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集团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在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该遗址居民的生活方式应是( )
A. 采集渔猎 B. 农耕定居 C. 游牧生活 D. 铁犁牛耕
2. 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最新三星堆考古发掘发现,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材料表明了( )
A. 古蜀国的文化具有独特性特征 B. 丝绸之路密切了古蜀国和中原的联系
C.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古蜀国的青铜铸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 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此观点认为秦统一( )
A. 有利于民族融合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推动了经济发展 D. 促进了文化交流
4. 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汉代耧车 B. 唐代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5. 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
A.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 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 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6. 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 )
A. 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B. 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 D. 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
7. 下表整理了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材料( )
1607-1608 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种植经验。
1613-1621 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宜垦令》等农书。
1622-1625 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的初稿
A.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得到政府的支持
C. 注重搜集文献资料 D. 具有实践探索精神
8. 甲午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民不但可进言、咨询,而且具有决策权。“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9. 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 )
A. 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 B. 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
C. 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 D. 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10. 1912年1月27日,孙中山致电各国公使说:“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迅速解散,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此电文体现了( )
A. 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 B. 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
C. 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 D. 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1. 王同学在参观南湖纪念馆时,拍下来下面两张照片。两张照片的内容都涉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 )
A. 理论基础 B. 阶级基础 C. 组织基础 D. 国际援助
12. 95年前的今天,一个大雪漫天的冬日,一座背靠青山的四合院宗祠建筑里燃起了一簇篝火,驱逐了冬夜的寒冷,照亮了前路,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这里的“古田会议”( )
A.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从组织上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13. 下表是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统计1926年上海白桥渡各类交通工具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
时间 行人 轿子 马 小车 马车 人力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770 9 13 920 544 6986 0 0
1926年 50823 0 0 245 0 14600 172 922
A. 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 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C.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 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14. 左图所示“共同纲领”与右图所示“宪法”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得到解决
B. 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基本实现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更为坚实
D. 颁布了两部社会主义类型法律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Follow me》《星期日英语》《疯狂英语》风靡全国各大城市,学外语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时髦。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 )
A. 国人素质提高 B. 中英建交
C. 信息技术发展 D. 改革开放
16. 习近平总书记说:“20年前的今天,饱经沧桑的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开启了澳门历史新纪元。”这个“新纪元”开启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B.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 “一国两制”的指引 D. 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17. 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 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 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 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 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18.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B.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C. 改变了文化中心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19. 由于对这种欧洲疾病缺乏生物抵抗力,天花在美洲土著人引起了巨大的灾难。历史学家估计,墨西哥中部的居民患病死去的人一年中高达40%。这场大灾难削弱了当地人抵抗西班牙人入侵它们的领土。材料旨在说明西方的殖民统治( )
A. 给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B.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 造成非洲损失了大量精壮的劳动力 D. 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20.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具有丰富的色彩,如红、绿、蓝分别象征了爱情、希望、天空和海洋,扫除了中世纪的灰暗。作品鲜明的色彩反映了( )
A. 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B. 宗教信仰的改变
C. 东方文化的影响 D. 精神面貌的变化
21. 《大国崛起》有这么一句解说词:“让我们回首这一时期的日本,它仅用半个世纪就走完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国家将近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这一时期的日本( )
A. 开展了大化改新 B. 走上了法西斯化道路
C. 进行了明治维新 D. 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22. 瓦特在取得专利的说明书中,把他的蒸汽机说成是大工业普遍适用的发动机,与当时使用其他动力来源的机器相比,他的普遍适用性体现在( )
A. 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 B. 机器简单易于制造
C. 能源清洁更加环保 D. 可用能源丰富多样
23. 20世纪20年代,“先享受,后付款”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广告的通用口号。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48.75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直至货物的15%都以分期付款方式售出。新型消费理论( )
A. 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B. 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 促进企业大力革新生产技术 D. 给经济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24. 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 冲击了两极格局 B. 推动欧洲地位提升
C. 增强了非洲实力 D. 促进殖民体系瓦解
25. 有学者指出,世界正迎来非西方大国和非西方世界的“群体性崛起”和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失序”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此观点认为( )
A. 美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落 B. 西方国家已无法影响世界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非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27. 九年级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棉花”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传播】
古今中外,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一般有四个品种: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不过棉花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大范围普及,仅在西南边疆和东南沿海省份种植。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1)依据材料,传入中国的棉花属于哪个品种?结合所学知识,开启棉花的“欧洲之旅”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棉花帝国】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英国输入原棉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图1对图2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球市场】
今天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服装中,大约98%是国外生产的,仅中国就为美国提供了40%的服装。其次是越南、印尼、柬埔寨…织物和纱线不再主要来自英国,甚至也不再来自美国南方,…中国的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如此大的份额,坦白地说,全球工业在向中国倾斜。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3)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如此大的份额”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28. 根据表中所示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合作实现
1927年8月至1928年4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6年 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 日本宣布投降
1946年至1947年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集团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在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该遗址居民的生活方式应是( )
A. 采集渔猎 B. 农耕定居 C. 游牧生活 D. 铁犁牛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得出该遗址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窖穴、粮食堆积……”不符合游牧生活方式,排除C项;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700年之间,使用的工具有石铲、石杵等,铁犁牛耕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距今3200年。最新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发现,三星堆文化并不孤立。此次发现的铜尊、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材料表明了( )
A. 古蜀国的文化具有独特性特征 B. 丝绸之路密切了古蜀国和中原的联系
C.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古蜀国的青铜铸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此次发现的铜尊、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等信息体现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因此,材料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出现,排除B项;古蜀国的青铜铸造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 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此观点认为秦统一( )
A. 有利于民族融合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推动了经济发展 D. 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由分封郡县的过程恐怕就要拖几个时代’的描述中的分封到郡县的趋势是指的中央集权加强,因此材料中的观点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加速了由分封到郡县的过程,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分封到郡县指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分封到郡县指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分封到郡县指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 汉代耧车 B. 唐代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耧车,西汉汉武帝时期赵过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它由三只耧脚组成,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A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新型耕犁,筒车是唐代出现的灌溉工具,秧马是宋代出现的用于插秧、拔秧的工具,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
A.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 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 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可知,这是说,科举制选拔了很多阶层中的精英进行统治阶层,这样,就扩大了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官,排除AC二项;科举制消弱了贵族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 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 )
A. 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B. 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 D. 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辽、西夏签订了条约,需要支付大量岁币,以此获得和平,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所述的是“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可见群体不单单是贵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意图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与文化教育事业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不能直接推出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表整理了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材料( )
1607-1608 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种植经验。
1613-1621 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宜垦令》等农书。
1622-1625 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的初稿
A.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得到政府的支持
C. 注重搜集文献资料 D. 具有实践探索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可知,这些均是实践,它体现的是实践探索精神,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习其它科技,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徐光启实践,体现不出得到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实践,不能体现注重搜集文献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8. 甲午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民不但可进言、咨询,而且具有决策权。“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 )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君民共主’的思想,在中国第一次把民的地位与君并列,民不但可进言、咨询,而且具有决策权。”和所学可知,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相符,B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不 符,排除A项;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不符,排除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与题干中的“君民共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 )
A. 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 B. 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
C. 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 D. 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以进化论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的劣性”、“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等可以看出严复主张以西方进化论的思想来促进人们的思想启蒙和文化素质,即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D项正确;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开民智”,与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无关,排除B项;主张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是君主立宪,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12年1月27日,孙中山致电各国公使说:“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迅速解散,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此电文体现了( )
A. 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 B. 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
C. 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 D. 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电文体现了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A项正确;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11. 王同学在参观南湖纪念馆时,拍下来下面两张照片。两张照片的内容都涉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 )
A. 理论基础 B. 阶级基础 C. 组织基础 D. 国际援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21年散发给工人的小册子”“一个工人宣言”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发展和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题干主要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壮大,排除A项;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排除C项;国际援助指的是第三国际的援助,排除D项。故选B项。
12. 95年前的今天,一个大雪漫天的冬日,一座背靠青山的四合院宗祠建筑里燃起了一簇篝火,驱逐了冬夜的寒冷,照亮了前路,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这里的“古田会议”( )
A.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著名论断
B. 从组织上确立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D项正确;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排除A项;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排除B项;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表是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统计的1926年上海白桥渡各类交通工具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
时间 行人 轿子 马 小车 马车 人力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770 9 13 920 544 6986 0 0
1926年 50823 0 0 245 0 14600 172 922
A. 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 受到新式教育发展的影响
C.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 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小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属于旧式交通工具,它们的增长说明近代交通工具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A项正确;交通工具的变化与新式教育发展无关,排除B项;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的是礼仪和称呼上的变革,排除C项;表格仅涉及上海白桥渡各类交通工具的变化,无法说明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左图所示“共同纲领”与右图所示“宪法”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得到解决
B. 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基本实现
C. 社会主义建设法律保障更为坚实
D. 颁布了两部社会主义类型法律文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文件之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更为坚实,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得到解决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共同纲领”与右图所示“宪法”不能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基本实现,排除B项;“共同纲领”是其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性文件,颁布了两部社会主义类型法律文献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5. 20世纪80年代,《Follow me》《星期日英语》《疯狂英语》风靡全国各大城市,学外语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时髦。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 )
A. 国人素质提高 B. 中英建交
C. 信息技术发展 D. 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学外语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时髦”和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学外语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时髦,D项正确;国人素质提高是学外语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英建交是在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信息技术发展是学外语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习近平总书记说:“20年前的今天,饱经沧桑的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开启了澳门历史新纪元。”这个“新纪元”开启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B.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 “一国两制”的指引 D. 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新纪元”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澳门回归祖国,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与澳门回归没有关系,排除A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根本,排除C项;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布局,与澳门回归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如图。伴随高速铁路的开通,“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形成。这一成就( )
A. 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 实现军备更新换代
C. 加速区域协调发展 D. 促进了西部大开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形成,有利于加速区域协调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电信网络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军备无关,排除B项;材料三个城市圈都不位于西部,排除D项。故选C项。
18.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B.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的信息,排除A项;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排除C项;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由于对这种欧洲疾病缺乏生物抵抗力,天花在美洲土著人引起了巨大灾难。历史学家估计,墨西哥中部的居民患病死去的人一年中高达40%。这场大灾难削弱了当地人抵抗西班牙人入侵它们的领土。材料旨在说明西方的殖民统治( )
A. 给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B.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 造成非洲损失了大量精壮的劳动力 D. 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花在美洲土著人引起了巨大的灾难”“墨西哥中部的居民患病死去的人一年中高达40%”分析得知西方的殖民统治导致瘟疫横行,致使大量美洲人民死亡,给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A项正确;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的情况,没有涉及非洲,排除C项;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具有丰富的色彩,如红、绿、蓝分别象征了爱情、希望、天空和海洋,扫除了中世纪的灰暗。作品鲜明的色彩反映了( )
A. 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B. 宗教信仰的改变
C. 东方文化的影响 D. 精神面貌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爱情、希望”可知,这是对人的感情的关注,也就是关注人,而不再关注神,这体现了精神面貌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说明文艺复兴是对古罗马文化的复兴,排除A项;关注人情感和真实的自然,并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说明文艺复兴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大国崛起》有这么一句解说词:“让我们回首这一时期的日本,它仅用半个世纪就走完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国家将近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这一时期的日本( )
A. 开展了大化改新 B. 走上了法西斯化道路
C. 进行了明治维新 D. 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走完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国家将近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C项正确;大化改新使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排除A项;日本在1936年建立法西斯政权,走上法西斯道路,与材料体现意思不相符,排除B项;二战后日本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在美国的援助下,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 瓦特在取得专利的说明书中,把他的蒸汽机说成是大工业普遍适用的发动机,与当时使用其他动力来源的机器相比,他的普遍适用性体现在( )
A. 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 B. 机器简单易于制造
C. 能源清洁更加环保 D. 可用能源丰富多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作动力,它使用煤为能源来源,这样,就突破了地理条件限制,推动工业革命向深层发展,A项正确;改良蒸汽机比手工劳动相对复杂,排除B项;蒸汽机燃烧煤产生蒸汽会造成污染,排除C项;蒸汽机可用能源单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3. 20世纪20年代,“先享受,后付款”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广告的通用口号。1925年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48.75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直至货物的15%都以分期付款方式售出。新型消费理论( )
A. 奠定了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B. 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 促进企业大力革新生产技术 D. 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20年代”“先享受,后付款”“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总额达48.75亿美元,并在以后各年中继续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新兴消费伦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了柯立芝时代的繁荣,但投机异常盛行,信贷不断紧绷,几乎濒于断裂,实际上,大危机已经潜伏于过度的信贷消费中,给经济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D项正确;1929-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与经济繁荣矛盾,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题干侧重信贷消费的危机,并未涉及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
24. 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
A. 冲击了两极格局 B. 推动欧洲地位提升
C. 增强了非洲实力 D. 促进殖民体系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提高了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据此可知,欧共体和不结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A项正确;欧共体推动了欧洲地位的提升,B项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B项;欧共体是西欧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推动本地区和各自的经济而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它不可能增强非洲实力,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它在政治上促进了殖民体系瓦解,D项与欧共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有学者指出,世界正迎来非西方大国和非西方世界的“群体性崛起”和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失序”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此观点认为( )
A. 美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落 B. 西方国家已无法影响世界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非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群体性崛起——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失序”可知,这是说,美国影响力下降,很多力量影响力上升,这体现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项正确;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而不是迅速衰落,排除A项;西方国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排除B项;非西方国家影响世界秩序的变化但不能主导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统治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材料二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答案】(1)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创新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2)“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
(3)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④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结合所学可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后代影响来回答,影响表现主要是创立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另外还可从都是大一统时期的重要君主等方面来回答。即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创新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是把“秦皇汉武”并称。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可知“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来回答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结合所学来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可从中华民族是由不同民族交融形成的,表现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同时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及像孝文帝改革等统治者进行的改革等因素来回答。
27. 九年级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棉花”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传播】
古今中外,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一般有四个品种: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不过棉花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大范围普及,仅在西南边疆和东南沿海省份种植。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1)依据材料,传入中国的棉花属于哪个品种?结合所学知识,开启棉花的“欧洲之旅”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棉花帝国】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英国输入原棉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图1对图2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球市场】
今天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服装中,大约98%是国外生产的,仅中国就为美国提供了40%的服装。其次是越南、印尼、柬埔寨…织物和纱线不再主要来自英国,甚至也不再来自美国南方,…中国的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如此大的份额,坦白地说,全球工业在向中国倾斜。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3)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工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如此大的份额”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答案】(1)①亚洲树棉。②新航路的开辟。
(2)①工业革命。②英国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美国南北双方对原料、市场、劳动力争夺的矛盾,最终爆发了内战。
(3)①经济全球化。②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品种:根据材料中“人们驯化栽培的棉花一般有四个品种:亚洲树棉、非洲草棉、中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在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传入中国的棉花品种应该是亚洲树棉。事件:根据材料中“棉花的‘欧洲之旅’(15世纪末)”,可得出开启棉花的“欧洲之旅”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图1(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应该输入原棉量示意图),可得出英国1771年到1812年输入的原棉量显著增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影响:根据材料中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美国南北双方对原料、市场、劳动力争夺的矛盾,最终爆发了内战。
【小问3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中“今天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服装中,大约98%是国外生产的,仅中国就为美国提供了40%的服装。其次是越南、印尼、柬埔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有如此大的份额”,得益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等。
28. 根据表中所示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合作实现
1927年8月至1928年4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
1929年 古田会议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5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6年 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 日本宣布投降
1946年至1947年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会议:遵义会议。
(2)示例一 观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选择的史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
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92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通过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解放战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结论: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示例二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选择的史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等等
论述:“九一八事变”后,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抗日主张并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局部抗战。日本全面侵华后积极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抗战斗争,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的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和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战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结论:综合上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
【小问1详解】
会议:根据材料“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小问2详解】
示例一: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选择的史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可拟定观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论述: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的史实及影响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92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通过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解放战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结论:重申观点,进行情感升华。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示例二 选择的史事: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等等”可拟定观点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论述:围绕“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等等”的史实及影响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九一八事变”后,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了抗日主张并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局部抗战。日本全面侵华后积极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抗战斗争,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的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和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抗战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结论:重申观点,进行情感升华。综合上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高新八校联考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