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摸底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
3.考生答题时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儒学发端于孔子,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到董仲舒的改造,实现了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这一过程说明( )
A. 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B. 汉代儒学背离传统
C. 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 儒家文化与时俱进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 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C. 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 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3. “议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及陕西余地,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仍许归梓宫(宋徽宗的棺椁)、太后,帝悉从其请, 定议和盟誓。“材料中”议和盟誓“后出现了以下哪种局面( )
A. 辽与北宋并立 B. 金灭辽及北宋 C. 宋金南北对峙 D. 元朝统一全国
4. 《海外华人》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 B. 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
C. 践行天朝上国理念下西洋 D. 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5. 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 平定准噶尔叛乱 B.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 设置驻藏大臣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 1895 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意在吞噬中国, 非仅占数地而己。……一倭如此, 各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拘,后患不可胜言矣。”以下印证了张之洞断言是( )
A.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 日本攫取山东权益 D. 阿古柏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7. 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8. 某中学决定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研学旅行,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是( )
A. 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B. 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
C. 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 D. 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
9. 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 自然经济 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 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都实行土地公有制
C.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都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11. 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证明或反映这条规律的是( )
A.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种姓制度
B.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希腊式城市
C. 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D. 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12. 有学者指出:“《大宪章》最初只是一份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并不是法律,但它后来演化成了宪法性文件,而且成为英国宪政传统最可贵的‘圣经’”。这主要是因为《大宪章》(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B. 维护了国王的专制统治
C. 确立了“王权有限”的传统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13. 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据此推测,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 法国大革命成果遭到扼杀 B. 拿破仑帝国的彻底覆灭
C. 拿破仑军队横扫反法同盟 D.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4. 冯绍雷先生在《普京和俄国政治》中谈到: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实行开明专制,面向欧洲,跨入现代化进程;第二个高峰使俄国经济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尔后的文化与政治也出现了创新和突破;第三个高峰以反西方的中央集权方式推动现代化。对俄罗斯这三个高峰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一个高峰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第二个高峰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彻底摧毁了俄国封建残余
C. 第三个高峰是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D. 第三个高峰是十月革命后,俄国逐步建立的“斯大林模式”
15. 新华社报道:“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据此可知( )
A.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B. 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
C. 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二、辨析改错(8分)
16. 民族团结、民族独立关乎国家命运。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 ”; 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开封,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正
(2)1771年,不堪忍受沙皇俄国压迫的蒙古族上准噶尔部,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同归祖国。
改正
(3)20世纪末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
改正
(4)1959年,古巴人民推翻英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清廷一致反对西方国家在中国修筑铁路,他们认为铁路“与中国毫无所益”。19世纪70年代,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需要铁路。1874年,李鸿章正式提出修铁路的建议,因为铁路不仅可以满足军事需要,对于其他事业乃至黎民生计也有裨益。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铁路为“民命国脉”,将其提升到振兴国家的高度。
——摘编自田永秀《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修建铁路认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于1958年开始修建,1979年建成。第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开始兴建,2006年全线通车。第二期工程的难度很大: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最高点海拔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千米。加上沿线高寒缺氧,环境恶劣,修建青藏铁路成为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程。
——摘编自《中国历史·义务教育教师用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原因,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的认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3年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并把9~13岁的儿童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每天在劳动时间内拿出2小时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马克思认为,这个工厂法的颁布,是英国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第一次吝啬的让步。1844年工厂法补充规定,童工必须交上学证明。1846年的工厂法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为劳动条件之一,8~13岁的童工每周必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个整天,否则雇主不得使用儿童劳动。
——摘编自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
材料二
——摘编自陈孝彬主编《外国教育管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颁布童工教育法规背景及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
(3)综上所述,说明工业革命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关系。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部分)
事件 概况
A.____ 为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宣扬人文主义,14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该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B.启蒙运动
C.____ 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诞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引人类改造世界的行动,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D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C两个事件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个事件,写出其概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观念解放的认识。2024年中考摸底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
3.考生答题时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儒学发端于孔子,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到董仲舒的改造,实现了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这一过程说明( )
A. 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B. 汉代儒学背离传统
C. 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D. 儒家文化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儒学发端于孔子,经孟子、荀子的发展,到董仲舒的改造,实现了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一家独尊”,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与时俱进,D项正确;封建经济持续增长与题干所述儒家文化的地位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汉代儒学背离了传统,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兴起,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与题干所述儒家地位变化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 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C. 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 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即政治格局频繁变动,因此出现材料现象,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影响了丝路畅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了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的个别城市,不能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能体现沿线城市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3. “议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及陕西余地,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仍许归梓宫(宋徽宗的棺椁)、太后,帝悉从其请, 定议和盟誓。“材料中”议和盟誓“后出现了以下哪种局面( )
A. 辽与北宋并立 B. 金灭辽及北宋 C. 宋金南北对峙 D. 元朝统一全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议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及陕西余地,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仍许归梓宫(宋徽宗的棺椁)、太后,帝悉从其请,定议和盟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金间的“绍兴和议”,即以淮水为界,求割唐、邓二州及陕西余地,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宋金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C项正确;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辽与北宋并立,但与材料“以淮水为界”不符,排除A项;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1126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1127年,金军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部队,统一全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海外华人》记载了郑和对明仁宗的进谏:“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 B. 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
C. 践行天朝上国理念下西洋 D. 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可知,郑和认为,要国家富强,就要重视海洋,海洋会带来财富,但同时危险也来自海洋,这说明郑和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郑和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不能说明郑和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排除B项;郑和践行“示中国富强”理念下西洋,并非“天朝上国理念”,排除C项。故选 D项。
5. 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 平定准噶尔叛乱 B.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 设置驻藏大臣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甚至像野兽一样吃人肉。为了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亲自率领清军,在东北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夺回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B项正确;平定准噶尔叛乱,属于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设置驻藏大臣是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排除D项。故选B项。
6. 1895 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意在吞噬中国, 非仅占数地而己。……一倭如此, 各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拘,后患不可胜言矣。”以下印证了张之洞断言的是( )
A.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 日本攫取山东权益 D. 阿古柏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95年张之洞上书朝廷:倭约万分无理,意在吞噬中国,非仅占数地而己。……一倭如此,各国援例要挟,动以窥伺京城为词,更不能拘,后患不可胜言矣”可知,材料中的“1895年、倭约”,强调的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张之洞意在强调《马关条约》对我国的影响,该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巴黎和会中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阿古柏侵占新疆,俄国直接出兵侵占伊犁地区,阿古柏得到英、俄支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军事和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后来的戊戌变化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项正确;辛亥革命实行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排除A项;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8. 某中学决定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研学旅行,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是( )
A. 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B. 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
C. 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 D. 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初,四渡赤水,然后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结束,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 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 自然经济 B.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56年被改造成公有制经济,所以D曲线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C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居于主导地位,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了自然经济不存在了,所以A曲线是自然经济,排除A;官僚资本是一种政治术语,主要存在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年-1949年),所以B曲线是官僚资本,排除B;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了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外商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了外商在华的企业,所以C曲线是外国资本,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图中曲线起止坐标年代和历史知识联系,ABCD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封建自然经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 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都实行土地公有制
C.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都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和所学知识可知,对联体现的两次“分地”,分别是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摊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它们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项正确;“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制,排除A项;“都实行土地公有制”说法错误,土地改革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是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都挫伤了农民积极性”说法错误,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 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证明或反映这条规律的是( )
A.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种姓制度
B.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希腊式城市
C. 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D. 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利用基督教维护其统治,体现了题干的内容,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能体现“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 有学者指出:“《大宪章》最初只是一份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并不是法律,但它后来演化成了宪法性文件,而且成为英国宪政传统最可贵的‘圣经’”。这主要是因为《大宪章》(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 B. 维护了国王的专制统治
C. 确立了“王权有限”的传统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215年英格兰颁布的《大宪章》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C项正确;《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排除A项;《大宪章》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排除B项;《权利法案》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据此推测,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
A. 法国大革命成果遭到扼杀 B. 拿破仑帝国的彻底覆灭
C. 拿破仑军队横扫反法同盟 D.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08年”,“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803年5月13日—1815年11月20日,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中,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大多都被网住,但是“约翰牛”这只大苍蝇(英国)仍旧飞得自由自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与欧洲部分国家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C项正确;拿破仑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后继者,排除A项;1808年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排除B项;左上角的“苍蝇”并不能体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冯绍雷先生在《普京和俄国政治》中谈到: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实行开明专制,面向欧洲,跨入现代化进程;第二个高峰使俄国经济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尔后的文化与政治也出现了创新和突破;第三个高峰以反西方的中央集权方式推动现代化。对俄罗斯这三个高峰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一个高峰是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第二个高峰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彻底摧毁了俄国封建残余
C. 第三个高峰是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D. 第三个高峰是十月革命后,俄国逐步建立的“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三个高峰以反西方的中央集权方式推动现代化”及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第一个高峰是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没有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彻底摧毁了俄国封建残余,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第三个高峰应该是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
15. 新华社报道:“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据此可知( )
A.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B. 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
C. 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分析可知,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行为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是逆全球化的行为,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二、辨析改错(8分)
16. 民族团结、民族独立关乎国家命运。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 ”; 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开封,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正
(2)1771年,不堪忍受沙皇俄国压迫的蒙古族上准噶尔部,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同归祖国。
改正
(3)20世纪末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
改正
(4)1959年,古巴人民推翻英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正
【答案】(1)错误,把开封改为洛阳
(2)错误,把上准噶尔部改为土尔扈特部
(3)正确 (4)错误,英国改为美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故原题错误,将开封改为洛阳。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771年,不堪忍受沙皇俄国压迫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同归祖国。故原题错误,将上准噶尔部改为土尔扈特部。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故原题正确。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9年,古巴人民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原题错误,将英国改为美国。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清廷一致反对西方国家在中国修筑铁路,他们认为铁路“与中国毫无所益”。19世纪70年代,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需要铁路。1874年,李鸿章正式提出修铁路的建议,因为铁路不仅可以满足军事需要,对于其他事业乃至黎民生计也有裨益。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铁路为“民命国脉”,将其提升到振兴国家的高度。
——摘编自田永秀《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修建铁路认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于1958年开始修建,1979年建成。第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开始兴建,2006年全线通车。第二期工程的难度很大: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最高点海拔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千米。加上沿线高寒缺氧,环境恶劣,修建青藏铁路成为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程。
——摘编自《中国历史·义务教育教师用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原因,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认识。
【答案】(1)变化:从“与中国毫无所益”到修建铁路
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寻找改革和自强途径,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原因:我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意义: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认识: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创新奋进的发展过程。铁路进步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中国铁路百年巨变,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铁路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和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所以,只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现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中“ 19世纪中期,清廷一致反对西方国家在中国修筑铁路,他们认为铁路“与中国毫无所益”。19世纪70年代,部分官员开始认识到中国需要铁路。”可知,近代中国人对“修建铁路认知”的变化是:从“与中国毫无所益”到认识到中国需要铁路;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部面临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的挑战,外部则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清政府寻找改革和自强的途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寻找改革和自强的途径,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原因是:我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可知,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小问3详解】
认识:综上所述,根据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经历的艰难曲折发展过程。可以得出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创新奋进的发展过程。铁路进步是国家发展的缩影。中国铁路百年巨变,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铁路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和自立自强的创新精神,所以,只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近现代化。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3年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并把9~13岁的儿童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每天在劳动时间内拿出2小时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马克思认为,这个工厂法的颁布,是英国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第一次吝啬的让步。1844年工厂法补充规定,童工必须交上学证明。1846年的工厂法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为劳动条件之一,8~13岁的童工每周必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个整天,否则雇主不得使用儿童劳动。
——摘编自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
材料二
——摘编自陈孝彬主编《外国教育管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颁布童工教育法规的背景及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
(3)综上所述,说明工业革命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兴起,英国确立了工厂制度:厂主雇佣和剥削大量童工,使得童工无暇学习知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加剧。(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提高童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发展时间漫长;受工业革命推动;国家干预;法律支持;初等教育与宗教分离;初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初等教育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培养人才。(富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1833年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结合所学知识,1833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兴起,开启了工厂大生产,确立了工厂制度;而“每天在劳动时间内拿出2小时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反映出厂主雇佣和剥削大量童工,使得童工无暇学习知识,所以才要进行此项规定;“这个工厂法的颁布,是英国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第一次吝啬的让步”体现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加剧。作用:根据材料“这个工厂法的颁布,是英国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第一次吝啬的让步”,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而童工接受教育,可以提高童工的知识文化水平;而童工知识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时间轴可以得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不断完善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体现出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是发展时间漫长;根据时间轴可以得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不断完善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体现出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是发展时间漫长;根据时间轴“英国通过第一个工厂法,标志着国家正式干预教育”体现出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是受工业革命推动;国家干预;根据时间轴“实行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体现出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是初等教育与宗教分离;根据时间轴“规定家长送子女上初等学校是一种义务”体现出18~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的特点是初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义务教育。
【小问3详解】
关系: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出台一系列法律,国家干预教育,这体现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会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科学发展,也就会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培养人才。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部分)
事件 概况
A.____ 为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宣扬人文主义,14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该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B.启蒙运动
C.____ 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诞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引人类改造世界的行动,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D.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C两个事件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个事件,写出其概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观念解放的认识。
【答案】(1)事件:A:文艺复兴运动。C:马克思主义诞生。
(2)事件概况:“B启蒙运动”:18世纪开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进步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因此,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D.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认识:思想观念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观念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解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A“为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宣扬人文主义,14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该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他们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可知A是文艺复兴运动。
根据材料C“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诞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引人类改造世界的行动,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知C是马克思主义诞生。
【小问2详解】
事件概况:根据题干信息“B启蒙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启蒙运动的主张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18世纪开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进步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因此,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根据题干信息“D.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小问3详解】
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我们认识到,思想观念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观念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解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