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等八区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 防止了白银外流 B. 扭转了中英贸易逆差
C. 阻止了外来侵略 D. 显示了民族反抗意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海门销烟,标志着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防止了白银外流,与靖海门销烟没有联系,因为是鸦片走私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局面,排除A项;扭转中国贸易顺差,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排除B项;阻止了外来侵略,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 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D.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A项正确;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但与“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但与“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的《北京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但与“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进行北伐与西征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颁行《资政新篇》 D. 建立农民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体现了太平天国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B项正确;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排除C项;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说:“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与此现象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汉阳铁厂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82年底”、“退出上海航运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航运公司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洋务运动中组建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航运方面与英国的航运公司展开竞争,B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与“上海航运市场”无关,排除A项;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中官办的钢铁企业,与“上海航运市场”无关,排除C项;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建立的近代军事工业,与“上海航运市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转眼之间却被清政府葬送,双方签订《中法新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导致了( )
A. 中国内地城市被迫开放 B. 法国势力深入西南地区
C. 美日趁机联合侵略台湾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军民的抗法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导致法国内阁倒台。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乘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并取得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在中国修筑铁路等特权,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它使中国西南的门户打开了,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中国内地城市被迫开放,与《南京条约》相关,与《中法新约》不符,排除A项;美日趁机联合侵略台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中法新约》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订协定,规定双方在中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此“原则”的推行( )
A. 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B. 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C. 消除了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D. 废除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自由开放,毫无差别”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原则是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英德两国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说明英德两国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A项正确;这一原则只在形式上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实质是列强侵华“利益均沾”,排除B项;这一“原则”只是在形式上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消除了”,排除C项;这一原则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触犯了其他列强的在华权益,排除D项。故选A项。
7. 陈旭麓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群体意义的觉醒”主要表现为( )
A. 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B.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 D.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D项正确;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是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原因,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原因,排除B项;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是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表现,但不是主要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 梁启超曾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事”可知,强调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体现了民族意识;依据材料“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知,强调的是主权属于人民,人人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项正确;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排除A项;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观点不全面,排除C项;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所以观点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李大钊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它的爆发及其迅猛地向全国发展,使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生发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像决堤的洪水急速蔓延开来。“它”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使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生发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像决堤的洪水急速蔓延开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中国北京爆发的一个爱国主义运动,主要是针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以及日本对中国山东的侵略。五四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成为一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思想和新观念,D项正确;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变革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 为代表的维新派 人士通过 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均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与题干“使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生发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像决堤的洪水急速蔓延开来”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下表是中国1914-1919年各项数据变化情况,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亩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运动 D. 军阀割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14年—1919年间中国的耕地、农户减少;荒地、陆军、军费增加,主要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20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D项正确;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发动了二次革命,时间相对短,没有造成表格所示的严重影响,排除A项;护国战争在1915—1916年进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间相对短,发生在南方局部地区,没有造成表格所示的严重影响,排除B项;1917年—1922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主导的北洋政府终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中华民国国会,与图表时间不完全吻合,发生在南方局部地区,没有造成表格所示的严重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下图为中共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 )
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一-消灭阶级。 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和所学知识可知,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因此,该会议是中共一大,A项正确;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排除B项;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排除C项;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其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为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的誓词,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
A. 众志成城,共御外辱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洋军阀、孙中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誓词指的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该历史事件指的是北伐战争,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C项正确;“众志成城,共御外辱”与之有关的是抗日战争,排除A项;“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与之有关的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之有关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把起义军转移到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这表明毛泽东认识到( )
A. 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 俄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D. 革命斗争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决定把起义军转移到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并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效仿俄国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最终失败,因此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向农村进军,说明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希望在农村,革命斗争应由城市转向农村,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中共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没有强调掌握武装重要性,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排除B项;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认识到俄国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下列毛泽东诗词中描写红军长征的是( )
A.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B.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C.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的是红军长征,C项正确;“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反映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排除A项;“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反映的是毛泽东离家外出求学,踌躇满志,排除B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渡江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指的是(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古田会议 D. 西柏坡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项正确;八七会议,是指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与题干信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排除A项;古田会议,是指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与题干信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排除C项;西柏坡会议,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奠基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与题干信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 )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C.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一二·九,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与题干内容“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不符,排除A项;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与题干内容“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不符,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与题干内容“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道:“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这次打仗”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长沙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大捷又称鲁南会战,以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A项正确;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长沙会战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9.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核心素养,下图反映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与百团大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1940 年 8 月至次年 1 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 100 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D项正确;淞沪会战,是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与题干地图内容不符,排除A项;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了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历时是四个多月,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与题干地图内容不符,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指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在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与题干地图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下图是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发行后大受解放区老百姓欢迎。这组年画( )
A. 印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 B. 彰显着正面战场的战绩
C. 反映人们渴望神灵保佑 D. 鼓舞了军民抗战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正值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通过年画这一传统民俗宣传抗战,是为了鼓舞军民抗战的信心,D项正确;材料用八路军、民兵战士取代传统的门神形象,无法印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军民合作抗战,没有体现正面战场的战绩,排除B项;材料用八路军、民兵战士取代传统的门神形象,是为了鼓舞军民抗战,并不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其目的是( )
A. 为争取国内和平 B. 阻止内战爆发
C. 为内战争取时间 D. 与共产党妥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C项正确;为争取国内和平,是表面现象,不是蒋介石重庆谈判的目的,排除A项;阻止内战爆发、阻止内战爆发,都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故选C项。
22. 刘伯承回忆说:“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次军事行动( )
A.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 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C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某中学历史课,学生绘制了如下时间轴。这表明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社会生活的变化
C. 教育文化的进步 D. 思想观念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轴有“实业救国”、“短暂的春天”,这些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 社会生活变化是指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教育文化的进步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由封闭落后到思想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24.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该大学前身是南洋公学,创办于甲午战后,同期创办的学校还有( )
A. 京师同文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商务印书馆 D. 北洋西学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甲午战后应是1895年以后,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亦称天津中西学堂或天津大学堂)为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10月所创,是北洋大学堂的前身,D项正确;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1年,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属于甲午战前,排除AB项;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属于甲午战后,但属于出版机构,不是学校,排除C项,故选D项。
25.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该歌曲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经演出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主要是因为它号召人们( )
A. 变法图强 B. 民主革命
C. 抗日救亡 D. 和平建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出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歌曲慷慨激昂,在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号召人们抗日救亡,C项正确;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时期才是号召变法图强,排除A项;《黄河大合唱》号召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而非民主革命,排除B项;《黄河大合唱》号召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而非和平建国,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认为两千年来的秦政导致君权日盛,民权日衰。他反对纲常名教的文字,最为粗犷而大胆,而对于“夫权”所带给妇女的罪恶,他揭露得更为淋离尽致,他主张男女平等和“可合可离”的自由婚姻,谭嗣同反对满清贵族专制统治,他的“仁学”思想是与反对君主专制相联系的,不是狭隘的“反满”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人物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1)据材料一,概括谭嗣同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
【答案】(1)反对君权;主张民权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纲常伦理;主张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反对满清贵族专制统治。
(2)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历史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或辛亥革命具有局限性);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或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张:根据材料一“谭嗣同认为两千年来的秦政导致君权日盛,民权日衰”可知,反对君权;主张民权和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一“谭嗣同反对满清贵族专制统治”可知,反对封建纲常伦理;根据材料一“他主张男女平等和“可合可离”的自由婚姻”可知,主张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根据材料一“他的“仁学”思想是与反对君主专制相联系的,不是狭隘的“反满”主义。”可知,反对满清贵族专制统治。所以谭嗣同的政治主张反对君权;主张民权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纲常伦理;主张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反对满清贵族专制统治
【小问2详解】
内容: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主权在民;根据材料二“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可知,平等自由;根据材料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可知,三权分立。所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小问3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三“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或辛亥革命具有局限性);根据材料三“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或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所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或辛亥革命具有局限性);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或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27. 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不断调整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编自《赣西刘士奇报告》(1930年 10月)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试图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独占殖民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土地政策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地主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使广大地主和农民都参与到抗日中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提出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张楠《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原因分析》
材料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底层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145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答案】(1)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影响:农民分得了土地,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调动了人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和红色政权。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旧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团结各阶级联合抗日的需要。
(3)意义: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土地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土地革命农民分得了土地,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调动了人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和红色政权。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试图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独占殖民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土地政策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地主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使广大地主和农民都参与到抗日中来”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旧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团结各阶级联合抗日的需要。
【小问3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底层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145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和所学可知,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8.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胜利结束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关键形势,开始正式提出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此前8月,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摘编自付闪《毛泽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材料二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明令讨伐张学良。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会见张学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指出:“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正确总战略方针,并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这些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战场,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决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答案】(1)历史背景:长征胜利结束;日本侵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历史意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局面基本停止,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论述:自九一八事变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制定了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方针,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它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长征胜利结束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关键形势,开始正式提出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此前8月,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可知,:长征胜利结束;日本侵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小问2详解】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所学可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局面基本停止,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问3详解】
论述:综合以上材料可确立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然后根据西安事变、抗战胜利等分析中国共产党发挥的重要作用:自九一八事变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制定了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方针,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它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024.0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 防止了白银外流 B. 扭转了中英贸易逆差
C. 阻止了外来侵略 D. 显示了民族反抗意志
2.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 鸦片贸易实现合法化 D.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 钱穆先生评价太平天国道:“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进行北伐与西征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颁行《资政新篇》 D. 建立农民政权
4. 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说:“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与此现象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汉阳铁厂 D. 福州船政局
5. 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但转眼之间却被清政府葬送,双方签订《中法新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导致了( )
A. 中国内地城市被迫开放 B. 法国势力深入西南地区
C. 美日趁机联合侵略台湾 D.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6. 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订协定,规定双方在中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此“原则”的推行( )
A. 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B. 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C. 消除了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D. 废除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7. 陈旭麓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群体意义的觉醒”主要表现为( )
A. 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B.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 D.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8. 梁启超曾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 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10. 它的爆发及其迅猛地向全国发展,使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生发出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像决堤的洪水急速蔓延开来。“它”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1. 下表是中国1914-1919年各项数据变化情况,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亩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运动 D. 军阀割据
12. 下图为中共某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 )
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一-消灭阶级。 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13.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为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的誓词,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
A. 众志成城,共御外辱 B.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4.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把起义军转移到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这表明毛泽东认识到( )
A. 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 俄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D. 革命斗争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15. 学习历史,要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下列毛泽东诗词中描写红军长征的是( )
A.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B.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C.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6. 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指的是(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古田会议 D. 西柏坡会议
17.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发起爱国救亡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 )
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C.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18.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道:“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这次打仗”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型关大捷 D. 长沙会战
19.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核心素养,下图反映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20. 下图是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发行后大受解放区老百姓欢迎。这组年画( )
A. 印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 B. 彰显着正面战场的战绩
C. 反映人们渴望神灵保佑 D. 鼓舞了军民抗战的信心
21. 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其目的是( )
A. 为争取国内和平 B. 阻止内战爆发
C. 为内战争取时间 D. 与共产党妥协
22. 刘伯承回忆说:“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次军事行动( )
A. 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 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D.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3. 某中学历史课,学生绘制了如下时间轴。这表明他们学习主题是( )
A.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社会生活的变化
C. 教育文化的进步 D. 思想观念的转变
24.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该大学前身是南洋公学,创办于甲午战后,同期创办的学校还有( )
A. 京师同文馆 B. 福州船政学堂
C. 商务印书馆 D. 北洋西学堂
25.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该歌曲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经演出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主要是因为它号召人们( )
A. 变法图强 B. 民主革命
C. 抗日救亡 D. 和平建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认为两千年来的秦政导致君权日盛,民权日衰。他反对纲常名教的文字,最为粗犷而大胆,而对于“夫权”所带给妇女的罪恶,他揭露得更为淋离尽致,他主张男女平等和“可合可离”的自由婚姻,谭嗣同反对满清贵族专制统治,他的“仁学”思想是与反对君主专制相联系的,不是狭隘的“反满”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人物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1)据材料一,概括谭嗣同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历史地位。
(3)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7. 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不断调整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编自《赣西刘士奇报告》(1930年 10月)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试图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独占殖民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土地政策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无法充分调动地主参与抗战的积极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使广大地主和农民都参与到抗日中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提出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摘编自张楠《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原因分析》
材料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底层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145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意义。
28.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胜利结束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中共中央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关键形势,开始正式提出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此前8月,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摘编自付闪《毛泽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材料二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明令讨伐张学良。12月17日,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会见张学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他指出:“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正确总战略方针,并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这些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挺进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战场,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决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等八区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