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 解析版)

2023年秋季学期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2. 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 传贤优于传子 B. 宗法制度瓦解
C. 王室逐渐衰微 D. 殷人旧俗影响
3. 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选官制度的相关规定,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
唐朝时期 考试在礼部,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
两宋时期 “取士不问家世”,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A. 更加注重行政能力 B. 完全脱离门第影响
C. 制度发展更加成熟 D. 考核标准更加严密
4. 辽人自称中华儿女,并不否认宋人也是中华儿女。辽人自称“北朝" ,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的“中国观"表明( )
A. 彻底突破了地理和族群界限 B. 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 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 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5.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空白处依次为( )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西汉

A. 郡县制 行省制 B.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行省制
C.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节度使 D. 郡县制 转运史
6. 维新变法开始后,裁撤闲差衙门,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同时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还有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官员,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对这一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政治改良不合时宜 B. 保守势力过于强大
C. 改革措施急功近利 D. 维新力量过于弱小
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下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选民证,有汉文、藏文等。与此相关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中国公务员制度
8. 在我国,劳模是时代导向标。在20世纪我国劳模的评选标准依次是:50-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60-70年代的“铁人”精神;80-90年代的“当代愚公”精神;进入21世纪评选的标准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由此可见( )
A. 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B. 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转变
C. 社会主义新时期更重视精神文明 D. 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9. 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的武装反叛,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 法律至上观念得到了弘扬 B. 有限王权理念得到一定传播
C. 民众要求确立君主立宪制 D. 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10. 1868年,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1855年以来所录用的9826个文官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28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
A. 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 B. 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C. 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 D. 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11. 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2012 年联合国已经有192个成员国, 其中新增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 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12.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等国家贬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56个国家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针对上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
A. 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 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D. 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共同政治目的。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2023年秋季学期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故A正确。
2. 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 传贤优于传子 B. 宗法制度瓦解
C. 王室逐渐衰微 D. 殷人旧俗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宋国是殷商遗民之国,因此其制度方面更多的继承了殷商的继承制度,即兄终弟及,D正确;题干中没有对传长与传贤两种继承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贤优于传长,排除A;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王室衰微是在西周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3. 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选官制度的相关规定,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
唐朝时期 考试在礼部,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
两宋时期 “取士不问家世”,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A. 更加注重行政能力 B. 完全脱离门第影响
C. 制度发展更加成熟 D. 考核标准更加严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才能正式任官,而宋代只要及第就可获得官职,这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程序上更加简化和直接,制度发展得更加成熟,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行政能力的注重,排除A项;“完全脱离”表述过于绝对,虽然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但不能说完全没有门第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选拔程序和结果的变化,而非考核标准的严密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辽人自称中华儿女,并不否认宋人也是中华儿女。辽人自称“北朝" ,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的“中国观"表明( )
A. 彻底突破了地理和族群界限 B. 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 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 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宋金元时期中国。 材料中辽、金少数民族政权都以“中国”自居,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同时不同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增强,D项正确;A项“彻底”说法绝对,排除A项; B项“开始”不符合史实,辽夏宋金元之前中国就出现民族交融的现象,排除B项; 因俗而治强调一个国家或政权对自己统治区域的不同地区依据不同民族风俗习惯采取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空白处依次为( )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西汉

A. 郡县制 行省制 B.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行省制
C.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节度使 D. 郡县制 转运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B项正确;汉朝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排除A项;唐朝实行节度使,排除C项;汉代实行郡县与分封制,转运使是宋代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 维新变法开始后,裁撤闲差衙门,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同时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还有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官员,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对这一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政治改良不合时宜 B. 保守势力过于强大
C. 改革措施急功近利 D. 维新力量过于弱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维新变法中裁撤闲差衙门、让旗人自谋生计等举措过于激进和急切,在短时间内对众多既得利益群体造成了较大冲击,从而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和仇视,这体现了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的特点,C项正确;政治改良本身有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必然性,不能简单说不合时宜,排除A项;保守势力强大是客观情况,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改革措施引发的后果,排除B项;维新力量弱小与这些人仇视变法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下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选民证,有汉文、藏文等。与此相关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中国公务员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选民证,体现的是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与此相关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我国,劳模是时代的导向标。在20世纪我国劳模的评选标准依次是:50-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60-70年代的“铁人”精神;80-90年代的“当代愚公”精神;进入21世纪评选的标准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由此可见( )
A. 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B. 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转变
C. 社会主义新时期更重视精神文明 D. 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是不一样的,说明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A项正确;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未转变,排除B项;建国后我国一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排除C项;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9. 1258年,英国贵族发动了对王权的武装反叛,并声称要“让法律凌驾于国王尊严之上”。国王必须按照封建习惯“靠自己过活”,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 法律至上观念得到了弘扬 B. 有限王权理念得到一定传播
C. 民众要求确立君主立宪制 D. 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让法律凌驾于国王尊严之上”“以‘固有的法律’来确保臣民‘合法’权益”可知,当时英国封建贵族主张利用法律来限制王权,说明有限王权理念得到一定传播,B项正确;法律至上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时间不符,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封君封臣在法律上地位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868年,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1855年以来所录用的9826个文官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28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
A. 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 B. 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C. 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 D. 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格莱斯顿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减少政治腐败,C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官的选拔方式,与政治中立无关,排除A项;选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西方文官特点之一是政治中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2012 年联合国已经有192个成员国, 其中新增的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 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其中新增的成员国绝大多数在联合国成立时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纷纷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增多,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纳米比亚的独立更多是标志性事件,但该事件对联合国成员的数量影响有限,排除C项;社会主义国家在80、90年代遭遇巨大挫折,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为了提高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等国家贬低本国货币与外币的比价,56个国家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货币战。针对上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
A. 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 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D. 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取代英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从而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A项正确;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49年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在这里添加试题说明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共同政治目的。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共议国政,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人;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共同政治目的: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的图示可以看出是三省六部制。通过对图示的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君权等方面进行分析。
(2)从材料二中的“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可知原则之一是山川形便、犬牙相人;从“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可得出原则二是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根据所学知识,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角度分析其目的。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宋太祖在反思了前朝的教训后,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并将其上升为国策。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宋真宗曾遣使持手诏来见宰相李沆,欲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元丰年间,吕公著上书宋神宗告诫道:“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若身有失德,载之史册,将为万代讥!”士大夫们还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此外,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避正殿,减常膳,大赦天下。……宋代士大夫政治中毫无疑问地贯彻着忠君思想,要求皇帝尊重并更多的听从士大夫,从而保持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二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王仍然是英国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参与者。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1714年,乔治一世上台后,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行政权力慢慢地由国王转到内阁手中。光荣革命后,国王曾通过册封贵族和上院中的支持者以控制上院的立法活动。后来,随着一系列的议会改革和选举改革,立法权逐渐转移到了资产阶级控制的平民院手中。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限制皇权与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在手段及结果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1)表现:抵制皇帝的命令;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利用神权制约皇权。
原因:重文轻武的政策;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忠君思想);儒家积极世思想的影响;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
(2)手段:宋代士大夫们主要通过传统甚至是迷信手段限制皇权体现人治特色;近代英国则主要是议会通过立法、制度建设限制王权,蕴含法治精神。
结果:宋代只是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皇权至上的本质没有改变。近代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减小,最终成为虚位元首。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欲封刘氏为贵妃李让使者传话此事遂罢”可知,抵制皇帝的命令;根据材料“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可知,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太子或年幼皇帝的学习方向和接触范围”可知,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根据材料“在士大夫的解释与强调下,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常常迫使皇帝”可知,利用神权制约皇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根据材料“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及“宋代士大夫们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历史责任感,敢于通过多种手段限制皇权”可知,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忠君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积极世思想的影响和宋代相对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也对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产生了影响。
(2)手段:根据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手段,如抵制皇帝的命令、利用史官之权制约皇权、控制对皇帝的教育方向和接触范围、利用神权制约皇权可知,宋代士大夫们主要通过传统甚至是迷信手段限制皇权体现人治特色;根据材料“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王权的限制”可知,近代英国则主要是议会通过立法、制度建设限制王权,蕴含法治精神。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只是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皇权至上的本质没有改变。根据材料“这样,国王逐渐从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君主,变成了虚位元首,统而不治”可知,近代英国国王权力逐渐减小,最终成为虚位元首。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