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五单元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答案)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五单元 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2.(2023北京,6,3分)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辽宁,6,3分)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4.(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5.(2022河北,6,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6.(2023福建,6,3分)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扶持
7.(2021北京,6,3分)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
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贸易中心
③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
④最早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1福建,6,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9.(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11.(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12.(2023湖北,6,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13.(2021重庆,7,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14.(史学素养·辨析考证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2023北京,17,11分)致敬!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7,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2.(2021全国甲,28,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3.(2023湖南,6,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4.(2021天津,5,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5.(2023广东,7,3分)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6.(2022江苏,6,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7.(2022广东,6,3分)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8.(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 (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9.(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10.(2022全国乙,28,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1.(2021福建,7,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2.(2021全国乙,28,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3.(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14.(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5.(“五育”并举·清末《论体育》)(2021江苏单科,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6.(2021天津,15,3分)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主权意识的明确  
B.夷洋观念的转变
C.中外交往的困境  
D.时代变迁的影响
17.[2023浙江1月选考,24(1),6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18.[2023浙江6月选考,23(1),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4分)
考点3 辛亥革命
1.(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2.(2021江苏单科,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3.(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4.(传统文化·戏剧与革命宣传)(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5.(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6.(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7.(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8.(2022海南,6,3分)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
9.(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0.(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1.(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12.(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3.(2020课标Ⅲ,29,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14.(史学素养·文献史料的解读)(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5.[2023浙江6月选考,23(2),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方便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中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
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人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7分)
考点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2021河北,8,3分)《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2.(2023辽宁,7,3分)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3.(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4.(2021天津,6,3分)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5.(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6.(2020山东,8,3分)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7.(2023山东,5,3分)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年份 货物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8.(2020课标Ⅰ,29,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9.(2022广东,8,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10.(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11.(2023湖南,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 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 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 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〇年初上海
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高中10月期中,11)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  
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2.(2024届四川绵阳一诊,30)1899年和1900年,美国曾两次发布“门户开放”宣言,提倡要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实体。但也正是在庚子事变时,美国努力想要重新获得天津美租界,建立鼓浪屿公共租界,并在中国占领一个海军基地。这反映出(  )
A.列强瓜分中国的狂热性
B.形成了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D.美国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考法2 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新风向·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024届重庆巴蜀中学月考二,14)1884年中法战争中,香港工人自发开展罢工运动,船坞公司工人反对法舰进坞修理,运煤工人拒绝法国“挑煤上船”的要求等。对此《申报》认为“中国之所恃者人心而已”,而香港工人反对法国侵略者的罢工斗争正是“这种人心团结”的表现。这体现出(  )
A.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
B.工人阶级朴素的爱国精神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考法3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
4.(2023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2月测试,28)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能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5.(2023北京海淀二模,6)1864年,奕?上书朝廷:“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黠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需时日。”其上书的目的在于(  )
A.进一步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
B.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
D.借助西方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6.(2024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8)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所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   
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考法4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前瞻考·辛亥革命的意义)(2024届江西10月联考,14)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制度更符合国情
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
C.革命派主张获得社会认可
D.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了传播
8.(2024届安徽百校大联考,10)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 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
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
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考法5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9.(2024届甘肃兰州期中,13)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16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10.(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一,7)下图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段新注册公司的情况对比。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国内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D.民国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
考法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1.(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29)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  )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12.(2023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7)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13.(2024届辽宁名校统考,8)近代以来,对于中国人新人格、新形象的设计几乎从未间断,如梁启超倡导培育国民独立自由之人格的“新民说”;陈独秀主张培养文武双全的“新青年”;毛泽东提出改造社会的“新人说”。这些思想(  )
A.服务于社会改造的需要
B.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弥合了新旧思想的矛盾
D.反映了教育优先的观念
限时拔高练
25分钟 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3重庆二诊,6)在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许多欧洲国家都曾实行垄断性的贸易制度。据学者统计,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粤海关的贸易总额达422 716.9万两,是广州一口通商之前中西平均贸易额的3.6倍。关于18、19世纪的中欧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西方都曾推行重商主义
B.中国经济水平已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C.海禁政策并未限制中西贸易
D.借一口通商而发动战争是殖民霸凌行径
2.(2024届安徽合肥六校联考,9)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重点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国情。这表明当时先进国人(  )
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有分歧
B.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时局
C.就是否学习西方问题达成共识
D.意识到宗藩体制难以维系
3.(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二,8)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收……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4.(2023湖北名校联盟3月联测,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等问题是彼此相关的,为了促成政治的革新,有必要大规模训练技术专家人才,这一建议首先运用于福州船政局下设的“船政学堂”运作中。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新式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B.国防建设在借鉴中创新
C.洋务实践孕育着新突破
D.中体西用得到广泛认可
5.(2024届河北衡水武邑中学一调,14)1878年,根据赫德的建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各驻外公使发出通告,要求他们向所驻国阐述中国在条约问题上的利益要求。1880年,在中德修约交涉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明确表示,“中国所开,德国既未能照办;德国所请,中国亦难以允行”。其后双方各自让步,签订《中德续修条约》。这些举动说明清政府(  )
A.否定了传统的宗藩体制
B.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
C.开始改变传统外交观念
D.近代修约意识有所觉醒
6.(2024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一,9)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东南互保
C.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D.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7.(2024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7)1906年,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筹备极为迅速,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确定改制官员、职员、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等基本规程,仅用时三日;新官制文本从草拟、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夺出台大约用了两个月。这反映出(  )
A.清政府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B.近代官僚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官制改革成为新政的核心
D.人民迫切要求改革落后的制度
8.(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8)
近代中国民族银行业发展情况(部分)
时间 1911年 1912年 1920年 1925年
数目(个) 7 14 103 158
资本(万元) 2156 3625 8808 16 914
由上表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改变
B.民族工商业资本日益丰厚
C.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
9.(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名校11月一调,8)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分为官督商办时期、外人兴业时期、国人兴业时期和自觉发展时期。其中“自觉发展时期”是指(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后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后
10.(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12)《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11.(2023湖北武汉4月二模,7)1915年,陈独秀强调“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920年,他又说:“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
A.转换了观察社会的视角
B.受到民主共和理念影响
C.认识到工人力量的强大
D.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2.(2024届山西名校10月联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被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之中。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五单元 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答案 C 
2.(2023北京,6,3分)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3.(2023辽宁,6,3分)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A 
4.(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 D 
5.(2022河北,6,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答案 B 
6.(2023福建,6,3分)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扶持
答案 C 
7.(2021北京,6,3分)读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
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贸易中心
③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
④最早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8.(2021福建,6,3分)下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答案 C 
9.(2020江苏单科,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10.(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答案 B 
11.(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答案 D 
12.(2023湖北,6,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答案 D 
13.(2021重庆,7,3分)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答案 D 
14.(史学素养·辨析考证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2023北京,17,11分)致敬!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参考答案 辨析和考证:材料一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作者亲历了黄海海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海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工作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是因中炮进水而沉没。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描述过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作战,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受到日本舰炮攻击,中炮燃烧,零件爆炸,船舰进水后逐渐倾斜,但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坚持作战,准备撞击日本军舰,最终因船舰倾覆,沉入大海,全军覆没。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7,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 C 
2.(2021全国甲,28,4分)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 A 
3.(2023湖南,6,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 C 
4.(2021天津,5,3分)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  )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答案 C 
5.(2023广东,7,3分)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 B 
6.(2022江苏,6,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 B 
7.(2022广东,6,3分)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 D 
8.(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 (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 D 
9.(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 B 
10.(2022全国乙,28,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 C 
11.(2021福建,7,3分)1898年夏,吴汝纶为严复的译著《天演论》作序,称誉该书“与晚周诸子相上下”,但又担心难以引起“以时文、公牍、说部为学”的一般士子的关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
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彰显
D.科举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A 
12.(2021全国乙,28,4分)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 C 
13.(2021山东,6,3分)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答案 D 
14.(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 D 
15.(“五育”并举·清末《论体育》)(2021江苏单科,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 C 
16.(2021天津,15,3分)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
A.主权意识的明确  
B.夷洋观念的转变
C.中外交往的困境  
D.时代变迁的影响
答案 D 
17.[2023浙江1月选考,24(1),6分](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答案 (1)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
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
18.[2023浙江6月选考,23(1),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4分)
答案 (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2分)
根本目的:救亡图存。(2分)
考点3 辛亥革命
1.(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答案 A 
2.(2021江苏单科,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 C 
3.(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 D 
4.(传统文化·戏剧与革命宣传)(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 C 
5.(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D 
6.(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 D 
7.(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 D 
8.(2022海南,6,3分)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
答案 C 
9.(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10.(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 B 
11.(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 B 
12.(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13.(2020课标Ⅲ,29,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 B 
14.(史学素养·文献史料的解读)(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答案 B 
15.[2023浙江6月选考,23(2),7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方便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中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
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人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7分)
答案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3分)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4分)
考点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2021河北,8,3分)《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 D 
2.(2023辽宁,7,3分)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答案 D 
3.(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 A 
4.(2021天津,6,3分)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 A 
5.(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答案 C 
6.(2020山东,8,3分)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答案 A 
7.(2023山东,5,3分)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年份 货物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答案 B 
8.(2020课标Ⅰ,29,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答案 A 
9.(2022广东,8,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答案 D 
10.(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 B 
11.(2023湖南,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 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 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 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〇年初上海
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参考答案 背景:政治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文化上,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争议:知识分子强调提高女工待遇,资方强调发展壮大企业。
知识分子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强调公平,反对剥削。资方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已经给予了工人较好的待遇,并批评知识分子盲目学习西方,不符合中国实际。
女工不太关注争论,但意识到要提高自身权益。
评价:知识分子和资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能推动社会进步。资方立足于加速经济发展,增加财富,知识分子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启示国家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每一个群体的权益,当遇到争论时,理性探讨。
(背景4分;各方的态度6分;评价4分;整体性评价2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高中10月期中,11)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  
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答案 B 
2.(2024届四川绵阳一诊,30)1899年和1900年,美国曾两次发布“门户开放”宣言,提倡要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实体。但也正是在庚子事变时,美国努力想要重新获得天津美租界,建立鼓浪屿公共租界,并在中国占领一个海军基地。这反映出(  )
A.列强瓜分中国的狂热性
B.形成了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D.美国对外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答案 C 
考法2 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3.(新风向·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024届重庆巴蜀中学月考二,14)1884年中法战争中,香港工人自发开展罢工运动,船坞公司工人反对法舰进坞修理,运煤工人拒绝法国“挑煤上船”的要求等。对此《申报》认为“中国之所恃者人心而已”,而香港工人反对法国侵略者的罢工斗争正是“这种人心团结”的表现。这体现出(  )
A.工人运动逐渐走向联合
B.工人阶级朴素的爱国精神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答案 B 
考法3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
4.(2023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2月测试,28)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能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B.列强试图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C.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D.列强开始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答案 C 
5.(2023北京海淀二模,6)1864年,奕?上书朝廷:“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黠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需时日。”其上书的目的在于(  )
A.进一步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
B.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
D.借助西方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 B 
6.(2024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二,8)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历史由“人类全体或大多数之共业所构成”,他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历史的优秀成果,使国民“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据此可知,梁启超的治史理念(  )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根源于马克思主义
C.为变法提供理论支持   
D.具有现实关怀意识
答案 D 
考法4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前瞻考·辛亥革命的意义)(2024届江西10月联考,14)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制度更符合国情
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
C.革命派主张获得社会认可
D.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了传播
答案 B 
8.(2024届安徽百校大联考,10)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 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
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
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 D
考法5 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9.(2024届甘肃兰州期中,13)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16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
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
答案 B 
10.(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一,7)下图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段新注册公司的情况对比。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国内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D.民国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
答案 C 
考法6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1.(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29)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  )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答案 B 
12.(2023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7)据统计,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的报刊不足30种;然而在1918—1922年间,此类报刊多达220余种,当时舆论界大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一变化说明(  )
A.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B.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C.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答案 B 
13.(2024届辽宁名校统考,8)近代以来,对于中国人新人格、新形象的设计几乎从未间断,如梁启超倡导培育国民独立自由之人格的“新民说”;陈独秀主张培养文武双全的“新青年”;毛泽东提出改造社会的“新人说”。这些思想(  )
A.服务于社会改造的需要
B.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弥合了新旧思想的矛盾
D.反映了教育优先的观念
答案 A 
限时拔高练
25分钟 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3重庆二诊,6)在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许多欧洲国家都曾实行垄断性的贸易制度。据学者统计,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粤海关的贸易总额达422 716.9万两,是广州一口通商之前中西平均贸易额的3.6倍。关于18、19世纪的中欧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西方都曾推行重商主义
B.中国经济水平已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C.海禁政策并未限制中西贸易
D.借一口通商而发动战争是殖民霸凌行径
答案 D 
2.(2024届安徽合肥六校联考,9)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重点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国情。这表明当时先进国人(  )
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有分歧
B.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时局
C.就是否学习西方问题达成共识
D.意识到宗藩体制难以维系
答案 B 
3.(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二,8)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收……构划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答案 C 
4.(2023湖北名校联盟3月联测,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地方自治、工业化和军事自强等问题是彼此相关的,为了促成政治的革新,有必要大规模训练技术专家人才,这一建议首先运用于福州船政局下设的“船政学堂”运作中。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新式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B.国防建设在借鉴中创新
C.洋务实践孕育着新突破
D.中体西用得到广泛认可
答案 C 
5.(2024届河北衡水武邑中学一调,14)1878年,根据赫德的建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各驻外公使发出通告,要求他们向所驻国阐述中国在条约问题上的利益要求。1880年,在中德修约交涉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明确表示,“中国所开,德国既未能照办;德国所请,中国亦难以允行”。其后双方各自让步,签订《中德续修条约》。这些举动说明清政府(  )
A.否定了传统的宗藩体制
B.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
C.开始改变传统外交观念
D.近代修约意识有所觉醒
答案 D 
6.(2024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一,9)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东南互保
C.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D.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答案 B 
7.(2024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期中,7)1906年,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筹备极为迅速,从宣布预备立宪到确定改制官员、职员、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等基本规程,仅用时三日;新官制文本从草拟、修正、核定上奏到裁夺出台大约用了两个月。这反映出(  )
A.清政府面临严峻统治危机
B.近代官僚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官制改革成为新政的核心
D.人民迫切要求改革落后的制度
答案 A 
8.(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8)
近代中国民族银行业发展情况(部分)
时间 1911年 1912年 1920年 1925年
数目(个) 7 14 103 158
资本(万元) 2156 3625 8808 16 914
由上表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改变
B.民族工商业资本日益丰厚
C.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官僚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
答案 C 
9.(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名校11月一调,8)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分为官督商办时期、外人兴业时期、国人兴业时期和自觉发展时期。其中“自觉发展时期”是指(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后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后
答案 D 
10.(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12)《新青年》于1915年创刊后,其中多位作者对科学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说,他们将科学分为广狭二义,人文学科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对科学的性质进行侧写来定义,而自然科学的学者在定义中兼顾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成果等元素。这些做法(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素质
答案 B 
11.(2023湖北武汉4月二模,7)1915年,陈独秀强调“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920年,他又说:“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
A.转换了观察社会的视角
B.受到民主共和理念影响
C.认识到工人力量的强大
D.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2.(2024届山西名校10月联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被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之中。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门洞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10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2分)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10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五单元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