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宋代士人哲思玄想趋于活跃,一些文化英才惯于以哲人慧眼观察世界,使某些诗文富哲思,含理趣,染禅味。这一现象( )
A.得益于理学思想的盛行 B.反映了自由张扬的个性
C.凸显了恢弘开放的气度 D.体现了格物致知的理论
2.如图为元墓出土的陪葬的杂剧陶俑,呈各种出各种形态。其中有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毡靴的形象,神情专注地作踏步舞蹈。这些陶俑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以俑殉葬开始代替活殉制度 B.杂剧艺术的形式走向成熟
C.民族融合促进戏剧种类增多 D.士大夫文化品位不断提高
3.金朝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的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这表明金朝( )
A.倡导以武治国 B.推行地方自治 C.学习中原文化 D.完成国家统一
4.“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史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关于此盟书表述正确的是( )
A.盟约双方分别是北宋和辽 B.岁奉银两又名“岁赐”
C.历史称之为“绍兴和议” D.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开封
6.宋人赵彦卫说:“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阊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这种变化可说明当时( )
A.程朱理学盛行 B.门第观念消失
C.商品经济发展 D.妇女地位提高
7.宋高宗曾下诏“将诸州所收经制钱专委通判”。后来,由于通判不能很好地管理经总制钱,朝廷又下诏由知州、通判同掌。1146年,朝廷又下令“专委通判拘收”。这些举措( )
A.健全了地方行政管理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调整了中央行政机构 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8.北宋苏轼曾说,过去都是手自书(抄写),“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
③雕版印刷术的普及④引进了欧洲的活字印刷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北宋黄庭坚在《家戒》中以亲眼目睹的情景告诫子弟:“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复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主要印证了下列社会现象中的( )
A.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D.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10.宋代,原统治阶层所倡导的“贵族”阶层逐渐消失,贱民这个称谓也在法律上得以废止,社会的分化逐步变成财富占有多寡的分化。这反映了宋代
A.财富成为人们唯一的追求 B.社会财富的影响力增强
C.社会阶层的分化日趋严重 D.社会的功利性渐趋淡化
11.在宋代士大夫的墓志铭中,往往有子孙“举进士”一类的记述。士大夫乐于选择这类人做女婿,如宰相李沆相中程颢为女婿,而程颢当时仅是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而已。宋代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宋代择婿标准平民化 B.折射出“以文治国”的理念
C.体现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D.表明选官方式发生了变化
12.宋代的商税法规定,商人销售商品均需纳税;对于偷税漏税的商人,所有商品将被没收;向举报者支付赏钱;若官员擅自增征商人的商税,被证实则会被判处两年徒刑。由此可知,宋代( )
A.商税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 B.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秩序
C.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变化 D.国家直接监管商业贸易
13.金熙宗时,首先根据女真旧制,兼采隋唐之制、辽宋之法编成全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金章宗时又制定《泰和律义》12篇,使全国法制在完备程度上超过辽国,《泰和律》直到元初还被蒙古统治者援用。这表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
A.促进中华法文化的发展 B.主导民族交往交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14.自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这折射出当时( )
A.民众的财富观发生变化 B.传统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C.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减弱 D.四大发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5.忽必烈统治时,虽然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A.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B.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C.政权封建化进程艰难 D.政治体制体现二元色彩
16.忽必烈即位次年设劝农司,挑选精于农桑的官员为劝农使,分道巡行劝农并颁布诏书规定,地方的各级官吏“今后有能安集百姓,招诱逃户,比之上年增添户口,差发办集……别加迁赏”,反之则“定加罪黜”。此举意在( )
A.化解民族矛盾 B.促进经济交流
C.巩固全国统一 D.恢复发展经济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线,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使广大荒野、森林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扩大,超过了公田。“私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1)材料一所述“公田”是指哪一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2)概括材料二中“私田”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和农业有关的措施(不得抄原文)。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都城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重要发现
东周王城 9.20 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曲阜鲁国故城 10.00 房址,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等
临淄齐国故城 18.00(大城面积) 大城内有排水系统、街道、手工业作坊等宫殿区位于与大城相连的小城
湖北楚国都城(郢都) 15.96 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河北燕下都(燕国都城之一) 32.00 宫殿、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
——摘编自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材料二
开宝末,议迁都于洛。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言:京师屯兵百万,全籍汁渠潜运东南之物蟾养之,若迁都于洛,恐水运艰阻,阙于军储。
——《邵氏闻见录》引王禹僻《建隆遗事》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
(l)材料一中表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规模。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三、论述题
20.材料 宋代社会的全貌,较为复杂,就主导趋势而言,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另一种认为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停滞状态,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评论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时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代士人哲思玄想趋于活跃,一些文化英才惯于以哲人慧眼观察世界,使某些诗文富哲思,含理趣,染禅味”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具有哲学化和思辨化的特点,理学思想的盛行推动了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们自由张扬的个性,且理学侧重说理,并不利于自由张扬个性的弘扬,排除B项;汉赋凸显了恢弘开放的气度,排除C项;格物致知即人的心中生来就包含有一切事物之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通过“格物”工夫,对事物加以研究,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并从而达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认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有穿戴蒙古式袍帽和毡靴的形象,神情专注地作踏步舞蹈”和图示内容可知当时杂剧艺术中出现了不同的门类分工,说明杂剧艺术的形式走向成熟,B项正确;“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民族融合和士大夫文化品味的变化,排除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金朝政权,学习汉文化,仿照中原王朝的祖先祭祀制度,弘扬孝道,C项正确;倡导以武治国与材料中重视儒家思想不符,排除A项;推行地方自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完成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知,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D项符合; 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未体现皇权问题;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行省设立是削弱了地方权力; C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
5.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合约,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次合议因高宗年号“绍兴”得名“绍兴和议”,C项正确;盟约是南宋与金订立,排除A项;岁奉银两又名“岁贡”,排除B项;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材料“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阊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体现的是财产状况成为衡量婚姻的重要标准,说明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门第观念一直存在,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据材料可知为宋代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通判职能的变化,不属于行政管理的健全,排除A项;通判属于监察地方的官员,不在中央,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处理政事的程序,无法说明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讲述宋朝之前书籍传播都是靠手自书,而宋朝诸子百家之书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使书籍印刷更为灵活方便,助推了诸子百家书籍传播,①正确;科举制考察的内容是儒家学说和思想,材料讲述的是诸子百家书籍传播,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不能成为诸子百家书籍传播的原因,②错误;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助推了诸子百家书籍传播,③正确;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可移动的金属活字印刷机,④时间不符合,④错误;①③正确,A项正确;②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许多豪门大姓、高官显贵之家,开始往往金玉满堂、家业丰厚,可是不过数年就变成了“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由此可见,宋代社会呈现出贫富无定势,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流动之态,D项正确;“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的是科举制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反映的是唐代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排除B项;“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反映的是明代手工业者的生存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在宋代,传统的贵族与贱民称呼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财富占有多寡作为社会分化的标准,这反映出社会财富的影响力增强,故选B项;A项表述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分化标准发生变化,并不表明社会阶层分化日趋严重,故排除C项;以社会财富作为划分标准,其本身就是社会功利性的表现,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在宋代士大夫的墓志铭中,往往有子孙‘举进士’一类的记述”、“士大夫乐于选择这类人做女婿”可知,“唯有读书高”是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之一,联系所学知识,这是宋初重文轻武国策实施的结果,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宋朝流行读书观念,“择婿标准平民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了宋朝门第观念的淡化,“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选官方式仍然是科举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商税法规范商业税收,说明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秩序,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无法得出商税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观念,排除C项;“直接”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由材料“金熙宗时,首先根据女真旧制,兼采隋唐之制、辽宋之法编成全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可知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华文化;“......《泰和律》直到元初还被蒙古统治者援用。”说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中华法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主导民族交往交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其没有完成统一,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汉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纸张产量增多,不仅被用来印刷书籍、佛经等,还被制作为多种纸制品,进人百姓的日常生活,折射出当时传统科技与社会生活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的财富观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儒家思想影响力减弱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指南针、火药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忽必烈时期虽然参照了汉文化的典章制度,但是统治集团中依然存在对汉族典章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偏见,这必然会导致元朝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遭遇障碍,C项正确;贵族集团对汉族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存在偏见,说明其包容性不强,排除A项;当时汉文化具有优势,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元朝实行汉化面临的困境,而非体现其二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忽必烈即位后,设劝农司,挑选精于农桑的官员为劝农使,分道巡行劝农,并以地方人口多少来奖惩官吏,这些均表明忽必烈致力于恢复发展经济,D项正确;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始终比较尖锐,且材料与民族关系关联不大,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恢复发展,不能得出其意在促进经济交流,排除B项;忽必烈即位时,元朝尚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宋代“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
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
(2)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详解】(1)宋代“中国观”:根据材料“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线,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北宋时期“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从生产方式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
(2)变化:根据材料“‘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疆域;从民族的数量看,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18.(1)土地制度:井田制。政治制度:分封制。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3)事件:商鞅变法。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详解】(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特点类的题型,时空是:西周(中国)。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中所述的公田指的是西周的井田制。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2)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原因类的题型,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二“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据材料二“‘私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可知,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3)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特点类、影响类的题型,时空是:战国(秦国)。事件:根据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措施:根据材料三“坏井田,开阡陌”可知,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三“急耕战之赏”可知,奖励耕战。作用:根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倾邻国而雄诸侯。
(4)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原因类的题型,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四“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可知,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根据材料四“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9.(1)各大诸侯国都城面积远大于周王城,表明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增强,分封制受到冲击;宫殿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少城),附近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出现了大城,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的划分,“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产生。
(2)北宋东京对汁河漕运的依赖更加严重,说明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汴河漕运兴旺发达,与南方及海外的经济贸易交流规模超过前代;坊市制打破,市场活跃,城市服务业发达。
【详解】(1)根据材料中各都城面积对比可知,各大诸侯国都城面积远大于周王城,表明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增强,分封制受到冲击;根据材料中都城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可知,宫殿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少城),附近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出现了大城,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的划分,“里坊制”城市布局模式产生。
(2)根据材料“京师屯兵百万,全籍汁渠潜运东南之物蟾养之,若迁都于洛,恐水运艰阻,阙于军储”可知,北宋东京对汁河漕运的依赖更加严重,说明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汴河漕运兴旺发达,与南方及海外的经济贸易交流规模超过前代;根据材料“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可知,坊市制打破,市场活跃,城市服务业发达。
20.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
经济发展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明州都是当时最大海上贸易港口;宋代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宋代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分工、技术、工人数、产品产量、质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制瓷业出现众多名窑名瓷。
宋代科技发达,火药的完整配方及其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印刷术方面发明活字排版;出现象沈括这样的科学家著作《梦溪笔谈》。
教育方面: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书院的成型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想方面:儒学融合佛道教义发展为新的流派——理学
文学艺术领域发展: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总之,宋代的历史发展“继续领先于世界”。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
政治上:通过二府三司使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通过建立禁军、转运使理财、通判监督地方司法,使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导致地方行政效率的低下,缺乏自主性;
经济上: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国家积贫积弱,财政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实质是封建儒家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总之,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走进近代社会”。
【详解】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具体的观点在材料中已有明确的表述,两种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可以任选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做到自圆其说即可,例如可以认为宋代的历史发展“继续领先于世界”,主要从宋代经济方面、科技文化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的成果进行解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