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专题概括
)
1.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2.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3.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6.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7.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
阶段特征
)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主要证据。
2.原始农耕生活:1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3.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进而到部族社会,这一时期存在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有许多部族,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族首领,他们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利害关系、共同信仰,是早期国家的的雏形。
4.夏商周时期:
(1)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依次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也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变革,相继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一系列制度。
(2)经济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变。早期国家以奴隶制经济(井田制)为主,但在春秋末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推动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3)军事上: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如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文化上: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和甲骨文文明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为解决社会问题,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推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
备考分析
)
近年来本考点的考查趋向于史料实证(运用考古、遗迹、遗址等实物史料得出实证,历史的证据意识,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时空观念(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
时空线索
)
(
重难点解析
)
一.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身体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5.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备考分析:
1.根据考古发现掌握北京人的特征,进而掌握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第一手材料。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指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二.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原始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距今时间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区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房屋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原始农业 种植粟 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等 饲养猪、狗和水牛
备考分析:能够从粮食作物、生产工具、房屋样式等方面去说明原始农业技术和特征。
三.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1.炎黄联盟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氏)的功绩: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轩辕氏)的贡献: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他的属下仓颉创造文字,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备考分析: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的过程,龙的形象充分反映了这一过程。远古时期的战争促进了部落联盟的形成,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只有经过同一时期或更早的考古发现证实的,才是历史事实。
四.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重要事件
夏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世袭制、“家天下”
商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亳(殷) 汤 纣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东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平王东迁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和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备考分析:分封制始于商代,周灭商后大规模推行,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备考时准确掌握分封制的内涵及演变,认识到分封制是适应当时周王朝需要的政治制度,能够通过铭文解读有关分封制的信息。
五.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青铜工艺的成就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兴盛(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4)制作工艺高超:
①成分: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②方法: 泥范铸造法。
2.甲骨文
(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3)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6)评价: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备考分析:商至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礼法制度。备考时结合文物,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
六.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春秋后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
①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②周王室势力大减。
③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3.诸侯争霸:
(1)原因:
①王室衰微。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4)影响:
①利: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或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②弊: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备考分析:分封制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战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七.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本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秦孝公
5.改革者:商鞅
6.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土地(兵强)。
7.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备考分析:分封制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战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八.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修建: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功能: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意义: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备考分析:通过都江堰结构示意图,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九.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老子
(1)概况: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孔子
(1)概况: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3)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各陈其说。
(2)主要学派及思想主张:
姓名 地位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构建和谐社会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
韩非 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子》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3)表现: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备考分析: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要了解大变革时代,各派人物就社会转型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熟记各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
知识拓展
)
1.易错易混点解析
分清早期人类的区别 ①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②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③山顶洞人与现代人最为接近,不仅会使用火、保存火种还懂得人工取火。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区别 ①相同点:都是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②不同点: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作物、家畜、居住条件等。
远古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关系 ①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代代口耳相传会发生变化,与历史史实不符 ②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印证并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
2.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制度 内容 影响
禅让制 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血缘关系)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4.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地位 历史时期 原 因
受到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礼”“仁政”在动荡与变革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
受到打击 秦朝 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成为正统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空前强化 明清时期 统治者极力推崇;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
被利用 维新变法时期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
全盘否定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遭受重创 “文革”时期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动乱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
迎来转机 改革开放以来 坚持“古为今用”,对儒家思想进行扬弃;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推动史料学史
A
命题趋势: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难度:★★ 建议用时:30分钟
1.“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有力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元谋人的遗址位于( )
A.北京市 B.浙江省 C.云南省 D.陕西省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元谋人”,C项正确;北京市、浙江省、陕西省不是“元谋人”发现的地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
2.在历史学习中,地图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地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有( )
A.地图最北边的遗址是元谋人遗址 B.该图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古人类遗址
C.北京人遗址位于长江流域 D.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大多沿河分布
【答案】D
【详解】据图片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蓝田人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县人和长阳人、元谋人分布在长江流域,所以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大多沿河分布。D项正确;地图最北边的遗址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排除A项;该图只反映了中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排除B项;北京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3.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三者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他们都会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山顶洞人已经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但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元谋人和北京人还不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面貌并不与古猿相似,排除D项。故选B项。
4.某同学在网上搜集了一组关于北京人生活的想象图,这组图片的创作依据是( )
A.历史照片 B.影视作品 C.考古发现 D.文献记载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展示的是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体现出北京人以狩猎为生,生活方式是过群体生活,生活场景图的创制依据是考古发现,通过考古挖掘能够得知北京人生活场景,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这时期没有照相技术、影视技术和文字,因此都不能依靠历史照片、影视作品、文献记载,排除ABD项。故选C项。
5.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 )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距今约3万年,D项正确;元谋人生活的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并不是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因此,B项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山顶洞人并不是生活在这一时期,排除B项;许昌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8万—10万年,因此,C项为许昌人生活的时间,而不是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6.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区域内有各种形制的长方形、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遗存很可能是当时粮食仓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这些遗存很可能是当时粮食仓库的遗迹”,粮仓遗迹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对粮食做防潮处理,这可以用来证实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阶级的信息,排除BC项;中国早期国家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结成氏族,然后氏族间成立联盟,推荐有威望的人担当领袖,设置一系列的办事机构,这样国家就形成了,材料与国家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考古学家在我国一古代人类活动遗址中,发现这里的先人们居住在木房子里。他们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古学家还发展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此遗址是_________( )
A.河姆渡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仙人洞遗址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 7 000 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A项正确;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墓葬、陶器,及石斧、磨制骨器等生产工具是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线索,与“发现这里的先人们居住在木房子里……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发现这里的先人们居住在木房子里……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仙人洞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与“发现这里的先人们居住在木房子里……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如图是湖北恩施地区依山而建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目前最早可溯源至( )
A.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
B.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距今5300—4300年的浙江杭州良渚遗址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北京人还没有固定居住场所,排除A项;半坡居民的建筑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C项;良渚遗址房屋主要分为台基式、地面式和地穴式三类,排除D项。故选B项。
9.下图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下列选项内容与图片相符的是( )
A.该房屋在长江流域一带盛行 B.居住在该房屋的居民种植粟
C.图片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 D.这一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
【答案】B
【详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为黄河流域半坡人的房屋。半坡人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B项正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在黄河流域一带盛行,排除A项;图片为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0.英语单词 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就是“中国”。中国古代从陶器至瓷器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陶器与瓷器密不可分,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个地方的原始人已懂得烧制如图所示精美的彩陶。这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片是鱼纹彩陶盆,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D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 当时并未掌握制陶技术,排除AB项;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到并未掌握制作彩陶的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1.暑假期间,小华同学跟父母去郑州黄河游览区游玩,看到了炎黄二帝的雕像和相关介绍,内心非常震撼,于是回到家写了一篇观后感。其题目最有可能是( )
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炎黄二帝的雕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早期猿人是人类最初发展阶段的代表,为更新世早期,生活于距今3百万年至1百50万年前的人类,排除A项;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它是距今约6000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排除B项;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传给贤能的人,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重要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完全不可信
B.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不少传说含有极高价值的内容
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传说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完全真实的历史,但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我们可以通过存留的遗址和文物来印证、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传说与历史事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历史事实,因而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不少传说含有极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远古传说完全不可信说法绝对,排除A项;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传说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相传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组成的联盟与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该战争是( )
A.垓下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远古时代,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战于涿鹿,这场战争被称为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C项正确;垓下之战是楚汉之争时发生的战役,阪泉之战是传说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发生的战争,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时发生的战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下图中的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禹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 B.鲧与大禹成功治理黄河水患
C.商丘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 D.大禹治水的故事并不是传说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大禹治水过程中,改变了过去堵的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最终治水成功,所以,大禹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说法正确,A项正确;鲧并没有成功治理水患,排除B项;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所以,商丘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禹治水的故事部分属于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15.从尧舜禹的禅让中,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标准是( )
A.水平的高低 B.品德和才能兼备
C.战功的大小 D.血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德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从尧舜禹的“禅让”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品德和才能兼备,B项正确;禅让制不涉及水平的高低和战功的大小,排除AC项;血缘关系的远近也不属于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6.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10万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 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 干栏式建筑遗迹; 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多达数斗的粟; 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2分。填写字母。)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答案】(1)结论:北京人是直立人;会使用石器;会使用火;以捕食动物为主。
(2)①:B; ②:A。共同点: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建造房屋;制作陶器等。
(3)A:②④;B:①③
【详解】(1)根据材料一“6个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可得出相关结论:北京人是直立人;根据“10万件石器”可得出结论:会使用石器;根据“大量的动物化石”可得出结论:以捕食动物为主;根据“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可得出结论:会使用火。
(2)根据材料二“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大量的稻谷遗存……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河姆渡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的生产工具是骨耜,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生产用具黑陶等。故①:B;根据材料二“……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多达数斗的粟……陶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半坡遗址。半坡原始聚民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农作物是粟,生活用具彩陶等。 ②:A。根据材料二“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大量的稻谷遗存……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多达数斗的粟……陶罐等”可得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是: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建造房屋;制作陶器等。
(3)根据材料三“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可以看出,陶寺遗址、良渚遗址都可以看出,大型墓葬、权贵的目的随葬品多、小型墓葬、普通墓葬随葬品少,证明了当时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故B 对应的是①③。根据材料三“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可知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周围的大型水利系统遗迹,反映了该地区的物资和人力资源供给是充足的,也就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较为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故A对应的是②④。
B
命题趋势: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难度:★★★ 建议用时:60分钟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建立的时间应填写在以下年代尺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约公元前2070年在时间的表述方法上还可以写约公元前21世纪早期。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A项正确;B项接近公元前200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接近公元前200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接近公元前190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占卜方式( )
A.减少了统治者决策的盲目性 B.使商朝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旨在调和贵族间的利益矛盾
【答案】B
【详解】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使商朝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B项正确;占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不能减少商王决策的盲目性,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统一后,排除C项;在商代,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统治者意在通过占卜巩固统治,让臣民心悦诚服,不是调和贵族间的利益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3.如图是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下列对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 B.受封者不可在封地再分封
C.分封的对象全部都是宗亲 D.受封的诸侯不具有独立性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是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 分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A项正确;受封者可在封地再分封,排除B项;分封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排除C项;受封的诸侯具有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商朝的青铜器上,往往只刻着制作者或先人族号几个字;而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大大增多,内容也丰富起来,记载战争、奖赏、祭祀等。西周康王时期,经常出现“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如下图)。这种字样的出现表明西周( )
A.创造了成熟的文字体系 B.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青铜器功用发生了变化 D.有了历史传承意识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子子孙孙永宝用”可知,主要反映了使用青铜器的主人期盼后代子孙无灾无难,能够永远享受贵族地位,将家族的荣光世代相传,说明当时人们有了历史传承意识,D项正确;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宗法制遭到破坏是在东周时期,B项时间不符,排除B项;青铜器功用发生了变化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商朝;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商朝,B项正确;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斝等,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夏朝没有甲骨文,排除A项;周朝与甲骨文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
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C.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史料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并不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史料,除了文字以外,还有其他考古发现的遗址、遗迹、遗物可以研究商朝的历史,D项符合题意。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A项排除;甲骨文的价值一是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对于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B项排除;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C项排除;故选D。
7.大事年表是把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下列是春秋时期某位国君的大事年表,据此推断这位国君是( )
公元前685年 继任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公元前663年 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
公元前651年 在葵丘会盟诸侯,确立中原霸主地位,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提出了“尊天子,攘四夷”的口号,实力不断增强,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这与题干中的“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相符,B项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并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而不是晋文公、楚庄王,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8.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史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史实的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齐桓公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召集诸侯会盟
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C.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楚军大败
D.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是指讲述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评价”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是人们对春秋争霸战争的看法,属于“评价”的句子,D项正确;“齐桓公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召集诸侯会盟”、“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楚军大败”都是对春秋争霸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没有“评价”的主观色彩,因此都属于“描述”的句子,排除ABC项。故选D项。
9.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古书上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如下图)耕种土地了,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反映了( )
A.金属货币更多使用 B.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古代军事水平提升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如图)耕种土地了,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材料与金属货币的使用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分封制的解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与古代军事水平的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战国时期,社会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魏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所以,秦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最西端,A项正确;魏国、齐国、楚国位于秦国东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由下表可知( )
时间 人物 治水活动
距今4100多年 大禹 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
公元前500年左右 蜀王杜宇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公元前256年 李冰 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A.治水人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B.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C.治水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 D.治水都会加重人民徭役负担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治理水患,所以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治水人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排除A项;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C项;治水都会加重人民徭役负担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下表。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 )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建立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答案】D
【详解】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胜利,可以得出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直接原因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军功可以获得爵位与土地,极大提高军队战斗力,D项正确;建立县制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主要是废除了井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B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求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都反对统治者过度剥削百姓,认识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反映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各派在民生问题上的共同点,不能说明各家学说走向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4.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读书摘要的主题是( )
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远古传说
【答案】A
【详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根据材料“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可知,反映了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效法古代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排除C项;墨子等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并非远古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15.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的出现( )
A.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C.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答案】D
【详解】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带来的影响,排除。故选D项。
16.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由于“轩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后人是怎样尊称他的?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_________。夏桀本是亡国君,__________灭夏建商朝。__________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周立。天子统治有加强,__________行天下固。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
(3)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方式三图片学史】
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4)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战国后期最强的是?他们成为强国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黄帝;人文初祖
(2)世袭;汤;纣;分封
(3)暴政导致亡国;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任答一点)
(4)齐桓公;秦(国);实行改革
【详解】(1)认为:结合所学知识,“轩辕”指的是黄帝。尊称:结合所学知识,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
(2)内容:根据材料“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_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夏禹将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之后王位传承方式变成了世袭制;根据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__________灭夏建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根据材料“__________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结合所学知识,发明炮烙的是纣王;根据材料“天子统治有加强,__________行天下固”,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分封制。
(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夏朝和商朝的灭亡都是因为末代君主推行暴政,所以暴政导致亡国;而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4)人物:根据图一“齐桓公”、“晋文公”等可以得出这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国:结合所学知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是秦国。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秦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极大地提高了齐国的实力。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成为强国的共同原因是实行改革。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带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1)根据材料一,简述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简析这一工程体现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
影响: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先进性: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整体,是治水环保的典型。
可持续性: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体现了和谐的美学价值,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3)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牛耕技术);水利建设;传统科技。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带鼻环的牛尊,表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耕作技术是牛耕;工具和技术都属于农业生产领域的,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功能是防洪、灌溉、水运;根据材料“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再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的先进性: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利用地势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整体,是治水环保的典型;根据材料二“……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可知可持续性: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体现了和谐的美学价值,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为今天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3)根据材料一图片所示属于农业生产工具,材料二是水利方面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牛耕技术);水利建设;传统科技。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同学们有以下观点:小历同学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糟粕,应全盘否定;小明同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毫无保留地继承。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答案】(1)历史时期:春秋战国。
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示例
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理由: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涌现了老子、孔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留下了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我们要及时舍去。(简要解释)因此,我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文化自信。
【详解】(1)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由: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涌现了老子、孔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如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有教无类;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核心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还留下了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我们要及时舍去。如标榜着“国学文化”的“女德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德教育”早已和现代倡导男女平等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那些宣扬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早已成为糟粕,还有人沉湎于旧日的封建迷信恶俗,冥婚不暝等,因此,我认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文化自信。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专题概括
)
1.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2.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3.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6.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7.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
阶段特征
)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主要证据。
2.原始农耕生活:1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3.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进而到部族社会,这一时期存在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有许多部族,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族首领,他们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利害关系、共同信仰,是早期国家的的雏形。
4.夏商周时期:
(1)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依次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也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变革,相继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一系列制度。
(2)经济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变。早期国家以奴隶制经济(井田制)为主,但在春秋末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推动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3)军事上: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如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文化上: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和甲骨文文明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为解决社会问题,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推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
备考分析
)
近年来本考点的考查趋向于史料实证(运用考古、遗迹、遗址等实物史料得出实证,历史的证据意识,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时空观念(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
时空线索
)
(
重难点解析
)
一.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身体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5.被发现的历史意义: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备考分析:
1.根据考古发现掌握北京人的特征,进而掌握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第一手材料。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指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二.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原始居民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距今时间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区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房屋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原始农业 种植粟 种植水稻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等 饲养猪、狗和水牛
备考分析:能够从粮食作物、生产工具、房屋样式等方面去说明原始农业技术和特征。
三.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1.炎黄联盟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氏)的功绩: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轩辕氏)的贡献: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他的属下仓颉创造文字,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备考分析: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的过程,龙的形象充分反映了这一过程。远古时期的战争促进了部落联盟的形成,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只有经过同一时期或更早的考古发现证实的,才是历史事实。
四.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重要事件
夏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世袭制、“家天下”
商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亳(殷) 汤 纣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
周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牧野之战、国人暴动
东周 前770年 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平王东迁
2.西周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和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备考分析:分封制始于商代,周灭商后大规模推行,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备考时准确掌握分封制的内涵及演变,认识到分封制是适应当时周王朝需要的政治制度,能够通过铭文解读有关分封制的信息。
五.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青铜工艺的成就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兴盛(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4)制作工艺高超:
①成分: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②方法: 泥范铸造法。
2.甲骨文
(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3)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6)评价: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备考分析:商至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甲骨文、青铜器和礼法制度。备考时结合文物,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
六.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春秋后期,铁质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
①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②周王室势力大减。
③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3.诸侯争霸:
(1)原因:
①王室衰微。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4)影响:
①利: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或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②弊: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备考分析:分封制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战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七.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本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秦孝公
5.改革者:商鞅
6.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土地(兵强)。
7.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备考分析:分封制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分封制瓦解的表现,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战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八.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修建: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功能: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意义: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备考分析:通过都江堰结构示意图,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九.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老子
(1)概况: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孔子
(1)概况:儒家学派创始人。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3)文化成就: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各陈其说。
(2)主要学派及思想主张:
姓名 地位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构建和谐社会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
韩非 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子》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3)表现: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备考分析: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要了解大变革时代,各派人物就社会转型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熟记各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
(
知识拓展
)
1.易错易混点解析
分清早期人类的区别 ①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②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③山顶洞人与现代人最为接近,不仅会使用火、保存火种还懂得人工取火。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区别 ①相同点:都是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②不同点: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作物、家畜、居住条件等。
远古传说与历史史实间的关系 ①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代代口耳相传会发生变化,与历史史实不符 ②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来印证并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
2.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制度 内容 影响
禅让制 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血缘关系)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4.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地位 历史时期 原 因
受到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提倡的“仁”“礼”“仁政”在动荡与变革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
受到打击 秦朝 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成为正统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空前强化 明清时期 统治者极力推崇;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
被利用 维新变法时期 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
全盘否定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遭受重创 “文革”时期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动乱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
迎来转机 改革开放以来 坚持“古为今用”,对儒家思想进行扬弃;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推动史料学史
A
命题趋势: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难度:★★ 建议用时:30分钟
1.“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有力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元谋人的遗址位于( )
A.北京市 B.浙江省 C.云南省 D.陕西省
2.在历史学习中,地图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地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有( )
A.地图最北边的遗址是元谋人遗址 B.该图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古人类遗址
C.北京人遗址位于长江流域 D.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大多沿河分布
3.归纳、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会缝制衣服 B.都使用打制石器
C.都会人工取火 D.面貌都与古猿相似
4.某同学在网上搜集了一组关于北京人生活的想象图,这组图片的创作依据是( )
A.历史照片 B.影视作品 C.考古发现 D.文献记载
5.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观察下面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 )
A.A B.B C.C D.D
6.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区域内有各种形制的长方形、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遗存很可能是当时粮食仓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7.考古学家在我国一古代人类活动遗址中,发现这里的先人们居住在木房子里。他们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考古学家还发展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此遗址是_________( )
A.河姆渡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半坡遗址 D.仙人洞遗址
8.如图是湖北恩施地区依山而建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目前最早可溯源至( )
A.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
B.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距今5300—4300年的浙江杭州良渚遗址
9.下图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下列选项内容与图片相符的是( )
A.该房屋在长江流域一带盛行 B.居住在该房屋的居民种植粟
C.图片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 D.这一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
10.英语单词 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时,意思就是“中国”。中国古代从陶器至瓷器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陶器与瓷器密不可分,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个地方的原始人已懂得烧制如图所示精美的彩陶。这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1.暑假期间,小华同学跟父母去郑州黄河游览区游玩,看到了炎黄二帝的雕像和相关介绍,内心非常震撼,于是回到家写了一篇观后感。其题目最有可能是( )
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12.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完全不可信
B.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不少传说含有极高价值的内容
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13.相传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组成的联盟与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该战争是( )
A.垓下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14.下图中的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禹用疏导的方法疏洪入海 B.鲧与大禹成功治理黄河水患
C.商丘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地方 D.大禹治水的故事并不是传说
15.从尧舜禹的禅让中,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标准是( )
A.水平的高低 B.品德和才能兼备
C.战功的大小 D.血缘关系的远近
16.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6个头盖骨化石 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10万件石器 大量的动物化石 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
材料二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 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 干栏式建筑遗迹; 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多达数斗的粟; 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2分。填写字母。)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B
命题趋势: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难度:★★★ 建议用时:60分钟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建立的时间应填写在以下年代尺中的( )
A.A B.B C.C D.D
2.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占卜方式( )
A.减少了统治者决策的盲目性 B.使商朝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旨在调和贵族间的利益矛盾
3.如图是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下列对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 B.受封者不可在封地再分封
C.分封的对象全部都是宗亲 D.受封的诸侯不具有独立性
4.商朝的青铜器上,往往只刻着制作者或先人族号几个字;而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大大增多,内容也丰富起来,记载战争、奖赏、祭祀等。西周康王时期,经常出现“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如下图)。这种字样的出现表明西周( )
A.创造了成熟的文字体系 B.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青铜器功用发生了变化 D.有了历史传承意识
5.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6.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
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C.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史料
7.大事年表是把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下列是春秋时期某位国君的大事年表,据此推断这位国君是( )
公元前685年 继任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公元前663年 率军大破山戎,解燕国之危
公元前651年 在葵丘会盟诸侯,确立中原霸主地位,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8.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史实的描述,有的是对史实的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齐桓公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召集诸侯会盟
B.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C.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楚军大败
D.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9.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古书上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如下图)耕种土地了,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反映了( )
A.金属货币更多使用 B.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古代军事水平提升
10.战国时期,社会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魏国
11.由下表可知( )
时间 人物 治水活动
距今4100多年 大禹 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
公元前500年左右 蜀王杜宇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公元前256年 李冰 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A.治水人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B.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C.治水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 D.治水都会加重人民徭役负担
12.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下表。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 )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建立县制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求
14.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读书摘要的主题是( )
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远古传说
15.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的出现( )
A.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C.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16.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时政学史】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由于“轩辕”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后人是怎样尊称他的?
【方式二歌谣学史】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__________。夏桀本是亡国君,__________灭夏建商朝。__________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周立。天子统治有加强,__________行天下固。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2)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将歌谣补充完整。
(3)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方式三图片学史】
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4)图一中首先称霸的是?战国后期最强的是?他们成为强国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带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1)根据材料一,简述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简析这一工程体现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二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同学们有以下观点:小历同学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糟粕,应全盘否定;小明同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毫无保留地继承。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中考历史重难点复习训练重难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