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层作业 (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
地址 时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云南
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
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3、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4、因北方战乱出现了“衣冠南渡”,东晋政府对从北方南渡的人口,以“白籍”登记,入籍侨州郡免征赋役;东晋后期,侨居人口被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白籍人口逐渐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一变化( )
A.造成南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创新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C.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南方开发 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
5、据《魏书·高祖纪》载:“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由此可见,北魏高祖的做法( )
A.削弱了士族阶层的地位 B.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
C.开启了民族交融的历程 D.加快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6、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7、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65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2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8、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颍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太原王褘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颍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
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
9、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导致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移民大量迁入 B.经济得到开发 C.政区进行调整 D.政权发生更迭
10、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
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
11、褶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 )
A.文人不拘礼法 B.民族文化交融 C.民族政权并立 D.儒学受到冲击
12、汉末,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丕,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这表明( )
A.曹氏父子尊崇汉室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曹魏实力强于蜀汉 D.正统观念影响深刻
13、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察举渐趋腐败。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颖川陈群提出“九品官人”的选官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并如愿登基。这段材料揭示(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察举制在魏初实际上已消失
C.世家大族垄断朝政 D.君王和世家大族的政治妥协
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
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②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③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④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⑤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请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
三、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城,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绘制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反映了该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项正确;仅通过政权更迭和朝代变化,不能得出中国境内人类活动散乱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是在先秦时期,排除B项;在材料展示的历史阶段之前,即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得以建立和巩固,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A项错误。B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经济重心难移完成发生在南宋,故排除C。故选:D。
3、答案:A
解析:根据“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可得出东晋时期南方的县及人口增长,说明南方经济有所发展,A项正确;B项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中所涉及的还是郡县,并没有改变行政制度,排除C项;均田是在北魏,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北方南渡的人口”从仅仅占据了南方人的资源而“免征赋役”到“承担赋役”,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样做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南方开发,C项正确;这一变化有利于南方开发,不会造成南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无关,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可知,北魏本来是蛮荒之地,尚武弱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削弱了士族阶层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鲜卑族和汉族的交流交融,得不出开启了民族交融的历程,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之前,北方已经统一,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D
解析:这一材料出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作者主要论述的是北魏政权的改革为统一打下基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自然灾害多发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佛教在中国盛行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户口数变化与专制皇权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可知,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大幅减少,结合时代特征,可以推断出是豪强士族的发展,东汉后期豪强士族势力发展迅速,田庄里有大量的依附民,不纳入国家户口,D项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一可知东晋帝室多跟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高门望族联姻,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典型体现,因此选C。材料未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A项错误。B项“观念保守,重视门第”不是帝室联姻的目的,D项表述有误。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可知,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民南迁,因此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宁镇地区的主流方言,故选A项;主流方言变化和经济得到开发都是北民南迁所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主流方言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人群主体变化造成的,与政区的调整无关,排除C项;单纯的政权更迭不会影响到语言的变化,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不断传播,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项。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一直是存在的,说明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区域分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刚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并未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褶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短身、细袖、左衽之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同时融合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服饰的特点,故选B项。魏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之间主要盛行宽衣博带的穿着,排除A项。褶同时具备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说明魏晋时期的民族政权既对立也相互融合,排除C项。魏晋时期儒学主要受到佛道的冲击,褶的特点与佛道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末,王室衰微,曹操……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丕,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可知,曹操虽然权势强大,但并未取汉献帝而代之,后汉献帝禅让皇位于曹丕,三次让位后他才最终称帝,说明他们受正统观念影响,故选D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曹操通过要挟汉献帝号令诸侯,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未直接称帝,故尊崇汉室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夏朝建立后确立了世袭制,排除B项。三国中曹魏实力较强,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曹丕为了赢得世家大族的支持,采纳了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颖川陈群提出“九品官人”的选官方案,说明的是君王和世家大族的政治妥协,故D正确;材料从某种程度来看,对中央集权体制产生冲击,故排除A;九品中正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察举制的翻版,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垄断,故排除C。故选:D。
14、答案:D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其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取得成功,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为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其成功的条件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促进了改革的成功,是其主观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比较全面,体现全面封建化,但有些措施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并非易行,排除C项。
15、答案:示例:
特征一
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表现方式有:尊崇以儒学经典为核心的汉族文化传统,推行儒学教育;抛弃“胡汉分治”的体制,缓和民族矛盾;重用汉族俊杰,特别是高门士族的代表人物,取得汉族民众的认可和臣服;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特征二
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都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说明: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发展到北魏“均田”,最后为隋唐均田制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两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材料中所呈特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进行阐述。如选择政治局面,可以从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西东晋的更替、南北朝对立等角度进行阐述;如选择民族关系,可以侧重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阐述;如选择国家制度,可以从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变革、土地制度等角度进行阐述;如选择士族政治,可以从土族的崛起、政权对士族的依赖、统治者削弱士族特权等角度进行阐述;如选择思想文化,可从时代背景对当时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儒释道三教合流、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等角度进行阐述。
16、答案:(1)主要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直接后果: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政权:北魏政权
改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迁都洛阳。
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可知,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第二小问,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第一小问,政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第二小问,改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采取了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三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等方面简述汉化改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分层作业 (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