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白银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白银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1世纪初,河北省商义县四台遗址出土了距今6800—6400年的尖筒底罐,迄今国内出土的尖侧底罐仅此一件,而出土于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卡林加河口、叶尼塞河流域的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大口面底罐在器型、纹饰、制法方面与之十分相似。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①陶器是生产力水平的代表 ②早期文明存在跨区域交流
③考古发现丰富了历史认知 ④中俄定居文明具有同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秦统一货币以来,货币运行便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秦朝以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上币贵重易携带,下币低廉易日用,随着后世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逐渐演化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据此可知,这一货币制度设计( )
A.促进了封建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B.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C.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书法艺术的繁荣
C.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儒学教育的发展
4.后唐统治者敕令吏部、礼部:“翰林考艺,必尽于精详;灭私徇公,无从于请托,仍委三铨、贡院,榜示省门,晓告中外。”材料中提到的举措( )
A.反映了门阀士族彻底衰落 B.扩大了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
C.体现了公平公开的选官理念 D.说明民众可广泛地参与科举
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赤道浑仪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方面的主要进步之一、而中国人却早已使用。”欧洲最早的赤道经纬仪是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而中国“早已使用”的同类装置的出现不晚于( )
A.明朝 B.元朝 C.东汉 D.战国
6.鸦片战争前,英商代表在英国议院听证会上抱怨“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而受到限制”,呼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1841年9月,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甚至提出放弃“占领”中国领土,而全力谋求“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材料说明当时( )
A.英国对发动战争摇摆不定 B.工业革命提升英国商品竞争力
C.清朝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 D.商品输出成为英国的迫切需求
7.谭嗣同将自然的情欲与性善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压制自然情欲的礼教完全背离了仁,“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谭嗣同提出这些言论意在( )
A.澄清思想界的错误认知 B.强调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C.批判传统思想推动社会变革 D.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权
8.下图所示为1943年美术家古元在陕北创作的木刻画《部队秋收》。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当时( )
A.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党和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D.热爱劳动、从军光荣的风气
9.1951年,中国外交部等部门明确表示:“在中国新国籍法未宣布前,旧的血统主义国籍法依然有效,但居外华侨国籍应以自由选择为原则。”这后来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华侨问题展开谈判时的原则性共识。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推行“另起炉灶””的方针 B.坚持先谈判再建交原则
C.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关注海外公民权益保护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基地,成昆、陶黔铁路和沿线工业群使大小凉山、乌蒙山脉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现了“飞跃五十年”的进步。这些成就( )
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得到了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
C.奠定了东西部共同富裕的基础 D.凝聚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1.如表所示是古希腊哲学中——些具有标志性的论断。材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哲学( )
时间 论断
公元前7世纪 “万物源于水”
公元前5世纪 “知识即美德”“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公元前4世纪 “人是城邦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A.产生于对人生观的探求 B.侧重于追问自然的本质
C.愈发带有人文主义倾向 D.塑造了完善的社会伦理
12.如图所示是某位学者关于罗马法的论述。该学者的论述( )
罗马法由最初的城邦法即市民法(公民汉),发展为调整帝国境内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它与罗马由一个城邦向地中海世界霸主的转变息息相关。罗马法适应了罗马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与罗马对于新征服地区所采取的治理方式相辅相成。
A.凸显了罗马对新征服民族的管控 B.剖析了罗马法律演变的基本规律
C.肯定了罗马国家管理的务实理念 D.说明了罗马法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13.8世纪末,日本天皇以与天皇及其一族的远近关系为原则制定了“八色姓”。大量在学问、技术等方面有所专长的中国移民被赐予的主要是八色姓中的“总寸”“连”以及编造的其他新姓。这一举措旨在( )
A.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B.缓和同中国的关系
C.促进日本社会转型 D.完善封建等级制度
14.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据此可知,霍布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B.理论主张具有一定局限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推崇契约下的民主共和
15.如图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16.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即使是在承认美国黑人或南爱尔兰在权利方面最微小的进步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一战后( )
A.西方国家维护传统殖民体系 B.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国际潮流
C.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民政府兵工署于1937年7月至1940年10月,把原先分布在中东部的兵工单位陆续搬迁到抗战大后方。在此期间,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签发了《兵工署更改各兵工厂名训令》,要求“查本署所属各兵工厂现多已择地迁移,原有名称与新迁之所在地多已不相符合”,“故拟重新厘定,按数字排列,并为对外秘密起见,不冠以地名,仅简称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几工厂”,“尤可使外人闻及厂名,对于兵工实力及厂址所在不能明了真相”。兵工署先后在长沙、重庆、昆明等地设立办事处,协助和解决内迁兵工单位搬迁过程中在这些地区勘察厂址、租赁场所、督饬复工等事宜。这次兵工单位的内迁,保住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自主给养的生命线,为中国兵工事业壮大汇集了大批人才。
——摘编自熊杏林、李清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内迁组织与管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厂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厂内迁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 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 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主张“那些啄木鸟,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0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 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被该法案列入保护名录的物种有90%在美国(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摘编自藤海键、张雪娥《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论述题
20.[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依据材料可知,“河北省商义县四台遗址出土了距今6800—6400年的尖筒底罐,迄今国内出土的尖侧底罐仅此一件……大口面底罐在器型、纹饰、制法方面与之十分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文明存在跨区域交流, ②正确;考古发现丰富了历史认知,③正确;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代表,①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俄定居文明具有同源性,④错误。据结论可知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秦代货币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割裂性,表现为政府财政税收与民间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商业资本循环与小农经济运行需求的上下之分,这样的制度设计不利于维护国家对货币的统一管理,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货币运行在上、下两个层面存在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无关,排除A项;这样的设计将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这一制度设计抑制了商品经济同小农经济之间的循环往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带来的是文人著述的热情,使得各类图书、书画等更趋繁盛,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抄写的高潮,通过人工抄写复制文本,各类典籍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官府对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行的态势,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后唐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选拔,敕令礼部和吏部灭私徇公并且对选中的人员榜示省门,晓告中外,可知这体现了公平公开的选宫理念,C项正确;材料体现是是选官更加公平,但不能说门阀士族彻底衰落,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的选官的公平,没有说科举制的社会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众对科举制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元朝的郭守敬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其中监测的数据在当时出于世界领先地位,B项正确;明朝在元朝之后,元朝就已经有了,排除A项;根据所学东汉的贾逵还在浑仪上加进黄道环,首次制造了一架"黄道铜仪",但汉代的浑仪虽没有留传下来,不能确定是否“早已使用”,排除C项;根据所学战国时代石申编制的星表是基于角度的测量,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出土的帛书,记载了秦汉时代几十年间行星的运动,也是基于角度的测量,但不涉及赤道经纬仪,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英国)。据材料“‘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而受到限制’,呼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可知,英国商人代表主张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据材料“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外交大臣也主张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贸易,进而向中国输出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迫切需求对外输出商品,D项正确;材料中英商代表和外交大臣都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使其生产能力大幅上升,对外商品输出的需求增加,没有涉及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排除B项;清朝此时期仍旧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谭嗣同认为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结合谭嗣同的阶级属性和思想主张可知,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礼教,意图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推动社会变革,C项正确;澄清思想界的错误认知不是目的,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一场政治变革,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主张社会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这幅画表现的是军队和农民一起合作秋收的场景。从时间上看这个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这幅图体现了当时党和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C项正确;1943年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透露出从军光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1年(中国)。据材料“在中国新国籍法未宣布前,旧的血统主义国籍法依然有效,但居外华侨国籍应以自由选择为原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旅居海外的华裔人口可以按照血统主义的原则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同时其选择加入所在地国籍的自由也得到尊重,这说明当时中国关注和保护海外公民的切身利益,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建交谈判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于1953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中西部的工业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实现了“飞跃五十年”的进步,体现政策的优越性,A项正确;当时中苏关系破裂,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共同富裕表述错误,排除C项;当时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不是改革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万物源于水”“知识即美德”“人是城邦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及所学可知,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哲学侧重于探讨宇宙的本源和自然规律,公元前5一前4世纪,哲学家的主要视野聚焦于人,而且不仅涉及人的精神,还涉及人的社会关系,这体现了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生观的探求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追问自然的本质”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古希腊哲学是否塑造了完善的社会伦理,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材料表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之前的公民法不适应帝国境内外邦人的需要,适时调整为了万民法,这体现了罗马国家管理的务实理念,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适应了罗马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是强调对新征服民族的管控,排除A项;材料涉及罗马法演变的规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司法程序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末(日本)。据材料的时间,可知当时的日本是封建社会,推行封建的专制统治,日本天皇以与天皇及其一族的远近关系为原则制定了“八色姓”,其目的是维护天皇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问题,排除B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促进日本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姓氏的改革,没有体现D项,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据材料“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可知,霍布斯认为人生而平等,有一定进步性,但同时霍布斯认为“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不排除“某一个人或集体”实行专制统治的情况,所以他的主张具有一定局限,B项正确;霍布斯的理论中“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霍布斯的理论没有排除“某一个人或集体”实行专制统治的情况,没有体现出对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反对,排除A项;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但没有涉及颁布法律限制国王权力,没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霍布斯主张社会契约,但没有主张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据材料数据可知,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纺织品在下降,而茶叶却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生产了大量的棉纺织品,同时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收入,这使得茶叶的进口量增强,A项正确;茶叶是消费品,并不是生产所需的原料,排除B项: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只会造成纺织品进口的减少,排除C项;圈地运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非降低农业生产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英法等西方国家将宣称各民族自决的诺言抛弃,仍在维护其殖民利益,维护传统殖民体系,A项正确;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及自治的过程,与殖民主义相对,材料不涉及非殖民化运动,排除B项;C项说法有误,殖民主义势力并未消失,不存在卷土重来的说法,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民族自决原则没有得到普遍实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由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知,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及所学可知,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18.(1)特点: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地域广泛;兵工厂内迁由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坚持保密原则,更换厂名,隐蔽厂址。
(2)意义:保住了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自主给养的生命线,为支撑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西南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中国兵工事业壮大汇集了大批人才;有助于近代中国工业的合理化布局;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1937年7月至1940年10月,把原先分布在中东部的兵工单位陆续搬迁到抗战大后方”可分析出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地域广泛;根据材料“兵工署署长”、“查本署所属各兵工厂现多已择地迁移,原有名称与新迁之所在地多已不相符合”可分析出兵工厂内迁由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统筹规划;根据材料“兵工署先后在长沙、重庆、昆明等地设立办事处,协助和解决内迁兵工单位搬迁过程中在这些地区勘察厂址、租赁场所、督饬复工等事宜”可分析出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机制;根据材料“故拟重新厘定,按数字排列,并为对外秘密起见,不冠以地名,仅简称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几工厂”可分析出坚持保密原则,更换厂名,隐蔽厂址。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意义:根据材料“保住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自主给养的生命线”可分析出保住了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自主给养的生命线,为支撑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为西南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根据材料“为中国兵工事业壮大汇集了大批人才”可分析出为中国兵工事业壮大汇集了大批人才;结合工业布局可分析出有助于近代中国工业的合理化布局;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19.(1)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滥用科技成果的负面效应显现;生态知识的普及;生态道德观(伦理观)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观念(司法理论)的进步;环保组织和热心公民的推动。(答出四点即可)
(2)说明:推动国际法发展;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石1973年美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得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激化;滥用科技成果的负面效应显现;根据材料“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可以得出生态知识的普及;根据材料“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可以得出,生态道德观(伦理观)的发展;根据材料“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可以得出,环境公益诉讼观念(司法理论)的进步;根据材料“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可以得出,环保组织和热心公民的推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措施: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可以得出,推动国际法发展;根据材料“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可以得出,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阐释: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内涵。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首先,根据材料设问,确定论题,要求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根据材料“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可知,可以拟定论题为: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现今中华民族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内涵。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白银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