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题
2024、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修1,2,3。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年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 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 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 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 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可知,居住区每个单元的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而中心广场是举行集会和祭祀这些公共活动的场所,反映重视集体生活,A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处于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图中河流、围沟具有防御功能,但基于军事防御功能的布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布局中有窑场只能说明存在手工业生产,材料未反映与其他生产的地位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殷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中,成功地验证了《史记》中对商王世系记载的准确性,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除了漏记了商王“祖乙”弄错了几位商王的即位顺序,其他记载竟然与甲母文中辨认出来的商王世系一模样毫无偏差。这说明( )
A. 文献价值有赖于学者阐述 B. 传世文献真实记载中国早期文明
C. 考古学利于辅助历史研究 D. 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在殷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中,成功地验证了《史记》中对商王世系记载的准确性,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说明考古学印证了文献史料,有利于史学的研究,C项正确;文献价值是取决于是否记录可信,而非学者的阐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记述大致准确,但仍有偏差,不能得出传世文献真实记载中国早期文明的结论,排除B项;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 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这反映出他( )
A. 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B. 调和佛教道教理论
C. 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 D. 力图重建精神信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时期(中国)。据材料“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可知,嵇康主张通过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社会,反映了嵇康重建精神信仰的努力,D项正确;据材料“秉持志向、立身清远”可知,嵇康强调社会责任,并非逃避现实,排除A项;材料中嵇康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没有涉及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排除B项;“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属于传统儒学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 )
A. 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 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C. 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及所学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这与科举制度的施行密切有关。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及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使许多出身于乡村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隋唐时期中枢机构创新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租佃关系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 “元(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法遂大弊。”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户籍管理的混乱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B. 频繁的对外战争是租庸调破产的根源
C. 为此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以礼治国 D. 该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两税法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法遂大弊”及所学知识可知,玄宗以来的户籍问题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出现了很大的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两税法的颁布,D项正确;据材料“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可知,导致户籍出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戍边的军人死亡,排除A项;租庸调制破产的根源是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加上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导致租庸调制破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和赋税,没有涉及以礼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
6. 1869年,清政府改变以往拒斥“修约”的态度,在中英《新定条约》中提出“或补缀前约,或互相抵换,或两有利益”。这一条约也被英方视为第一个不强行使用武力而制定的条约。这一现象反映( )
A. 西方奉行弱肉强食原则 B. 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步提升
C. 清政府初具近代外交理念 D. 统治者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中英《新定条约》中提出‘或补缀前约,或互相抵换,或两有利益’”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在对待“修约”的态度上发生了改变,主张通过条约来维护自身权益,说明清政府初具近代外交理念,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的近代外交观念,非西方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的是清政府的态度,非国人的民族意识,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弃传统夷夏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反映了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的概况,对此表格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厂名 厂址 开办年份
陕西机器制造局 西安 1894年
奉天机器局 沈阳 1896年
湖北军火所 武汉 1896年
河南机器局 开封 1897年
新疆机器局 迪化(今乌鲁木齐) 1897年
A. 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获得新发展 B. 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
C. 清政府迈出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D. 国人普遍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1897年(中国)。从表格反映的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厂设立逐步向内地和西北、西南转移来看,清政府认识到军事重地的选址安全,说明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国内军事安全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迈出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C项;“国人普遍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2年3月,重庆《中央日报》指出,缅甸东吁(又称同古、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还是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泰阳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新一页”。上述评论表明,该战役( )
A. 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C. 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 D. 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境内的英勇作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B项正确;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该战役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但材料未体现扭转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排除C项;第一次长沙会战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一五”和“二五”计划(1953—1962年)期间,我国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但“三五”和“四五”计划(1966~1975年)期间,加强农业发展、强化国防建设以及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等渐渐成为建设的主要方向。这表明了( )
A. 国际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B.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C. 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 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3至1975年的中国。根据题干“(1953—1962年)期间,我国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1966~1975年)期间,加强农业发展、强化国防建设以及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等渐渐成为建设的主要方向”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侧重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五”计划“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略变成10年”;“三五”计划“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四五”计划“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计划目标的提出都与外部环境有关,体现了国际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时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三五”计划与“四五”计划时期,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这一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第一要务,排除C项;“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与“文革”时期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据如图可推知( )
A. 中国已经打破西方核心技术的封锁 B. 人工智能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水平
C. 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D. 人工智能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7至2016年的中国。根据图示概括可知:21世纪初中国人工智能融资规模与投资频次呈增长趋势,是改革开放深化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人工智能的投资规模,而未涉及与外国情况的对比,无法推出中国已经打破西方核心技术的封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工智能的作用,无法推出人工智能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水平,排除B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 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C. 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 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可知材料涉及希腊化世界,材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波斯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排除A项;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材料反映了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至印度的广大区域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畅通地沟通,据所学这是希腊化影响的结果,排除C;经济与贸易发展与题干中“一种语言”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希腊化这种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自674年起,阿拉伯帝国舰队连续在每年夏季进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678年,拜占庭帝国采用一种叫做“希腊火”的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体燃烧剂,不仅有效粉碎了阿拉伯帝国舰队的进攻,还迫使阿拉伯帝国签订和约,向拜占庭帝国进贡。由此可以看出( )
A. 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 B. 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进步
C. 火药武器已广泛应用 D. 海军实力决定国家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74年至678年(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应对阿拉伯帝国的进攻,拜占庭发明了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武器,可见战争对技术发展起到了客观推动作用,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是在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A项;在12、13世纪,发明于中国的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且“广泛应用”说法夸大,排除C项;D项中“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霍布斯指出:世界上的世俗政府和性灵政府……统治者只能有一个,否则在一国之内……性灵方面与世俗方面以及法律之剑和信仰之剑之间就必然会出现党争和内战。霍布斯的观点( )
A. 维护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 抨击了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
C. 激化了王权与教权间的矛盾 D.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可知,霍布斯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有一个,教权和王权并立的格局必须打破,结合所学可知,其主张专制王权在宗教教权之上,这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分权制衡主要指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制约,材料涉及的是王权和教权,排除A项;材料中霍布斯抨击的是教权,而非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仅凭霍布斯一人的观点无法推出其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30年代,苏联提高科学院的地位,加大了对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的管理力度。1931年6月,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首次提出“计划科学”的概念,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了“科学的社会关系”“科学与政府”等主题文章,还发起“科学、计划与自由”的讨论话题。科学界的这场争论,聚焦于( )
A. 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B. 科学研究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C. 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计划科学”主要表现为国家在科学研究、生产运用等方面发挥规划、组织和推动等重要作用,A项正确;科学研究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不是这场争论的关键点,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国家对于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涉及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排除C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虽然与本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这场争论的关键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表为20世纪不同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各类产品占比演变统计表
时 间 农产品 工业品 文艺产品 电脑软件
60 年代 52.8% 45.6% 0.7% 0.9%
80 年代 42.7% 32.5% 12.7% 12.1%
90 年代 37.6% 30.8% 14.8% 16.8%
这实质上( )
A. 否定了美国冷战时代外交路线 B. 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C. 认可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 D. 彰显了西方大国软文化入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西方和巴西)。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的文艺产品和电脑软件的占比逐渐增加,这表明西方文化在向巴西传播,彰显了西方大国软文化入侵,D项正确;题干表格主要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各类产品占比的演变,与冷战时代的外交路线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表格中体现了一些科技产品的出口,但这只是表象,排除B项;表格数据不能直接体现对美国在拉美地区霸权的认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答案】观点: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论证: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着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外交政策方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说明类题目,时空是明清时期。首先,由材料“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可得出观点: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其次,由材料“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及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着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外交政策方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由材料“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认识。
【答案】(1)特点:兼具报时和预警功能;钟楼或鼓楼单独修建、配合使用;钟楼和鼓楼对设布局;钟鼓楼逐渐脱离衙署;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逐渐制度化。
(2)背景: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游历和传教的特权;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西方时间观念的影响;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生活的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中西方联系加强。
(3)认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指导民众生产与生活;有利于对外交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可知,兼具报时和预警功能;根据材料“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可知,钟楼或鼓楼单独修建、配合使用;根据材料“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可知,钟楼和鼓楼对设布局;根据材料“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可知,钟鼓楼逐渐脱离衙署;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根据材料“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可知,逐渐制度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后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游历和传教的特权;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西方时间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可知,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根据材料“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生活的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联系加强。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指导民众生产与生活;有利于对外交往等方面谈认识。
18. 下图是上海发展的缩影,也是时代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粮票到股票
1955年,第一套全国粮票开始发行,自此,粮票与家家户户息息相关。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冰箱、洗衣机,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得靠这些票来换。1993年,随着粮油的敞开供应,粮票终于走进了历史里。
——摘编自江南月《粮票,一个特殊年代的“记录者”》
1984年发行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小飞乐”股票,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位于武夷路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是一家接受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并以此筹集资金的新型公司,于1984年11月正式开业。公司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每股50元。这是“文革”结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第一次发行的股票。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震动。
——摘编自《人民网》
票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反映,图中票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结合所学加以阐释。
【答案】示例:
论点:票证: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阐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的国民经济遭遇到严重困难,物资匮乏,商品短缺。为保障供应,控制销售,国家对生活必需品全面实行按票证供应制度,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从粮、油、布、肉、蛋、煤炭,到烟、酒、糖、茶等,都按期、按人、按工种类别发票,凭票供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进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增强活力,到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试点,再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正是在这样的改革历程中,股票和股票交易再次出现并发展起来,为社会主义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殊产物,它记录了那段物资匮乏的历史,也见证了那段岁月的辛酸与无奈。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从材料中的粮票到股票转变来看,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票证:一个时代的记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关于阐释可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答案】(1)起点低,起步晚,发展快;学习外来科技成果;政府起推动作用;具有民族主义倾向;工业化道路具有创新性;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等。(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本等国经济援助和军事加工订货,拉美受冷战和地缘政治影响较小;东亚实行外向型经济,而拉丁美洲恪守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亚地区积极引进外资,技术,抓住国际市场机遇,而拉丁美洲过于保护国内市场;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勤劳朴实精神,而拉丁美洲存在鄙视劳动的价值观念;东亚重视科学研发,教育,而拉丁美洲对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等。
启示: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并重;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等。(答对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德国)。据材料“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及所学知识可知,起点低,起步晚,发展快;据材料“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可知,学习外来科技成果;政府起推动作用;据材料“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可知,具有民族主义倾向;据材料“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可知,工业化道路具有创新性;据材料“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工业化过程中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东亚)。原因:据材料“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日本等国经济援助和军事加工订货,拉美受冷战和地缘政治影响较小;据材料“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可知,东亚实行外向型经济,而拉丁美洲恪守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亚地区积极引进外资、技术,抓住国际市场机遇,而拉丁美洲过于保护国内市场;据材料“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及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受儒家文化影响,形成了勤劳朴实精神,而拉丁美洲存在鄙视劳动的价值观念;据材料“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可知,东亚重视科学研发,教育,而拉丁美洲对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等。
启示:据材料“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及所学知识可知,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据材料“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可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据材料“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可知,坚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并重;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等。临沭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题
2024、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修1,2,3。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年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 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 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 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 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2. 在殷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中,成功地验证了《史记》中对商王世系记载的准确性,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除了漏记了商王“祖乙”弄错了几位商王的即位顺序,其他记载竟然与甲母文中辨认出来的商王世系一模样毫无偏差。这说明( )
A. 文献价值有赖于学者阐述 B. 传世文献真实记载中国早期文明
C. 考古学利于辅助历史研究 D. 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3. 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做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这反映出他( )
A. 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B. 调和佛教道教理论
C. 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 D. 力图重建精神信仰
4.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带来这一变化的因素( )
A. 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创新 B. 促使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C. 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5. “元(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法遂大弊。”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户籍管理的混乱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B. 频繁的对外战争是租庸调破产的根源
C. 为此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以礼治国 D. 该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两税法的颁布
6. 1869年,清政府改变以往拒斥“修约”的态度,在中英《新定条约》中提出“或补缀前约,或互相抵换,或两有利益”。这一条约也被英方视为第一个不强行使用武力而制定的条约。这一现象反映( )
A. 西方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 B. 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步提升
C. 清政府初具近代外交理念 D. 统治者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7. 下表反映了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概况,对此表格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厂名 厂址 开办年份
陕西机器制造局 西安 1894年
奉天机器局 沈阳 1896年
湖北军火所 武汉 1896年
河南机器局 开封 1897年
新疆机器局 迪化(今乌鲁木齐) 1897年
A. 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获得新发展 B. 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
C. 清政府迈出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 D. 国人普遍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8. 1942年3月,重庆《中央日报》指出,缅甸东吁(又称同古、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还是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泰阳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新一页”。上述评论表明,该战役( )
A. 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C. 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 D. 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
9. “一五”和“二五”计划(1953—1962年)期间,我国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但“三五”和“四五”计划(1966~1975年)期间,加强农业发展、强化国防建设以及建设内地战略后方等渐渐成为建设的主要方向。这表明了( )
A. 国际环境影响社会发展 B.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C. 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 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10. 据如图可推知( )
A. 中国已经打破西方核心技术封锁 B. 人工智能决定了中国产业变革水平
C. 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D. 人工智能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11. 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 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C. 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 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12. 自674年起,阿拉伯帝国舰队连续在每年夏季进攻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678年,拜占庭帝国采用一种叫做“希腊火”的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体燃烧剂,不仅有效粉碎了阿拉伯帝国舰队的进攻,还迫使阿拉伯帝国签订和约,向拜占庭帝国进贡。由此可以看出( )
A. 阿拉伯帝国由盛转衰 B. 军事需求牵引技术进步
C 火药武器已广泛应用 D. 海军实力决定国家发展
13. 霍布斯指出:世界上的世俗政府和性灵政府……统治者只能有一个,否则在一国之内……性灵方面与世俗方面以及法律之剑和信仰之剑之间就必然会出现党争和内战。霍布斯的观点( )
A. 维护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B. 抨击了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
C. 激化了王权与教权间的矛盾 D. 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14. 1930年代,苏联提高科学院的地位,加大了对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的管理力度。1931年6月,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首次提出“计划科学”的概念,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了“科学的社会关系”“科学与政府”等主题文章,还发起“科学、计划与自由”的讨论话题。科学界的这场争论,聚焦于( )
A. 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B. 科学研究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C. 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
15. 下表为20世纪不同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巴西出口各类产品占比演变统计表
时 间 农产品 工业品 文艺产品 电脑软件
60 年代 52.8% 45.6% 0.7% 0.9%
80 年代 42.7% 32.5% 12.7% 12.1%
90 年代 37.6% 30.8% 14.8% 16.8%
这实质上( )
A. 否定了美国冷战时代外交路线 B. 体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
C. 认可了美国在拉美地区霸权 D. 彰显了西方大国软文化入侵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
材料三 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
18. 下图是上海发展的缩影,也是时代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粮票到股票
1955年,第一套全国粮票开始发行,自此,粮票与家家户户息息相关。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小到柴米油盐,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冰箱、洗衣机,人们的衣食住行全都得靠这些票来换。1993年,随着粮油的敞开供应,粮票终于走进了历史里。
——摘编自江南月《粮票,一个特殊年代的“记录者”》
1984年发行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小飞乐”股票,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位于武夷路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是一家接受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并以此筹集资金的新型公司,于1984年11月正式开业。公司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每股50元。这是“文革”结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第一次发行的股票。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震动。
——摘编自《人民网》
票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反映,图中票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结合所学加以阐释。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