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通用) 查漏补缺·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1.(2023·天津卷)以更宽广的视角解读图中信息,可以认识到( )
A.各地商帮长途贸易活跃 B.国际垄断资本日益扩张
C.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2023·天津卷)表格反映了( )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 两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3.(2023·河北卷)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4.(2023·河北卷)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5.(2023·福建卷)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6.(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7.(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8.(2023·江苏卷)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9.(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10.(2023·浙江卷6月)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11.(2023·北京卷)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14.(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5.(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6.(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7.(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18.(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19.(2023·北京卷)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20.(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一 回顾知识体系
二 回顾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1: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地位和影响
(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典型特点: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地位和影响:
原因: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二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牛耕的出现)
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清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核心考点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后消失)、农民土地私有制(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消亡)。
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中期的均田制是在不触动现有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旨在增加政府赋役收入,它不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尤其注意汉朝田庄、宋的不抑兼并
核心考点3: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5)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考中进士的人数和状元的人数上,南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以至明朝不得不采取南北方分开录取以协调矛盾。
2)经济中心的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经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3)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看,太湖流域的江浙和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其发达的工商业逐渐使广大的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成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改善,对外贸易兴盛。
4)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消极影响:其一,人口对南方土地的压力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其二,江南的富庶带来了江南重赋时代;其三,造成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核心考点4:古代中国商业商品经济发展(1) 从西周至唐——商品经济初步发展: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和夜市开始出现。
(2) 宋元时期——“市”的变迁:①时间上:汉唐时期有严格的开市、闭市时间规定,宋朝出现早市、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②空间上:汉唐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宋朝“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在一些交通方便之地出现了数十座市镇,著名的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③管理上:汉唐时期设有市长和市令对市进行严格管理,而宋朝时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 明清时期——城(市)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
常考点是唐宋、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及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冲击,对市民文学的推动。总之将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考察。
核心考点5: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在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注意:古代工商业政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程度的时代性。)
(2)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 易混易错归纳
1.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易错】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阐释】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易错】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阐释】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易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阐释】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4.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易错】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阐释】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1.(2024·山东菏泽·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
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2.(2024·安徽·模拟预测)16世纪,丝织品的著名产地苏州和福州的原料“独仰湖丝”,山东、河南地区多半种植棉花以供应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两湖地区的水稻业成了江南市镇粮食的主要供应来源。这些现象( )
A.引起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 B.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促进了徽商豫商等商帮的崛起 D.推动了全国商业网络的形成
3.(2024·安徽·模拟预测)历史学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宋代诗词中保留了众多“宋代记忆”,为后人认识宋朝提供了丰富材料。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
诗(词)句 史实
A 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杨万里) 稻麦复种的推广
B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 门第观念的淡薄
A.A B.B C.C D.D
4.(2024·广东·二模)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层的壮大
5.(2024·山东淄博·一模)以下是中国古代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能准确反映唐宋时期的是( )
A. B.
C. D.
6.(2024·辽宁·模拟预测)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构成只剩下三种类型的人:“以耕战为务”的农民、食君禄的各级官吏以及国君。像当时活跃于中原各国的那些游侠、说客、武士、儒生、商贾、刺客等,在秦国也基本绝迹了。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增强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 B.瓦解了秦国的分封制
C.利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D.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7.(2024·四川南充·二模)宋朝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但对于“兼并之家”新兴地主、商人,不仅采取抑制政策,而且在抑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过汉唐时期。据此可知,宋朝( )
A.租佃制成为农村的主要形式 B.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注重稳定地主制经济的基础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8.(2024·江西·模拟预测)宋朝“两蕃南海贸易,(钱币)有去无还”“北界(契丹)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本朝每岁铸钱以百万计,而所在常患钱少,盖散入四夷,势当尔矣”。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宋朝( )
A.主导亚洲贸易 B.“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
C.通用货币信用较高 D.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9.(2024·江西·模拟预测)下图反映了清朝某时期土地与人口变化概况。据此分析可知,当时( )
A.国内社会经济繁荣 B.清朝由盛转衰
C.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D.土地兼并严重
10.(2024·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C.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D.个性自由思想萌发
11.(2024·江西·一模)明清之际,烟草传入后,广泛种植,在引种较早的赣南地区,烟草很快就成为当地“无人不食”的“必需之物”。由此可见,特产作物的种植( )
A.引发了传统风俗的变动 B.促进了经济结构变革
C.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 D.颠覆了传统的义利观
12.(2024·湖北·二模)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这表明西汉( )
A.尊崇儒术浸润到社会生活 B.服饰文化带有浓厚时代性
C.抗击匈奴的斗争比较突出 D.大一统局面促成华夏认同
13.(2024·湖南岳阳·二模)“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如图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
A.利于缓解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14.(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汉昭帝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
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之士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都之化。愿罢盐、铁、均输。
A.社会多元需求影响国家治理 B.朝廷的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C.国家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局面 D.工商业者政治影响力提高
15.(2024·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
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
16.(2024·福建漳州·三模)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下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时间 却(禁)贡国 原因
洪武五年(1372) 安南 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谴使入贡,却之
洪武七年(1374) 日本 其国王良怀遣僧朝贡。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 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
洪武十四年(1381) 安南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占城 以占城有篡逆事,却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安南 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安南 同上
注:根据《明实录》《东西洋考》《海澄县志》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A.西方殖民威胁初现端倪 B.固守三纲五常伦理观念
C.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 D.强化闭关锁国基本国策
17.(2024·辽宁·一模)《诗经》中《卷耳》、《采薇》等篇描述了西周时期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野麦、野桃、野李等的情景与心情;在《野有死磨》、《兔爰》等篇中记述了西周时期猎人们捕获獐、鹿、雉、鹑、兔、獾,渔夫们设网捕获鳣、鲔等的情况。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仍存在着渔猎采集的经济生活 B.农畜牧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
C.农畜牧业的出现促进文化传播 D.人们怀念原始社会集体劳作的快乐
18.(2024·辽宁抚顺·三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几乎行销全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19.(2024·天津南开·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西晋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材料三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原因,并分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20.(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清卫设置大事记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即会通河开通第二年,“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
皇庆元年(1312),枢密院议“各处都府并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及临清万户府,秩三品”,专门规定了临清万户府总管的品级为正三品。
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明廷“命置仓于临清以贮转运粮储,仍以军士三千守之”。
正统十一年(1446)二月,“宜易临清千户所为守御千户所,除吏目一人,以便会鞫”。
正统十四年(1449)十一月,明廷命“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
——摘编自胡雪艳等《明代临清卫与运河漕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清卫设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判断临清应位于图中的(从①②③④中选填一个序号),并说明理由。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1.(2023·天津卷)以更宽广的视角解读图中信息,可以认识到( )
A.各地商帮长途贸易活跃 B.国际垄断资本日益扩张
C.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最佳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京师”“直隶”“乌里雅苏台”等信息可知,此时处于清朝时期,从国际大背景的视角看,正是欧洲国家开辟了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图中商帮的贸易线纵横交错,反映了各地商帮长途贸易活跃,A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排除A项;材料为主要商帮的发展和长途贸易线路图,未涉及国际垄断资本,排除B项;清朝时期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经济继续发展,D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天津卷)表格反映了( )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 两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知识点】赋税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两税法相比于租庸调制,授田数少的农户赋税较轻,这与两税法根据土地的多少确定赋税额度有关,有利于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能得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算赋是汉代政府对成年人征收的一种人头税,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北卷)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朝”“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海外贸易得来,宋代能够大量调拨,说明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并非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和江南集镇商贸兴盛,排除BC项;材料表明,这一商贸活动是宋朝政府行为,不属于民间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河北卷)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知识点】小农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反映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所述图片除了描绘农具制作,还有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农具制造工艺革新”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只能看出种植果树蔬菜,这在明朝以前就有,不能看出种植物种增多,排除C项;小农经济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非进行集体劳作,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福建卷)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前期的中国。据材料“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可得出,因为当时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鲜花成为了市场上畅销的商品,故很多农田种植了鲜花,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D项正确;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女性以鲜花为头饰是一种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鲜花种植出来后是否进行加工,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种植粮食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变为了种植鲜花,不能体现土地利用相对于之前是否精细化了,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福建卷)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可以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借钱,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说明当时长安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没有体现对外联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长安商品经济活跃,汇兑业务不是主要内容,且“发达”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阶层分化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知识点】明清经济发展与局限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江苏卷)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 )
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
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 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间资本性借贷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不属于法律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浙江卷6月)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北方的形势下继续发展,D选项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山清水远,那里的人们聪明敏锐而待人开放”,这无法反映经济重心在南方,D项正确;A项中“无不仰给于江南”可分析出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排除A项;B项中明末国家财赋专倚三吴,强调江南经济繁荣,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排除B项;C项中的“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说明东南是经济文化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北京卷)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与题意不符;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③不符合题意;根据示意图信息,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12.(2023·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知识点】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②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知识点】宋元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繁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知识点】宋元社会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知识点】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根据材料“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根据材料“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根据材料“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根据材料“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19.(2023·北京卷)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知识点】宋元商业与城市繁荣
【答案】(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1)本题属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得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得士大夫的推动;根据材料“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得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根据材料“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可知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根据材料“《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20.(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1)[参考答案]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参考答案]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根据“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等信息判断可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时间大约在17世纪前期。相关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政治上,英国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思想上,启蒙运动兴起;同时当时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根据“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是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根据“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得出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根据“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国南海为中心;根据“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得出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根据对地图内容的描述和所学可知,这幅图上有中国对外航海路线的网络,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而且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一 回顾知识体系
二 回顾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1: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地位和影响
(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典型特点: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地位和影响:
原因: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二生产力的进步(铁器、牛耕的出现)
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清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核心考点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后消失)、农民土地私有制(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消亡)。
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中期的均田制是在不触动现有土地所有权基础上、旨在增加政府赋役收入,它不能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尤其注意汉朝田庄、宋的不抑兼并
核心考点3: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5)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考中进士的人数和状元的人数上,南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以至明朝不得不采取南北方分开录取以协调矛盾。
2)经济中心的南移使中国古代后期各王朝的财政经济重心与政治军事重心分离,促进了沟通经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线——大运河的发展,提高了漕运在各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3)经济中心的南移使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元明清时期,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看,太湖流域的江浙和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其发达的工商业逐渐使广大的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成为其原材料供应地;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改善,对外贸易兴盛。
4)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消极影响:其一,人口对南方土地的压力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其二,江南的富庶带来了江南重赋时代;其三,造成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核心考点4:古代中国商业商品经济发展
(1) 从西周至唐——商品经济初步发展: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和夜市开始出现。
(2) 宋元时期——“市”的变迁:①时间上:汉唐时期有严格的开市、闭市时间规定,宋朝出现早市、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②空间上:汉唐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宋朝“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在一些交通方便之地出现了数十座市镇,著名的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③管理上:汉唐时期设有市长和市令对市进行严格管理,而宋朝时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3) 明清时期——城(市)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
常考点是唐宋、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及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冲击,对市民文学的推动。总之将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考察。
核心考点5: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在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注意:古代工商业政策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程度的时代性。)
(2)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 易混易错归纳
1.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易错】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阐释】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2.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易错】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阐释】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易错】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阐释】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4.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易错】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阐释】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1.(2024·山东菏泽·一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
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为了规范海外贸易的发展,元代制定了“市舶则法二十三条”,B项正确;元代制定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法则,但材料未体现其内容,不确定“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元代财政状况,不能说明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安徽·模拟预测)16世纪,丝织品的著名产地苏州和福州的原料“独仰湖丝”,山东、河南地区多半种植棉花以供应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两湖地区的水稻业成了江南市镇粮食的主要供应来源。这些现象( )
A.引起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 B.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促进了徽商豫商等商帮的崛起 D.推动了全国商业网络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地区专业分工倾向的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业专业化的出现,进而引发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推动全国性商业网络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长途贩运是否自16世纪开始,且长途贩运早已存在,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中贸易属长途贩运贸易,未体现徽商豫商等商帮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安徽·模拟预测)历史学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宋代诗词中保留了众多“宋代记忆”,为后人认识宋朝提供了丰富材料。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
诗(词)句 史实
A 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杨万里) 稻麦复种的推广
B 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薛田)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蜀茶互市入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黄彦平)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胡则) 门第观念的淡薄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货出军储推赈济,转行交子颂轻便”说明当时交易、征用粮草及赈灾救济时使用交子,这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描绘的是秋天圩田繁忙而安定的景象,圩户的宁静和舒适,排除A项;“蜀茶互市人西番,番马来嘶渭水寒”体现的是民族间贸易繁荣,排除C项;“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体现的是崇尚功名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广东·二模)宋代似前长距离贩运的商品中多以珍奇宝物、奢侈品与土特产为主,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以民生用品为主的趋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强化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宋代与明清时期长距离运输的商品类型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传统的耕织结合中解放出来,手工业产品作为商品更多地进入市场,供人消费,所以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与材料中的现象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项;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的,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山东淄博·一模)以下是中国古代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能准确反映唐宋时期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使得江南地区的植被被破坏较为严重,B项正确;西周时期的统治范围是在黄河中下游,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发展使得当地的植被被破坏,排除A项;西汉时期的统治范围扩大,但依然集中在北方地区,因此北方的植被被破坏较为严重,排除C项;清以后,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从而破坏了当地的天然植被,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辽宁·模拟预测)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构成只剩下三种类型的人:“以耕战为务”的农民、食君禄的各级官吏以及国君。像当时活跃于中原各国的那些游侠、说客、武士、儒生、商贾、刺客等,在秦国也基本绝迹了。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增强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 B.瓦解了秦国的分封制
C.利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D.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鞅变法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社会结构简单化,社会结构越简单,越有利于国家控制,“以耕战为务”的农民固着在土地上,食君禄的各级官吏听命于国君,使得国家控制变得相对容易,从而利于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秦国分封制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社会结构简单不等于凝聚力强,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四川南充·二模)宋朝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但对于“兼并之家”新兴地主、商人,不仅采取抑制政策,而且在抑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超过汉唐时期。据此可知,宋朝( )
A.租佃制成为农村的主要形式 B.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注重稳定地主制经济的基础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宋朝政府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这表明政府并不限制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允许土地兼并现象的存在。而土地兼并的结果往往导致大土地所有者即地主的出现。材料中提到对于“兼并之家”新兴地主、商人,政府采取了抑制政策,这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地主势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因此,宋朝政府通过抑制新兴地主、商人的势力,旨在稳定地主制经济的基础,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租佃制的内容,不能推断租佃制是否成为农村的主要形式,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宋朝政府对于新兴地主、商人采取抑制政策,但这并不能说明宋朝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因为抑制新兴地主和商人不等同于抑制整个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质变,仍然是封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江西·模拟预测)宋朝“两蕃南海贸易,(钱币)有去无还”“北界(契丹)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本朝每岁铸钱以百万计,而所在常患钱少,盖散入四夷,势当尔矣”。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宋朝( )
A.主导亚洲贸易 B.“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
C.通用货币信用较高 D.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有去无还”“散入四夷”可知,宋朝的货币在两蕃与辽国通行,表明北宋对外贸易、边境贸易繁荣,导致大量货币流散,宋朝虽每年铸币百万,但依然经常出现钱荒,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宋朝通用货币信用较高,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宋朝主导亚洲贸易的结论,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积贫积弱”指北宋内部的军政与财政问题,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宋朝进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江西·模拟预测)下图反映了清朝某时期土地与人口变化概况。据此分析可知,当时( )
A.国内社会经济繁荣 B.清朝由盛转衰
C.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61—1859年,清朝耕地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人口也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增幅明显超过耕地面积增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凸显,C项正确;国内社会经济繁荣表现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但是材料表现了人地矛盾日益凸显,排除A项;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并不能说明清朝社会由盛转衰,排除B项;土地兼并严重表现为大部分土地被少部分人掌握,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C.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D.个性自由思想萌发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末士人乐于与商人交往,并且有些还从事经商活动,这反映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轻商思想有所改变,B项正确;士人与商人交往,经商风气的流行并不是社会风气败坏,排除A项;这一时期等级秩序依然存在,并未遭到颠覆,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个性自由思想萌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4·江西·一模)明清之际,烟草传入后,广泛种植,在引种较早的赣南地区,烟草很快就成为当地“无人不食”的“必需之物”。由此可见,特产作物的种植( )
A.引发了传统风俗的变动 B.促进了经济结构变革
C.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 D.颠覆了传统的义利观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赣南地区的特产作物烟草的种植使得吸烟成为社会的风尚,成为“无人不食”的“必需之物”。由此可知特产作物的种植引发了社会风尚的变动,A项正确;特产农作物的引种,确实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达到经济结构变革的程度,排除B项;特产农作物的引种引起当地人的风俗变化,未反映出有长途贩运的情况,排除C项;特产农作物的种植反映了农民也有一定的趋利意识,但是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的情况下,传统的义利观依然影响很大,“颠覆了传统的义利观”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湖北·二模)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这表明西汉( )
A.尊崇儒术浸润到社会生活 B.服饰文化带有浓厚时代性
C.抗击匈奴的斗争比较突出 D.大一统局面促成华夏认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汉早期服饰样式与楚、秦习俗密切,而汉武帝之后的日常服饰深受齐、鲁地区服饰影响,士兵的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可知,汉早期的服饰风格与楚、秦习俗密切,是因为汉政权兴起于楚,汉承秦制的原因,而到了汉武帝时代,尊崇儒学,因此服饰深受齐鲁等地影响,而汉武帝时期收复北方,打击北匈奴,因此士兵甲胄样式带有燕国、代国地区的特色,因此可以说西汉服饰文化带有浓厚的时代性,B项正确;尊崇儒术浸润到社会生活不能解释西汉初年的服饰习俗,排除A项;抗击匈奴的斗争比较突出只能解释士兵服饰呈现的特色,排除C项;大一统局面促成华夏认同和服饰呈现不同特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湖南岳阳·二模)“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如图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
A.利于缓解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 D.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强了抗灾能力,有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A项正确;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B项;玉米的引植增加了粮食产量,利用了之前无法利用的土地,实际上加强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排除C项;在玉米引植到中国之前,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就已经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汉昭帝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双方的观点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
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之士
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都之化。愿罢盐、铁、均输。
A.社会多元需求影响国家治理 B.朝廷的朋党之争日益严重
C.国家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局面 D.工商业者政治影响力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桑弘单一方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A项正确;这场争论是经济政策的争论,并非朋党之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家财政状况,排除C项;汉朝工商业者政治地位低下,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
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干中“非入贡即不许互市”可知,明朝,不向朝廷纳贡的不允许在中国进行贸易,反映出民间贸易是以朝贡贸易为前提的,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并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与少数民族的边疆贸易,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也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福建漳州·三模)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下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时间 却(禁)贡国 原因
洪武五年(1372) 安南 安南陈叔明弑其主日熞自立,谴使入贡,却之
洪武七年(1374) 日本 其国王良怀遣僧朝贡。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 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
洪武十四年(1381) 安南 以安南寇思明,不纳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占城 以占城有篡逆事,却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安南 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
洪武二十七年(1394) 安南 同上
注:根据《明实录》《东西洋考》《海澄县志》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A.西方殖民威胁初现端倪 B.固守三纲五常伦理观念
C.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 D.强化闭关锁国基本国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时期,贡使资格不符或不遵程序,则可能会受到取消朝贡资格的惩罚”“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却之”“以安南寇思明,不纳”“以安南擅废立,绝其朝贡”及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实行严格的朝贡贸易体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以亲疏关系确定贡期,严厉谴责弑君及叛逆的做法,这体现了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对朝贡体系的没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海上贸易管理日趋严格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清王朝强化了闭关锁国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4·辽宁·一模)《诗经》中《卷耳》、《采薇》等篇描述了西周时期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野麦、野桃、野李等的情景与心情;在《野有死磨》、《兔爰》等篇中记述了西周时期猎人们捕获獐、鹿、雉、鹑、兔、獾,渔夫们设网捕获鳣、鲔等的情况。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仍存在着渔猎采集的经济生活 B.农畜牧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
C.农畜牧业的出现促进文化传播 D.人们怀念原始社会集体劳作的快乐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妇女采集”、“猎人们捕获”、“渔夫们设网捕获”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的民众仍然存在渔猎采集行为,A项正确;农畜业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形成独立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形态内容,而不是农畜牧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形态,并不能体现人们的心态,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4·辽宁抚顺·三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几乎行销全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南京产的绸缎,几乎可以销往全国各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繁荣,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但据此不能得知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比例,不能得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资本主义性质的自由雇佣,材料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不能得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仍旧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4·天津南开·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西晋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材料三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原因,并分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清朝人口数量增长的原因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答案】(1)原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大量户口依附于豪强地主,导致政府控制人口低于实际人口。
价值:上述数据属于政府实际控制人口,并非当时全部人口;但上述数据来源于官修正史等文献史料,对研究不同时期政权掌握的人口数量与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等问题有较高价值。
(2)原因:出现“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疆域进一步开拓并巩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推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
问题: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和社会危机加重;过度开垦土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西晋。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大量户口依附于豪强地主,导致政府控制人口低于实际人口。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上述数据属于政府实际控制人口,并非当时全部人口;但上述数据来源于官修正史等文献史料,对研究不同时期政权掌握的人口数量与变化趋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等问题有较高价值。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出现“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疆域进一步开拓并巩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推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改革。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和社会危机加重;过度开垦土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0.(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清卫设置大事记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即会通河开通第二年,“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
皇庆元年(1312),枢密院议“各处都府并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及临清万户府,秩三品”,专门规定了临清万户府总管的品级为正三品。
洪武六年(1373)十一月,明廷“命置仓于临清以贮转运粮储,仍以军士三千守之”。
正统十一年(1446)二月,“宜易临清千户所为守御千户所,除吏目一人,以便会鞫”。
正统十四年(1449)十一月,明廷命“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
——摘编自胡雪艳等《明代临清卫与运河漕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临清卫设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判断临清应位于图中的(从①②③④中选填一个序号),并说明理由。
【答案】(1)背景:地理位置优越,南北运河交汇之地;漕运发达,需要维护粮食安全;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蒙古威胁明朝内陆边疆,军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元代的临清万户府为明代临清卫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3点可)
(2)②。
理由:会通河开通后,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设立,据此可知临清与会通河的开通密切关联;根据材料“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可知临清位于图中的济南附近。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时期的中国。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而临清位于南北运河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至元二十七年……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可知元代临清万户府为明代临清卫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命置仓于临清以贮转运粮储,仍以军士三千守之”可知漕运发达,需要维护粮食安全;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明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会通河开通第二年,改利津海道运粮万户府为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据此可知临清与会通河的开通密切关联;根据材料“徙山东济宁左卫于临清,改为临清卫,以临清守御千户所”可知临清位于图中的济南附近,应为图中的②所在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通用) 查漏补缺·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