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小说《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和首都30万军民隆重举行开国典礼
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世界历史意义
4.1952年底,一广播站以“你幸福吗?”为题征询广大农民的感受,他们普遍给予肯定的答复。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的幸福感主要来自( )
A.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
C.参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
5.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6.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场战争是( )
A.抗美援朝战争 B.人民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淮海战争
7.小雪的爷爷给他讲英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射孔……,他被称作:最可爱的人!”请猜测这位英雄应该是( )
A.毛岸英 B.黄继光 C.邱少云 D.杨根思
8.阅读如下图“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中共八大的召开
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国民经济有恢复
B.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
10.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下列名字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马文革 ②李援朝 ③张跃进 ④刘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1.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联中,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12.漫画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实,该漫画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C.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D.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
13.《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四人帮”“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C.土地改革、联产承包、深圳特区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14.“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下列哪一法律文件出自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成立合作社 B.赎买政策
C.无偿没收 D.政企分开
16.下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17.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探索中,1966-1976年是我国严重内乱的十年,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挫折和损失,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的建设成就,下列不属于当时的建设成就是( )
A.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因为这两次会议都
①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②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
③是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④在党面临严重困难局面时召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20.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后,党和国家又着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至于城市改革怎么改?党中央回答:“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由此可知,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所有制结构改革
C.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21.以下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其中①处应该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边境城市 D.上海浦东开发区
22.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哪里开始( )
A.城市 B.农村 C.国企 D.中央
23.中华民族在近百年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指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24.如表是我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表(亿元),其中2000—2010年间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产值 3678.7 18667.8 100280.1 401512.8 744127.2
A.发展乡镇企业 B.建立市场经济 C.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梦的推动
25.如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地域布局和发展重点,最显著特点分别是( )
A.东北地区重工业 B.华北地区重工业 C.西北地区轻工业 D.东南地区重工业
2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27.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们的研究课题是( )
A.民族团结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祖国统一 D.外交成就
28.我国经济特区在于实行特殊的( )
A.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B.政治制度 C.经济制度 D.社会制度
二、辨析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时政漫画由漫画家李寸松于1958年创作。漫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的怀疑。
(1)根据材料,指出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
(2)你是否同意漫画左上角所说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1)图一反映的事件是在哪一法律文献的指导下进行的?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关系?
(2)图三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从图一到图三、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图四群雕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契合了我国哪次会议的精神?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态度是鲜明的。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摘编中国新闻《中国外交部》发言
材料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分布的省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选定四个城市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21世纪初,中国采取的什么重大举措(事件)体现了材料二所反映的态度,请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
(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对外开放的认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A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这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A项正确;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统一,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肯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世界历史意义,选项D正确;①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和首都30万军民隆重举行开国典礼属于历史史实,选项A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开国大典,选项B错误;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属于历史结论,选项C排除。
4.A
【详解】根据题干“1952年底”“中国农民的幸福感”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冬至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的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的幸福感主要来自通过土地改革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A项正确;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且此举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打土豪,分田地”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又大办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了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与图表相关的史实。
6.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A项正确;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内战,与题干“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排除C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战役,与题干“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上甘岭》战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射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射孔,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的英雄人物是黄继光,B项正确;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上午因回指挥部取作战图被凝固汽油弹击中壮烈牺牲,排除A项;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排除C项;杨根思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的长津湖战役的小高岭战斗中牺牲,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图片可以看到1958年某地水稻产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其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浮夸风”盛行,所以上图中1958年的粮食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年份,是当时“大跃进”运动中浮夸现象的表现。B项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到1952年进行的;C项一五计划指的是1953年到1957年初步建立工业化体系;D项中共八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故选A。
9.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C符合题意;促进了国民经济有恢复、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与题干无关 ,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B
【详解】据所学可知,马文革、李援朝、张跃进、刘开放分别反映的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抗美援朝、大跃进、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1976年,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年—1953年;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因此,先后顺序为②③①④,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项“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B项“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歌颂的是改革开放;C项“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成就;D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歌颂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建国以来各个阶段的成就。“一五”计划的成就除了上述反映的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外,还包括建立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集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克拉玛依油田等等。
12.C
【详解】根据漫画“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任务”“我相信你一定会创造更高的记录”可知,对话体现了一五计划中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C项正确;漫画涉及的是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与解放战争无关,排除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0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1978年,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四人帮”“以阶级斗争为纲”发生在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两个凡是”发生在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至1978年,排除B项;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深圳特区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是,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创造性地开创了赎买政策,最终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结果,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因此,和平赎买是方式和手段,公私合营是最终目的和结果。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伟大创举。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6.C
【详解】从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其公有的成分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工业总产值达到100%,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故C项正确;ABD项都与之无关,排除。故选C。
17.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于一五计划时期,不属于文革时期,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随后,我国又掌握了一箭三星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两次会议只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②符合题意;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③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在党面临困难局面时召开的,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9.C
【详解】依据题干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结合所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结合,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集体所有制优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题干表达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C选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后的喜悦表达不准确,题干中提到的是“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选项不符合题意;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表达不准确,题干中提到的是“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选项不符合题意;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表达不准确,题干中提到的是“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农村改革是权利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利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分析可知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因此其中①处应该是经济特区。A项正确;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B项;边境城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排除D项。故选A。
22.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B项正确;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开展,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属于城市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C项;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或者说中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者,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B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AD两项不合题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题干“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是解题的关键。即“中国新生”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富强。据课本所学,1949年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结束了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24.C
【详解】依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2000—2010年间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C项正确;发展乡镇企业发生在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排除A项;建立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型轧钢厂”等都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且都是重工业,A项正确;通过图片可知,华北地区没有没有重工业分布,排除B项;西北地区没有轻工业分布,排除C项;东南地区主要是交通运输业,排除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王进喜被誉为铁人;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雷锋是党的好战士;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他们都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英模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不懈,故D符合题意;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7.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对外开放的标志,因此研究的课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的“特”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并在进出口、减免关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体现在经济上,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无关,排除BD项;经济特区的“特”指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特殊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排除C项。故选A项。
29.(1)人民公社或人民公社化运动。
(2)观点:不同意。
理由:人民公社的创办或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仅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使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国民经济遭遇了严重的困难。说明:其他理由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1)依据题干图片中“人民公社好”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的创办或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仅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使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国民经济遭遇了严重的困难。所以不同意图片“人民公社好”的说法。
30.(1)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关系:土地改革为“一五”计划准备了条件。
(2)主要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合作的方式。
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或者答: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解】(1)法律文献:根据图一可知,这是反映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开始土地改革。因此,土地改革的法律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关系: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图二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因此,图一和图二关系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或土地改革为“一五”计划准备了条件。
(2)主要方式:根据题干“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图片“新社员入社”可知,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或生产合作的方式。
变化: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或公有制。因此,从图一到图三,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或者答: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会议:依据图4的注释文字“小岗村农民共按手印”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小岗村农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契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改革开放的精神。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31.(1)广东省、福建省。主要原因: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2)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
(3)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落后;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要加快开放步伐,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省份: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国家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四个,它们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选定这四个城市设立为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是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便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2)事件: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1世纪初,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体现了这一态度。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改革促进发展进步和改革从国情出发等角度作答。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下认识: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落后。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要加快开放步伐,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等。
32.示例一选择:图1、图2。
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总结:综上所述,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示例二选择:图2、图4。
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猛增长。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结论)总结: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进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示例三:选择:图1和图2。
观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
(或者:解放思想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动力)。
论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使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结论)可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
示例四:选择:图片2和图片3。
观点:美丽乡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巨变的时代缩影。(或者: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富裕农民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论)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反映出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变,人民摆脱了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详解】示例一:选择图1、图2。首先,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和图2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可选择图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思想,可得出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其次,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可从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影响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简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示例二选择:图2、图4。首先,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2和图4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可选择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和图4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这个决定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得出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其次,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影响方面及国民生产总值的表现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简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示例三:选择图1和图2。首先,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和图2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可选择图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垫定了思想基础,可得出观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其次,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可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如何解放人们的思想方面进行论述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促进作用。最后,简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示例四:选择图片2和图片3。首先,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2和图3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可选择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和图3美丽乡村,并结合所学知识,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可得出观点美丽乡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巨变的时代缩影。其次,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影响方面进行论述,着重论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作用。最后,简单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