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2.如图为悬泉置遗址,位于今敦煌市,为汉唐时期西域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接待、中转驿站。2014年,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推知,悬泉置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理由是( )
A.可佐证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 B.印证了汉代和匈奴的和战关系
C.见证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盛况 D.实证了汉至唐代均有效管理西域
3.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运,辗转至罗马。罗马和中国交易的物品种类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织物和香料等。这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推恩令”的颁布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霍去病北击匈奴
4.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 )
A.国力达到鼎盛 B.扩大政治影响
C.扩大统治疆域 D.开通丝绸之路
6.西汉王朝经营西域中亚丝绸之路,没有给西汉经济带来多少收益,相反是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这主要是因为西汉政府
A.经营丝绸之路侧重政治目的 B.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范围有限
C.尚未实现对西域各地的控制 D.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
7.天马是乌孙、大宛、康居等西域的特产。在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中,天马的形象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一变化得益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B.社会风气日趋开放包容
C.中西古交化开始交融 D.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8.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置45个。这一措施(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D.缓和了边疆民族矛盾
9.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福斯塔特遗址,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且器型、色彩、花纹、风格都与中国瓷器类似。据此推断( )
A.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 B.海外贸易促进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C.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 D.商路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0.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片。图1、图2所示为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这些发现可用于印证( )
图1 曼布鲁伊墓柱残 图2 曼布鲁伊墓柱残
存青花瓷盘(凤纹) 青花瓷盘(鹿纹)
A.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 B.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
C.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 D.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11.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 )
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
物产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香莱)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 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12.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13.下面这件瓷器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座陵墓中,它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体现了( )
A.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技艺 B.文明交流的源远流长
C.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 D.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14.妈祖是宋代以来沿海地区船工、商人和渔民等共同信奉的海神,明清时期在琉球、日本、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出现众多奉祀妈祖的宫庙。据此可知( )
A.妈祖文化随海外活动逐渐传播 B.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不断提高
C.妈祖成为南洋地区的国家信仰 D.东南沿海居民热衷于海外拓垦
15.南越王赵眯(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出土器物上出现了“少内”“乐府”“长乐宫”等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 南越国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内。
B 出土的圆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C 出土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素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 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
D 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 汉代的牙雕工艺发展成熟。
A.A B.B C.C D.D
16.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18.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
材料: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个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中途受阻,但到达了波斯湾沿岸,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密切了与西亚的联系。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但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实现往来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到印度、波斯,乃至欧洲。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法国)油画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时期的明州(宁波)是重要海港城市,也是一个繁忙的国际贸易基地。下图是宋元明州(今宁波)市舶遗址示意图: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再到襄阳的贸易路线并不属于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位于今敦煌市,为汉唐时期西域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接待、中转驿站。”可得出悬泉置遗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见证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盛况,C项正确;张骞“凿空”是在汉代,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印证与匈奴的关系,排除B项;汉至唐代有效管理西域只体现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世界意义,因此不是入选的理由,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东汉时期和古罗马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东汉与古罗马之间贸易往来频繁,这些货物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流通,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西汉初期,主要是为了恢复社会经济,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解决地方封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和商品流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学者观点,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东西两大文明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无心”形成的,即文明区的不断拓展突破了地理界限,最终形成沟通东西的交通路线,C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并非考查丝路的历史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战争对文化碰撞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明互动而非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然骞凿空,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强调的是张骞通西域密切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政治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与国力无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并未扩大疆域范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影响力的扩大,非开通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经营丝绸之路主要是为了维护北边军事安全,即侧重政治目的,这导致了经济效益差和政府财政负担沉重,A项正确;对外贸易种类、范围有限与经营丝绸之路导致“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无关,B项错误;丝绸之路开辟后,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建立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C项错误;加强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丝绸之路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图片可知,汉代手工艺品中天马形象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天马的认识由神话幻想状态到真实状态,天马身披马鞍,说明天马在生活中承担了一定的角色,这反映了自汉以来和西域、中亚等地区联系的加强,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人们对天马认识的变化不能体现手工业生产规模的发展,排除A项;飞奔仙境的天马也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所以这一变化并未体现当时社会风气日趋开放包容,排除B项;“开始”错误,中西古交化交流并不是从这时才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通过材料中的汉简可知,西汉时期,从西安到敦煌沿线政府设置大量驿站,据所学可知,古代驿站是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及往来官员中途休息的地方,西汉时期西安到敦煌段是陆上丝绸之路一部分,B项正确;材料虽涉及西汉,但没有交代具体时间,据所学可知,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公元前60年,排除A项;消除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主要取决于中原政权的整体实力,光靠设置驿站难以奏效,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汉朝和边疆民族矛盾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和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可以推断出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仅埃及一地文物的发现,不足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为广泛,排除A项;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与埃及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的东非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及所学可知,描述了明代时期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运销到东非地区的信息,并且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D项正确;“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与题干信息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与题干信息不符,材料无法得出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西汉通过丝绸之路引入外来物种,其中多为果蔬,这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交流”,材料只提及了引入作物,没有提到外传文化,无法体现出交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是在明朝时期,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通是材汉武帝时期,当时已经不是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故选B;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A错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C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错误。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的瓷器在今“非洲的坦桑尼亚”被发现,这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瓷器的制作工艺,不体现中国古代手工技艺是否发达,排除A项;B项有一定道理,但是材料没有对比和参考标准,不能得出15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非洲是属于较早、还是较晚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不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D项范围太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妈祖信仰起源于中国,并通过人们的海外活动带出国,A项正确;信仰问题和海权意识无关,并不是通过对海神妈祖的信仰就能确立国家的海上权益,排除B项;由题意可知,题中只是说明清时期在海外出现了供奉妈祖的官庙,并不能推知妈祖在海外是否成为了一些国家的国家信仰,排除C项;由史实可以知晓,妈祖的传播和人们的经贸及人员流动等活动有关,并不是东南沿海居民的海外拓垦,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与南越的文化交流交融。根据材料“出土的圆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可知,古代的南越国只是一个存在于秦汉之间的中原属国势力,与中原地区保持着联系,根据出土的圆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汉服跳舞的形象,说明汉族文化对南越的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B项正确;出土的汉朝使用的官职、机构、建筑名称,无法判定南越国是否处于汉中央直接管辖之内,排除A项;广州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唯一中心。,“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出土汉代针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针刻线画精品,首次发现并不能代表工艺发展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7.(1)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北非、欧洲等地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为中国引进了国外的优良物种等,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推动其本土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增添了新鲜血液;推动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
(2)应注意:大胆怀疑,对其所述史事的真伪进行鉴别;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做到彼此印证、多源互证。
史料价值:《博物志》是研究丝绸之路的第二手文献史料,但去汉未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具有补史之缺的文献价值,展现了丝绸之路更多层面,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作为相距较近的后世作品,生动体现出四周之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丝绸之路的民间视角。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所学可知,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北非、欧洲等地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明;据材料“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可知,为中国引进了国外的优良物种等,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据材料“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和所学可知,吸收并发展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推动其本土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据所学可知,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增添了新鲜血液;推动欧亚大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
(2)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中国)。第一小问问题,据所学可知,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大胆怀疑,对其所述史事的真伪进行鉴别;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做到彼此印证、多源互证。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可知,《博物志》是研究丝绸之路的第二手文献史料,但去汉未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据材料“《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可知,具有补史之缺的文献价值,展现了丝绸之路更多层面,丰富了我们的认识;据材料“ 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和所学可知,作为相距较近的后世作品,生动体现出四周之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丝绸之路的民间视角。
18.(1)特点: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双方交往交流主要是经贸和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经历了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的历程,且双方间的官方往来一直未实现。
(2)原因:张骞出使西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反击匈奴,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罗马帝国的强大与扩张。(任意三个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西方交流之丝绸之路。
特点:根据材料“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可知,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根据材料“两个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可知,双方交往交流主要是经贸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中途受阻,但到达了波斯湾沿岸,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密切了与西亚的联系。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但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可知,经贸往来经历了从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的历程,且双方间的官方往来一直未实现。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西方交流之丝绸之路。
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个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可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根据材料“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中途受阻,但到达了波斯湾沿岸,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密切了与西亚的联系。”可知,汉朝反击匈奴,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根据材料“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强大与扩张。
19.(1)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详解】(1)根据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根据材料“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可知,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根据材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可知,茶叶贸易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和转口贸易的发展;根据油画《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和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茶之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生活的民主和男女平等;激发了与茶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和“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20.
参考示例:(从位置、管理、造船、外交、城市等角度说明) 明州城位于三江交汇处,临江靠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宋元时期重要的海港城市和国际贸易基地。 明州城内有市舶提举司、市舶务、市舶务厅事等多处管理机构;这说明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外贸税收也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明州城内临江有多处造船厂,并设有造船监官厅事等管理机构;这反映出宋元时期造船业的发达,这为内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的出洋航海提供了条件。明州城内有高丽使馆、波斯团等处所,明州港成为各国商人使者出入口岸;可以看出宋元时期商路的发展促进了对外经济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明州城由市舶机构、造船厂、码头等共同构成的港区占据了较大区域;这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布局,使得明州城除了传统的政治、军事功能外,外贸、港口经济功能日益突出。
总之,明州城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一个缩影,也成为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宋元明州(今宁波)市舶遗址示意图中的多处管理机构、造船厂、使馆等信息,可从位置、管理、造船、外交、城市等角度说明。根据图示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得出明州城位于三江交汇处,临江靠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宋元时期重要的海港城市和国际贸易基地。根据“市舶提举司”、“市舶务”、“市舶务厅事”等多处管理机构,可得出政府重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外贸税收也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根据图中明州城内临江有多处造船厂,并设有造船监官厅事等管理机构可得出宋元时期造船业的发达,为内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的出洋航海提供了条件。据信息“高丽使馆”、“波斯团”,明州港成为各国商人使者出入口岸,可以看出宋元时期商路的发展促进了对外经济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根据图中信息,明州城由市舶机构、造船厂、码头等共同构成的港区占据了较大区域,可得对外贸易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布局,使得明州城除了传统的政治、军事功能外,外贸、港口经济功能日益突出。最后,进行总结,这些都体现了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明州也成为了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呼应主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 --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