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出现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幅漫画《自由的钟声》。该漫画
A.批判中体西用思想
B.揭示出时人对新思想的态度
C.倡导社会改良主张
D.赞扬自由平等在中国的实现
2.中国从帝王专制到共和政治的转变,开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3.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太后首以自强为询。这次“自强”
A.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瓦解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C.废除了上千年的选官制度 D.打击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4.如图是中国清朝某一时期中央官制设置的示意图(部分),这一时期应该是
A.康乾盛世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百日维新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5.下图所示的条款摘自1911年11月3日清政府颁布的大清帝国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部分)。据此可知,这部宪法( )
第二条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 第五条 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 第六条 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 第七条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者公选之 第八条 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 第十一条 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除紧急命令应有特定条件外,以执行法律及法律所委任者为限
A.主张仿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否定了《钦定宪法大纲》
C.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6.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清朝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说明了
A.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动摇 B.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的条件逐渐成熟
7.读如图,这一选票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05年的东京 B.1911年的南京
C.1912年的北京 D.1924年的广州
8.从20世纪初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列为必修课。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政治的发达,必须由科学技术来实现。辛亥革命后,一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更加注重传播科学技术,组织各种科学团体。这一现象
A.体现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 B.有利于推动思想的近代化
C.反映了政府重视科学技术 D.说明人们走科学救国道路
9.近代以来,洋布、洋火、洋油、洋灯、电厂、电灯、电报、电话、电台、电影、话剧、自来水、洋灰、洋楼等各种各样的西洋产品,逐步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这种现象的出现( )
A.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B.直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
C.大大加快了近代中国城乡的发展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出现B处(1919年前后)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全国性抵制洋货运动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11.1919年,甘肃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邓春兰,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出大学解除女禁、男女同校的第一声。1920年2月,邓春兰的建议得以实现,北京大学首次招收了包括邓春兰在内的9名女大学生。这表明当时( )
A.自由主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B.男女平等的主张得以实现
C.进步思想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D.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12.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13.对如图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出口净值大幅度上升
C.一战期间中国仍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D.民族资本家自强不息推动中国贸易逐渐均衡
14.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称:“(农历辛亥年)在共和名义下发生的争夺权力的事件,只要夺得权力的人仍旧表示拥护共和,哪怕他有残杀革命分子的血债,也没有人去追究他。”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组织尚未建立 B.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妥协策略行之有效
15.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设想“维新五十年庆典”中的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反映出当时( )
A.知识分子的视野开阔 B.西学东渐的深入发展
C.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 D.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
16.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17.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交通断绝”。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
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
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
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下图为张謇大事年表(节选),最能直接证明
1895年列名发起上海强学会,在通州筹办大生纱厂。1906年创建吴淞商船学校,任江苏省铁路公司协理,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1913年出任民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辞去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职,回乡致力地方建设。1919年创办通遂火柴厂,任运河督办,创建更俗剧场、伶工学社。
A.近代中国工业体系不健全 B.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工商业 D.资产阶级实践实业救国理念
19.20世纪前期,中国有许多自然科学期刊问世。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B.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C.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 D.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20.有学者认为:1911年10月10日的起义是仓促发起的,新军军官的秘密被泄露,不到3000人的士兵只得奋起自救,一个本省的旅长被迫统率临时政权;在革命者、立宪派及部分官僚的推动下,华南、华中各省以及东北的几个省,在六个星期内相继宣布脱离满清,实行独立。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因素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仅对南方诸省有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发表“辛亥革命之意义”,他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把现代化运动导向了社会经济领域。洋务派认识到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维护民族独立,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也是洋务派转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用企业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几种形式出现,采用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中国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王继平《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1)材料一中的“周朝革命”是指西周建立的政治制度,请举出西周时期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两例即可)
(2)材料一中提到的第二回革命是指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在中央与地方各推行了什么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明输入中国的裁略语。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刺激,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历史产生兴趣。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早期有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莫维廉的《大英国志》,这些译著也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历史的研究,如魏源的《海国图志》、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但历史学本身的转变,则要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受到西方民族主义史学影响,主张为国家国民社会而非朝廷的新史学。西方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史学,也在此时传入,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影响到史学界。到了民国初期,这些史学思潮逐渐落实于史学界,史学家们开始用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方式撰写中国史,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
中国传统史观是一元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是静态的,是以古代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历史知识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统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于中国。而进化观念的传入,根本上改变历史时间的观念,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视古代为最理想的社会,逐渐接受文明逐渐进步的想法。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材料三,归纳在西学影响下,中国近代史学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1912年至1928年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叙述的。这16年的历史,理所当然地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既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就会有它独具的特点,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它既为未来开辟道路、提供条件,也为未来设置局限。因此这段历史和任何一段历史一样,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总结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上述材料,以1912—1928年独具的历史特点为例,选取一个视角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C
6.D
7.B
8.C
9.A
10.C
11.C
12.B
13.C
14.B
15.C
16.C
17.A
18.D
19.C
20.B
21.(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任选其二)。
(2)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风尚近代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4)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2.变化:①翻译西方历史学著作;②撰写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著作;③出现“为国家国民的新史学”;④实证主义史学传入;⑤马克思主义传入影响到史学研究;⑥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⑦由传统的中国“一元”史观向世界的“多元”史观转变;⑧由静态史观向动态史观转变。
23.观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上升时期。
评述:近代化的内涵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和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具体而言:这一时期,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军事工业快速发展。政治上,民国宪政体制形式上依然存在,并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专业型、技术化的外交团体出现,不平等外交也向修约外交转变。思想文化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得到新的发展。社会生活上,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简化礼仪,改变称呼等,体现了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救亡图存、思想启蒙与近代化的历史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但是此时的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因素等也在不断增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综合测试(答案)--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