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新课标全国卷)
2024届湖北省(华师大一附中)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24.商鞅变法以军功赏爵,以爵赐田,爵位愈高,赐田愈多。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他说这是为了使嬴政信之不疑,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这反映了当时
A.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 B.传统分封制仍然存在
C.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 D.土地私有制得到认同
25.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官位不坠。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A.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C.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江南大族势力逐渐崛起
26.据《辽史·太宗本纪》载:辽太宗在消灭后晋时,凡“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这一举措有助于
A.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B.消除民族差异的界限
C.改变文化中心的分布 D.推动区域文化的统一
27.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命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郡县录囚,凡答罪者释之,杖者减半,重囚杖七十,有赃者免征。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先后颁布《大诰》《大诰武臣》和量刑较重的《大明律》,并设置锦衣卫和诏狱,频施廷杖。这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趋向缓和 B.时代变化影响立法精神
C.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司法腐败 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28.1841年,中国某部著作对当时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山川河流、民情风俗、政治制度、物产税饷、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种族隔阂等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三个国家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该著作的撰写目的最有可能是
A.迎合禁烟斗争的需要 B.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C.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适应当时海禁大开的局面
29.表1为1871—1911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部分国家所占的比重(1871—1911,各期各国总计=100)情况。其中甲是
表1
年份 进口国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0.5 34.7 - 0.2
1881—1883 37 23.8 - 0.2
1891—1893 4.5 20.4 - 0.6
1901—1903 8.5 15.9 - 0.8
1909—1911 7.1 16.5 4.2 3.5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30.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B.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 D.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31.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颇负盛名的有以黎巴嫩山上的雪松为原料的造船业、以其特有的紫红色染料染色的纺织业等。它们利用自己众多的优良港湾和发达的造船业发展对外贸易。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就同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叙利亚的埃勃拉国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这反映了当时
A.腓尼基人海外殖民活动频繁 B.腓尼基人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已经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世界性的大帝国初步建立
32.日本摄政圣德太子(593—621)积极摄取大陆文化,提倡“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进行政治改革。由此推知,这一改革
A.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 B.导致日本进入到幕府统治时期
C.适应了大化改新的改革需要 D.意在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3.有学者对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评述如下,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他们最大的直接成就就是说服欧洲的许多君主……虽然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但是他们却已经改变了关于其统治目的的思想。虽然他们坚持认为政府权力依旧是君主们的天赋特权,但它此时也已被用于为人民谋利。
A.平等观念获得认同 B.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兴起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34.19世纪末,欧美新兴工业国家的领导人特别害怕社会骚乱,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似乎觉得经济萧条的到来意味着革命爆发也为期不远了。同时代的一些政治理论家也坚信,殖民地能向失业工人提供移民的处所,能为剩余产品开拓市场,能充当释放工业萧条时期所积累的压力的安全阀。这反映了,当时欧美国家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对外扩张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
C.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掀起了争夺世界殖民地的狂潮
35.图7为1963—1973年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情况,反映了
图7
A.世界贸易增长高于生产的发展 B.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C.工业化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D.国际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挽回英国经济衰落的颓势,重新振兴英国经济,她提出必须走“不同的道路”。她一反传统的对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从而引起了经济政策本身的重大变化。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把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紧缩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由1979年的13.6%下降到1983年的5.1%;另一方面则是失业率的上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1983年年中以后,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松动,采取减税、增加公共开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1988年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英国政府不得不又采取紧缩的政策。英国1982—1989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财政也出现了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表2为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表2
年份/年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增长速度/%
收入
总收入 国内收入 总支出
1984 1501.86 1546.40 -44.54 20.2 21.1 19.6
1985 1866.40 1844.78 21.62 24.3 25.2 19.3
1986 2260.26 2330.81 -70.55 7.9 5.8 12.4
1987 2368.90 2448.49 -79.59 4.8 3.6 5.0
1988 2628.02 2706.57 -78.55 10.9 10.0 10.5
1989 2947.87 3040.20 -92.33 12.2 12.6 12.3
1990 3312.55 3452.20 -139.65 12.4 11.8 13.6
——摘编自《中国财政年鉴(199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3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9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请以“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C A B A A B B D D B C
24.【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A、C两项本身均符合史实,但均与材料主旨不相符。赏赐土地制度无疑源于西周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度,但它又不同于分封制度,二者的历史条件不同,并表现于赏赐土地不一定和赏赐劳动人手结合在一起,受赐者对得到的土地享有所有权并且可以世袭,B项错误。根据“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认同,故D项正确。
25.【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演变,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在丧失军权后影响力逐渐下降,A项错误。根据“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说明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江南大族势力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材料表明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门阀士族的权力和地位不断弱化,故C项正确。
26.【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认同,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当“马背上的民族”——契丹族凭着劲弓强弩进人中原农耕区后,汉文化的君臣秩序、伦理观念、文物制度、礼仪习俗乃至于审美情趣等,都以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逐渐征服这些野蛮的征服者,从而促进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逐渐走向深层的“汉化”,故A项正确。民族差异客观存在,经济文化交流可以淡化但不可消除民族差异,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文化的北移,但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南移,相对而言文化中心仍在南方,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契丹族对汉文化的认同,而非统一北方文化,D项错误。
27.【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社会治理,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为了适应与群雄逐鹿、争取民众支持的需要,立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宽”上,而1368年朱元璋在立国之后为了确保君主专制制度,其立法思想由“宽”转向“严”,故B项正确。立法思想由“宽”转向“严”,恰恰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A项错误。明代法律建设的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整顿司法腐败”是手段而非目的,C项错误。立法思想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D项错误。
28.【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1841年”“对当时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山川河流、民情风俗、政治制度、物产税饷、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种族隔阂等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三个国家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的相互关系”,这与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的活动相吻合——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用到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故A项正确。B、C两项均是魏源《海国图志》的目的。D项是鸦片战争结束后徐继畲《瀛寰志略》的目的。
29.【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因而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和通商口岸,加紧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所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进口国。此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手段的变化、列强实力消长的变化以及列强之间的竞争,中国对英进口贸易逐步下降,乙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完成,美国也加紧了对华倾销商品,所以中国对美进口贸易持续发展,甲是美国,故A项正确。相比而言,俄国工业化相对滞后,德国工业化水平远高于俄国,所以丙是德国,丁是俄国。
30.【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析】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量不断下降说明国产火柴工业得到较大发展,至于发展速度是否持续加快,材料依据不足,A项错误。根据“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可知这是受到五四运动以后抵制日货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促成”1914年以后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其直接原因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错误。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量不断下降说明国产火柴工业逐步在市场上居于优势地位,至于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的说法,材料依据不足,D项错误。
31.【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世界古代西亚文明的早期发展,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古代西亚腓尼基人的手工业发达,而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腓尼基人海外殖民活动是否频繁,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C项错误。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的出现意味着世界性的大帝国开始建立,D项错误。
32.【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亚洲——日本政治改革,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C项错误。根据“以神道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国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可知摄政圣德太子的政治改革试图以儒、佛思想补充和完善传统的神道机能,更好地为皇室中心主义服务,从而建立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故D项正确,A项错误。12世纪末,日本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日本由此进入幕府政治时期,B项错误。
3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欧洲启蒙思想对欧洲一些君主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改变统治思想,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并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B项错误。根据“虽然他们坚持认为政府权力依旧是君主们的天赋特权”,说明欧洲专制主义仍然存在,C项错误。
34.【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末,随着欧美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如何处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维护欧美新兴工业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欧美国家领导人倾向于争夺海外殖民地,故B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并未提及争夺世界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具体状况,C、D两项错误。
35.【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析】材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贸易中世界不同地区并没有平等地分享增长成果。1963—1973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总出口贸易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大约由61%增至接近70%,而计划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下降了,计划经济国家大约从12%下降为10%,发展中国家(不包括石油输出国)大约从15%下降为12%,但是石油输出国却大约从6%上升为7%。这说明工业化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世界生产的情况,A项错误。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供给者,国际投资流向集中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D项错误。
42.(25分)
(1)措施: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任答3点得6分)影响:一方面,英国经济得到持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较快,财政收支出现盈余;另一方面,撒切尔政府的经济举措并没有解决英国的所有问题,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此起彼伏的现象成为困扰英国经济的主要问题。(6分)
(2)状况:国家财政收支总体逐年增加,财政赤字明显增加;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都接近10%,整个国民经济和财政形势一片大好。(4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高度集中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模式;以让利放权为突破口,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探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与外部世界对接程度日益加深;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和迅速地提高,财政状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任答3点得9分)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英社会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析】第(1)问“措施”应抓住“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把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等,概括作答;“影响”抓住“紧缩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由1979年的13.6%下降到1983年的5.1%;另一方面则是失业率的上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1983年年中以后,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松动,采取减税、增加公共开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英国1982 1989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财政也出现了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等分析作答。第(2)问“状况”从“总收入”“总支出”“收支差额”“增长速度”等方面概括作答;“原因”从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制度与税收制度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等方面分析作答。
43.(15分)
(1)特点:法律法规走向公开化、法典化和规范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内容广泛并具有兼容性;依附于政治权力(以君主权力为中心)。(任答3点得6分)
(2)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法规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国内外压力导致清王朝难以坚持旧法制;西学东渐的影响;挽救民族危亡和推行政治改革的要求;统治集团的推动;清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任答3点得9分)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法律法规建设,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析】第(1)问抓住“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等,概括作答。第(2)问抓住“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等,分析作答。
44.(15分)
示例一
论题:秦汉魏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发展。(2分)
论述: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秦汉王朝加强了边疆开拓和对外探索。尤其是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而派遣张骞通西域,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他在越南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立郡县进行直接统治,使这两个地区成为汉文化传播的桥梁。中国和域外世界之间由此有了多条文化交流的纽带,通过这些纽带,中国的丝绸出现于罗马,大宛、乌孙和大月氏的良马被引进到中国;中国的纺织、冶金技术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播,印度的佛教也开始进入一些中国人的信仰世界。(5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处于大动乱和分裂的环境中,但一些政权仍对域外世界采取了积极交往的态度。如佛教僧侣的东渡译经和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佛教在中国社会得到普遍传播并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固有文化,印度的医学、天文、历算学传人中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4分)
综上所述,秦汉魏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发展。(1分)
示例二
论题: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强。(2分)
论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经济高度繁荣,中国积极地与域外国家往来并吸收域外文明的成果,使域外的器用、艺术、宗教、习俗等文化都被容纳于中国社会之中,使盛唐文明绚丽多彩。与此同时,唐代文化也由东、西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在东亚的新罗和日本两国,都出现了学习唐朝文化的高潮,使汉字、儒学、唐朝律令和中国化的佛教完全被其社会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在西部,唐朝文化也直接进入中亚,并且中国的造纸术等也由中亚传到西亚。(4分)两宋时期,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海外交通政策,使海路的中外文化交流得到增强,不仅汉字书籍的交流成为东亚世界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象,而且侨居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的大食“番客”也带来了阿拉伯文明;不仅中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传人东亚邻国并开花结果,而且宋朝的船舵和指南针也很快成为阿拉伯水手的航海术。回鹘人的西迁,又从地域上拓宽了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空间。海陆两路中外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人对于东南亚地区和阿拉伯世界的了解。(5分)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发展。(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解析】首先阅读并整理材料,材料中心是人类文明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文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然后自拟标题时,抓住“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既可选择秦汉魏晋时期,也可选择唐宋时期,还可选择16世纪前的其他历史阶段,拟定论题。论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合理。最后总结时,对拟定的论题予以升华。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湖北省(华师大一附中)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