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人口(百万)
1615年 42.52
1753年 183.68
1812年 333.7
1822年 372.46
A.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 B.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C.高产粮食作物的引入 D.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2.“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的出现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3.如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时间 概况
16世纪末 荷兰人将马铃薯传入中国台湾
16世纪后半中 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到菲律宾
1601年 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日本
A.东亚成为欧洲殖民的中心 B.马铃薯经海路传入亚洲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 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4.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5.表为文献记载明代中后期各省引种玉米的情况表。这些记载可印证,当时( )
省份 引种时间
广西 嘉靖十年(1531年)
河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江苏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福建 16世纪中叶前后
浙江 万历元年(1573年)
A.玉米经过多途径传入 B.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C.玉米在中国传播很快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6.哥伦布开辟从欧洲至美洲的航线后,美洲的一些高产作物陆续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的传入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一1900年增长25%左右,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并助推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
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变化 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7.明代,甘薯、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不拘土壤与地形,可在山地种植,也可在沙地栽培。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边缘土地植被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由此可见,高产作物的引进( )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对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
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D.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8.有学者说: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材料中所说的“服务”体现为( )
A.把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 B.引进美洲农作物品种
C.向美洲大量倾销廉价商品 D.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
9.下面是《中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及谷物进出口数量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2003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公斤/公顷) 4332 5607 5621 5719 5733 5805
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数量(万吨) 208 2559 2047 1785 —— 6536
谷物及谷物粉出口数量(万吨) 2194 156 249 318 354 331
①近年粮食总产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②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③在增加粮食产量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④产需缺口有所加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历史学者史密斯指出,原始农业的产生,意味着食物生产经济的发生。人类学家怀特称之为“最初的伟大的文化革命”。下列史实发生于该时期的有( )
①食物来源依靠渔猎采集②古印第安人信奉“玉米神”
③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面为1909年湖南《永绥厅志》中的一则与玉米有关的记载。据此分析,这一状况( )
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粑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千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A.推动了农民家庭副业的发展 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C.阻碍了玉米的推广 D.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
12.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13.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当时的洋务企业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4.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这说明,当时
A.世界市场已经开辟 B.已有跨洲物种交流
C.东西方开始了贸易往来 D.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15.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人们普遍觉得周围环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如谷神、牛神等,并且所有神灵都是永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食物生产者减少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天文历法的缺乏
16.1550年后,玉米成为大西洋沿岸非洲人的主要食物。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使西非海岸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玉米先于奴隶贸易传入非洲 B.跨大西洋经济交流继续扩大
C.玉米种植促使非洲人口剧增 D.非洲奴隶主导了玉米的推广
二、材料分析题
17.【食物传播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丰衣足食”成为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切实的目标。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它是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随后,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工具理性所代替。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与此同时,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获取和烹饪食物的方式。前者以铁石刀兵获取食物,其烹饪方式也显得粗犷豪放,以配合其游牧生活;后者需要驯化谷物,悉心照料,将其碾碎为粉,揉制成团,或烹煮,或发酵烘烤,精细化的烹饪方式,塑造出复杂的分工社会,也构建出农业文明相对复杂的等级性。帝国的兴起,将烹饪方式化为某种帝国特质的表现,随着帝国在地域上的扩张,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被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之中,而不同帝国间的接触与碰撞,又互相交换着不同的烹饪方式,烹饪成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也提供了在对抗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而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征服——扩张的叙事模式了。从这一意义上讲,你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食物的历史表明,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行为,即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的原因,并归纳近代食品工业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概括饮食文化交流的特征。
18.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
材料一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新大陆未曾有过的病原体,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编自(美国)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麦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哥伦布大交换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据报告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从中国每年输入丝绸5300箱,每箱有250匹各色丝绸。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其设计原则逐渐为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如1583年,利玛窦编绘和刊行了12种世界地图,其中保留至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该书所反映的地理学知识开辟了中国人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中国分别带来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变化”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学小组在进行教材“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这一课时学习时,设计了一组问题清单,开展主题学习。
问题清单问题1:物种交流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2:哪些动因加速了物种交流? 问题3:物种传播的范围有多广? 问题4:物种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问题5:物种交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问题6:物种交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如表“问题清单”和所学知识,以“美洲作物的外传”为主题,选一物种,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相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高产粮食作物引入,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C项正确;清朝前期社会并不安定,排除A项;耕作技术在清以前就成熟了,因此其不是构成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清朝前期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据题意可知,农耕生活将人类固定在土地上,而且农业社会重视经验传承,由此产生了对祖先的崇拜,这说明农业文明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农业催生了宗法制度,排除A项;游牧民族并不比农业文明优越,排除B项;崇拜祖先是宗法制的内容,但材料并能说明它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铃薯由欧洲人传入台湾、菲律宾、日本,这与新航路开辟密切相关,即马铃薯通过海路传入亚洲,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欧洲殖民中心在亚洲,排除A项;通过马铃薯传入亚洲的路线无法看出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马铃薯传播不属于农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各省引种玉米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随着全球贸易来到中国,并且在较短时间推广到内陆地区,反映了玉米在中国推广较快 ,C项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表现为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材料不能得出这些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5-19世纪欧洲。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人口增加,城市发展,催化了工业革命,说明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外,还提及助推工业革命,A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从美洲引进的作物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食物,不能得出饮食结构变化,且“根本性变化”说法有些夸大,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欧洲人对东方商品和财富的需求,而非主要为了获取高产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明代的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但同时也改变了土地使用的方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高产作物的引进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B项正确;“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D两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及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将其他大洲的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国家将美洲农作物传播到世界,排除B项;此时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欧洲国家还不具备倾销廉价商品的能力,排除C项;此时欧洲并未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不可能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的前提下,中国减少了粮食出口,增加了粮食进口,反映了粮食安全基础较为稳固,②正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反映了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③正确,②③正确,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涉及粮食总产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粮食安全基础较为稳固,没有体现产需缺口,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原始农业的产生,意味着食物生产经济的发生”“最初的伟大的文化革命”及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出现前,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①不符合题意;古印第安人信奉“玉米神”,与南美洲种植玉米密切相关,②符合题意;原始农业的产生,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③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提供了根本前提,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0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湖南《永绥厅志》记载当地玉米产量较高,除作为粮食食用外,还可以加工成其他商品,这推动了农民家庭副业的发展,A项正确;仅凭玉米种植的优点无法断定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玉米的产量高且用途广,有助于玉米的推广,排除C项;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缓解了清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缓解社会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当时仍然使用石器,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且“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说明当时的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洋务企业中的雇佣关系,没有涉及保障工人权益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洋务企业中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不能得出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说法太绝对,故B选项错误;近代洋务派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相关内容,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4.B
【详解】根据材料“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欧洲”“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说明当时的亚洲与欧洲之间实际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已经存在了物种交流,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排除A项;物种交流的途径具有多样性,贸易往来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据材料可知,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使人们的认知受限,人们单纯地认为神灵创造一切,由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食物生产者是日益增多的,排除A项;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天文历法的缺乏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50年后的大西洋沿岸。根据材料可知,美洲玉米传播到非洲,为奴隶贸易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大西洋两岸的经济交流得以继续扩大,B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玉米传入非洲、奴隶贸易的先后顺序,排除A项;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非洲人口剧增”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玉米的推广由欧洲殖民者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多数人吃什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和所掌控的社会资源;食物的供应与来源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即生产力落后。
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人们平等和自由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肥胖等疾病的出现。
(2)事件: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特征:不同的烹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堪称食品工业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食物就像汽车等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史上多数人没有吃的权利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吃什么决定于人们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和所掌控的社会资源。影响:根据材料一中“民众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有充足的肉吃一直是富人的特权,但现在,普通人也吃得起肉”可知,多样的食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联系材料二中“当人们日渐进入丰裕社会的佳境时,饮食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食品工业化有利于人们平等和自由观念的形成;根据材料一中“为防止食物腐败而加入化学添加剂,以及代替自然生成物的人工食品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近代食品的工业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肥胖等疾病的出现。
(2)事件:根据材料一中“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洲特有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番茄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16世纪初人类饮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历史事件为新航路开辟。特征:根据材料二中“不同的烹饪方式,则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可知,不同的烹饪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根据“全球时代,通过烹饪构建起的多元文明,早已冲破了帝国的疆域和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食文化的传播促进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18.(1)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详解】(1)根据材料“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得出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得出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根据材料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带来了新大陆未曾有过的病原体,使得美洲土著人口下降了60%—90%”得出传染疾病的交流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得出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根据材料二“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得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19.(1)欧洲: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早期西学东渐
(2)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原因: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详解】(1)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得出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根据材料“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得出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根据材料“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得出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中国: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得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得出早期西学东渐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别从欧洲和中国方面作答,即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20.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大规模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开始了。玉米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它的传播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玉米的传入促进了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增长,促进农耕经济的繁荣。(逻辑)评分要求:围绕背景、过程、影响展开历史解释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取一种物种,如玉米;然后根据所学玉米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展开分析,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大规模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开始了。玉米原产于美洲,由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它的传播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推动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玉米的传入促进了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口增长,促进农耕经济的繁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