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江苏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江苏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转折期。大汶口文化出现随葬品超过百件的大型墓葬,安徽凌家滩遗址出现祭坛和随葬大量玉器的大型墓葬,辽宁牛河梁遗址群出现专门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圣地”。这些现象说明( )
A. 相对稳定的政治实体逐步出现 B. 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的趋势
C. 早期国家的政治实践已经完成 D. 中华各地区的文明齐头并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汶口文化出现随葬品超过百件大型墓葬,安徽凌家滩遗址出现祭坛和随葬大量玉器的大型墓葬,辽宁牛河梁遗址群出现专门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圣地’”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多地相继出现了贫富分化差距、举行宗教活动仪式等现象,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B项正确;当时并未出现政治实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文明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排除D项。
2. 据《九章算术》记载,汉朝牛价很高,“牛一头直(值)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价格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时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小农经济的形成使牛增值
C. 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D. 精耕细作方式的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牛的价格非常贵,因此普通农民买不起牛,牛耕技术也就难以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牛增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方式推广受阻,与精耕细作方式无关,排除D项。
3. 中唐以后,歙州(安徽)的祁门县“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湖州的长城县(今浙江长兴) “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经济发展具有地域差异 B. 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现象
C. 经济重心逐渐开始转移 D. 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和所学可知,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唐以后,南方部分地区种植茶叶,说明的是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动,非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才出现雇佣关系,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4. 《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A项正确;南召位于云贵地区,不属于藏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C项;南召属于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与维护中央政权统一安定无关,排除D项。
5. 下图是元朝政府铸造的铜权(秤锤)。在其不同位置:分别用波斯文、畏兀体蒙古文、汉字、八思巴文刻铸了“三十五斤秤”“斤半(锤)”等字样。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元铜权
A. 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 B. 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C. 海内外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 D. 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代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政府铸造的铜权上刻有波斯文、畏兀体蒙古文、汉字、八思巴文等文字,这是不同民族的文字,说明当时国内这几种不同文字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并且存在交流,反映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A项正确;统治者使用多种民族文字是为了方便交流,并非出于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海外贸易相关信息,无法说明海外贸易繁荣,排除C项;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排除D项。
6. 1786——1833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贸易年度 1786 -1788年 1809 -1811年 1826 -1828年 1831 -1833年
贸易出超(+)/入超(-)+40,480,479 +22.245.459 -9.943 ,622 - 17 ,016,593
A. 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D. 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1786——1833年,中国对外贸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从时间上来看,正是鸦片战争前,由于鸦片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所致。所以应选C。
7. 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清政府已暴露其反动本质 B. 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 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 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士人,从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非其反动本质,也不是不再固守体制统治,排除AB项;材料描述的是清政府的措施,而非民主革命,排除D项。
8. 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
A. 统一思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C. 肯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D. 明确中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包括全民族抗日,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其主旨在于服务于当时的抗日战争,A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共成立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地位,排除B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肯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主旨,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排除D项。
9. 1961年7月,在讨论“科学十四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党怎样做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人心舒畅的局面,一个出科学成果的局面。党的领导干部要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关心帮助他们;就是要老老实实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替他们解决困难。这反映出( )
A. 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果 B. “双百”方针不断完善
C. “左”倾错误蔓延到政治领域 D. 党中央贯彻调整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1年7月”“党的领导干部要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关心帮助他们;就是要老老实实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替他们解决困难”和所学可知,1961年,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八字方针进行调整,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科技发展成果的结论,排除A项;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强调学术上要自由争论材料强调干部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与“双百”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科技发展的态度,非政治领域,排除C项。
10.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蝴蝶泉》,以中国山水画的雅致秀美为基调,艺术地再现了白族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的忠贞爱情故事。该动画片深受群众好评连映数场仍一票难求,此后这类艺术风格的作品相大量涌现。这反映出( )
A. 市场经济繁荣影响文艺风尚 B. 民族平等政策推动思想解放
C. 对外开放孕育社会创新活力 D. 社会变革助推传统文化复苏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上海美术制片厂以白族文化为基础制作了《蝴蝶泉》,这就打破了改革开放前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说明社会变革助推了传统文化的复苏,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排除A项;传统文化的复苏得益于社会变革,而非民族平等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苏,而非社会创新,排除C项。
11. 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  )
A. 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 B. 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
C. 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 D. 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一些司法案件,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起关键作用,说明在审判中通过投票来参与审判,因此神话传说中蕴含了民主观念,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雅典娜女神个人的作用,而不是民众的作用,排除A项;古希腊神话不代表宗教势力,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体现血缘伦理,而是强调古希腊神化中蕴含的民主观念,排除D项。
12. 1872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学制》,两年后进一步颁布《增补学制》,在此推动下,日本基础、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1890年日本政府又颁布《教育敕语》为国家基本教育方针,其中规定忠孝为“国体精华”,维护天皇的绝对权威。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反映了( )
A. 文明开化政策的深化 B. 天皇专制权力至上
C. 广受世界趋势的影响 D. 传统与近代的杂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此推动下,日本基础、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其中规定忠孝为‘国体精华’,维护天皇的绝对权威”可知,在日本的教育近代化改革过程中,既有近代教育体制的引入,又有维护天皇权威的落后因素在里面,说明的是传统与近代的杂糅,D项正确;文明开化是指在日本明治时期,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以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天皇专制权力至上是日本传统的一部分,说法片面,排除B项;日本近代教育改革有传统因素在里面,非广受世界趋势的影响,排除C项。
13.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者之一,他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认为通过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审美愉悦,可以予以工人精神和物质的完善。这一观点( )
A. 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理论设想 B. 指明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
C. 折射工业无产阶级奋斗目标 D. 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通过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审美愉悦,可以予以工人精神和物质的完善”和所学可知,威廉·莫里斯提出“创造性劳动”的概念,主张创造性劳动更加类似于艺术家的工作,并且能将人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说明其看到了后工业社会时期劳动形态的变化,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创造性劳动的出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属于资本自我增殖的现实,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指明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和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排除BD项;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人,排除C项。
14. 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 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 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 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 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及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出了西欧联盟的建议,并且要受到美国和自治领的支持,说明其意在维护英国对欧洲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属于英国建立西欧联盟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建立英国主导的西欧联盟,与美国的政治联盟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苏联对西欧的渗透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
15. 20世纪50、60年代的二十年时间里,西欧国家大多持续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至1960年英法德意四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20.52%。同时经济定期波动的现象也有所改观,1948年到1952年西方爆发了战后第一轮经济危机,诸多产业受波及,滋生大量失业人口,但之后西欧依然能维持经济的高增长率,这是由于( )
A. 政府做好了市场的守夜人 B. 西欧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C. 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调控 D. 新经济促使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60年代的二十年时间里,西欧国家大多持续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至1960年英法德意四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20.52%”和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C项正确;政府做好了市场的守夜人属于自由主义思想,排除A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排除D项。
16.“新兴经济体……开始在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传统资本体系注入活力还是起到颠覆作用,其最终还并未表明态度,但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材料意在强调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 B.历史发展趋向须用唯物史观阐释
C.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仍然不明朗 D.世界多极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可知,材料观点认为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经济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必将推动政治上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材料本意是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推动多极化,也即讲经济格局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只强调经济,不能完整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作者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看法,而非阐述史观,排除B项;材料认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而非“不明朗”,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周礼》中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当时,乡、党、邻、里是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什伍组织也被广泛采用,各诸侯国对乡村的控制逐渐趋于严密。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遍推行郡县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制,以里正为主、村正为其辅,乡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甚至一度是有职无官。到宋代仍实行乡里制,“诸乡置里正,主赋役”。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地方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了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中因家庭间的是非和邻里间的争执·····多属“鸡虫得失””,诉讼程序的复杂导致纠纷解决的困难,因而乡镇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亟须。在熟悉基层行政的人士看来,乡镇政权对纠纷的调解“可以减少无数的讼累”,同时,就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而言,调解委员“系由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多为地方公正士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摘编自谢健《乡镇政权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镇调解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积极意义。
【答案】(1)发展趋势:乡功能弱化,里正作用凸显;基层行政职能转向政治经济;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宗族和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显现。
(2)主要职能:调解基层社会纠纷;解决诉讼程序复杂导致的困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3)积极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信任;有利于废除封建制度的遗留,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确立;有利于实现村民自治;促进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材料一“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制,以里正为主、村正为其辅,乡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甚至一度是有职无官”可知,乡功能弱化,里正作用凸显;据材料一“到宋代仍实行乡里制,‘诸乡置里正,主赋役’”可知,基层行政职能转向政治经济;据材料一“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可知,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据材料一“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了乡村自治政治”可知,宗族和士绅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显现。
【小问2详解】
据材料二“乡镇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亟须”可知,调解基层社会纠纷;据材料二“乡镇政权对纠纷的调解‘可以减少无数的讼累’”可知,解决诉讼程序复杂导致的困难;据材料二“调解委员‘系由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多为地方公正士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可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小问3详解】
据材料三“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可知,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据材料三“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可知,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信任;据材料三“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可知,有利于废除封建制度的遗留,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确立;据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可知,有利于实现村民自治;据材料三“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可知,促进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认知经济发展的模式,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在不连续性假设基础上,把动态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认为创新就是新组合对旧组合加以破坏或颠覆的过程。对此,他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多少辆马车相加,都不能得到一辆火车;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
熊彼特非连续性创新模型
——摘编自《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等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创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释: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打破了封建王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局面,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8世纪初,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政治条件。
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各自为政,社会秩序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经济繁荣,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促成制宪会议的召开。1787年宪法改变了旧有体制,确立了联邦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为美国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综上可知,西方民主政治不断创新发展完善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保障。
(此示例仅供参考,不做唯一答案标准,考生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制度创新是英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技术创新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
【详解】论题:据材料“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认知经济发展的模式,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拟论题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创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释:结合所学世界史可从17世纪初,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8世纪初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条件等角度回答。
结合所学世界史可从独立后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中央政府无实权,各州权力很大,各自为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经济繁荣,美国于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为美国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等角度回答。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论语·颜渊》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要求君主秉持正义,行为正当。君主先正已而后正人,天下即可垂拱而治。《礼记·礼运》提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的“公”具有较为充分的伦理意蕴,强调的是公心、公义。老子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主张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荀子提出“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韩非认为不从事劳作而生活供给却很充足,不担任官职而名声显赫,这是不公正的;堵塞个人私利而一概按功行赏。
——摘编自方宁《中西方古代公正思想差异性研究——基于先秦诸子公正观和古希腊正义观的分析》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柏拉图把城邦中的公民划分为统治者、护卫者以及生产者三个阶级,他认为每个阶级所对应的正义都是有区别的:对于统治者而言,正义就是智慧;对于护卫者而言,正义就是勇敢;对于生产者而言,正义就是节制。在他看来,国家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国家正义的实现还是需要依赖于个人正义的实现。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法律中,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是恶或者公正,并且只要遵守了法律,就可以称之为公正。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本身是公正的,而制定法律的人也是公正的,因为其代表了城邦整体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取财富要使用正当的手段,如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财富,他称之为“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或“必要的获取财富之术”,否则就是不正当的,是不合乎正义的。他还专门写有《伦理学》一书,从公平的角度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和价值。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1)同:都注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公正。
异:先秦时期:公正思想彰显各派的政治主张;没有法律的强调和约束;立足群体利益(强调公利)。
古希腊时期:没有明显的派别划分;公正与法律紧密相连;关注自身修养(强调个人的权利)。
(2)历史条件:先秦:列国纷争,百家争鸣;以农业经济为主;重视家国一体。
古希腊时期:小国寡民,实行城邦制;商业较为发达;文化较为开放,关注自由。
【解析】
【小问1详解】
首先相同点,根据材料“无诈则商旅安”,“国家正义实现”“从公平的角度分析商品交换”等得出都注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公正。
不同点:根据材料“孔子要求君主秉持正义”“老子……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韩非……按功行赏”等得出先秦时期,公正思想彰显各派的政治主张;古希腊时期,没有明显的派别划分;根据材料“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是恶或者公正”得出先秦时期,没有法律的强调和约束;古希腊时期,公正与法律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天下为公”“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堵塞个人私利”得出先秦时期,立足群体利益(强调公利);古希腊时期,关注自身修养(强调个人的权利)。
【小问2详解】
在第(1)问答案的基础上,综合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苏格拉底”等和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说明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即可。如:先秦:列国纷争,百家争鸣;以农业经济为主;重视家国一体。古希腊时期:小国寡民,实行城邦制;商业较为发达;文化较为开放,关注自由。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 立法情况
1848年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 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 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1900年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示意图,从AB、BC、CD三个时段中任选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 原因:工业革命使城市化问题严重,如环境污染;贫富悬殊(或工人住房条件恶劣),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以及功能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答出其中3点)
评价:改善了公共卫生,有利于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改善了城市居住条件;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难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答出其中2点)
(2) 选择:CD段
观点: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论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更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相对于农村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人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港口等,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等。未来中国城市化需要在政策、规划.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推动英国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这一时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使城市化问题严重,如环境污染;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由此掀起了一系列的斗争;同时还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以及功能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一“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城市改造,改善了公共卫生,有利于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改善了城市居住条件;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但也要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城市改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难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从中任选一段展开论述即可。如选择CD段。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CD段是在1977年以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比重大幅上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更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相对于农村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人进入城市。与此同时,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港口等,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等。未来中国城市化需要在政策、规划.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选择其他的阶段进行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江苏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转折期。大汶口文化出现随葬品超过百件的大型墓葬,安徽凌家滩遗址出现祭坛和随葬大量玉器的大型墓葬,辽宁牛河梁遗址群出现专门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圣地”。这些现象说明( )
A. 相对稳定的政治实体逐步出现 B. 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的趋势
C. 早期国家的政治实践已经完成 D. 中华各地区的文明齐头并进
2. 据《九章算术》记载,汉朝牛价很高,“牛一头直(值)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价格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时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小农经济的形成使牛增值
C. 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D. 精耕细作方式的不断发展
3. 中唐以后,歙州(安徽)的祁门县“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湖州的长城县(今浙江长兴) “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经济发展具有地域差异 B. 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现象
C. 经济重心逐渐开始转移 D. 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4. 《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 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5. 下图是元朝政府铸造的铜权(秤锤)。在其不同位置:分别用波斯文、畏兀体蒙古文、汉字、八思巴文刻铸了“三十五斤秤”“斤半(锤)”等字样。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元铜权
A. 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 B. 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C. 海内外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 D. 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6. 1786——1833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贸易年度 1786 -1788年 1809 -1811年 1826 -1828年 1831 -1833年
贸易出超(+)/入超(-)+40,480,479 +22.245.459 -9.943 ,622 - 17 ,016,593
A. 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D. 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7. 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土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清政府已暴露其反动本质 B. 清政府不再固守体制统治
C. 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 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8. 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
A. 统一思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C. 肯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D. 明确中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开始
9. 1961年7月,在讨论“科学十四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党怎样做工作?就是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人心舒畅的局面,一个出科学成果的局面。党的领导干部要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关心帮助他们;就是要老老实实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替他们解决困难。这反映出( )
A. 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果 B. “双百”方针不断完善
C. “左”倾错误蔓延到政治领域 D. 党中央贯彻调整方针
10. 198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蝴蝶泉》,以中国山水画的雅致秀美为基调,艺术地再现了白族青年猎人霞郎与蝶妹的忠贞爱情故事。该动画片深受群众好评连映数场仍一票难求,此后这类艺术风格的作品相大量涌现。这反映出( )
A. 市场经济繁荣影响文艺风尚 B. 民族平等政策推动思想解放
C. 对外开放孕育社会创新活力 D. 社会变革助推传统文化复苏
11. 古希腊神话中,无论是阿伽门农儿子弑母案还是达奈俄斯女儿违抗父命案,雅典娜女神的一票在审判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  )
A. 民众意愿影响司法审判 B. 宗教势力左右社会公正
C. 神话传说蕴含民主观念 D. 法律注重维护血缘伦理
12. 1872年日本文部省颁布《学制》,两年后进一步颁布《增补学制》,在此推动下,日本基础、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1890年日本政府又颁布《教育敕语》为国家基本教育方针,其中规定忠孝为“国体精华”,维护天皇的绝对权威。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反映了( )
A. 文明开化政策的深化 B. 天皇专制权力至上
C. 广受世界趋势的影响 D. 传统与近代的杂糅
13. 威廉·莫里斯是英国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者之一,他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认为通过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审美愉悦,可以予以工人精神和物质的完善。这一观点( )
A. 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理论设想 B. 指明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
C. 折射工业无产阶级奋斗目标 D. 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4. 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 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 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 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 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15. 20世纪50、60年代的二十年时间里,西欧国家大多持续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至1960年英法德意四国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20.52%。同时经济定期波动的现象也有所改观,1948年到1952年西方爆发了战后第一轮经济危机,诸多产业受波及,滋生大量失业人口,但之后西欧依然能维持经济的高增长率,这是由于( )
A. 政府做好了市场的守夜人 B. 西欧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C. 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的调控 D. 新经济促使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16.“新兴经济体……开始在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传统资本体系注入活力还是起到颠覆作用,其最终还并未表明态度,但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材料意在强调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 B.历史发展趋向须用唯物史观阐释
C.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仍然不明朗 D.世界多极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周礼》中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当时,乡、党、邻、里是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什伍组织也被广泛采用,各诸侯国对乡村的控制逐渐趋于严密。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遍推行郡县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制,以里正为主、村正为其辅,乡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甚至一度是有职无官。到宋代仍实行乡里制,“诸乡置里正,主赋役”。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地方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了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中因家庭间的是非和邻里间的争执·····多属“鸡虫得失””,诉讼程序的复杂导致纠纷解决的困难,因而乡镇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亟须。在熟悉基层行政的人士看来,乡镇政权对纠纷的调解“可以减少无数的讼累”,同时,就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而言,调解委员“系由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多为地方公正士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摘编自谢健《乡镇政权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镇调解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积极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认知经济发展的模式,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在不连续性假设基础上,把动态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认为创新就是新组合对旧组合加以破坏或颠覆的过程。对此,他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多少辆马车相加,都不能得到一辆火车;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
熊彼特非连续性创新模型
——摘编自《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等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正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就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论语·颜渊》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要求君主秉持正义,行为正当。君主先正已而后正人,天下即可垂拱而治。《礼记·礼运》提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处的“公”具有较为充分的伦理意蕴,强调的是公心、公义。老子强调“损有余而补不足”,主张平均分配的社会理想。荀子提出“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通财,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韩非认为不从事劳作而生活供给却很充足,不担任官职而名声显赫,这是不公正的;堵塞个人私利而一概按功行赏。
——摘编自方宁《中西方古代公正思想差异性研究——基于先秦诸子公正观和古希腊正义观的分析》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正义作为一种美德也源于知识和智慧。柏拉图把城邦中的公民划分为统治者、护卫者以及生产者三个阶级,他认为每个阶级所对应的正义都是有区别的:对于统治者而言,正义就是智慧;对于护卫者而言,正义就是勇敢;对于生产者而言,正义就是节制。在他看来,国家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国家正义的实现还是需要依赖于个人正义的实现。亚里士多德指出,在法律中,法律规定了哪些行为是恶或者公正,并且只要遵守了法律,就可以称之为公正。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本身是公正的,而制定法律的人也是公正的,因为其代表了城邦整体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获取财富要使用正当的手段,如通过劳动从大自然获取财富,他称之为“自然的获取财富之术”或“必要的获取财富之术”,否则就是不正当的,是不合乎正义的。他还专门写有《伦理学》一书,从公平的角度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和价值。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公正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 立法情况
1848年 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 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 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1900年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示意图,从AB、BC、CD三个时段中任选一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江苏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