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二)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二)
一、选择题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
A.1946年1月 B.1949年9月 C.1950年5月 D.1979年12月
2.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B.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3.(2023八下·新都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从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和农具,变为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家有米吃。使他家里出现如此变化的深刻变革是(  )
A.土地改革 B.西藏解放 C.惩治腐败 D.三大改造
4.(2023八下·长沙期末)农民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兴建水塘9.8万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B.农业合作社的兴办有利于公共工程的兴建
C.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D.农业合作化运动满足了一五计划的需求
5.(2023八下·长沙期末)1950年,美国侵犯我国主权的行动有(  )
①出兵朝鲜
②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
③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3八下·西青期末)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8这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下列人物哪些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张自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2023八下·崂山期末)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广大工农劳动群众满怀翻身的喜悦。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大批参加革命工作。许多人要求重新学习,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  )
A.提高了工人地位 B.带来了崭新气象
C.实现了全国解放 D.改变了革命任务
8.(2023八下·黄埔期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2023八下·西安期末)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949~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
B.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1962~197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D.1970~198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0.(2023八下·长沙期末)史料是指可以据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存真。根据所学知识,请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有(  )
A.“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D.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11.(2023八下·长沙期末)董必武评价某位人物时说:他“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据此可知,这位人物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2.(2023八下·闽清期末)表1是我国1953-1957年工业生产统计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1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A.工业增长率持续下降 B.工业取得巨大成就
C.已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基础比较雄厚
13.(2023八下·海淀期末)图片记录着历史。以下图片反映的史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14.(2019八下·顺德月考)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2023八下·玉州期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7.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学用这一方法比较中共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得出结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中共历史上转折点
②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④都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据此分析,该变化是由于我国(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持续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9.(2023八下·运城期末) 不同时期标语的内容也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下面标语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是(  )
A.消灭地主,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C.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D.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20.(2023八下·运城期末) 1987年美国快餐巨头肯德基落户中国北京前门,这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快餐店。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我国加入世贸 B.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C.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1.(2023八下·临潼期末)“2023年5月28日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由此正式进入民航市场。C919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材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
A.绿色 B.创新 C.开放 D.共享
22.(2023八下·仓山期末)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那么,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内地的开放
23.(2023八下·仓山期末)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目的是为了(  )
A.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C.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D.牢记马列主义的条文
24.(2023八下·成华期末)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对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
B.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
二、材料分析题
2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分到劳动工具
材料二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直接相关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事件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什么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是对农村哪一制度的高度评价?该制度最早在哪里进行尝试?
(3)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至少答出两点。
26.(2023八下·运城期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组同学进行的项目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构建导图——明确理论内容】

任务二【解读史料——增强建设信心】
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定》
任务三【阐释会议——汲取决策精华】
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一组同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导图(如图),请你在①②处准确填写相关内容,并列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内改革的两例具体举措。
(1)二组同学收集了很多历史材料。请依据下面材料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三组同学制作的一张会议卡片,请你围绕主题,对三个会议进行阐释。
27.(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某次大会的主题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分析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怎样的举措?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4)材料四是哪次中共大会的主题?此次大会确立什么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综和上述材料,请你为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8.(2023八下·辛集期末)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摘自陶一桃《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启示意义》
材料三: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材料一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指什么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窗”和“中国道路”各自的具体内涵。
(3)指出材料三中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相关史实去判断出准确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分析选项可知,B项中“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这一历史现象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评价,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都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没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不属于历史评价,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评价的认识。
3.【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藏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不符合题意;
C. 惩治腐败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D.三大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可知,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土地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5.【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美国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为了保卫中国安全,派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②④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6.【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例如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
董存瑞牺牲于解放战争期间。张自忠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7.【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l/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带来了崭新气象,B项正确;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仅是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没有实现全国的解放,并且材料反映的不是全国解放的情况,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任务是否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8.【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及所学知识可可判断出该变革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是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但仍然属于私有制的范畴,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
9.【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说法错误”,据此分析:
A项:1949~1957年,通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1957~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1062-1970年,国家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得粮食人均产量有稳步提高,并非是“文革”动乱推动农业发展,故选C项。
D项:1970~198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文革”期间的调整与整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发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1961年属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题目给出的选项ABC都明显非常夸张,可知是它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选项应是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D.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符合题意。
A.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排除。
B.邓稼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两弹元勋”,排除。
C.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在身患癌症情况下,仍然坚持带领乡亲们治沙,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记忆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项正确;
材料展示的是工业增长率提高,不是下降,排除A项;
工业生产的增长率高无法说明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实行一五计划的时候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认识。
13.【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小岗村生产队实行‘大包干’的合同书”反映的是1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首批公开发行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时间是1984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
其余三项排序不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文革”结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知识。
14.【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入藏等公路。
A项①②③,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含的④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15.【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A项正确;
“一国两制”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港澳台问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重要制度,排除B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排除C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日常学习中学生要注重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此分析:
A;1977年,中共十一大, 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
B: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排除B项。
C: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四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所学可得出,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在重大历史关头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领导核心,挽救了党,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①③准确,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②④有误,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18.【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光有钱买不了东西”“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等及所学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行计划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是在1953年到1957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漫画,结合所学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两幅漫画,然后再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19.【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反映的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消灭地主,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排除A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B项;
20世纪60年代,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衣服一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0.【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国快餐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B项正确;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外资企业,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1.【答案】B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C919客机的研制成功,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B项正确;
绿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开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共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创新。
22.【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可知,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内地的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博览会的召开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对外开放基础知识的掌握。
23.【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说明,超越实践而自认明智的就不是科学的,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C项正确;
题干材料未体现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牢记马列主义的条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关史实。
24.【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C项正确;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顺序错误,排除A项;
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顺序错误,排除B项;
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顺序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25.【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变化: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关注民生。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图片: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分到劳动工具”,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故与材料一直接相关的是土地改革。
变化:通过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制度:根据材料二“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点: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开始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3)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这个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关注民生。
故答案为:
(1)事件:土地改革;变化: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3)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关注民生。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这个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6.【答案】(1)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意义: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战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因此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对内改革的措施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等。
(2)根据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概括得出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意义可从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分析概括。
(3)围绕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上进行阐释。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故答案为:
(1)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等。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意义: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考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国内改革的实践活动。
(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需要考生掌握对外开放的特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年党史上的会议,需要考生掌握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等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7.【答案】(1)实事求是。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实行开放,与世界接轨;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结合所学可知,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三图片“过去购物凭证票”“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外实行开放,与世界接轨;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据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可知,材料四是中共十九大的主题,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综和上述材料可知,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点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
28.【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窗”:经济特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改革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窗”:根据材料二“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故而,“窗”指的是经济特区。“中国道路”: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开始,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
(4)认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故而,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坚持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逐渐富强,所以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故答案为:
(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2)“窗”:经济特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认识: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改革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二)
一、选择题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
A.1946年1月 B.1949年9月 C.1950年5月 D.1979年12月
【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的相关史实去判断出准确答案。
2.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B.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分析选项可知,B项中“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这一历史现象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评价,B项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都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没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不属于历史评价,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评价的认识。
3.(2023八下·新都期末)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从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和农具,变为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家有米吃。使他家里出现如此变化的深刻变革是(  )
A.土地改革 B.西藏解放 C.惩治腐败 D.三大改造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藏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不符合题意;
C. 惩治腐败 ,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D.三大改造,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4.(2023八下·长沙期末)农民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兴建水塘9.8万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材料反映了(  )
A.土地改革提升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B.农业合作社的兴办有利于公共工程的兴建
C.土地改革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物质基础
D.农业合作化运动满足了一五计划的需求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题干“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可知,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土地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5.(2023八下·长沙期末)1950年,美国侵犯我国主权的行动有(  )
①出兵朝鲜
②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
③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
④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美国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为了保卫中国安全,派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②④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6.(2023八下·西青期末)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018这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下列人物哪些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张自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例如舍身堵抢眼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
董存瑞牺牲于解放战争期间。张自忠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7.(2023八下·崂山期末)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广大工农劳动群众满怀翻身的喜悦。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欢欣鼓舞,大批参加革命工作。许多人要求重新学习,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  )
A.提高了工人地位 B.带来了崭新气象
C.实现了全国解放 D.改变了革命任务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l/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带来了崭新气象,B项正确;
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仅是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没有实现全国的解放,并且材料反映的不是全国解放的情况,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任务是否改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8.(2023八下·黄埔期末)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调整,其中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伟大变革”及所学知识可可判断出该变革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是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但仍然属于私有制的范畴,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
9.(2023八下·西安期末)如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57、1962、1970、1980)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949~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
B.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1962~197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说明“文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D.1970~198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说法错误”,据此分析:
A项:1949~1957年,通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粮食人均产量逐年提高,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得到了发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1957~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人均产量有所下降,正确,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1062-1970年,国家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得粮食人均产量有稳步提高,并非是“文革”动乱推动农业发展,故选C项。
D项:1970~1980年,粮食人均产量稳步提高,原因是“文革”期间的调整与整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发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10.(2023八下·长沙期末)史料是指可以据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并非所有史料都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学会辨别史料真伪,去伪存真。根据所学知识,请判断1958—1961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应有(  )
A.“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B.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C.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D.良田荒,薯叶枯,青壮炼钢去,童叟田间忙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1961年属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题目给出的选项ABC都明显非常夸张,可知是它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选项应是中国出现的真实场景。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11.(2023八下·长沙期末)董必武评价某位人物时说:他“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据此可知,这位人物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D.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符合题意。
A.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排除。
B.邓稼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两弹元勋”,排除。
C.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在身患癌症情况下,仍然坚持带领乡亲们治沙,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记忆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2023八下·闽清期末)表1是我国1953-1957年工业生产统计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1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A.工业增长率持续下降 B.工业取得巨大成就
C.已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基础比较雄厚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项正确;
材料展示的是工业增长率提高,不是下降,排除A项;
工业生产的增长率高无法说明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排除C项;
根据所学知识,实行一五计划的时候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认识。
13.(2023八下·海淀期末)图片记录着历史。以下图片反映的史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小岗村生产队实行‘大包干’的合同书”反映的是1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首批公开发行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时间是1984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
其余三项排序不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文革”结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知识。
14.(2019八下·顺德月考)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④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试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入藏等公路。
A项①②③,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含的④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成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
15.(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我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A项正确;
“一国两制”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港澳台问题,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重要制度,排除B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排除C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日常学习中学生要注重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八下·玉州期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此分析:
A;1977年,中共十一大, 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
B: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排除B项。
C: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C项。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四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
17.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学用这一方法比较中共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得出结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中共历史上转折点
②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④都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所学可得出,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在重大历史关头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领导核心,挽救了党,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①③准确,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中心,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②④有误,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18.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据此分析,该变化是由于我国(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持续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光有钱买不了东西”“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等及所学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行计划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是在1953年到1957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漫画,结合所学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两幅漫画,然后再联系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
19.(2023八下·运城期末) 不同时期标语的内容也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下面标语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是(  )
A.消灭地主,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C.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D.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反映的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消灭地主,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排除A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B项;
20世纪60年代,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衣服一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0.(2023八下·运城期末) 1987年美国快餐巨头肯德基落户中国北京前门,这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快餐店。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我国加入世贸 B.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C.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国快餐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B项正确;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外资企业,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21.(2023八下·临潼期末)“2023年5月28日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客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由此正式进入民航市场。C919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材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
A.绿色 B.创新 C.开放 D.共享
【答案】B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C919客机的研制成功,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B项正确;
绿色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开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共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创新。
22.(2023八下·仓山期末)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那么,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内地的开放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这是我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可知,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内地的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际博览会的召开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对外开放基础知识的掌握。
23.(2023八下·仓山期末)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目的是为了(  )
A.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C.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D.牢记马列主义的条文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说明,超越实践而自认明智的就不是科学的,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C项正确;
题干材料未体现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牢记马列主义的条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关史实。
24.(2023八下·成华期末)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对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
B.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D.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C项正确;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开放区顺序错误,排除A项;
内地﹣﹣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顺序错误,排除B项;
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经济特区顺序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2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分到劳动工具
材料二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直接相关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事件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什么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是对农村哪一制度的高度评价?该制度最早在哪里进行尝试?
(3)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变化: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3)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关注民生。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图片: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分到劳动工具”,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故与材料一直接相关的是土地改革。
变化:通过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制度:根据材料二“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点: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开始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3)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这个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关注民生。
故答案为:
(1)事件:土地改革;变化: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3)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依据国情制定政策;要关注民生。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这个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6.(2023八下·运城期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八年级2班同学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各组同学进行的项目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构建导图——明确理论内容】

任务二【解读史料——增强建设信心】
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定》
任务三【阐释会议——汲取决策精华】
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
(1)一组同学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维导图(如图),请你在①②处准确填写相关内容,并列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内改革的两例具体举措。
(1)二组同学收集了很多历史材料。请依据下面材料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是三组同学制作的一张会议卡片,请你围绕主题,对三个会议进行阐释。
【答案】(1)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意义: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战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因此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对内改革的措施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等。
(2)根据材料“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推动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概括得出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意义可从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分析概括。
(3)围绕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上进行阐释。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故答案为:
(1)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等。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引进来”到“走出去”。意义:完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主题:战略规划指明奋斗方向。 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次次重要的会议所做出的重要规划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总之,一次次伟大会议的正确决策,引领中华民族开创了光辉的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考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国内改革的实践活动。
(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需要考生掌握对外开放的特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3)本题主要考查百年党史上的会议,需要考生掌握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等知识。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7.(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某次大会的主题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分析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怎样的举措?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4)材料四是哪次中共大会的主题?此次大会确立什么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综和上述材料,请你为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实事求是。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实行开放,与世界接轨;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结合所学可知,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三图片“过去购物凭证票”“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外实行开放,与世界接轨;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据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可知,材料四是中共十九大的主题,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综和上述材料可知,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点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
28.(2023八下·辛集期末)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摘自陶一桃《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启示意义》
材料三: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材料一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指什么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窗”和“中国道路”各自的具体内涵。
(3)指出材料三中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窗”:经济特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改革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窗”:根据材料二“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故而,“窗”指的是经济特区。“中国道路”: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开始,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
(4)认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故而,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坚持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逐渐富强,所以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故答案为:
(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
(2)“窗”:经济特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认识: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改革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