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十单元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现代的世界第38讲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答案)

探究点一 冷战对峙——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01史料实证——美苏争锋,两极格局演变
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史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摘编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
史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编自[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
试答: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一股股新的力量”分别指代什么。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两极格局的形成
(2)国际关系特点
①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②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④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⑤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02分析说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 当今国际政治力量制衡图示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史料导读】 史料以图示的形式体现了当今国际政治力量制衡的情况。国际主要力量处于角力状态,多极化趋势处于形成过程中。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探究】
结合史料,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这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史论拓展】 多极化发展趋势下的基本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亚非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股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03探究论证——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影响
史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国际局势不断发生重大变化。以中国为首的第三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日本和西欧迅速崛起……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格局,并推动着世界日益向多极化发展。特别是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对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放弃了同美国对抗的政策……导致苏美以至整个东西方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更深更广的缓和。——摘编自姚华《两德统一的原因》
史料二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摘编自[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史料导读】 史料一主要说明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美苏关系的缓和。史料二反映两极格局瓦解;力量均势被打破,核战的风险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世界发展出现新变化新特点。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分析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试答:                                    
                                    
【史论深化】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2)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特点
特点 阐释
和平过渡 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产生的
竞争过渡 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多个政治力量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长期过渡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探究点二 秩序重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01史料实证——布雷顿森林体系
史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董国辉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其建立与瓦解说明了什么?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影响
(1)原因
(2)主要特点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
②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
积极影响 ①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
消极影响 ①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②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02分析说明——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史料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简称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史料导读】 史料反映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降低关税,减少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的协定书,是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的最有力的原始史料证明,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和原则。新贸易体系的建立刺激了有效需求,扩大服务贸易,推动了经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探究】
结合当时经济状况,分析史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原则?为什么说对美国最有利?
试答:                                    
                                    
【史论拓展】 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强国主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
(2)两大内容:1944年,建立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初步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3)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4)实力为尊:各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投票权,由各国认缴资金的多少确定。
(5)两方面影响
①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03探究论证——国际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
史料 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急需金融援助的发展中国家。但要从IMF和WB获得紧急贷款或其他信贷就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贷款”。所谓改革,即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放开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货币崛起》
【史料导读】 史料论述了发展中国家急需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贷款,但是不得不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二战后建立国际金融体系,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究】
有学者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别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试答:                                    
                                    
【史论深化】 金融网络贸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各国经济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球化日趋强化,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国际分工降低了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了产品价格,使优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普及。
(3)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可以享受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服务超越了国家界限。
(4)影响文化和价值观,国际文化、教育、宗教等产品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和交融,出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5)网络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易不再受地域限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
探究点一
1.[提示] (1)坚持辩证的观点。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
[提示] (2)新格局:多极化趋势。
新的力量: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崛起。
2.[提示] 特点:单极化势力与多极化势力角逐,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实质: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与制衡。
3.[提示] 原因: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日本和西欧的崛起、美苏的衰落;戈尔巴乔夫放任西方的“和平演变”。
影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探究点二
1.[提示]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霸主地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说明: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2.[提示] 原则:非歧视、宽松、自由、平等。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自由贸易的环境有利于美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倾销,关贸总协定实质上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3.[提示]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①对美国,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固定汇率制使美元不断贬值,黄金大量外流,出现贸易逆差,不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②对日本和西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推动下,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因为用美元结算的方式使它们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美国。
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下,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但由于受到诸多贷款条件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参与国都产生了双重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十单元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__现代的世界第38讲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