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 )
A.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
B.扩大了维新派阶级基础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2024河北摸底]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以“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 )
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
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
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
3.[2023江苏常州期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明,指出要“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
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4.[情境创新/2023河北省级联测]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5.[2023辽宁鞍山一模]19世纪80年代,经元善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招股,他说:“溯招商、开平股份,皆唐(唐廷枢)、徐(徐润)诸公因友及友,辗转邀集。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入者,从此次开始。”结果收效显著,募集资金远超原定的40万两。据此可知( )
A.民用工业以“求富”为主要目标
B.洋务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
6.[2024山东联考]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结合成为近代绘画新潮流
B.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C.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
7.[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勾画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8.[2023山东检测]下面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9.[2024南京六校联合调研]1862年初,李鸿章统率淮军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嫱之入匈奴”,并极力避免淮军与“外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B.反映了崇洋媚外的士人心理
C.体现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D.说明清政府已放弃闭关锁国
10.[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下面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
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事转变为民用
D.民用企业应军事企业需要而生
11.[2024湖南调研]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方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12.[天星原创]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 )
A.西学成为社会主流
B.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D.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
二、综合题
13.[2024安徽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驱使,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 )
A.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
B.扩大了维新派阶级基础
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 材料“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反映的是公车上书后,返回各省的举人开始关心时局,民族意识觉醒,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项排除。
2.[2024河北摸底]19世纪末,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演变为“三世六别说”,认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民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以“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这些主张旨在( )
A.推翻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B.实现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有机结合
C.通过制度之变实现救亡图存
D.扩大“中体西用”观念的社会基础
解析 结合材料“君权”“民权”“君主立宪”可知,梁启超是维新派人士,主张君主立宪制,梁启超的主张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C项;梁启超通过重新阐释传统思想来解释君主立宪的必然性,其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有所借鉴,而非要将其推翻,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民主共和制要废除君主,两者在对待君主问题上存在根本差异,不可能实现有机结合,排除B项;梁启超的思想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中体西用”思想,排除D项。
3.[2023江苏常州期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明,指出要“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
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慈禧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行动采取两面手法,在配合义和团进攻的同时,还在暗地里向列强示好,这说明慈禧将义和团当成巩固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
4.[情境创新/2023河北省级联测]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863年之前,虽然西方国家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的权益,但是他们游历的首选之地在北方,到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从侧面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故选B项。“东南互保”发生在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宗藩关系,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已经伸向东南沿海,排除D项。
5.[2023辽宁鞍山一模]19世纪80年代,经元善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招股,他说:“溯招商、开平股份,皆唐(唐廷枢)、徐(徐润)诸公因友及友,辗转邀集。今之登报招徕,自愿送入者,从此次开始。”结果收效显著,募集资金远超原定的40万两。据此可知( )
A.民用工业以“求富”为主要目标
B.洋务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企业融资手段呈现近代化特征
解析 材料反映了经元善在上海机器织布局招股时,一改以前靠亲朋好友相互联系推荐入股的方式,而是登报公示,广泛召集社会有意愿的人士入股,这反映出企业募集资金的方式呈现近代化特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民用工业创办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企业之间的竞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抵制洋货运动,排除C项。
6.[2024山东联考]下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结合成为近代绘画新潮流
B.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C.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
解析 画报中的气球图和文字中的“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相关作用描述,有利于增强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知,从而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故选D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近代绘画的潮流,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在介绍西式气球,无法得出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画报”不属于一手史料,“如实描述”说法还需进一步考量,排除C项。
7.[2024海南模拟]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勾画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了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包括交通、科技、税收等多个方面,这是其学习西方而提出的近代社会治理方略,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学习西方,而非“反帝”,排除A项;《资政新篇》未能实施,B项表述夸大了其影响,排除;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但不是“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排除D项。
8.[2023山东检测]下面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
在鸦片战争中并没有出现私家军队,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开展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没有出现私家军队,故C项错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并未出现“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的相关史事,故D项错误。
9.[2024南京六校联合调研]1862年初,李鸿章统率淮军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嫱之入匈奴”,并极力避免淮军与“外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B.反映了崇洋媚外的士人心理
C.体现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D.说明清政府已放弃闭关锁国
解析 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练兵制器的先进,为后来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练兵制器的先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并非崇洋媚外的心理,故B项排除;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练兵制器的先进,不是受传统观念束缚的表现,故C项排除;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说明清政府已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故D项排除。
10.[2023山东日照校际联考]下面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B.追求利润渐成洋务运动的宗旨
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军事转变为民用
D.民用企业应军事企业需要而生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了一批军事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为了辅助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后期又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民用企业应军事企业需要而生,D项正确。
11.[2024湖南调研]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方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由于招考范围扩大、考试内容更加迎合潮流,同文馆“投考者颇不乏人”,是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A项正确;B项的“满足了”表述绝对,排除;同文馆教习外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中外思想文化交流,C项排除;满汉间交融材料没有体现,D项排除。
12.[天星原创]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 )
A.西学成为社会主流
B.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D.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西学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但西学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A项排除;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后,B项排除;材料所述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联系,C项排除。
二、综合题
13.[2024安徽联考,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认为清王朝要消除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在对外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仅仅“悉夷情”是不够的,“悉夷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在《海国图志》的自序中,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写书的观点和目标,就是向西方学习,使中华大地不再受到列强的侵扰。
——胡博《魏源〈海国图志〉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
材料二 随着五口通商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通过洋务运动的催化,中国初步诞生了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们推崇西方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对发展本国工商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西方列强经济、武力的刺激下,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维新派摒弃传统弃商、蔑商思想,重视提高商人地位,其思想的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由此,受利益驱使,从事工商业人数剧增,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材料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可知,魏源的救国思想是“科学救国”思想,其成因可从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等角度分析。由材料二“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可知,维新派主张“实业救国”思想,其成因可从洋务运动的破产、列强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以从“商战”的内容、倡导者和思想来源分析。具体来说,从内容上看,“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从倡导者看,由材料二“吸引了更多的地主、官僚投入兴办近代民族工商业”“一批具有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知识分子”“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可知,“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是倡导主体。从思想来源上看,由材料二“洋务派首次提出‘商战’一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由材料二“早期维新派宣扬‘实业救国’论,强调振兴商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
答案 (1)原因 “科学救国”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思想;洋务运动掀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的浪潮。(4分,任答2点即可)“实业救国”思想: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科学救国”思想面临困境;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掀起资本输出浪潮,提高了实业的影响力。(4分,任答2点即可)
(2)说明:“商战”思想以“商”为名,实质上主张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方位变革。“商战”倡导者既包含洋务派也包含维新派,商人并非是倡导主体。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国际交往,因而体现了洋务派思想;要振兴商务,势必要学习西方近代教育,完善立法,改良政治,因而体现了维新派思想。(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专项训练 (含解析)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