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Jeunesse”来称呼它。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
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
B.这本杂志是与法国人合编的
C.在法租界印刷,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
2.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就已经形成。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一词所表达的概念,从清末到民初,经历了“约指华夏~汉族”到“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 )
A.现代民族国家已经最终形成 B.民族概念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完成
C.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表征 D.56个民族是一家观念已深入人心
3.在近代中国,“他们在开展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寻求‘御夷之方’,开始瞩目外在世界,并意识到需要‘欧风美雨’的洗礼,因而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材料中的“他们”( )
A.倡导中体西用,要求废除科举制度 B.受到西学影响,力图维护传统秩序
C.宣扬西方宪政,吸纳西方自然科学 D.鼓吹西方文化,积极倡导民主科学
4.如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领导人 评价
毛泽东 辛亥革命实际上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
胡耀邦 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证明了中国的命运不是帝国主义所能任意支配的
胡锦涛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A.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目标 B.推动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5.《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下列属于该事件主要意义的是
A.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
6.按照中华民国纪元法,公元2006年应该是民国
A.民国94年 B.民国95年 C.民国96年 D.民国93年
7.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思想观念有了进步 B.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C.东北义勇军的活动频繁 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8.近代以来,面对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无数仁人志士纷纷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运动中。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A.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9.美籍华人、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满清政府垮台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D.专制制度结束
10.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福州船政局——《孔子改制考》——《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第一届人大召开
11.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柱状图。
对图中1914年至1918年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②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阅读下表,关于下表的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在总体上增长加速 B.民族工业中制造业相对薄弱
C.一战之后民族工业发展较慢 D.民族工业力量整体上很强大
13.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国家的力量也靠这个那个人的力量。只有拼命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报国的真正准备功夫。”由此可知,胡适( )
A.其教育思想引发了教育变革 B.要使教育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C.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D.教育应适应民族抗战的需要
14.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15.《清室优待条例》规定:清帝称号不变;每年由政府给予400万元;清帝仍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政府保护等等。很多革命派认为难以接受,汪精卫等人则认为这一条例保留的不过是“虚名”,“共和目的已达,其他枝节似可从宽”。1912年2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该条例。《清室优待条例》的通过( )
A.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埋下伏笔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C.加剧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 D.有利于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
16.陈独秀认为,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这里的“思想革命”是指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既为皇权的尊崇奠定了基础,也为人臣限制皇权提供了依据。传统中国士大夫,规谏君王过失,并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忠诚,更是为了国家不败。皇帝代表了国家社稷,所以士大夫对皇帝为首的国家忠心耿耿,拼死匡正,但绝不仅仅是对一姓皇帝之忠,国家利益、天下兴亡,都高于皇帝。儒家经典为他们限制君权提供了足够的思想武器与道德勇气。
——王瑞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材料二 当你进入华盛顿的众议院大厅时,你会为这个大会议厅里的粗俗举止感到吃惊。尽管你在大厅里一再环顾,依然看不到一个著名人士。几乎全部议员都是无名之辈,他们的姓名没有在我的头脑里留下任何印象。在这个教育几乎普及的国家,据说人民的代表并非都是能够写字无讹的。仅隔几步,就是参议院大厅的大门。但在这个不大的会议厅里,却聚集了大部分美国名人。你在这里见到的每个人,都会使你想其他最近的声望。他们当中有善于雄辩的大律师、著名的将军、贤明的行政官和出名的国务活动家。这个会议厅里的一切发言,可与欧洲各国国会的最出色辩论媲美。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儒家哪些理论为限制君权提供了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所述体现了什么政治理论?并阐述这一理论在美国权力机构设置中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儒家限制君权的理论与美国政治尊奉的政治理论有何区别。
(4)众所周知,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构建源于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创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方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8.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其主张,该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被洋务派进一步发展而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活动?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体现在哪里?在中国思想界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
(4)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1905年陈独秀到安徽公学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到五四前后他的教育事业达到顶峰。五四前期(1916—1919年)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个性主义,认为当前的要务是塑造新一代的国民:“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见所需乎为国献身之烈士,其量尤广,其势尤迫。”五四后期(1920—1923年)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他强调教育应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学校应破除“闭关主义”,向全社会开放。
——摘编自郭秀文《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陈独秀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前后陈独秀教育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8年前),邓小平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自此,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主旋律。
——摘编自刘向兵、曲霞《党史百年历程中劳动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表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D
【详解】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些思想的中心是法国的启蒙思想。故D正确。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汉以来与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族的观念经历从华夏到汉族再到各民族总称,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我国的民族概念由传统的狭隘族群观念向现代民族观念转变,B项正确;“最终形成”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是中华民国成立时期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变,未体现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他们是指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亡图存的各个阶级,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因此B项正确;A项是洋务派的主张,而近代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国的处了地主阶级还有资产阶级,排除A项;C项是资产阶级的主张,近代史上除了资产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国,排除C项;D项涉及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做法,近代史上除了资产阶级还有地主阶级主张向西方学习来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证明了中国的命运”和“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强调辛亥革命在反侵略,挽救中国命运以及中华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这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明确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排除B项;极大地解放了民众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清帝颁布退位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这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和材料中清帝退位的主旨无关,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已经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排除B项;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不是封建制度的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1912年是民国元年,1913年是民国二年,以此类推计算可知,公元2006年是2006-1912+1=95,所以公元2006年是民国95年,故选B,排除ACD。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后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封禁”到开发,发展经济教育等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边疆危机日益严重,D项正确;政策的变化是因为国家形势的变化,而不是清廷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洋务运动也是内忧外患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东北义勇军出现在“九一八”事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表格中分别反映了洋务派主张、维新派主张和革命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可知,三个派别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所提的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D正确;洋务派不反对专制统治,排除A;三个派别都主张学习西方,排除B;洋务派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
9.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并未实现近代化,所以C正确,ABD错误。
10.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技术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的近代化、“制度的反应”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观念的反应”是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是指政党的建立,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代表,《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著作,属于“制度的反应”,《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观念的反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符合“组织的反应”,故A选项正确;B中轮船招商局是技术的反应,《新学伪经考》属于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排除;C中总理衙门于1861年建立,不是制度反应,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排除;D选项中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企业,不属于技术反应,故D选项错误。
11.A
【详解】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柱状图”可以看出,1914年至1918年,新增工厂数及创办资本总额都呈现增长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①可选;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可选;群众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可选,A项正确;1914至1918年间,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制成品”这一栏目的指标明显太少,其实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中国的民族工业中制造业相对薄弱。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中制造业相对薄弱
13.C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的力量也靠这个那个人的力量。只有拼命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报国的真正准备功夫”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把教育与救国相联系,教育要承担挽救国难危机,所以此处胡适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意志,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胡适的教育思想所产生的效果,无法得出“其教育思想引发了教育变革”,排除A项;根据材料“拼命培养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是报国的真正准备功夫”可知,材料意在论证教育与救国的关系,而非促进社会关系和谐,排除B项;D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1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像商周革命或秦汉革命一样,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A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并没有结束中国的专制制度,之后的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均推行专制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例》,使得清帝退位后依然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样有利于安抚守旧势力,从而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D项正确;《清室优待条例》的通过有利于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并不会导致辛亥革命失败,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清室优待条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单独的政治革命收效甚微,必须与思想革命结合才能巩固共和新制度,思想革命就是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故选C;陈独秀没有参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排除AB;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不是思想革命,D错误。
17.(1)孟子的民本思想;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分权与制衡(答三权分立也可以);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构成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参议院和众议院分置,达成大州与小州,精英和民众的制衡;联邦制,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平行,各自分权。
(3)儒家思想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限制君权,而三权分立学说是以人民掌握国家主权为基础;儒家限制君权的理论未有制度和法律保障,三权分立在美国的政治实践中有宪法依据;儒家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倾向于维护君权,而美国的三权分立却在民主实践中不断完善。
(4)在维新变法时,维新人士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主张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来宣传革命和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这些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详解】(1)依据材料“传统中国士大夫,规谏君王过失,并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忠诚,更是为了国家不败。皇帝代表了国家社稷,所以士大夫对皇帝为首的国家忠心耿耿,拼死匡正,但绝不仅仅是对一姓皇帝之忠,国家利益、天下兴亡,都高于皇帝”,可知这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相似。
(2)政治理论:依据材料“华盛顿”“众议院”“参议院”“这个会议厅里的一切发言,可与欧洲各国国会的最出色辩论媲美”可知是分权与制衡理论;具体表现: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知识,可知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构成行政、立法、司法权三权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参议院和众议院分置,达成大州与小州,精英和民众的制衡;联邦制,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平行,各自分权。
(3)依据材料“为皇权的尊崇奠定了基础”、“几乎全部议员都是无名之辈”可知儒家思想是在承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限制君权,而三权分立学说是以人民掌握国家主权为基础;据儒家发展的过程可知儒家限制君权的理论未有制度和法律保障,三权分立在美国的政治实践中有宪法依据;儒家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倾向于维护君权,而美国的三权分立却在民主实践中不断完善。
(4)据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可知,戊戌变法受启蒙运动影响最大的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把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以及米尔的《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等7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辛亥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显然其基本思想精神是源于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的民主科学精神主要来源于启蒙运动。
18.(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2)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影响:启蒙作用。
(3)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时期。
(4)器物——制度——文化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是书……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等信息,可概括出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这一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发展为了洋务运动。
(2)主张:根据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等信息,可知其体现了康有为要求维新变法的主张。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较之材料一,康有为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要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上。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启蒙的作用。
(3)两位先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反对孔教、礼法”,“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是指民主和科学。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的理念被请到中国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4)历程:根据以上材料,特别是材料四中“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发展历程。
19.(1)历史悠久;官学与私学并存发展;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教育与选官紧密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渐分离和对立;强化国家认同;逐渐僵化,日趋成为专制工具。
(2)转变:从专注思想启蒙、个人培养到侧重服务于现实需要,参与社会变革。
原因: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或答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及对革命道路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中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3)趋势: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
原因:改革旧的劳动教育的弊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可分析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可分析得出官学与私学并存发展;根据材料“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可分析得出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可分析得出强化国家认同;根据材料“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可分析得出逐渐僵化,日趋成为专制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教育与选官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教育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渐分离和对立。
(2)转变:根据材料“五四前期(1916—1919年)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个性主义,认为当前的要务是塑造新一代的国民……五四后期(1920—1923年)陈独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可分析得出从专注思想启蒙、个人培养到侧重服务于现实需要,参与社会变革。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促使五四运动爆发,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百姓愈加失望,中国社会矛盾加剧,于是陈独秀对西方式的民主失望,转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3)趋势:根据材料“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开始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可分析得出从以往偏重体力劳动转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从以往单向度适应现有生产劳动水平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劳动发展;从重劳动转向重教学、重实践。原因:根据材料“学生参加的劳动要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可分析得出改革旧的劳动教育的弊端;根据材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考虑近期生产建设要求,更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家和劳动后备军”可分析得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材料“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要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分析得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发展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0.示例一:
论题:西学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论述: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示例二:
论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述: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早期组织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和斗争经验,创造性的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酝酿、产生和成熟,也正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必然。
【详解】本题需要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论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阶层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都不一样,但都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因此 可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各阶层学习西方内容有所区别的角度提炼主题。再结合具体的知识展开论述。比如可强调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学习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制度,民主主义者学习思想文化。再分析其各自的影响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