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二学期高二6月学业能力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78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9分)两部分,共100分。学习习惯8分(含3分卷面分)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学法)
内容 选必二 选必三 课文教学模仿试题 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 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题
分数 24 73 10 10 20
第Ⅰ卷基础题(共78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2.下图展现了不同时空的民居。它们的共性是( )
①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②都能反映当地文化习俗
③都是混凝土的砖木结构④都发展到地上建筑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安徽宏村的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称。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这种民居的设计( )
A.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D.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
4.如表是近代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城市 人口 市政建设与管理 城市功能
上海 1880年仅城区已达百万 19世纪中后期,公共场所、设施(如公园、图书馆、路灯、排水工程、电报电话局等)和道路管理日益完备。 由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大规模工业制造和金融贸易综合型城市。
天津 1925年,城市人口突破100万 街道宽平,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此外,现代邮政、电车和电灯公司以及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 由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连接华北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A.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表明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
C.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
5.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
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威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6.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70、80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 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
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 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
7.在预防“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多地发布了“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早在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就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路、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的诊疗方法( )
A.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 B.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C.说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较为严密 D.证明中华医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8.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中国东北爆发新型鼠疫,数万人死亡,国际专家们束手无策,年轻的中国医生武连德突破重重困难,化解了危机。1911年4月清政府主办了“万国鼠疫大会”,12国34位专家参会,武连德任会议主席。武连德的做法( )
A.说明中国防疫技术领先世界 B.表明清政府收回了东北主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彰显了科学救国的精神
9.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二者的共同点是()
A. 崇尚天人合一 B. 提倡个性自由C. 主张格物致知D. 强调社会责任
10.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 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
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①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③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④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1.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就中的天文历算有较大发展。以上内容可说明,明清时期()
天文历算著作 主要内容
明代徐光启《崇祯历书》 运用西方数学知识和天文仪器,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清代王锡阐《晓庵新法》《五行星度解》 贯通中西历法,于日月食及行星测定多有创获
清代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 全面的历学史,论述并及于回历、西历
A.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传统历法的发展 B. 形成近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
C. 天文学发展彻底动摇了君权神授思想 D. 制定了领先世界的《授时历》
12. 古埃及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测地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几何学,还把他们的天文知识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用于建造他们的神庙,使一年里某几天的阳光能以特定方式照射到庙宇里。这说明古埃及人的数学成就()
A. 集中于算术和几何两个方面 B. 受到农业和神学的双重影响
C. 主要服务于法老的专制统治 D. 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3.在“希腊化时代”,中东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了巴比伦、波斯和希腊文化等文明。同时,以西亚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向希腊的输出也空前加强,例如中东的天文学、占星术和宗教。这体现了“希腊化时代”( )
A.文化交往呈现出双向性 B.文明冲突碰撞十分激烈
C.东西方文明交融最明显 D.希腊是文明交流的中心
14. 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 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 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 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1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A. 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 发明了“浮动园地”
C.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 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16. 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A. 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B.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 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D.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17.下面文本框内容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短文写作提纲。其主题应该是( )
(1)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的优势陆续进驻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2)阿拉伯人扩张中继承和融合了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地区的文化遗产创作了《天方夜谭》。
(3)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将中原文化带到被征服的地区,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4)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回国后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A.亚非拉文明交流与融合 B.人口迁移和文化交融
C.战争与文化交锋 D.贸易与文化交流
18.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19. 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 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 B. 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C. 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 D. 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
20. 1914年,印度齐心协力地支持英国参战,王公们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同时,至少有90万印度人在英国军队中当战斗员,还有30万印度人当劳工。海外服役的士兵带着新思想和新观念回到故土。“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表现在(  )
A.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印度教思想传播
C. 佛教思想传播 D. 传播儒家思想的精华
21.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A.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 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 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 D. 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22. 1941年8月英、美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指出“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5年2月美、英、苏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提出“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据此可知()
A. 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成为殖民地人民斗争的武器
B. 反法西斯国家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D. 美国与苏联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3.19世纪末,博物馆在西方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博物馆对全社会而言还是个陌生名词,由少数精英推动的建设博物馆进而实施公共教育以开启民智的事业阻力重重,“古物公有公藏”等政策建议遭遇广泛非议。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博物馆建设缺乏政府支持 B.文物收藏事业萧条
C.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薄弱 D.对外交流渠道堵塞
24.2024年2月2日至4月14日,辽宁省博物馆为观众奉上《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用精美的龙文物来阐释龙文化的内涵。也希望通过此展览能激发观众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播龙文化,传承龙精神。这说明博物馆( )
A.全方位向公众普及自然领域知识 B.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C.承载着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功能 D.成为进行国民教育最有效的场所
25.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让许多古城镇、古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顷刻之间从人们面前消失,并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做到()
A. 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 B. 阻止工业化和城市化
C. 增加人工环境的建设 D. 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并改错,对的打钩,错的改正
26.村落最早出现在尼罗河流域____。
27.王阳明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___。
28.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匈奴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___。
29.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___。
30.一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___。
三、材料解析题: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31.中外文化的交流(18分)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8分)
第Ⅱ卷提高题(共19分)
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
32.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简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5分)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6分)
材料三埃及学是由拿破仑军事远征和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催生的产物。1798年,为了打击英国在北非和西亚的势力,并以此来威胁英国与印度之间的连线,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远征军中的百余位学者和专家以科学的眼光对埃及文化展开研究。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标志着科学埃及学的诞生。此后,伴随着铁路和蒸汽船的普及,游历埃及的欧美学者不断增多,埃及学在英、法、普鲁士等国收集文物、争夺考古发掘特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1922年埃及的独立,尤其是图坦卡蒙陵寝的发现,民族主义者要求在埃及学领域实现非殖民地化和本土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学的本土化发展。然而,西方学者语境下的埃及学以及现代埃及人与古代埃及人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文化断裂带。现今,尽管本土埃及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落后于欧美国家。
——据金寿福《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和竞争中的埃及和埃及学》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9世纪埃及学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因素并回答埃及独立以后埃及学发展的状况。(8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DC6-10 BADDD11-15 ABABC16-20 DCBCA
21-25 ABCCA
二、判断题
26 ( × )尼罗河流域改为两河流域
27.( × )王阳明改为朱熹
28.( × )匈奴人改为大月氏人
29.(√ )
30.( √ )
三、材料题
31、(1)表现:开明君主制;重农;儒家思想;科举制。
原因: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需要(法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封建专制统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儒家伦理道德蕴含的理性精神,符合启蒙思想家的精神追求。(6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4分)
(3)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
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服装制造业的专业化发展。(8分)
32、(1)特点:范围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2分)
条件: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促进。(3分)
(2)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如把技术工匠带往蒙古;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注重中西方全方位交流,如欧洲传教士来蒙古,中国人去欧洲,中西绘画交流,佛教、天主教传播等。(6分)
(3)历史因素:拿破仑战争;工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火车、轮船的出现);世界市场的拓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西方列强对埃及的殖民争夺(或殖民扩张的影响)。(4分)
状况:非殖民化与本土化(受民族主义的影响);仍受到西方史学语境的制约;与现代埃及文化存在断裂;研究仍落后于欧美国家。(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6月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