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部分学校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填入“答题卡”。
1. 《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半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的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从文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成立的根本意义在于( )
A. 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中国加入到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半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的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材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的根本意义在于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但是文中不能看出新中国的成立的根本意义在于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加入到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但是中国加入到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和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都不是新中国的成立的根本意义,排除BD项。故选C项。
2. 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说: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1953年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B.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 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 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在1953年以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出兵朝鲜并取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因此题干表明这场战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但不是欧洲人对华人态度的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土地改革让我国农民翻了身,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不是欧洲人对华人态度的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材料“1953年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 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分到土地的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了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较之1949年增长26.9%。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 新中国的成立农民当家做主了
B.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C. 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保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努力耕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也积极改良土地,符合题意,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使农民地位提高,但这并不是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增长和土地改良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 1953 年开始的,与题干中的 1950 年、1951 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是劳动农民为共同发展生产自愿联合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土地改革之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期间,面对严峻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三件大事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 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 壮大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D.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因此三者相同作用是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B项正确;抗美援朝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军事战争,不包含土地相关内容,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不包含“壮大军事力量”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相关事件中只有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5. 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水利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 农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图表中基建投资比重可看出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C项正确;农业、轻工业比重都比较低,排除AB项;手工业在表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果将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B. 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以判断,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因此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习主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A项正确;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排除C项;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二大(198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7.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①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②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损失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③ 1961-1965年,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 工农业生产得恢复和发展
④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各级领导干部遭到批判和揪斗 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兴起了“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由此可见,经济建设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B项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标志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题干搭配错误,排除A项;1961—1965年,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及发展,但无法直接得出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各级领导干部遭到批判和揪斗,反映了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的破坏,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 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 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王进喜被誉为铁人;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雷锋是党的好战士;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他们都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英模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不懈,故D符合题意;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9. 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 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 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 文化大革命有重要的功劳
D.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巨大挫折和损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B项正确;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有重要的功劳,都不符合史实,因为文化大革命不是有功劳,而是有教训,排除AC项;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巨大挫折和损失,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这是因为该文章的发表( )
A. 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C.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 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A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与题干信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不符,排除BD项;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与题干信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11.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依然是集体所有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反映的是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与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A.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1984年造纸厂实行承包制后,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不是乡镇企业,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没涉及到多种所有制经济,故排除C;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13.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通过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后逐步开放内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逐步扩大开放融入世界,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 下面是某单元中的几个课题。你认为这几个课题围绕的单元核心主题是( )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可知,“伟大的历史转折”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最适合图中单元的标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排除B项;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上述内容可知,“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梦”对题干单元前四课概括不清晰,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5. 【建国初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郭大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经济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计划?这个“计划”的完成对我国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怎样产生的?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答案】(1)国情: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计划:一五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产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并充分讨论、修改,最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上颁布。
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情: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可知,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小问2详解】
计划:根据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并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是指1953年制定的一五计划。
意义:结合所学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可知,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问3详解】
产生:根据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并充分讨论、修改,最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上颁布。
意义: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相关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6. 【改革与社会进步】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经济成分变化表,指出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的轨道。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作出对外开放重要决策的原因。并指出特区设立的意义。
材料四: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答案】(1)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原因: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获得解放,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2)原因: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使社会主义经济恢复活力。
(3)原因: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不可能发展,中国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意义:有利于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习管理,有利于培养人才,扩大对外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4)影响:提升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影响力,树立了良好形象,推动了全球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框表信息分析可知,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到 1956 年基本消失。
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影响:根据材料一文字“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可概括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是改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使社会主义经济恢复活力。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可概括出我国作出对外开放重要决策的原因是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不可能发展,中国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意义:根据材料三“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可分析出特区设立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习管理,有利于培养人才,扩大对外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小问4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四“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结合所学,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一是提升了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三是树立了良好形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四是推动了全球发展,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促进了全球共同发展。
17. 【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
材料: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被不断涌现的新词汇记录了下来。
引进新词 微波炉、连锁店、香波、派对、卡拉OK……
创造新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人才市场、下海、创收……
——摘编自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改革开放后新词反映的社会变化,提炼一个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答案】观点: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因而说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被不断涌现的新词汇记录了下来”可提炼出观点: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然后围绕观点,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解读,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最后进行总结。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因而说改革开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部分学校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在下面各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填入“答题卡”。
1. 《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半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的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从文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成立的根本意义在于( )
A. 中国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中国加入到了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2. 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说:他在欧洲旅行,人们常对华人持歧视态度。1953年后,西欧海关人员一见华人都肃然起敬。之所以有这样变化,是因为( )
A.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B.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 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D. 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 1950年,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分到土地的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了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较之1949年增长26.9%。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
A. 新中国的成立农民当家做主了
B. 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C. 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生产效率提高
4.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期间,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三件大事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 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 壮大了中国军事力量 D.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5. 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水利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 农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手工业
6. 如果将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B. 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①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② “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损失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③ 1961-1965年,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 工农业生产得恢复和发展
④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各级领导干部遭到批判和揪斗 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 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 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 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9. 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 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 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 文化大革命有重要的功劳
D.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巨大挫折和损失
10.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这是因为该文章的发表( )
A. 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
C.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 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1.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曾经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柳传志所感受到的“变”是指( )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方针确立
D.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12.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A.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3.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14. 下面是某单元中的几个课题。你认为这几个课题围绕的单元核心主题是( )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9课 对外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梦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5. 【建国初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郭大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经济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计划?这个“计划”的完成对我国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怎样产生的?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16. 【改革与社会进步】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摘编自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经济成分变化表,指出1952年至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开放”,“中国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的轨道。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作出对外开放重要决策的原因。并指出特区设立的意义。
材料四: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17. 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
材料: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这种变化被不断涌现的新词汇记录了下来。
引进新词 微波炉、连锁店、香波、派对、卡拉OK……
创造新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人才市场、下海、创收……
——摘编自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改革开放后新词反映的社会变化,提炼一个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等3地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