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学业质量监测九年级历史试题
(全卷两个大题,共29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收好,以便讲评。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65年5月,云南元谋县发掘出土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经研究鉴定该化石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元谋人最可信的依据是( )
A. 史料记载 B. 神话传说 C. 考古发掘 D. 学者推断
2.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以法治国”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4. 某校开展“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小钱币,大历史”,通过观察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的历史信息,可以了解到(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中外文明的交流
C. 民族交融加强 D. 政治制度的创新
5.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简称“行省”。“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
A. 割断了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B. 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C. 扩大了对地方官员选拔的范围 D.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6. 下表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商埠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A. 民族危机的加深 B. 实业救国的兴起
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清朝统治的终止
7. 观察并识读历史地图、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从下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
A. 阶级基础 B. 外部条件 C. 组织基础 D. 思想基础
8.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胜地已成为中国人精神高地。下列有关红色旅游城市的标语设计,符合历史的是( )
A. 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B. 遵义——首义之城
C. 井冈山——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D. 延安——红军的摇篮
9.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 )
A.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B. 清正廉洁、无私奉献
C.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D.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10.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习主题内容的叙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B.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C.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D.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1.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2. 如图是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图。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13. 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称为“吉祥的天路”。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国家实施了( )
A. 西部大开发战略 B. 科教兴国战略 C. “863计划” D. 乡村振兴战略
14. 1992年,两岸中国人选择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由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由此奠定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 “一国两制” B. “九二共识” C. 《反分裂国家法》 D. 八项主张
15.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军事、经济实力受到削弱。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尼克松政府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扭转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的被动局面。为此,美国政府( )
A. 组建“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B. 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C. 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政策 D. 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16.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正文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了解( )
A. 中国的古老文字 B. 印度的种姓制度
C. 埃及法老的统治 D. 古巴比伦的奴隶制
17. 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作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据材料可知西欧庄园( )
A.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B. 具有独立的司法权
C.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外贸易 D. 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神权至上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共产主义
19.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思维导图的主题是( )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B. 走向近代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是对瓦特成就的赞美,该成就属于( )
A. 智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信息时代 D. 蒸汽时代
21.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次起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代表人物是( )
A. 玻利瓦尔 B. 章西女王 C. 林肯 D. 洪秀全
22. 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1/5。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材料反映的是( )
A.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B. 人口快速增加
C. 贫富分化加剧 D.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23.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为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行的尝试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苏联模式
24.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这表明美国政府( )
A.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调整农业政策
C. 推行“以工代赈” D. 整顿金融体系
25.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材料反映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 )
A. 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 消灭贫富分化
C. 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 缓和社会矛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在605-610年修建的,全长2700多千米,总共分为四段,自北而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邢沟以及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大运河的修建,使得隋朝统治者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物资运送到长安、洛阳,解决了这些地区的粮食需求,而且为北方边境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物资;同时,也使得南北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水陆交通,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7.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应有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史地,欲求御敌之道。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曾“探访夷情”,主持翻译了许多西方书刊。魏源根据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该书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主要刊物概况
刊物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刊物简介
《时务报》 1896年8月 上海 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民报》
1905年11月
东京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 称“三民主义”。
《青年杂志》 1915年 上海 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民主,要有 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劳动界》 1920年8月 上海 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国内外工人运动及工会活动情况。
《曙滇》
1923年5月
昆明 不仅登载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发表揭露和抨击军阀统治的政论,还注重传播马列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先进青年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 成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林则徐、魏源翻译西方书籍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进步思想及对应的实践活动。(两组)
(3)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轴
【知识链接】
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作报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强调“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求国家计委牵头在3个月内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科技发展的远景目标,要求按照可能和需要,“把我国科学界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充起来使十二年后,我国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
—中国科学院院刊
【数据统计】
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人物扫描】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你认为时间轴上还可以增加哪两项新中国科技成就,并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发表,主要内容是集中各国全部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共同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直至最后胜利,绝不和敌国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主动权从轴心国阵营转移到同盟国阵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战略准备和军事力量基础。
——据《<联合国家宣言〉:世界从孤立走向联合》
材料二:在过去25年里,世贸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机构、职能和规则等不断完善,成员共识日益大于分歧,包括一致同意对世贸组织规则实行重大改革,以完善全球贸易流动。迄今,世贸组织成员已增至164个,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98%以上。2015年,世贸组织成立20周年时,恰逢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第500个贸易争端案件。对此,世贸组织总干事表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深受成员信任,成员认为这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公平、高效机制。
——《风雨兼程期待改革——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5周年》
材料三:全球生态问题。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据《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宣言签署建立的组织的名称。为什么说宣言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其建立体现出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现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4)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谈一谈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2023—2024学年下学期学业质量监测九年级历史试题
(全卷两个大题,共29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收好,以便讲评。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65年5月,云南元谋县发掘出土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经研究鉴定该化石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元谋人最可信的依据是( )
A. 史料记载 B. 神话传说 C. 考古发掘 D. 学者推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5年5月,云南元谋县发掘出土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通过科学手段,如挖掘、分析和鉴定,来发现和了解古代遗迹、遗物和文化的过程。在元谋人的研究中,两颗门齿化石的出土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直接证据,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从商朝开始,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的古人类时直接的历史记载往往是不存在的,排除A项;神话传说是人们基于信仰、习俗或口耳相传的故事,往往带有浓厚的想象和夸张成分,排除B项;学者推断是基于现有证据和理论进行的推测或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以法治国”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B项;“以法治国”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3.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等信息,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勤俭爱民,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4. 某校开展“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小钱币,大历史”,通过观察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的历史信息,可以了解到(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中外文明的交流
C.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政治制度的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朝货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和西夏货币形态与中原王朝货币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的货币和契丹、西夏的货币形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往来,不属于中外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货币,不属于政治制度创新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简称“行省”。“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
A. 割断了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B. 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
C. 扩大了对地方官员选拔的范围 D.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可知,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C项正确;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不能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排除B项;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管理,没有体现扩大对地方官员选拔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 )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商埠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A. 民族危机的加深 B. 实业救国的兴起
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清朝统治的终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个条约的签订,使得我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提出的通过兴办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的主张,与这三个条约的具体内容无关,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的手工业者面临破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与自然经济解体的直接联系并不明显,排除C项;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正式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
7. 观察并识读历史地图、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从下图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
A. 阶级基础 B. 外部条件 C. 组织基础 D. 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地点可知,图片体现的是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建立了许多共产党早期组织,C项正确;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共产党成立的外部条件是指共产国际的帮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旅游胜地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高地。下列有关红色旅游城市的标语设计,符合历史的是( )
A. 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B. 遵义——首义之城
C. 井冈山——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D. 延安——红军的摇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发动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的标语设计符合史实,A项正确;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首义之城”是武昌,排除B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是遵义,排除C项;井冈山会师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红军的摇篮”是井冈山,排除D项。故选A项。
9.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 )
A.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B. 清正廉洁、无私奉献
C.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D.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坚定信念、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项正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内涵,与题干长征不符合,排除A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属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与题干长征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关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习主题内容的叙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
B.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C.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D.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总结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作用的总结,属于历史结论, B项正确;“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是客观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是客观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是客观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宪法,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 如图是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图。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53年—1956年底进行三大改造,主要形式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民族聚居区,促进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而实施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称为“吉祥的天路”。青藏铁路的修建体现国家实施了( )
A. 西部大开发战略 B. 科教兴国战略 C. “863计划” D. 乡村振兴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它的修建属于西部大开发的成就,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1995年才提出的,排除B项;“863计划”提出于1986年3月,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排除C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92年,两岸中国人选择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由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由此奠定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
A. “一国两制” B. “九二共识” C. 《反分裂国家法》 D. 八项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可知,这就是“九二共识”,奠定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B项正确;一国两制思想首次提出时间是在1978年12月18日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反分裂国家法》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14日通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95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八项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军事、经济实力受到削弱。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尼克松政府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扭转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的被动局面。为此,美国政府( )
A. 组建“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B. 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C. 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政策 D. 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军事、经济实力受到削弱。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尼克松政府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扭转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的被动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在与美苏争霸中处于弱势地位,为此美国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1950年,美国组建所谓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新中国组织抗美援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政策,排除C项;1950年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正文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了解( )
A. 中国的古老文字 B. 印度的种姓制度
C. 埃及法老的统治 D. 古巴比伦的奴隶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状况,D项正确;我国的古代文明成果灿烂,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早期国家时期的典型代表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古印度的文明成就是种姓制度,与题干反映的古巴比伦不符,排除B项;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与题干反映的古巴比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作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据材料可知西欧庄园( )
A.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B. 具有独立的司法权
C.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外贸易 D. 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作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在经济上具有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基本上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身需求,D正确;题干未反映商业,题干反映的是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无关,排除A项;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庄园里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身需求,而不是对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神权至上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共产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中英国著名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但与当时的时代精神不符,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共产主义产生于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思维导图的主题是( )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B. 走向近代 C.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美国的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故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C项正确;封建时代的欧洲,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走向近代是指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包括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排除B项;俄国的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反映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是对瓦特成就的赞美,该成就属于( )
A. 智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信息时代 D. 蒸汽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是对瓦特成就的赞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的成就是改良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D项正确;“智能时代”是指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是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次起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代表人物是( )
A 玻利瓦尔 B. 章西女王 C. 林肯 D. 洪秀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7—1859年印度终于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这场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一些封建王公也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成为起义的领导者。章西女王是这场印度民族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B项正确;玻利瓦尔领导了西属拉美独立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林肯领导了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2. 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材料反映的是( )
A. 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B. 人口快速增加
C. 贫富分化加剧 D.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农业劳动力”“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20世纪初英国的农业劳力人数远远少于工业劳动力人数,而且女性劳动力增加,反映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农业和工业劳动人的占比,没有涉及人口的增长,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贫富分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有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并没有城市环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3.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为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巩固工农联盟,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行的尝试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苏联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21年起,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宣布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排除A项;为了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即苏联模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这表明美国政府( )
A.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调整农业政策
C. 推行“以工代赈” D. 整顿金融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们最重大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的最佳方案是拓宽就业渠道,解决人民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C项正确;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属于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与题干中的首要任务不符,排除A项;调整农业政策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与题干反映的就业问题不符,排除B项;整顿金融体系在于恢复银行的信用,与题干反映的就业问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材料反映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 )
A. 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 消灭贫富分化
C. 彻底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 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梯子”指的是社会提供的各种工作;“安全网”指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但无法从根本上根矛盾,排除A项;贫富分化的原因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教育资源、机会不均等,这些都是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完全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在605-610年修建的,全长2700多千米,总共分为四段,自北而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邢沟以及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大运河的修建,使得隋朝统治者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物资运送到长安、洛阳,解决了这些地区的粮食需求,而且为北方边境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物资;同时,也使得南北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水陆交通,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看法明确;观点正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古代水陆交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述: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学会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海陆交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大运河的开凿,以及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中国的海陆交通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拟定一个观点:古代水陆交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大运河的开凿,以及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等,进行史实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学会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海陆交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大运河的开凿,以及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中国的海陆交通逐渐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7.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应有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史地,欲求御敌之道。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曾“探访夷情”,主持翻译了许多西方书刊。魏源根据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该书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主要刊物概况
刊物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刊物简介
《时务报》 1896年8月 上海 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民报》
1905年11月
东京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 称“三民主义”。
《青年杂志》 1915年 上海 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民主,要有 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劳动界》 1920年8月 上海 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国内外工人运动及工会活动情况。
《曙滇》
1923年5月
昆明 不仅登载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发表揭露和抨击军阀统治的政论,还注重传播马列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先进青年开始认识到中国革命实际上就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 成部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林则徐、魏源翻译西方书籍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进步思想及对应的实践活动。(两组)
(3)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影响:刺激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史地,欲求御敌之道。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2)进步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实践活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 认识: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史地,欲求御敌之道。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曾“探访夷情”,主持翻译了许多西方书刊。魏源根据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该书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影响是刺激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外史地,欲求御敌之道。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翻译西方书籍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小问2详解】
思想及实践活动:根据材料“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民主,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联系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进步思想有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对应的实践活动分别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迪与解放,所以我的认识是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轴
【知识链接】
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作报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强调“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要求国家计委牵头在3个月内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科技发展的远景目标,要求按照可能和需要,“把我国科学界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充起来使十二年后,我国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
—中国科学院院刊
【数据统计】
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人物扫描】
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你认为时间轴上还可以增加哪两项新中国科技成就,并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1)科技: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理由:1970年,我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始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原因:党和政府重视;科研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科学家的努力;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科技:根据所学,可增加有关中国航天的内容,可得出主要有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原因:结合这两个事件的影响进行概括,一方面可得出1970年,我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始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另一方面,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作报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可得出党和政府重视;根据材料,从队伍人员的角度分析,得出原因之一是科研队伍壮大;根据“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可得出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根据“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出科学家的努力;根据所学,从综合国力的提高角度分析。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发表,主要内容是集中各国全部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共同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直至最后胜利,绝不和敌国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主动权从轴心国阵营转移到同盟国阵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战略准备和军事力量基础。
——据《<联合国家宣言〉:世界从孤立走向联合》
材料二:在过去25年里,世贸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机构、职能和规则等不断完善,成员共识日益大于分歧,包括一致同意对世贸组织规则实行重大改革,以完善全球贸易流动。迄今,世贸组织成员已增至164个,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98%以上。2015年,世贸组织成立20周年时,恰逢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第500个贸易争端案件。对此,世贸组织总干事表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深受成员信任,成员认为这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公平、高效机制。
——《风雨兼程期待改革——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5周年》
材料三:全球生态问题。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据《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宣言签署建立的组织的名称。为什么说宣言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及其建立体现出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现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4)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谈一谈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答案】(1)名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原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2)作用: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解决贸易壁垒;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
(3)共同问题:环境问题、地区冲突、民族矛盾、霸权主义等。
(4)做法: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反对战争;建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出现的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构建人类共同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一“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发表,主要内容是集中各国全部经济与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美、苏、中等26国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原因:根据材料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主动权从轴心国阵营转移到同盟国阵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强大的战略准备和军事力量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壮大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因此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大为改观。
【小问2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二“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98%以上”可知作用是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二“2015年,世贸组织成立20周年时,恰逢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第500个贸易争端案件”可知作用是有利于解决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解决贸易壁垒;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小问3详解】
共同问题:根据材料三“全球生态问题”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的共同问题是:环境问题、地区冲突、民族矛盾、霸权主义等。
【小问4详解】
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际关系、建立新秩序、发展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反对战争;建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出现的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构建人类共同体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