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模拟
九年级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24分)
1.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各地区社会如何由简单聚落发展为国家形态的过程。以下有助于研究“国家形态”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安阳殷墟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时期的遗址,商朝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有助于研究“国家形态”,D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过着群居生活,不可能进入国家形态,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处于新石器时代,出现聚落,并未进入国家形态,排除BC项。故选D项。
2. 东汉和帝以来,外戚集团竭力使太后临朝成为常态,拖延皇帝亲政,外戚亲属还担任负责皇宫治安的重要官职。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B. 豪强地主影响增强
C. 社会矛盾彻底激化 D. 外戚力图操控朝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东汉和帝以来,外戚集团竭力使太后临朝成为常态,拖延皇帝亲政,外戚亲属还担任负责皇宫治安的重要官职。”可知,这反映了东侯时期外戚力图操控朝政,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把持朝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豪强地主的相关内容,主旨是外戚专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外戚专权,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3.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说运输工具的改进、计算能力的提高,排除BD项。故选C项。
4. “在岭南交广地区,孙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梁代在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在桑蚕生产方面,有一年‘八熟’之蚕。”材料叙述的是(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江南市镇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岭南交广地区,孙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梁代在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在桑蚕生产方面,有一年‘八熟’之蚕”,这表明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发展在江南的表现,而不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期开辟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江南开发的表现,即农作物、水利灌溉、桑蚕生产等方面发展的表现,而不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农业的开发,未涉及江南市镇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 清朝时期,京剧剧本有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商业行为的桥段,生活化商品交换的广告也在演员唱词、念白中有所表现。这表明( )
A. 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B. 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C. 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D. 经济发展影响艺术创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是密切的,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为此,题干材料“京剧剧本有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商业行为的桥段,生活化商品交换的广告也在演员唱词、念白中有所表现。”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艺术创作,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贫富分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6.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 )
A. 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 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 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故D符合题意;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表述错误,故A不合题意;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完成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故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近代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二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三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是指( )
A. 吴起镇会师 B. 重庆谈判 C. 北平和平解放 D. 重庆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三喜。”结合所学知识,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渝重庆的别称。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B项正确;吴起镇会师是指1935年9月13日,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排除A项;发生在1936年12月,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排除C项;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重庆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
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有利于推动国与国之间关系良性发展 B. 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 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排除B项;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排除C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的商店又开始有商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解决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经济的封锁 B.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承和创新
C. 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衡的关系 D. 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的商店又开始有商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要求。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它适应了当时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 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荒淫无道,终为霍光所废。近年,在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描绘孔子事迹的漆屏风等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器物。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的使用需要多方考证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荒淫无道,终为霍光所废”“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可知,《汉书》记载的刘贺为人和刘贺墓考古挖掘刘贺的古物反映的情况截然不同。结合所学可知,《汉书》是人对历史的记载,文献记载具有编者和记载者的主观性,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文献记载的使用需要多方考证。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排除A项;“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说法不严谨,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费·霍华德在1613年仅仆役工资一次就支出111磅15先令8便士。……弗利特伍爵士于1606年成为家庭农场的承租人,拥有租期长达两代人的承租地。”材料叙述了( )
A. 封君封臣制建立 B. 庄园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C. 城市工商业繁荣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仆役工资、家庭农场承租人和承租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仆役的工资支付体现了劳动力的商品化,而家庭农场承租人的长期承租权则体现了土地和资本的私有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从传统的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庄园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单位,由领主或封建主拥有和管理,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描述了农场和仆役的工资情况,与城市工商业的繁荣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物产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今秘鲁和玻利瓦尔一带,出现了大量的银矿。这些白银被大量运输欧洲,又通过支付东方商品而流入东方。”材料叙述的是( )
A. 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B. “三角贸易”的发展
C.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D. 文艺复兴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物产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今秘鲁和玻利瓦尔一带,出现了大量的银矿。这些白银被大量运输欧洲,又通过支付东方商品而流入东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以及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白银掠夺,又通过支付东方商品而流入东方,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整体,A项正确;“三角贸易”是罪恶的奴隶贸易,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日不落帝国是对英国在18世纪中期建立的殖民帝国称呼,排除C项;文艺复兴主要在西欧传播,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47年3月2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立刻意识到,……这真是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天赐良机。”“美国期待”的本质是( )
A. 建立华盛顿体系 B. 援助西欧 C. 全球扩张 D. 建立两极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3月2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立刻意识到,……这真是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天赐良机”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认为的天赐良机是指通过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加强对其控制,实现美国全球全球的目的,C项正确;一战后建立了华盛顿体系,随着二战的爆发走向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希腊和土耳其不属于西欧国家,排除B项;“美国期待”是指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霸主,而不是建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15. “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觉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
A. 共同对抗美苏 B. 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C. 维护世界和平 D. 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ACD项通过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选B。
16.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表中史实与对应的推论表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B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C 罗斯福新政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D 十月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美国南北战争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作出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D项正确;“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陈述,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36分)
18. 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 “中国”的周边地区……当地的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何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通过创立哪一政治制度,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 汉朝哪一位皇帝采取哪一措施“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文化融合”措施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影响。
【答案】(1)现象:东周时期周边民族(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周边各族愿意接受华夏文化;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华夏文化的优越性。
(2)时间:公元前221年。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及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措施: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等。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周边地区……当地的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这些信息反映了东周时期周边民族(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周边地区……当地的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得出,周边各族愿意接受华夏文化;根据材料一“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可得出,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根据材料一“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可得出,华夏文化的优越性。
小问2详解】
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及措施:根据材料二“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小问3详解】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具体措施有: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等。
影响:根据材料三“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材料二 以1949年为节点,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世界通过“北京时间”感受“中国奇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节选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40—1919年中国在技术、制度方面探索的史实,并分析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历史性转变”,写出“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及时间。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西方国家的“老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分析两条道路对世界产生的不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答案】(1)技术: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特点: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时间:1956年
(3)老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新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老路影响: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新路影响: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4)献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9年中国学习西方技术的代表事件为洋务运动。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9年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代表事件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可知特点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小问2详解】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标志: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问3详解】
老路:根据材料三“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可知老路是指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
新路:根据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知新路是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老路影响:根据材料三“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可知影响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新路影响:根据材料三“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可知影响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小问4详解】
献策: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可知实行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
20.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反思历史以寻求战后维护和平的体制与机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国际联盟未能在1939年制止战争的爆发……盟国的政治家长期以来一直都认识到有必要成立一个(可替代国际联盟的)新的组织。
——摘自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经过多年谈判,这个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一年后取代了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它使贸易和投资日趋规范化、机制化,极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规模从1990年的343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52250亿美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第二版》(下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政治家反思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组织”及其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两个“新的国际组织”的做法共同体现的历史潮流。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顺应上述历史潮流的事例。(提示:所举事例中的“面临的问题”须是全球性问题,且不得取材于上述材料。)
【答案】(1)国际关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
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
(2)主要问题:联合国。
积极作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3)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
(4)事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际关系格局:根据材料一“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并结合所学一战后和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
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并结合所学国际关系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可知,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
【小问2详解】
主要问题:根据材料二“国际联盟未能在1939年制止战争的爆发……盟国的政治家长期以来一直都认识到有必要成立一个(可替代国际联盟的)新的组织”并结合所学国联的相关知识可知,反思的主要问题是制止战争。
新的组织:结合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可知,“新的组织”是指联合国,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联合国建立的影响可知,其积极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小问3详解】
历史潮流:根据材料三“经过多年谈判,这个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一年后取代了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并结合所学知可知,这个国际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联合国的建立,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体现的共同历史潮流是和平与发展。
【小问4详解】
事例: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所举事例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2023—2024学年度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模拟
九年级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24分)
1.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各地区社会如何由简单聚落发展为国家形态的过程。以下有助于研究“国家形态”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安阳殷墟遗址
2. 东汉和帝以来,外戚集团竭力使太后临朝成为常态,拖延皇帝亲政,外戚亲属还担任负责皇宫治安重要官职。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 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B. 豪强地主影响增强
C. 社会矛盾彻底激化 D. 外戚力图操控朝政
3.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4. “在岭南交广地区,孙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梁代在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在桑蚕生产方面,有一年‘八熟’之蚕。”材料叙述的是(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江南市镇的发展
5. 清朝时期,京剧剧本有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商业行为的桥段,生活化商品交换的广告也在演员唱词、念白中有所表现。这表明( )
A. 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 B. 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C. 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D. 经济发展影响艺术创作
6.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繁荣,表明洋务运动( )
A. 完全无力与外国的企业抗衡 B. 达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C. 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
7.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B.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近代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8.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二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三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是指( )
A. 吴起镇会师 B. 重庆谈判 C. 北平和平解放 D. 重庆解放
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有利于推动国与国之间关系良性发展 B. 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 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的商店又开始有商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A. 解决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经济的封锁 B.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承和创新
C. 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衡的关系 D. 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性要求
11. 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荒淫无道,终为霍光所废。近年,在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描绘孔子事迹的漆屏风等大量与文化相关的器物。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的使用需要多方考证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12. “费·霍华德在1613年仅仆役工资一次就支出111磅15先令8便士。……弗利特伍爵士于1606年成为家庭农场的承租人,拥有租期长达两代人的承租地。”材料叙述了( )
A. 封君封臣制建立 B. 庄园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C. 城市工商业繁荣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
13. “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物产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今秘鲁和玻利瓦尔一带,出现了大量的银矿。这些白银被大量运输欧洲,又通过支付东方商品而流入东方。”材料叙述的是( )
A. 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B. “三角贸易”的发展
C.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D. 文艺复兴的传播
14. “1947年3月2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立刻意识到,……这真是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天赐良机。”“美国期待”的本质是( )
A. 建立华盛顿体系 B. 援助西欧 C. 全球扩张 D. 建立两极格局
15. “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觉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
A. 共同对抗美苏 B. 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C. 维护世界和平 D. 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
16.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表中史实与对应的推论表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B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C 罗斯福新政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D 十月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A A B. B C. C D. D
17.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非选择题(36分)
18. 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 “中国”的周边地区……当地的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几个时期:首先,秦始皇创建的秦王朝,乃是统一中国的开始,其统一仍停留在制度上的层次;其次,由秦至汉则是统一的继续,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才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摘编自林剑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何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通过创立哪一政治制度,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 汉朝哪一位皇帝采取哪一措施“将统一推进到社会文化的深层,即价值观的统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文化融合”措施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影响。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材料二 以1949年为节点,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世界通过“北京时间”感受“中国奇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节选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40—1919年中国在技术、制度方面探索的史实,并分析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历史性转变”,写出“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及时间。
(3)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西方国家的“老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分析两条道路对世界产生的不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20.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反思历史以寻求战后维护和平的体制与机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国际联盟未能在1939年制止战争的爆发……盟国的政治家长期以来一直都认识到有必要成立一个(可替代国际联盟的)新的组织。
——摘自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经过多年谈判,这个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一年后取代了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它使贸易和投资日趋规范化、机制化,极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规模从1990年的343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52250亿美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第二版》(下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政治家反思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组织”及其积极作用。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两个“新的国际组织”的做法共同体现的历史潮流。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顺应上述历史潮流的事例。(提示:所举事例中的“面临的问题”须是全球性问题,且不得取材于上述材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