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一(答案)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模拟试题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李华同学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时间轴,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A.分封制 B.军功授爵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一方面是因为前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打下深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唐玄宗前期的励精图治。以上内容可以归纳的主题是
A.“贞观之治”的影响 B.“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C.唐玄宗的用人之术 D.“开元盛世”的经济表现
3.“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重要准则,有利于协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和而不同”民族关系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文成公主入藏
4.某学者在《中国古代史》中这样描述:“贞观十九年,他由天竺回到长安,带回梵文佛经657部,此后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20年中译出佛经75部1335卷。贞观二十年,《大唐西域记》12卷编成,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的宝贵资料。”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史实是
A.班超经营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取经 D.《西游记》成书
5.“……但是随着国泰民安日久,玄宗开始自我陶醉于暂时的升平景象,开始贪图安逸,对许多隐患开始视而不见,反而怠于政事。在一班奸相的包围下,终于堕落成荒唐误国的昏君,最后死于孤寂。”唐玄宗的“隐患”最终导致了
A.黄巢起义 B.宦官专政 C.安史之乱 D.唐朝灭亡
6.宋太祖在划分禁军和厢军、三衙统兵基础上设军中等级之法,“峻其等级相犯之刑,谓之等级,以绝其犯上之心”“二百年军中不变乱,盖出于此”。这表明宋代
A.主张严刑峻法治国理念 B.极力提升武将社会地位
C.削弱地方割据经济基础 D.多措并举加强军事管理
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③“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一
④“送礼”的原因是宋朝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是关于辽宋夏金时期各国的关系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民族政权并立 B.地方军阀割据 C.战乱长期不断 D.南北政权对峙
9.由下面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宋代农具 犁 耧 耙 锄 镰
主要用途 翻土 播种 翻地 松土、除草 割庄稼或草
A.农牧产品商业化 B.外来物种丰富 C.耕作方式多样化 D.耕地面积扩大
10.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A.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名 B.推动蒙古崛起 C.巩固江南地区统治秩序 D.张扬先辈精神
11.“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促进了民族团结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12.汴京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都市中存在繁荣的“草市”  D.商人地位比一般平民优越
13.下图为宋代海外贸易图。由图可知宋代
A.海外贸易范围较广 B.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C.江南经济领先全国 D.政府倚重海外贸易
14.下图是合浦廉州孔庙,创建于宋,一直为廉州府学,曾是广东(合浦曾属广东省管辖)四大孔庙之一。明清两朝的廉州府学培养进士共15名,举人77名,武举34名。这说明明合浦廉州孔庙旧影
A.合浦曾经是孔子的“第二故乡” B.明清时期合浦的读书氛围浓厚
C.明清时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D.明清时期合浦是中国文化中心
15.“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军歌反映了
A.汉军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16.“总括农家诸书,裒(聚)为一集。凡农本三卷,皆经史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材料介绍的是
A.《资治通鉴》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7.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是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吴三桂降清,皇太极指挥清军入关
18.“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渥巴锡
19.据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福建龙溪县商人在锦州“装买豆子、瓜子”回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闽船“装载纸货”赴关东。嘉庆十三年(1808年)江南商人“自上海县载篁竹”到胶州发卖。嘉庆十八年(1813年)福建商船从锦州载黄豆、白米、鹿肉饼等回籍。由此可见,清代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地域商帮开始出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20.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 主要措施
秦朝 推行三公九卿,实行郡县制
西汉 颁布“推恩令”
宋朝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置“三司”
清朝 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A.推动民族交融 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加强监察制度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
——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
(1)根据材料一,简述物候知识的价值。(4分)
材料二
唐鎏金银香囊及其内部构造 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及其构造示意图
注: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 注: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
——摘编自爱德华·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出的古代手工业品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22.(8分)时间轴是展现历史进程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
(2)阅读材料,任意提取两个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23.(10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后,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合同为一家”,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其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朝“怀柔”民族政策的具体史实并指出元朝对台湾的“直接的管理”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治理边疆的特点。(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4分)
24.(14分)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带动了社会上有关中华典籍传承与解读的热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读经典——学习先哲智慧】
材料一
(1)材料一是先秦经典中的名言,你从中可以学习到哪些智慧?(4分)
【读诗词——再现社会背景】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诗的特点,并指出唐诗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4分)
【读名著——汲取文学精华】
材料三 下图是某同学读名著时制作的成果展示卡:
《 ① 》阅读成果展示
内容简介: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 衰变化。 历史价值: ② 文学价值: ③ 人物关系图
(3)请你将材料三卡片中的①②③补充完整。(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C D A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B D C B B D 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8分)
(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示例: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2分)
22.(8分)
(1)特点:由积极开放到封闭保守。(2分)
(2)示例:
观点: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2分)
论述: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结论:综上所述,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4分)
【评分标准】
水平等级 提炼的观点(2分) 材料运用与论述(4分)
4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至少两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2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1 没有凝练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23.(10分)
(1)史实:册封南诏、回纥、靺鞨,文成公主入藏;(2分,答出两例即可)措施: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1分)
(2)特点:统治者高度重视;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设置行政机构管辖;采取怀柔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3分,答出三点即可)
(3)共同影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4.(14分)
(1)智慧:学习时要学思结合;要把复习旧知与探求新知相结合;要辩证看待问题(或: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事情要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名家辈出。(2分,答出两点即可)作用:唐诗留存了大量的史料,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唐诗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心声;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2分,答出一点即可)
(3)①红楼梦。②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言精练而生动;情节复杂;文笔优美。(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一(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