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如表是1801—1841年英国运河附近的部分城市人口变化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城市 运河通航时间 人口(单位:千人)
1801年 1841年
伯明翰 1772年 71 183
剑桥 1760年以前 10 24
曼彻斯特 1760年以前 75 235
诺丁汉 1760年以前 29 52
A.水上运输增强了城乡联系 B.交通便利平衡了区域经济
C.城市分布格局受地形制约 D.交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
2.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3.隋唐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大运河
A.沟通了南北经济联系 B.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速了两岸城市发展
4.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元末黄河之道向北迁徙,而明人惧运河干涸,遂以人力阻其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这表明,黄河水患的历史原因是( )
A.水路交通中心改变 B.战争的破坏致使黄河改道
C.黄河水被人为截流 D.治理黄河存在着暗箱操作
5.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A.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6.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7.淮安城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兴起。1855年,黄河北徙,运河航道淤塞,江南漕粮运输改为海运,淮安城地位下降。1908年,舍淮安而过的津浦铁路破土动工,津浦铁路逐渐取代大运河成为新的经济动脉,淮安的荣光一去不返。淮安城的这一变化说明( )
A.交通影响城市发展 B.内河运输日益走向衰落
C.铁路建设发展迅速 D.粮食运输问题彻底解决
8.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C.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D.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
9.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驰道宽五十步(约69米),路面用铁椎筑土,使之坚实,驰道中央宽三丈(约7米),是皇帝专用御道,驰道两旁民众可以行走。秦朝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全国经济 C.加强各地联系 D.改善交通状况
10.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逐渐衰微,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据此可知,交通方式的变迁
A.决定了城市兴衰 B.影响了区域经济格局
C.便利了商贸往来 D.改变了大众出行方式
11.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特汽车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据此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C.垄断组织的产生 D.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2.从道光后期开始,长江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贸易路线由传统的“京广大水道”构成的南北纵向路线,转向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东西横向路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产业主要聚集于此 B.外来经济势力的渗透
C.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D.京津地区社会动荡
13.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海洋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14.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的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家航空公司成立 ②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
③第一条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④第一条地铁建成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③①②
15.唐代制定的《仪制令》,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和最全面的道路交通法则。国民政府规定:“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这才开始全国车人共同“靠右走”。新中国建立后,沿袭此规定,直至今日。这印证了 ( )
A.道路交通文明不断发展完善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D.临时政府通过立法规范交通
16.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因为远距离运粮成本高昂。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地域性商帮开始兴起 D.运河交通作用凸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6年,英国公司以欺骗和贿赂手段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因顽固派提出“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而不得不缩短铁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由骡马牵引车辆;甲午战后,列强掠夺中国的“筑路权”,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提出“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着眼于华南、西南和西北偏远地区的开发,计划修筑十万英里(160 000公里)铁路,分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个铁路系统。但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这些铁路建设规划不可能得到实施。直到1949年,全国名义上有铁路21 810公里,实际勉强维持通车的仅11 000公里。
——摘编自郝瀛《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初期,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由于运量增长迅速,既有铁路运输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和战场堵塞,从而修改“一五”时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现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实。
——摘编自李远富《铁路规划与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变化,并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大洋间贸易日趋繁忙,到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殖民霸主,牢牢控制好望角,垄断了从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远洋航道。为了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新兴的法兰西帝国另辟蹊径,筹划开凿苏伊士地峡,保证法兰西独占红海。伴随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条能沟通欧亚非三大洲,能运输大宗货物的廉价便捷水路的需要更加迫切。1854年法国工程师兼外交官勒塞普在埃及总督支持下筹建“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募集资金4亿法郎用于运河开凿建设。1859年苏伊士运河破土开凿,至1869年竣工通航,运河通航次年,船舶周转量为43.6万吨,到1950年竟高达7260万吨,公司累计收益高达280亿法郎。在筹建时持否定态度的英国在运河开通后全力寻求插足和控制运河的机会。1875年利用埃及政府财政危机,英国认购了埃及手中全部运河股票,一跃成为运河公司的实际控制者。1882年英国沿运河区建立了大量的兵营,各种军事基地,将埃及实际处于英国殖民控制下。
材料二 作为埃及领土一部分的苏伊士运河,在其通航后的85年中,非但没有给埃及人民带来多少利益,反而使埃及“成为附属于这条运河的一宗财产了”(纳赛尔语)。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此后,尽管新老殖民主义者一次次对埃及进行挑衅,但埃及人民通过不懈斗争始终把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进行斗争的同时,埃及政府和人民也积极推进苏伊士运河的扩建和改善。1964年2月,运河的年船舶通过量达2.5亿吨,为英法经营时的三倍,1981年-1982年,运河的经济收入达到10亿埃镑(1埃镑=1.43美元),成为埃及国民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孙光圻《苏伊士运河史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伊士运河开凿的背景,并分析英国对苏伊士运河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材料三 轮运在广东内河水域的推行,先是由广州富商苏惠农于光绪十三年斥巨资创立平安轮渡公司,置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惟恐外国小轮趁机深入内河,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勒令平安轮渡停航。苏惠农的试航证明小轮带渡船可避免盗贼与风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船主、航商纷纷向官府提出申请,要求允准用轮船拖带木船。这一要求,终于光绪十五年六月得到张之洞的批准。轮拖渡船,很快便在珠江三角洲推广。光绪二十六年,全省小轮已达200艘,其中洋商的小轮船只占极小的份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县水网区,不仅乡镇间有互通小轮船,而且与邻县、佛山、省城等地也有轮船往来。
——摘编自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航运业在中国的发展。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两幅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大运河的走势图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伯明翰、剑桥、曼彻斯特、诺丁汉等城市,在运河通航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交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运河航运对城市人口的影响,没有涉及城城乡之间联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城市总体人口数量差异明显,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平衡区域经济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形对城市的影响,更没有提及地形对城市布局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B
【详解】材料“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现的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运河的修建;而材料“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又说明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整个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B项正确;材料与沟通南北经济联系、加速运河两岸城市发展无关,排除AD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C项。故选B项。
【点睛】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可知,元明清时期出于某些目的,政府以人力控制黄河水流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黄河水患,反映了黄河水患的历史原因是黄河水被人为截流,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政府干预黄河流向,未说明黄河流域的具体地点,无从体现水路交通中心的变迁,排除A项;元明清时期战争时有发生,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元明清政府的行为并非暗箱操作,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自行车、黄包车、汽车。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内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运输的分布,不能推断形成网络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淮安城因为运河运输而地位显赫,又因为漕运改道和铁路绕淮安而行,使得其地位下降,体现了交通影响城市发展,A项正确;“内河运输日益走向衰落”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没有说明当时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且当时中国铁路建设也不可能发展迅速,排除C项;D项中“彻底”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交通工具的数量剧增,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修筑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往帝国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可知,秦国通过修建驰道,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修驰道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并不是发展全国经济,排除B项;加强各地联系,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排除C项;改善交通状况,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材料“元朝会通河开通后,山东的临清、济宁等运河城市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交通方式由河运转向海运,烟台港和青岛港相继兴起”体现的是交通运输方式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B项正确;A项错在夸大交通方式变迁的作用,排除;材料与便利商贸往来及改变大众出行方式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根据材料“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及所学知识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工业流水生产线,它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间的分工更为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B项正确;福特的成功在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组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时还未正式出现自动化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大量外国商品由此进入中国市场,导致长江流域的贸易地位提升,改变了传统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B项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交通工具进步起了推动性作用,但并非主要因素,排除C项;此时,京津地区并未出现明显的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探险家们为了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符合材料的表述,C项正确;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排除A项;16世纪之后,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海洋航行主要地区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排除B项;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世纪以来西方航海时代的代表,因为他们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于1950年,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上海沪嘉高速,建成于1988年,第一条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是在2008年,第一条地铁建成是在1969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①④②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依据材料“唐朝”“国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后”的道路交通法则——“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的规定,都体现出道路交通文明不断发展完善,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近代交通文明,不能说明交通事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文明的变化,不是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排除C项;题干中的道路交通法则不是临时政府制定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商人由“千里不贩籴”到“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是因为当时运河交通的发展,使得远距离运输成本下降,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松弛,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帮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地域分布不平衡;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
成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顽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不安。
(2)变化:从注重新建铁路到改造既有铁路与扩大铁路网相结合;铁路独立自主建设;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基本统一规划;注重经营管理还注重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为以后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 1876年,英国公司以欺骗和贿赂手段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等,得出发展缓慢,相对落后;从铁路的分布分析,得出地域分布不平衡;依据材料“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得出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
成因: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得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据材料“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得出顽固势力的阻挠;依据材料“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得出帝国主义侵略;从中国当时的政局分析,得出政局动荡不安。
(2)变化:依据材料二“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逐步对跣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的信息归纳得出从注重新建铁路到改造既有铁路与扩大铁路网相结合;铁路独立自主建设;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基本统一规划;注重经营管理还注重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结合所学从对一五计划的影响分析,得出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从促进各地交流分析,得出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从巩固政权分析,得出有利于巩固人民政权;从对之后铁路建设影响分析,得出为以后的铁路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18.(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亚非三大洲海洋贸易活跃;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原料掠夺对便捷水运的需求;法国试图通过开凿运河打击英国的海上霸权。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积极向亚非地区殖民扩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运河公司丰厚的经济收入。
(2)意义:捍卫国家主权,体现了埃及人民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增加埃及政府财政收入,推动经济发展;鼓舞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
背景:据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大洋间贸易日趋繁忙”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欧亚非三大洲海洋贸易活跃;据材料一“伴随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条能沟通欧亚非三大洲,能运输大宗货物的廉价便捷水路的需要更加迫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原料掠夺对便捷水运的需求:据材料一“ 为了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新兴的法兰西帝国另辟蹊径,筹划开凿苏伊士地峡,保证法兰西独占红海”等信息可得出法国试图通过开凿运河打击英国的海上霸权。
原因:据材料一“ 时间“18世纪、19世纪”“将埃及实际处于英国殖民控制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积极向亚非地区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得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据材料一“ 公司累计收益高达280亿法郎”可得出运河公司丰厚的经济收入。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二“尽管新老殖民主义者一次次对埃及进行挑衅,但埃及人民通过不懈斗争始终把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可得出捍卫国家主权,体现了埃及人民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据材料二“1981年-1982年,运河的经济收入达到10亿埃镑”可得出增加埃及政府财政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鼓舞了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据材料二“1964年2月,运河的年船舶通过量达2.5亿吨,为英法经营时的三倍”可得出促进了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
19.(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
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
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3)近代轮船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外资企业是为了满足列强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需求而出现的,它为列强在中国掠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改善了交通运输功能并扩展了城市功能,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公司资力雄厚”可归纳出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公司自身的优势。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机器轮船的性能优势等。
(2)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可归纳出转运漕粮、军火、防军;从近代化的角度可得出推动了交通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因素可以从政府的政策扶植、近代化的优势、时局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资金、市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去进行归纳总结。
(3)评价,从近代航运出现的时代背景、发展状况等角度去分析,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20.示例一:隋朝大运河南北走向,兼顾东西,是“人字形”的,元明清大运河纵穿南北,横卧东南,呈“一字形”。
阐述:隋朝大运河惠及隋、唐、宋三朝,辐射长安、洛阳、开封、杭州、扬州等世界级大城市,奠定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宋朝的经济繁荣。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均在北京,并非隋唐宋时期的中原腹地。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迫切需要江南输送的钱粮物资。受到隋唐大运河走向的限制,物资经过多次水陆转载才能到达目的地,运输效率低下,增加物流成本。而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隋唐大运河难以适应社会经济交流的要求,必须进行升级改造,截弯取直。
示例二:大运河的开通对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阐述:大运河是隋、唐、宋时期的重要经济命脉,它以漕运为主兼及其它商品运输,不仅节省了巨大的物流成本,还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
示例三:大运河的走势变化体现了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趋势。
阐述:隋唐大运河被拉直,顺应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离发展的需要,对时代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改建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不但可以利用高效的航运,进行战略机动、兵员调配、物资供给等军事行动,还能为南方提供军事战略屏障,使北方政治军事重镇和南方经济重心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大运河的主干走向”可拟定论点为隋朝大运河南北走向,兼顾东西,是“人字形”的,元明清大运河纵穿南北,横卧东南,呈“一字形”;阐释可从隋唐、元明清的都城位置、大运河对沿线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