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年中考大联考二历史(开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4年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在列。该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是少有的连续延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反映了整个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文明演进方式
B. 距今4000年左右多种文化同时在此汇集延续
C. 说明了我国是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D. 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历程
2.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变革的是( )
A. 出现“尊王攘夷”的争霸现象
B. 统治者普遍接受“非攻”主张
C.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D. 铁犁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3. 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次战役形势图(局部),此战( )
A.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B. 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
C. 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 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4. 下表为学者对郑和七次下西洋奉旨时间、出发时间和返回时间的考证统计。其出发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返回时间集中在夏季。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航次 奉旨时间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1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7.11) 同年(1405)十月—十二月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9.21)
2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1407.10.2) 同年年底或永乐六年初春 永乐七年(1409)夏末
3 永乐七年(1409)九月二十八日 同年(1409)十二月 永乐九年(1411)六月十六日
4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十五日 次年(1413)冬季 永乐十三年七月癸卯(1415.8.2.)
5 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十日 次年(1417)秋—冬 永乐十七年七月庚申(1419.8.8)
6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三十日 同年(1421)秋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
7 宣德五年(1430)六月九日 次年(1431)十二月九日 宣德八年(1433)七月六日
A. 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 B. 懂得利用季风、洋流航行
C. 均发生在明成祖永乐年间 D. 严格按圣旨规定时间往返
5.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据材料可知当时( )
A. 文明结婚开始出现 B. 自由婚姻得到普遍认可
C. 政府推动文明结婚 D. 传统婚俗受到明显冲击
6. 1916年,陈独秀撰文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意在说明( )
A. 民主共和必须以立宪法为保障 B. 推翻纲常阶级制方能实现民主共和
C. 传统纲常应遵循自由平等原则 D. 应发动政治革命以推翻纲常阶级制
7.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三、取消现存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中共中央发表此宣言的目的是( )
A. 联合国民党“打倒列强、除军阀” B. 聚集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C. 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的阴谋 D. 推动和平建国纲领的实现
8.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 推行农业合作化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土地改革的推进 D.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9. 它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它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一带一路”倡议 D.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0. 伯利克里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高峰”是( )
A. 建立保障贫穷公民参政的津贴制度
B. 创立“陶片放逐法”
C. 除奴隶外的城邦居民均有参政机会
D. 组成了四百人议事会
11. 下图历史场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形成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B. 标志着权利义务交织的封君封臣关系正式形成
C. 起到了维护西欧庄园内部公共秩序的积极作用
D. 使日本陷入了幕府与天皇朝廷长期并存的局面
12. 下表为某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发展情况(1913年的指数为100),据此可知( )
年份 德国 大不列颠 法国 俄国 美国 世界
1860 14 34 26 8 8 14
1890 40 62 56 27 39 43
1910 89 85 89 84 89 88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A. 1860年时美国与俄国工业生产水平完全相同
B. 此时期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
C. 1913年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实力相当
D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
13. “参加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俄未被邀请,战败国不许列席会议。”这次会议( )
A.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B. 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
C. 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14. 列宁说:“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其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推行粮食税政策 D.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15. 2024年初,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得克萨斯州政府拆除阻拦非法移民的铁丝网,但得克萨斯州政府却调动当地国民警卫队继续修建、加固铁丝网,甚至与联邦政府执法人员展开“对峙”。这种“对峙”产生的制度因素是( )
A. 三权分立制 B. 联邦制 C. 民主共和制 D. 总统制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分裂违背历史潮流,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成吉思汗接受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在香港成功实践。
(3)美国独立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并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最大障碍。
(4)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在以“礼”为基础的“朝贡体系”之下与各藩属国进行对外交往,因而在与各藩属国交往过程中,为显示“天朝上国”的实力与“天子”的威严,清政府往往更加注重“礼”而非“利”。……随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系由“朝贡体系”到西方主导下“条约体系”的转变,外交理念由“夷务”到“洋务”再到“外务”的发展,外交政策开始转向以“利”为重的务实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晚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带来了变革。
——摘编自王珣、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领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新变化”的理解。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二 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英国是也。……故论政体者,恒以英编入共和之一种。……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国会则由人民公举,代表国民总意者也。基实际与美法等国之主权在民者,丝毫无异。
——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
(1)材料一中的“我朝”是何朝?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罢丞相”的缘由(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说英国“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开始形成的标志性文件是什么?梁启超为何说英国“与美法等国之主权在民者,丝毫无异”。
(3)材料一中的“我朝”和材料二中的英国都实行君主制,谈谈二者的区别。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下列内容,完成探究活动
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线索和特征。下面一段内容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性叙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其转折点是______(请填写选项字母: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成立;D国共第一次合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使其转危为安的事件是______(请填写选项字母:A八七会议;B红军长征的胜利;C遵义会议;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请参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性叙述,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概括性叙述。
(3)根据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共同之处。安徽省2024年中考大联考二历史(开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024年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在列。该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是少有的连续延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反映了整个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文明演进方式
B. 距今4000年左右多种文化同时在此汇集延续
C. 说明了我国是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D. 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是少有的连续延续时间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性的特点极其演进历程,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文明内容丰富,但是无法体现整个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的文明演进方式,排除A项;距今4000年左右多种文化同时在此汇集延续与题意不符,题干的意思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排除B项;由于没有与世界的对比,无法说明我国是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变革的是( )
A. 出现“尊王攘夷”的争霸现象
B. 统治者普遍接受“非攻”主张
C.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D. 铁犁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分裂趋向统一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项正确;出现“尊王攘夷”的争霸现象是春秋争霸时期,排除A项;统治者普遍接受墨家“非攻”主张的说法错误,战国时期是诸侯兼并战争,排除B项;铁犁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次战役形势图(局部),此战( )
A.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B. 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
C. 使北方很快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D. 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中图片可知是淝水之战,结合所学,公元383年,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动战争,占有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北方陷入了割据混战状态,C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排除A项;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并加速秦朝灭亡,排除B项;晋阳之战等战国兼并战争导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表为学者对郑和七次下西洋奉旨时间、出发时间和返回时间的考证统计。其出发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返回时间集中在夏季。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航次 奉旨时间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1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7.11) 同年(1405)十月—十二月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9.21)
2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1407.10.2) 同年年底或永乐六年初春 永乐七年(1409)夏末
3 永乐七年(1409)九月二十八日 同年(1409)十二月 永乐九年(1411)六月十六日
4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十五日 次年(1413)冬季 永乐十三年七月癸卯(1415.8.2.)
5 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十日 次年(1417)秋—冬 永乐十七年七月庚申(1419.8.8)
6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三十日 同年(1421)秋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
7 宣德五年(1430)六月九日 次年(1431)十二月九日 宣德八年(1433)七月六日
A. 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 B. 懂得利用季风、洋流航行
C. 均发生在明成祖永乐年间 D. 严格按圣旨规定时间往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返回时间集中在夏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充分运用不同季节的洋流和季风推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出发时间集中在秋冬季,返回时间集中在夏季,没有体现时间长、规模大和航程远的特点,排除A项;均发生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与题干信息不符,宣德五年也有发生,排除C项;严格按圣旨规定时间往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据材料可知当时( )
A. 文明结婚开始出现 B. 自由婚姻得到普遍认可
C. 政府推动文明结婚 D. 传统婚俗受到明显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和宣统统治时期,西方新式婚姻盛行,反映了传统婚俗受到明显冲击,D项正确;鸦片战后,新式婚姻就开始在通商口岸流行,因此这里“开始出现”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虽然当时出现自由婚姻,但并不代表“自由婚姻得到普遍认可”,排除B项;题干“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说明当时新式婚姻比较流行,但无法得出是不是政府推动,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16年,陈独秀撰文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意在说明( )
A. 民主共和必须以立宪法为保障 B. 推翻纲常阶级制方能实现民主共和
C. 传统纲常应遵循自由平等原则 D. 应发动政治革命以推翻纲常阶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可知,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的原则与纲常阶级制是冲突的,要想实现共和立宪制,就必须废除纲常阶级制,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共和立宪制”,但陈独秀的主要观点是共和与纲常阶级制的不相容,并未特别强调立宪法是民主共和的保障,排除A项;材料中明确提到纲常阶级制与自由平等原则是不相容的,排除C项;材料中暗示了需要某种方式推翻纲常阶级制,但并未明确提到“政治革命”这一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三、取消现存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中共中央发表此宣言的目的是( )
A. 联合国民党“打倒列强、除军阀” B. 聚集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
C. 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的阴谋 D. 推动和平建国纲领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全民抗日所做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以拯救民族为第一要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愿,真切地表达了抗战决心,认同“三民主义”,取消苏维埃政府与红军番号,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真诚表达了与国民党团结抗日的愿望,B项正确;联合国民党“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的阴谋是重庆谈判时期,与题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不符,排除C项;推动和平建国纲领的实现是重庆谈判时期的目标,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 )
A. 推行农业合作化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土地改革的推进 D.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以上,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增,C项正确;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B项;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排除D项。故选C项。
9. 它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它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一带一路”倡议 D.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贯彻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合作共赢,但不是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排除C项;“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伯利克里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高峰”是( )
A. 建立保障贫穷公民参政的津贴制度
B. 创立“陶片放逐法”
C. 除奴隶外的城邦居民均有参政机会
D. 组成了四百人议事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伯里克利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机制。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A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创立的,排除B项;雅典的民族政治仅限于本邦成年男性,除奴隶外的城邦居民均有参政机会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四百人议事会是梭伦改革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图历史场景所反映历史事件( )
A. 形成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B. 标志着权利义务交织的封君封臣关系正式形成
C. 起到了维护西欧庄园内部公共秩序的积极作用
D. 使日本陷入了幕府与天皇朝廷长期并存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A项正确;图片是查理曼三个孙子缔结条约的场景,无法体现权利义务交织的封君封臣关系正式形成,排除B项;状元法庭起到了维护西欧庄园内部公共秩序的积极作用,与题干所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镰仓时代使日本陷入了幕府与天皇朝廷长期并存的局面,题干所示为欧洲查理曼帝国,与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表为某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发展情况(1913年的指数为100),据此可知( )
年份 德国 大不列颠 法国 俄国 美国 世界
1860 14 34 26 8 8 14
1890 40 62 56 27 39 43
1910 89 85 89 84 89 88
191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A. 1860年时美国与俄国工业生产水平完全相同
B. 此时期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
C. 1913年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实力相当
D.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所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发展情况可知,德国和美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法国和英国等国发展较为缓慢,因此体现了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1860年,美国和俄国的国家工业生产发展指数相同,指数并不代表生产水平完全相同,排除A项;单从国家工业生产指数无法反映此时期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排除B项;1913年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实力相当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参加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俄未被邀请,战败国不许列席会议。”这次会议( )
A.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B. 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
C. 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参加和会的国家有27个……苏俄未被邀请,战败国不许列席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但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A项正确;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排除B项;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与华盛顿会议的《九国公约》等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C项;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雅尔塔会议,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列宁说:“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其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 推行粮食税政策 D.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需要,为此实行新经济政策,推行粮食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是斯大林时期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举措,排除BD项。故选C项。
15. 2024年初,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得克萨斯州政府拆除阻拦非法移民的铁丝网,但得克萨斯州政府却调动当地国民警卫队继续修建、加固铁丝网,甚至与联邦政府执法人员展开“对峙”。这种“对峙”产生的制度因素是( )
A. 三权分立制 B. 联邦制 C. 民主共和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24年初,美国联邦政府要求得克萨斯州政府拆除阻拦非法移民的铁丝网,但得克萨斯州政府却调动当地国民警卫队继续修建、加固铁丝网,甚至与联邦政府执法人员展开“对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的联邦制民主共和制,材料体现的是联邦和中央之间的权力问题,B项正确;三权分立制体现的是总统、法院和国会三权分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民主共和制不是产生联邦政府和得克萨斯州之间“对峙”的因素,排除C项;总统制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制度,与联邦政府和得克萨斯州“对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分裂违背历史潮流,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成吉思汗接受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在香港成功实践。
(3)美国独立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并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4)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答案】(1)错误,“成吉思汗”改为“忽必烈”
(2)正确 (3)错误,“美国独立战争”改为“美国内战”或“美国南北战争”
(4)正确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接受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为元朝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故原题错误,“成吉思汗”改为“忽必烈”
【小问2详解】
根据所需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在香港成功实践。故原题正确 。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并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故原题错误错误,“美国独立战争”改为“美国内战”或“美国南北战争”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故原题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在以“礼”为基础的“朝贡体系”之下与各藩属国进行对外交往,因而在与各藩属国交往过程中,为显示“天朝上国”的实力与“天子”的威严,清政府往往更加注重“礼”而非“利”。……随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系由“朝贡体系”到西方主导下“条约体系”的转变,外交理念由“夷务”到“洋务”再到“外务”的发展,外交政策开始转向以“利”为重的务实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晚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带来了变革。
——摘编自王珣、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领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新变化”的理解。
【答案】(1)特点:清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宗藩外交为主(或朝贡外交、外交对象主要是藩属国),重礼轻利(厚往薄来)。
成因:统治者的自大观念,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与封闭性等。
(2)变化:外交体系变化,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主导方变化,由清政府主导到西方主导;外交理念变化,由夷务——洋务——外务;外交政策变化:由重礼到重利,更加务实;外交机构变革:设立总理衙门,1901年设外务部。
理解:如这些变化是西方列强侵略下清政府的被迫应变;这些变化是外交近代化的表现,是外交的进步;促进了清政府与世界的接轨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在以‘礼’为基础的‘朝贡体系’之下与各藩属国进行对外交往,因而在与各藩属国交往过程中,为显示‘天朝上国’的实力与‘天子’的威严,清政府往往更加注重‘礼’而非‘利’。”概括得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的特点是:清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宗藩外交为主(或朝贡外交、外交对象主要是藩属国),重礼轻利(厚往薄来)。
成因: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外交以清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宗藩外交为主的特点的成因是:统治者的自大观念,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与封闭性等。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随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系由‘朝贡体系’到西方主导下‘条约体系’的转变,外交理念由‘夷务’到‘洋务’再到‘外务’的发展,外交政策开始转向以‘利’为重的务实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晚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带来了变革。”概括得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领域的新变化有:外交体系变化,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主导方变化,由清政府主导到西方主导;外交理念变化,由夷务——洋务——外务;外交政策变化:由重礼到重利,更加务实;外交机构变革:设立总理衙门,1901年设外务部。
理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领域的新变化,是西方列强侵略下清政府的被迫应变;是外交近代化的表现,是外交的进步;促进了清政府与世界的接轨等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二 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英国是也。……故论政体者,恒以英编入共和之一种。……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国会则由人民公举,代表国民总意者也。基实际与美法等国之主权在民者,丝毫无异。
——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
(1)材料一中的“我朝”是何朝?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朝“罢丞相”的缘由(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说的英国“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开始形成的标志性文件是什么?梁启超为何说英国“与美法等国之主权在民者,丝毫无异”。
(3)材料一中“我朝”和材料二中的英国都实行君主制,谈谈二者的区别。
【答案】(1)朝代:明朝。
缘由:秦朝设丞相短命而亡;历史上看,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丞相权力过大,不利于统治或废除丞相以稳固统治。
(2)标志性文件:《权利法案》。
原因:因为英国虽有国王,但国王无实权,权力中心在国会(议会),国会(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民意。
(3)区别:材料一的君主制是封建君主专制,君主至高无上;材料二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君主无实权(或权力受到限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朝代:根据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并结合所学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可知,“我朝”是指明朝。
缘由: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可知,秦朝设丞相短命而亡;根据材料一“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从历史上看,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结合所学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可知,丞相权力过大,不利于统治或废除丞相以稳固统治。
【小问2详解】
标志性文件:根据材料二“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英国也”并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相关知识可知,标志性文件是《权利法案》。
原因:根据材料二“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国会则由人民公举,代表国民总意者也”可知,与美法等国之主权在民者,丝毫无异,主要是因为英国虽有国王,但国王无实权,权力中心在国会(议会),国会(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民意。
【小问3详解】
区别:根据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和材料二“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可知,其不同之处是:材料一的君主制是封建君主专制,君主至高无上;材料二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君主无实权(或权力受到限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下列内容,完成探究活动。
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线索和特征。下面一段内容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性叙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其转折点是______(请填写选项字母: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成立;D国共第一次合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使其转危为安的事件是______(请填写选项字母:A八七会议;B红军长征的胜利;C遵义会议;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请参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性叙述,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概括性叙述。
(3)根据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共同之处。
【答案】(1) ①. B ②. B
(2)示例: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3)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走向近代化(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国防现代化等);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运动兴起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选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选B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使其转危为安的事件是红军长征,故选B项。
【小问2详解】
概括性叙述:根据题目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性叙述,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概括性叙述。可以从世界近代史的时空范围上进行分析,主要历史事件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角度进行分析,参考示例: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重点展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全球扩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历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小问3详解】
共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近代史,都体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走向近代化(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国防现代化等);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运动兴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