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一)历史试卷(答案)

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这一历程彰显了早期中国( )
距今6000年—5000年 “天极宇宙观”是原始宗教的核心。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
夏商时期 “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天极之神” 演变为“帝”,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
西周时期 “帝”向道德化之“天”转变,“天下政治观" 的人文化。
A. 王权严重依附于神权 B. 以血缘为纽带构建国家
C.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D. 宗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
2. 汉代,高祖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后抚恤战死士兵成为常制;文帝下旨“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这些举措( )
A. 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构建了优抚赈济体系
C. 体现了汉初的农本思想 D. 促进了国家走向强盛
3. “元(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法遂大弊。”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户籍管理的混乱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B. 频繁的对外战争是租庸调破产的根源
C. 为此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以礼治国 D. 该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两税法的颁布
4. 宋代科举考试不仅有进士科,还有制举、词科和武举考试。制举旨在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有治国安邦之策论的人才;词科则是为国家预储写作应用文书的代言之士;武举主要考察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才兼文武之儒将。据此可知,宋代( )
A. 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B. 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
C. 科举考试程序日益完善 D. 选官途径呈现多样化
5.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这表明当时明朝( )
A. 经济受世界贸易的影响 B. 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C. 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 D. 自然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
6. 如图是19世纪50年代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走势图,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列强入侵改变了中国贸易中心 B. 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出现逆差
C. 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D. 政局动荡是波动的主要因素
7. 1864年,清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李鸿章整顿江南田赋,以正赋取代之前权宜采取的粮捐、亩捐等,并要求“认真收纳,年清年款”。此举意在( )
A 防治地方官员贪腐 B. 推动财政体系近代化
C. 筹措洋务运动经费 D. 重建战后的统治秩序
8. 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次战争”指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 B.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C.“首先站起来”的战斗是指平型关大捷 D.美国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评论该战争
9. 1947年7月21日,毛泽东指出:“土地改革要和统一战线相结合”,“现在一般来说‘三三制’仍旧不变,但对它的解释是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这表明毛泽东主张( )
A.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
C. 变革农村封建土地关系 D. 实现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10. 1980年,我国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至1997年,该组织共向我国农业发展提供2.61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遍及12个省、95个贫困县(市)。2018年,我国在该组织设立南南合作专项基金,截至2023年初,基金已投资724万美元,遍及亚非拉30多个国家。这可用以说明我国( )
A.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 深化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发展
C. 注重睦邻间友好关系 D. 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
11. 古罗马法学家特里封宁曾举例说,某人在别人那里寄存了100元,事后因重罪被流放异邦而失去了罗马市民权,但他仍按照契约拥有索回的权利。之后他又否定了这种权利,因为从维护整个法律秩序的本质来看,应该没收寄存的钱。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注重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B. 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C. 强调忠实契约须符合正义 D. 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12. 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 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 B. 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 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 D. 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13. 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
A. 意在缓解财政困难 B. 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C. 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 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14. 马克思说:“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那至少在欧洲是阶级统治的真正赘瘤和不可活着的外衣的君主制已不复存在”。同时他认为,原本是大地主、农奴主以及贵族聚集的灯红酒绿的巴黎不见了,巴黎街道没有警察也没有杀人事件和抢劫盗窃了。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措施 B. 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有效途径
C. 探索国家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15.下面是1995-2005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跨国公司的发展( )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A. 维护了国际贸易秩序稳定 B. 密切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C. 提升了各国经济发展韧劲 D. 强化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产生,并延续至今。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选择,即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商品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农业经营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集中式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较为少见。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的延续往往依靠的是代际传承,这造成传统农业知识体系更新缓慢,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摘编自韩贤克《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材料二 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结合所学,列举元明时期农业“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的代表性著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
——《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
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
材料二 湖北之在今日,固中国之中心点也。 ……天津之条约成,而西方诸大邦又逐逐焉逼处于此。日本于马关约后,亦得染指焉。 ……航路上抵川蜀,下达淞沪,铁路北走豫蓟,南通湘粤……在昔日为长江上游之重镇者,在今日则为世界竞争之聚点也。
——《湖北学生界》第1期,1903年1月29日
材料三 省籍联会斐然纂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
——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5年等
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来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
——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
(1)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3)你认为乡土史志的编写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科学运用于社会具有双面效应:一方面,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学运用于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摘编自周银珍《科学伦理: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符合逻辑)
答案
一、选择题
1—15 DBDBA ADBCB CADCB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或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规模小;知识和技术依靠代际传承(或知识体系更新慢,或相关知识与技术强调归纳与总结)
著作:《农书》;《农政全书》。
(2)背景:全面内战的爆发,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五四指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土地改革运动在各地的实践出现偏差(土地改革不平衡和土地分配不合理)。
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影响: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3)方向: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经验:立足国情,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革不适宜的土地政策;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言之成理即可)
17.(1)空间观念:“世界—国家—乡土(或地方)”或“乡土(或地方)—国家—世界”(或:学生从层进的逻辑角度表述空间的合理变化)。
成因: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层救亡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交通运输的发展进步;近代国人思想观念变迁(如,民族国家观念的进步、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传统天下观的瓦解);
(2)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地方团结、增强爱国意识(或:有利于推动救亡运动发展、民族意识增强)的角度作答;
从部分地区出现地方孤立主义倾向,族群矛盾激化现象的角度作答。
(3)所提原则合理,符合唯物史观,解读正确即可得分。如,与时俱进原则,乡土史志编写要顺应时代,关注国家命运、世界潮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若只答多个原则无解读最多)
18. 【示例一】观点: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阐述:科技革命促进思想解放。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牛顿的物理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弱化了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近代化的初步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兴起。
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人们社会生活巨变,城市化,交通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等;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深远,现代化交通,石油化工,现代通讯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知,世界近代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巨变,促进了人类生活的现代化。
【示例二】观点:科技革命利弊兼存,进步性为主。
阐述:科技革命的进步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了社会进步;科技革命促进经济近代化;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
科技革命也存在一定问题:近代科技革命,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现代化武器产生,如飞机、大炮、坦克,还有化学武器,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社会第一次巨大灾难出现;还因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应用于战争;科技革命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产生,二战后美苏高科技竞争的“星球大战计划”导致了苏联解体。
虽然科技革命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但是积极作用为主,所以科技发展应该兴利除弊。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一)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