.斗争结局
(2021山东聊城)
34.英国学者安尼指出:那里民族众多,却“支离破碎”“相当混乱”,这是“欧洲人的残暴造成的”,是“分割边界”的结果。“那里”是指
A.亚洲 B.欧洲 C.拉美 D.非洲
(2021河北张家口)
35.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变化”。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外国资本家的罢工;1932年,萨尔瓦多很多地方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1934-1935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总人数高达150万人。据此可知,拉美“新变化”
A.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
B.开始走上探索本国现代化的道路
C.深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D.致力于反抗美国殖民者的军事侵略
(2021广东深圳)
36.据统计,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各共和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共发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颁布了一百多部宪法,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这说明
A.各国切实践行了启蒙思想 B.民族忧患意识日益觉醒
C.列强干预导致了革命反复 D.现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长
(2021广东肇庆)
37.下表为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1945 1950 1955 1960 1970 1990
国家(个) 51 60 76 99 127 170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联合国内部改革的推动
C.新兴独立国家的增多 D.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
(据新题改编)
38.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世界以来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指出材料中的“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指世界哪些地区?“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又指世界哪些地区?这个“全球体系”指什么?
材料2: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2)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 拉丁美洲 瓜分世界 亚洲 非洲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 奴役 控制
【解析】1.结合所学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相关知识,可知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0世纪初,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①-⑤分别为拉丁美洲;瓜分世界;亚洲;非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2.结合所学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相关知识,可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特点: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的极不合理状态。故①为奴役;②为控制。
3. 拉丁美洲 亚洲 非洲
【详解】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时期,列强殖民地集中在拉丁美洲,①处填写拉丁美洲;
②: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把亚洲和非洲变成殖民地,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②处填写亚洲;
③: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把亚洲和非洲变成殖民地,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③处填写非洲。
4.同:都受启蒙思想影响,都要求摆脱殖民,都以弱胜强,都是独立战争形式,都有统一领导,都取得了胜利。
异:
领导者:美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盟,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拉美资产阶级弱小,土生白人地主起领导作用;
性质:美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双重性质,拉美仅是独立战争;
结果:独立后的美国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拉美各自为政,封建考迪罗主义统治,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面临殖民主义的新威胁和渗透;
根源:北美移植了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拉美移植了葡西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
【详解】同:从启蒙运动的影响,民族独立意识,斗争力量大小,战争形式,领导者分析,得出都受启蒙思想影响,都要求摆脱殖民,都以弱胜强,都是独立战争形式,都有统一领导,都取得了胜利。
异:从领导者角度分析,得出美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盟,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拉美资产阶级弱小,土生白人地主起领导作用;从战争性质角度分析,得出美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双重性质,拉美仅是独立战争;结果:独立后的美国国家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而拉美各自为政,封建考迪罗主义统治,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面临殖民主义的新威胁和渗透;
根源:从生产方式的差别分析,得出北美移植了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拉美移植了葡西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
5.(1)国家和地区:第一阶段,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第二阶段,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第三阶段,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
特点:第一阶段以暴力掠夺黄金、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第二阶段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2)论证:
示例一以印度为例破坏性: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掠夺、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法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矛盾尖锐的弱点,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
建设性: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英国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示例二以中国为例破坏性: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逐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和殖民体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原有经济模式遭到冲击和破坏,中国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
建设性: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一些进步人士认识到西方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政治上,以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1)国家和地区:根据材料“第一阶段,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被纳入新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第一阶段,美洲大部分地区和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沿边地区;根据材料“第二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使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可知,第二阶段,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材料“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可知,第三阶段,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
特点:根据材料“在16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掀起的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阶段以暴力掠夺黄金、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强通过扩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场等方式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阶段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根据材料“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欧洲列强和美国、日本纷纷向海外殖民,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非洲内陆以及亚洲内陆广大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阶段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以亚洲的某国家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可以以印度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破坏性方面,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掠夺、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法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矛盾尖锐的弱点,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在建设性方面,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英国式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也可以以中国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破坏性方面,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逐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和殖民体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原有经济模式遭到冲击和破坏,中国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在建设性方面,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一些进步人士认识到西方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在政治上,以康有为和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等等。
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拉丁美洲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但也有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错误。
7.正确
【详解】西葡在拉美都实行总督制、种植园经济,都屠杀印第安人,都从事黑人奴隶贸易。
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洲的菲律宾先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来是美国的殖民地。
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英国几乎控制了整个印度,因此正确。
1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不久,日本吞并朝鲜,因此正确。
11.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奴隶贸易的发展历程”可知,工业革命后,殖民者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12.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不久,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但对非洲并不是全面入侵,因此错误。
13.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希望在非洲的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14.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84年的柏林会议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因此正确。
15.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并没有瓜分了整个非洲,有一些国家未被瓜分,因此错误。
16.正确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阶段。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促进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美国独立战争又带动了拉美独立运动。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西属拉美都建立了共和国,但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正确。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门罗宣言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金元外交”是门罗宣言的延伸,因此正确。
21.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非洲的抗争基本以失败告终,因此正确。
22.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的觉醒”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普遍为资产阶级。故判断正确。
23.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事件,不是北伐战争,因此错误。
24.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洲觉醒比十月革命早,未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因此错误。
25.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拉美独立运动中,共产党在一些国家兴起,因此正确。
2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早在亚洲瓦解,其次是美洲,最后是非洲,因此正确。
2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2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多种多样的阻碍发展的问题。
2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其实质是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这会使拉美人民面临着新扩张主义的威胁,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和夺取殖民地,但不能体现“美国支持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统治逐渐瓦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拉美人民面临着新扩张主义的威胁,并未涉及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经济掠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近代欧洲列强为了使非洲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规定非洲某些国家和地区只生产某一类型的作物,故选A项;B项表述不能解释许多非洲国家只生产某一类型经济作物,故排除B项;C、D两项均与这一变化无关,故排除。故选A项。
31.D
【详解】根据“印度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可得出这反映出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说明世界殖民体系不断瓦解,D项正确;萌发的说法错误,排除A;BC项与之无关,排除。
32.B
【详解】西方列强在非洲的争夺一直存在,因此这一因素不是欧洲殖民者侵占整个非洲的原因,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放弃奴隶贸易转向全面的殖民入侵、殖民者的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非洲创造条件、“有效占领”原则刺激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野心都促进了欧洲殖民者占据整个非洲,排除A、C、D。
3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显著不同是领导阶级的变化,C项正确;斗争方式、依靠力量及斗争结局与原来没有显著的变化,ABD项排除。故选C。
3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的柏林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此次会议,西方列强划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势力范围,确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准则,从此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因此材料“那里民族众多”中的“那里”指的是非洲,D项正确,ABC项排除。故选D。
35.C
【详解】材料中“共产党”“苏维埃”等表明拉美“新变化”深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19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已经基本实现民族独立,并开始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故排除A选项与B选项;拉美国家主要反抗美国的经济侵略,故D排除。
36.D
【详解】根据“发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颁布了一百多部宪法,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可得出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道路及现代化道路曲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D项正确;“切实”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忧患意识日益觉醒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列强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37.C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45—1990年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C项正确;“区域集团”与材料“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不符,排除A项;联合国内部改革主要体现在联合国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排除B项;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38.(1)欧美列强;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2)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答2个)
原因:
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
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壮大;
思想:亚洲人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特征的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亚洲很多国家。(可从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方面回答,意思近,答出3点)
【详解】(1)根据材料“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可分析出欧美列强;
根据材料“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可分析出广大的亚非拉地区;
根据材料“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可分析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2)表现:根据材料“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可分析出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答2个)
原因:政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经济: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分析出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阶级:结合工业革命的扩展根据材料“”可分析出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壮大;思想: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亚洲人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特征的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亚洲很多国家。(可从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方面回答,意思近,答出3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夯实基础】(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中外历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