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初中毕业班练习题(一模)文科综合试题 -初中历史(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石家庄市初中毕业班历史练习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3个小题,1-19小题每题2分,20-23 小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近代列强发动的一次侵华战争的示意图。与这场战争的爆发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信息“1840年英军入侵路线”“1841—1842年英军入侵路线”和所学可知,近代列强发动的这次侵华战争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由此可知,与这场战争的爆发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虎门销烟,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失败后,国内矛盾激化,1851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起义,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侵华战争,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排除A项。
2. 下列表格是根据近代某位志士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据此推断当时这位志士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二、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 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二、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三、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 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三、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 赞同君主专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B. 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 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实现富国强兵 D.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中国旧思想:”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欧洲新思想”:“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的思想,表明这位志士主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同赞同君主专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排除A项;材料与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实现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图题为《民众的力量》的漫画所反映的景象发生在(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民众的力量》的漫画”信息“农工商兵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全国各行各界联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力量,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因此,漫画所反映的景象发生在北伐战争时期,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武装割据政权,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石家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打下的第一座较大的城市。下表体现石家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
石家庄战役地方支前情况统计表
参战民兵 1.1 万余人
民工 82万余人
担架 1万余副
牲口 1万余头
大车 0.4万辆
运送物资到前线 炮弹8万发,枪弹150万发,炸药6万斤,攻坚器材20万斤,食品24万斤等
A. 武器和装备先进 B. 正确的战略战术
C. 人民群众的支援 D. 全民族团结抗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石家庄战役地方支前情况统计表”可知,人民群众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的保障,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石家庄战役的支援,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之前情况,与武器和装备先进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无关,排除AB项;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史事,与题干“解放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1950年冬,中美两支王牌部队为扭转朝鲜战局在长津湖地区展开“强强对决”。在这场“钢铁人”与“钢铁武装”的较量中,志愿军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总结长津湖血战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多”的“气”,就是中国军人的气概!“钢多”的“钢”,说的就是美军的钢制武器装备。上述材料能佐证抗美援朝战争
A. 出兵的目的 B. 最终的结果 C. 结果的原因 D. 产生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总结长津湖血战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多’‘气’,就是中国军人的气概!‘钢多’的‘钢’,说的就是美军的钢制武器装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的反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气克钢。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能佐证抗美援朝战争出兵的目的,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比如美国投降进行签字,排除BC项;产生的影响为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A. 经济体制 B. 对外交往 C. 民主法治 D. 党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从“一五”到“十一五”属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化,因此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变迁,A项正确;对外交往属于我国外交领域的成就,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党的建设属于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内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 16世纪时,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城市)之后,中国商人便蜂拥前去了,由于中国银价昂贵,以银标示的丝价很低,中国的产品贩运到马尼拉能获100%的利润,而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获利仍可高达100%—300%。材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欧洲与美洲的碰撞 B.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C. 欧美政治革命爆发 D. 欧洲工业革命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6世纪时,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城市)之后,中国商人便蜂拥前去了,由于中国银价昂贵,以银标示的丝价很低,中国的产品贩运到马尼拉能获100%的利润,而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获利仍可高达100%—300%”分析可得出,题干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中国商人将中国产品贩运到马尼拉,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这体现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全球统一性的开始,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美洲和亚洲的之间的商业联系,与欧洲与美洲的碰撞无关,排除A项;1640年英国开始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此时处于17世纪40年代,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8世纪6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8. □提出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材料中的“□”是( )
A. 《人权宣言》 B. 《独立宣言》 C. 《民法典》 D. 《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旧的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这种社会形态中存在阶级对立,而取代这个旧社会的是一个联合体,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这个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题干材料出自于《共产党宣言》。D项正确;《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民法典》是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的法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 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写道:“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下列史实中能印证其观点的是( )
A. 日本的明治维新 B. 中国的辛亥革命
C. 埃及华夫脱运动 D. 万隆的亚非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和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由此可知,列宁所说的应是中国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B项正确;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非武装斗争,排除A项;埃及华夫脱运动,与题干材料“在亚洲”不符,排除C项;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与题干材料“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批准1942年实施北非登陆作战的“超级体育家”计划;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和统一指挥作战,决定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由此可见,阿卡迪亚会议( )
A. 制止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扩张 B. 制定了盟军反攻德意法西斯计划
C.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 制定了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的计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和所学可知,“阿卡迪亚”会议确认并完善了“先欧后亚”战略方针,为美国和英国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会议旨在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战略和军事合作,为战后联合国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由此可见,阿卡迪亚会议制定了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的计划,D项正确;制止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制定了盟军反攻德意法西斯计划,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在1942年1月1日的华盛顿会议上正式形成的,其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阿卡迪亚会议是1942年1月14日至24日,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提出:“对我们而言,要使地中海表现出母性,就要削弱国界的作用,努力实现谅解与协作,树立起共同的认同感。与那些助长偏执和教条思想的神话不同,地中海神话将有助于促进团结统一。”其意在说明,二战后的欧洲要( )
A. 加强团结协商 B. 消除战争阴影
C. 建立统一国家 D. 恢复世界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对我们而言,要使地中海表现出母性,就要削弱国界的作用,努力实现谅解与协作,树立起共同的认同感。与那些助长偏执和教条思想的神话不同,地中海神话将有助于促进团结统一。”结合所学可知,作者意在说明,二战后的欧洲要消除战争中形成的国家隔阂,以促进欧洲的团结发展,A项正确;由“就要削弱国界的作用”可得出,二战后欧洲要消除彼此的隔阂,排除B项;二战后的欧洲没有建立统一国家,且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题干强调欧洲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而不是恢复霸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尔·戴高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1958年-----1969年执政,在外交上推行“戴高乐主义”。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戴高乐在对外关系中的部分政策和措施。
1958年,戴高乐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同年11月,赴西德与阿登纳会晤,与德国签署《法德合作条约》。
1960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和美苏倡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0年 3月,戴高乐面向苏联及东欧国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并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联合声明, 推动东西方缓和。
1964年1月,中法建交,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4年,走访11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1966年3月,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 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推行“戴高乐主义”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分别归纳“戴高乐主义”的推行对法国和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对当今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
【答案】(1)背景:两极格局、或者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2)对法国的影响: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或提升了法国的实力。对世界的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或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借鉴: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和美苏倡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4年1月中法建交,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6年3月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和所学知识,联系二战后美苏冷战、欧洲联合等史实分析戴高乐主义实施的背景是战后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对峙;法国地位衰落;欧洲开始走向联合。
【小问2详解】
对法国的影响:依据材料中“戴高乐主义” 的具体措施不难看出“戴高乐主义”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或提升了法国的实力。对世界的影响:依据材料中“戴高乐主义” 的具体措施不难看出“戴高乐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或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小问3详解】
借鉴: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使我们认识到当今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组织了一场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征文比赛,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小张参加了这次比赛,他计划分两个部分写这篇征文:第一部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第二部分以史论结合的形式,从“改变中国的发展”、“改变世界的格局”两个角度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下面的两个问题是小张同学列出的文章提纲,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小张完成。
(1)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
(2)按照“史论结合”的方法,从“改变中国的发展”、“改变世界的格局”两个角度各举一个事例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不能答示例)
示例:改变中国的发展: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改变世界的格局: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
【答案】(1)标志性事件: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
改变中国发展的事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建交、重返联合国、港澳回归等。
改变世界格局的事例:抗美援朝战争、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小问2详解】
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中国发展的可举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影响进行解读即可。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也可举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建交、重返联合国、港澳回归等,写出其影响即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世界格局的可举例:抗美援朝战争、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影响进行解读即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也可举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东方红一号卫星等,写出其影响即可)
14.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阶层仁人志士寻求新的理论,探索新的道路,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阶段 重大史事
引进新技术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 1872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1881年,修筑了唐胥铁路。
确立新制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3月12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传播新思想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盛赞俄国十月革命是世 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新纪元。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16号摘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译文。这篇译文的说明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
进行新革命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在实际中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兵,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材料二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提“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进新技术”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确立的“新制度”、传播的“新思想”分别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进行新革命”的特点。
(4)综合材料一和问题,归纳从“引进新技术”、“确立新制度”到“传播新思想”再到“进行新革命”,中国近代各阶层仁人志士经过前仆后继的斗争最终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案】(1)影响:促进了近代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促进了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军事国防实力。
(2)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新思想:马克思主义
(3)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人民群众;依据国情制定政策;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
(4)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依据材料一“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1872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引进新技术”是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它促进了近代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促进了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军事国防实力。
小问2详解】
新制度:依据材料一“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3月12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确立新制度”属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内容,辛亥革民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确立的“新制度”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依据材料一“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盛赞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新纪元;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16号摘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译文。”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传播的“新思想”指的是马克思主义。
【小问3详解】
特点:依据材料一“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兵,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和所学知识可知,“进行新革命”的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人民群众;依据国情制定政策;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
【小问4详解】
历史任务:综合材料一和问题,可知从“引进新技术”、“确立新制度”到“传播新思想”再到“进行新革命”,中国近代各阶层仁人志士经过前仆后继的斗争最终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024年石家庄市初中毕业班历史练习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3个小题,1-19小题每题2分,20-23 小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近代列强发动的一次侵华战争的示意图。与这场战争的爆发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火烧圆明园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2. 下列表格是根据近代某位志士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据此推断当时这位志士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二、治人者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 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二、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三、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 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三、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 赞同君主专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B. 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 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实现富国强兵 D.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3. 下图题为《民众的力量》的漫画所反映的景象发生在(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4. 石家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打下的第一座较大的城市。下表体现石家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
石家庄战役地方支前情况统计表
参战民兵 1.1 万余人
民工 8.2万余人
担架 1万余副
牲口 1万余头
大车 0.4万辆
运送物资到前线 炮弹8万发,枪弹150万发,炸药6万斤,攻坚器材20万斤,食品24万斤等
A. 武器和装备先进 B. 正确的战略战术
C. 人民群众的支援 D. 全民族团结抗战
5. 1950年冬,中美两支王牌部队为扭转朝鲜战局在长津湖地区展开“强强对决”。在这场“钢铁人”与“钢铁武装”的较量中,志愿军创造了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总结长津湖血战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气多”战胜了“钢多”,“气多”的“气”,就是中国军人的气概!“钢多”的“钢”,说的就是美军的钢制武器装备。上述材料能佐证抗美援朝战争
A. 出兵的目的 B. 最终的结果 C. 结果的原因 D. 产生的影响
6. 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A. 经济体制 B. 对外交往 C. 民主法治 D. 党的建设
7. 16世纪时,西班牙人将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城市)之后,中国商人便蜂拥前去了,由于中国银价昂贵,以银标示的丝价很低,中国的产品贩运到马尼拉能获100%的利润,而马尼拉大帆船将其贩运到美洲,获利仍可高达100%—300%。材料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欧洲与美洲的碰撞 B. 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C 欧美政治革命爆发 D. 欧洲工业革命兴起
8. □提出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材料中的“□”是( )
A. 《人权宣言》 B. 《独立宣言》 C. 《民法典》 D. 《共产党宣言》
9. 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写道:“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下列史实中能印证其观点的是( )
A. 日本的明治维新 B. 中国的辛亥革命
C. 埃及华夫脱运动 D. 万隆的亚非会议
10.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会议重新确认“先欧后亚”战略,批准1942年实施北非登陆作战的“超级体育家”计划;为加强两国军事合作和统一指挥作战,决定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由此可见,阿卡迪亚会议( )
A. 制止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扩张 B. 制定了盟军反攻德意法西斯计划
C.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 制定了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的计划
11.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提出:“对我们而言,要使地中海表现出母性,就要削弱国界的作用,努力实现谅解与协作,树立起共同的认同感。与那些助长偏执和教条思想的神话不同,地中海神话将有助于促进团结统一。”其意在说明,二战后的欧洲要( )
A. 加强团结协商 B. 消除战争阴影
C. 建立统一国家 D. 恢复世界霸权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尔·戴高乐,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1958年-----1969年执政,在外交上推行“戴高乐主义”。下列表格中的内容是戴高乐在对外关系中的部分政策和措施。
1958年,戴高乐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同年11月,赴西德与阿登纳会晤,与德国签署《法德合作条约》。
1960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和美苏倡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0年 3月,戴高乐面向苏联及东欧国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并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联合声明, 推动东西方缓和。
1964年1月,中法建交,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4年,走访11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1966年3月,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 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推行“戴高乐主义”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分别归纳“戴高乐主义”的推行对法国和世界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的“戴高乐主义”对当今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组织了一场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征文比赛,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小张参加了这次比赛,他计划分两个部分写这篇征文:第一部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第二部分以史论结合的形式,从“改变中国的发展”、“改变世界的格局”两个角度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下面的两个问题是小张同学列出的文章提纲,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小张完成。
(1)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
(2)按照“史论结合”方法,从“改变中国的发展”、“改变世界的格局”两个角度各举一个事例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不能答示例)
示例:改变中国的发展: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改变世界的格局: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
14.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各阶层仁人志士寻求新的理论,探索新的道路,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阶段 重大史事
引进新技术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 1872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1881年,修筑了唐胥铁路。
确立新制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3月12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传播新思想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盛赞俄国十月革命是世 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新纪元。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16号摘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译文。这篇译文的说明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
进行新革命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在实际中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兵,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材料二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提“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引进新技术”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确立的“新制度”、传播的“新思想”分别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进行新革命”的特点。
(4)综合材料一和问题,归纳从“引进新技术”、“确立新制度”到“传播新思想”再到“进行新革命”,中国近代各阶层仁人志士经过前仆后继的斗争最终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初中毕业班练习题(一模)文科综合试题 -初中历史(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