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明日之星高考历史精英模拟卷【湖南版】(含解析)

2024 届明日之星高考历史精英模拟卷 【湖南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二里头都城遗址内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 上紧密结合,如宫殿管理、供水、铸铜、粮食管理等。家族成员从事相同的工作,死 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场地,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夏朝(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小农经济模式形成
C.工商食官制度确立 D.职业分工趋势出现
2.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
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源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3.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功为主。在贬流 文人的笔下,岭南不仅是“牢笼”,更是“鬼门关”“死亡乡”;而岑参认定“功名 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塬、苏颈等人因曾就职西北边疆而官
拜宰相。这一差别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 B.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C. 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D.南北诗风的源流特色
4.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 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都善、于闻、涉车、疏勒等南疆诸
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5.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如松江府、太
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甚至
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可用于说明,当地( )
A.人地矛盾的加剧 B.雇佣劳动的普及
C.纺织行业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衰退
6.洋务企业多以“局”立名,且这些“官局”创办之后多成为“时政中的要目”。论
第 1 页,共 14 页
及此,梁启超曾说:“同治中兴之役,胡、曾、左诸公,以封疆吏任练兵筹饷之事,
广设诸局,(诸事)莫不设专局以办之,下至各府州县,皆有分局,故当军兴之时,
全省之脉络,系于各局。”对上述“官局”的解读,准确的是( ) A.旨在引进西方国家机器生产 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C.适应了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 D.强化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7.下图是一张纪念照,留影者在照片背后写道:“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 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
从留影者的做法和心境,可以发现( )
A.变革与传统的复杂联系 B.革命与改良的艰难取舍
C.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 D.先进与落后的激烈碰撞
8. 《红色中华》是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下表是该报刊发的部分决议和宣传报道的标
题。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期号 类型 标题
1932 年 3 月 23 日 第 15 期 决议 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对于植 树问题的决议案
1934 年 2 月 16 日 第 150 期 决议 拥护二苏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 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经济建设决议,增 植树木,保护森林
1934 年 4 月 12 日 第 174 期 宣传报道 十里长坡大坝区开始兴筑
1934 年 4 月 19 日 第 177 期 宣传报道 会昌修坡一、三座;会昌反动分子放火 烧山,高排区烧去一百九十六块山林
A.重视发展生产应对经济封锁 B.注重信息公开落实生态治理
C.加强舆论宣传稳固红色政权 D.坚持贯彻落实土地革命方针
第 2 页,共 14 页
9.1978 年 7 月至 9 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着重探讨了各类引进问题,尤其是怎样 提升技术引入力度、增加外汇、使用比较合理的方式去引进海外投资等。这表明当时
我国( )
A.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B.改善经济建设环境
C.调整外资利用方式 D.探寻经济发展路径
10.1980 年,我国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至 1997 年,该组织共向我国农业发展提供 2.61 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遍及 12 个省、 95 个贫困县(市)。2018 年,我国在该组织设 立南南合作专项基金,截至 2023 年初,基金已投资 724 万美元,遍及亚非拉 30 多个
国家。这可用以说明我国( )
A.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深化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发展
C.注重睦邻间友好关系 D.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
11. 《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
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
C.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2.11 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
对塔楼进行加固, 12 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塊眼、瞭望
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A.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13.1577 年霍利谢德《编年史》第一版出版,由于当时英国面临着天主教国家的威
胁,该书极为关注英格兰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学史家理查德·海尔格森认为从“每个 已知民族的历史”转向排他性的、复杂的国史书写是该书成功的核心原因。据此可知
( )
A.英国社会精英缺乏全球性视野 B.关照现实的历史著述具有生命力
C.出版事业应迎合市场发展规律 D.排他性民族史满足读者阅读习惯
14.地方自治是北美殖民地时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体制。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年满 21 周岁的白人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市镇大会有权力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
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等。由此可知,北美的地方自治( )
A.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 B.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第 3 页,共 14 页
C.成为美国联邦制的制度基础 D.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15.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名单,隐瞒官
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
给人的印象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B.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
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
16.1967 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 27 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
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
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
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共计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 制度。前赵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 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 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
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
崇训四门小学 10 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 2 千年 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 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 1 世纪左 右-7 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 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 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 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 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三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 ”。
第 4 页,共 14 页
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
前进的步伐。
——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并概括中国
古代少数民族从哪些角度进行华夏认同?(6 分)
(2)参考材料一二三, 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主题写
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4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2021 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 过程,生动再现 20 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
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代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 在 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
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
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
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 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
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
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 “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 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 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
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第 5 页,共 14 页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历史的折页:英国对美技术封锁
材料一 从 18 世纪 90 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美国便有了可供效仿的对象,具 备了天然的后发优势。但在此前的殖民时代,它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制成 品销售场所的角色。 一位曾游历美洲的瑞典旅行家这样写道: “为了宗主国的贸易和 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了少数规定的地方
外,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外国人也不得和美洲各殖民地贸易。 ”
——摘编自李荣健《美国的“拿来主义 ”与早期工业革命》
材料二 18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止工业机器、
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 一旦有人违反禁令,则要面临巨额罚款乃至入狱等刑罚。
随后,政府还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 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炭 业工人移民。从 1795 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的名单及年龄、职业、国 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被剥夺公民权和财 产或者送进监狱。 180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旅客法》,进一步阻止熟练工匠和产业 工人移居美国。与此同时,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纺织设备,并将盗窃蒸
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认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摘编自秉泽《技术暗战:英国的技术封锁是如何失败的》
材料三 1824 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使政府废除了 1719 年和 1750 年关于禁止
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 1825 年又迫使政府废除了 1774 年、 1781 年、 1785 年禁止工
具、机器图样和机器出口的一系列禁令,取消了对外国雇主招聘英国技术工人的限
制,解除了对国内技术工人移居国外的禁令。这使得英国输出的机器不断增多,机器 制造已成为英国重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之一。到 1851 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
览会,反而向各国极力推销包括各种机器在内的英国新技术、新产品。
——据《人类经济万年史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初英国对美实施技术封锁的显著
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8 分)
第 6 页,共 14 页
(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对 1820 年代英国取消机器等出口禁令的认
识。(10 分)
第 7 页,共 14 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中“二里头都城遗址内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 上紧密结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内部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的分工,并且形 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所以答案选 D。A 选项国家的初始形态凸显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城邦规模较大,出现
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里头是夏文化遗
址,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 B 选项个体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 料时空不匹配,排除。 C 选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
制度,材料本身没有与此相关的表述,排除。
2.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但与题干中“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 ”不符,故 A 项错误;B.政府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与题干中“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 ”不符,故 B 项错误;C.对外经济 文化联系加强,与题干中“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 ”不符,故 C 项错误;D.汉 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与题
干中“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相符,故 D 项正确。
3.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朝廷对岭南的官员输出以贬谪为主,对西域的官员输出以建 功为主”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官员去岭南和西域的结果有着显著的不同,且在文 人笔下也有着不同的记载这主要和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在地理位置上重视西北 地区, A 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无关,排除 B 项,南方的自然条件要优 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岭南却不受重视,排除 C 项;材料与诗风的源流特色无关,是政
府政策导致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答案: D
解析:由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 ……的情形”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 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
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所以
第 8 页,共 14 页
答案选 D。A 选项宋朝偏安一隅,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王朝疆域版图中,与史实不符排 除。 B 选项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 符合,排除。 C 选项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西域地区并不在宋朝的疆域范围
内,排除。
5.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 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 了稻田面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粮食种植所
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A 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新的生产方式应该的资本主义性质的,
但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C 在南宋已经完成故排除,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6.答案: C
解析: A 选项提到“旨在引进西方国家机器生产”。虽然洋务运动确实引进了西方的 机器和技术,但“官局”的设立并不仅仅是为了引进机器生产,它们还涉及军事、财 政、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 A 选项的说法过于狭隘,不全面。 B 选项说“产生了中国 最早的产业工人”。虽然洋务企业确实雇佣了一些工人,但这并不是“官局”的主要
功能或影响。而且,这个选项并没有直接涉及“官局”的作用和意义。 C 选项提到
“适应了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洋务运动正是在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下 兴起的。设立“官局”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推动改革,以适应当时的时局。这个选 项直接关联到“官局”的设立背景和目的,符合题目要求。 D 选项说“强化了清政府 对地方的控制”。虽然洋务运动确实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官局”的设立主要 是为了推动改革,而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因此, D 选项的说法与题目要求不 符。综上所述,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是 C,即“官局”的设立适应了内忧外患的晚
清时局。
7.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 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一位 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的,这符合民国初 期社会变革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关系, A 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 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改良运动无关,排除 B 项;潮流与逆流的反复斗争描述的
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材料仅涉及剪辫心态,并不
第 9 页,共 14 页
是强调先进思想与落后观念的激烈碰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答案: B
解析:材料有发展生产、爱护植被等相关报道,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生态治理且 进行了信息公开,故选 B 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是为了“应对经济封锁”或是“稳固红
色政权”这样的目的,排除 A 项和 C 项;土地革命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等,与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 D 项。
9.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A.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故 A 错误;B. 材料中没有体现改善经济建设环境。故 B 错误;C.材料中没有体现调整外资利用方 式。故 C 错误;D.根据材料“着重探讨了各类引进问题,尤其是怎样提升技术引入力 度、增加外汇、使用比较合理的方式去引进海外投资等 ”可知,当时我国在探寻经济
发展路径。故 D 正确。
10.答案: B
解析: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农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都还很薄弱,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情况 下,以及联合国专门机构农发基金的援助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综合国力等有很大提 高,中国从农发基金的主要受援国,日益成为其重要的捐资国和发展经验提供国,这 可以说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发展,故选择 B 项;“国际关系民主化”指反对 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
务,而材料主要在讲经济发展,排除 A 项;亚非拉国家并不都是邻国,排除 C 项;
“引领”一词错误,排除 D 项。
11.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处分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
权的保护与尊重,因此 C 项正确; A 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 B、D 项与材料无关;
12.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城堡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发明闸门、堞 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这反映了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这 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有关,选 A。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逻 辑关联,排除 B。有限王权始于大宪章,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C。此时民族国家
意识尚未觉醒,排除 D。
13.答案: B
第 10 页,共 14 页
解析:该书出版与新航路开辟后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急速发 展,视野快速扩展, A 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该书出版时,英国正面临天主教国家 的威胁,该书的关注契合了时代的关切,所以能发售成功, B 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 出,该书的成功的关键并非只是迎合了市场规律,更在于选题符合人民关注英格兰周 边事物的心理, C 项错误;这一时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读者的关注的是民
族国家史,且读者阅读习惯因时而异, D 项说与材料不符,错误。
14.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地方自治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有助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开 展,因此 B 项正确; A 项过于绝对,排除; C 项,地方自治与联邦制度关系不大,联邦 制强调中央政府与各州的关系,且强调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排除;民主的适用范
围只涉及到成年白人男子,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D 项。
15.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递发宣传资料,隐
蔽地向美国各界人士做宣传,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选
A。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动员无关,排除 B。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
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象,排除 C。材料看不出激起美国对德国的情绪,排除 D。
16.答案: D
解析:根据时间 1967 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时期。材料陈述了美国掌握东方研究的话语 权,体现了对知识权力的争夺,选 D 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 垄断,没有提到文化的多样化,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排除 B。
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种表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排除 C。
17.答案:(1)匈奴、羯、鲜卑、羌、氐;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血缘认同。(6 分)
(2)范例:
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
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2 分)
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北方长期的混战,但形成了中国北方 的民族大交融。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
动东西方文化交流。面对近代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中国、印度、埃及等国不同程度地
第 11 页,共 14 页
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了传统文化,文化呈现新的多样性。古代印欧人的迁 徙中赫梯人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造成地区的 动荡、文化的浩劫,但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波斯首次将 西亚和北非文明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 了被征服地区,一些地区的固有文明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打断,但推动了东西方文化 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 ”到来;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 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出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民族起义、 1848 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得以重构。现代战争中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 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10
分)
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但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要树立开 放包容的意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2 分)
解析:(1)结合课本,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为五胡,即匈奴、羌、氐、鲜 卑、羯。由材料“政治制度 ”,“汉朝的外甥 ”“三祖五宗 ”“文化教育 ”等信息可
知少数民族从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等角度进行华夏认同。
(2)依据三则材料可知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可以从战争与文化交锋的角度 展开论述。首先得自拟题目,即小论文的标题;其次需要有总起句或者总结句,如总 之、综上等关键词;第三,需要有史实支撑,即史论结合展开论述,需要多层次展开
论述。最后需要谈谈启示或者感想。
18.答案:理解:《觉醒年代》这一命名,立意高远,高度凝练了建党前夕的时代主题
与历史大势,重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确定自己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2
分)
这一觉醒不仅是个体的,更涵盖社会层面人们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刻思考。它 包括:青年人的觉醒,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从质疑欧美文明到以俄为师的转变;中国 共产党人的伟大觉醒,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拯救中国;中国民众从愚昧麻木
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奋
斗、争取独立幸福的伟大觉醒等。
觉醒年代的出现,有其复杂历史背景与深刻社会根源。国际上, 一战爆发集中暴露欧
第 12 页,共 14 页
美文明弊病,十月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内,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长期 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知识分子基于对辛亥革命败因的痛苦反思,掀起新文化 运动,各种主义与学说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大批经历过五
四洗礼的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等。(8 分)
总之,该剧通过回顾党的孕育诞生历程,让观众感受当时人们的觉悟与觉醒,传承他 们不懈探索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谋 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说明,实现伟大梦想,同
样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伟大觉醒与接续奋斗。(4 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 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可得出《觉醒年代》这一命名,立意高远,高度凝练了建党前夕的时代主题与历史大 势重在阐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确定自己初心使命的历史逻辑;其次,结合辛亥革 命、十月革命、北洋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共产党成立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
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地总结。
19.答案:(1)显著特点:起源早,始于北美殖民地时期;目标明确,全面打压美国 崛起;重点突出,严格管制新兴支柱产业(高科技行业);范围广,涵盖贸易、机器 设备、图纸、模具、技工移民、航运等方面;力度大,政府主导、立法推动、相关措
施与法律日趋严苛。(4 分)
时代背景:“日不落帝国”建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并逐渐向外扩展;美国独立;重
商主义政策(如贸易保护与技术垄断等)依然盛行。(4 分)
(2)【示例】
认识: 1820 年代机器等出口禁令的取消,是英国经济政策从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的重
大转变,也反映了当时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2 分)
1820 年代机器等出口禁令的取消,既是工业革命加速推进与扩展、大机器生产逐渐普 及的必然要求,也是英国国内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崛起并逐渐取代商业资产阶级和土地 贵族的历史结果,且与 1825 年英国经济危机也密切相关。 19 世纪 20 年代,随着英国 自身工业技术逐渐成熟,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取消出口禁令可以为英国机器制造商 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使之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也能为英国的技术迭代、产业升级和经
济转型提供机会。(4 分)
第 13 页,共 14 页
总之,取消机器等出口禁令,有利于英国先进技术和工业经验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 塑造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工业格局,这是工业化推动英国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 技术封锁与技工封锁,在客观上刺激了美国的自主创新与迅速崛起,推动工业革命向 欧美扩展。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都是在突破技术封锁与贸易封锁中不 断成长起来的,只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4
分)
解析:(1)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但在此前的殖民时代,它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 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场所的角色”可知,起源早,始于北美殖民地时期,根据材料“为 了宗主国的贸易和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 了少数规定的地方外,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可知,目标明确,全面 打压美国崛起;根据材料“18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禁 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可知,重点突出,严格管制新兴支柱产业(高 科技行业);根据材料“禁止工业机器、设计图纸或相关模具出口”如“限制航船所载 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国,尤其是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
禁止钢铁业和煤炭业工人移民”可知,范围广,涵盖贸易、机器设备、图纸、模具、
技工移民、航运等方面;根据材料“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1803 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旅客法》”可知,力度大,政府主导、立法推动、相关措施与法律 日趋严苛。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从 18 世纪 90 年代工业革命起步之初,美国便有了 可供效仿的对象,具备了天然的后发优势”和所学可知,可从“日不落帝国”建立、 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并逐渐向外扩展、美国独立及重商主义政策依然盛行等角度进行分
析。
(2)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1824 年,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迫使政府废除了 1719 年和 1750 年关于禁止熟练技工出境的禁令”“到 1851 年,英国 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工业博览会,反而向各国极力推销包括各种机器在内的英国新技术 新产品”和所学可知,关于认识可从工业革命助推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1825 年经济危 机对经济政策改变的影响、英国自身技术的成熟对经济政策改变的影响、政府职能的
改变、工业革命的拓展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 14 页,共 14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明日之星高考历史精英模拟卷【湖南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