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质量监测(B)
一、选择题
1.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 D.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2.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促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
C.中国普通民众自发抗击日本的侵略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建构》一文中记述:“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痛耻,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教授所说的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 B.技术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思想的现代化
4.李鸿章曾说:“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欢,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可见,李鸿章主张( )
A.书生坐谈误国 B.自强求富以自立
C.实业救国 D.改变教育方式
5.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表反映的现象是( )
时间 条约 内容
1842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58年 《天津条约》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1895年 《马关条约》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901年 《辛丑条约》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
A.列强侵占了中国大量的领土
B.中国的赔款金额逐渐增加
C.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腹地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有学者在评论《辛丑条约》时指出:“这个条约是清朝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学者意在强调( )
A.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国开始丧失完整独立的主权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7.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外来侵略刺激了民族救亡运动
B.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落后
C.学习西方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
D.列强入侵使中国沦为殖民地
8.“近代列强的纷扰,一次次触动着‘天朝上国’的尊严和中国人麻木的神经,也震醒了清政府中的部分开明官员,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这场运动( )
A.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意义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C.性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结果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如图所示信息可以说明( )
A.自然经济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B.清政府全面学习西方的决心
C.民族资本家投资设厂的热情
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10.1895年5月,台湾人民群起激愤,“一律预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台湾人民群起激愤的原因是签订(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11.诗歌通过情感的表达反映历史,下面两首诗歌的内容能印证近代中国( )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A.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被迫割让领土给英国
C.不断激发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
D.被迫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12.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四十多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与该耻辱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申报》曾登载这一时事评论:“知我中国南北洋水师兵舰不少于日人,炮械不逊于日人……加以叶聂两军门所统陆勇去岁辽阳之捷,所向无前,使与日人从事疆场,正不知鹿死谁手?”推断这一评论最有可能登载于(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14.1878年开平煤矿建成投产,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再向洋人购买;1891年汉阳铁厂开始兴建,以满足军工和修筑铁路的需求。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以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
B.收回铁路修筑权
C.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优先发展轻工业
15.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能反映下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16.这场追求“富强”的运动中,所采取的妥协性措施从来没有达到引起制度方面重大变革的程度。随着新知识和新看法传了进来,尽管教育制度和文官制度没有变化,但还是为新型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提供了某些机会。材料表明,这次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探索
B.开始了新型人才的培养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17.小明同学搜集清朝爱国官兵的事迹进行自主学习。请为他选择合适的主题( )
林则徐 1839年禁烟运动
左宗棠 1878年收复新疆
刘铭传 189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的侵犯
邓世昌 1895年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
A.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B.治理边疆危机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18.戊戌时期,维新派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地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好的提倡和使用。据此可知,戊戌变法运动( )
A.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新思想
D.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条件
19.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推断,当时正在经历( )
当时《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新文化运动
20.维新志士们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大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材料主要阐述了戊戌变法( )
A.发起的背景 B.推进的过程
C.产生的影响 D.失败的原因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规划如此之远,拓地如此之广,岂非其举国上下积虑殚精,人思自奋之效乎?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洋务派进行的近代军事工业建设,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供应工厂燃料等,各类民用企业也纷纷出现。即使在洋务运动停办后,许多民间企业也并没有消失。
材料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列强胆子也就壮起来了,准备对中国进行一次更大的“瓜分”。
——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1)材料一中,为了不“为小邦所轻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来看,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这次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内容中,从长远来看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举出一个19世纪中后期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5)清政府在近代的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第一次挫败。英军以少数兵力,纵横于中国沿海,竞如入无人之境。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已经解体溃散的社会,不堪外来一击了。一个社会的解体,反映这一群体没有了凝聚的共同意识。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平壤战役后两天,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的北洋舰队,跟日本舰队在黄海海面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大规模海战。由于李鸿章等人的消极避战,所以海战一开始,中国方面仓促应战,再加上指挥没有经验,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包围。中国海军在战斗中表现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决反击来犯之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三 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实在是“一种困难”,对中国实行瓜分实为下策:“并吞土地一事,与其谓为促进商业,则毋宁谓为阻碍商业。”
——摘编自瓦德西《拳乱笔记》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挫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黄海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勇敢无畏”。材料二认为北洋舰队在此次海战中的不利局面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3)结合所学,瓦德西是在哪一战争后得出了材料三中的结论?该结论的得出与中国哪一反抗事件有直接关系?
参考答案
1-10 BBCBC DABDA
11-20 ADCAB BADAD
21.(1)措施:洋务运动;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统治。
(2)最大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国家:日本;开设工厂。
(4)示例: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太平天国运动;邓世昌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
(5)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2.(1)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国家没有凝聚力等。
(2)举例:邓世昌率领官兵冲向“吉野”号,最后与舰同沉。
原因:李鸿章等人消极避战,仓促应战;舰队指挥者没有经验等。
(3)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抗事件:义和团运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八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质量监测(B)(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