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点一 事防曲制——宋代的国家治理制度和改革变法
01史料实证——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二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州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的积极影响。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了地方叛乱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02分析论证——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史料 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宋朝的科举考试开设了“明法科”,法律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宋朝扩大了御史的弹奏权和行政监督权,“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地方建立监司、通判监察体系……制定《监司互监法》。皇帝亲自掌握御史的任免权,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还颁发了《名例敕》《职制令》……对监察官的职权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摘编自杨世鑫《法制前提下的宋代公务员管理》
【史料导读】 史料中的三处省略号将其分成四个方面来阐释两宋对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管理的措施及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宋代官员管理的特征。
试答:
【史论拓展】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1)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2)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3)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
(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03开放探究——王安石的军事改革
史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了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史料导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的军事改革,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军队,二是压缩编制。史料的中心是王安石实行的将兵法。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探究】
根据史料,对王安石所实行的将兵法予以解释。
试答:
【史论深化】 挽救危机的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3)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4)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5)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探究点二 “海内一家”——辽夏金元的制度传承与民族交融
01史料实证——辽金的政治制度和民族交融
史料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境内既有“渔猎以食物,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奚人、畏兀儿人等其他游牧民族,又有“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旧渤海国人,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辽朝实行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南、北面官制”。该制度在统治机构的设置上体现为“官分南、北”,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掌管“宫帐、部族、属国”等范围内的政务。统治汉人和旧渤海国人的,杂用汉人和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凡属于“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都由他们负责。于是,辽朝“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探究】
(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南、北面官制的主要特点。
试答: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北面官制的历史意义。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相同点
(1)兴起背景: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原因:都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政权在地域上基本上兼有一定汉族地区,并因此逐渐汉化。
(4)政治制度: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与宋朝的关系:都与宋朝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02分析论证——元朝的行省制度
史料 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尽管这样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赋税征收和经济联系,但是当中央政府式微时地方容易割据称雄对抗中央……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
——摘编自李俊刚、韩冰《元代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史料导读】 史料中的省略号前是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划分原则,省略号后是元朝行省设立的目的,并对比了行政区划的变革;行省制度克服了先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弊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探究】
依据史料指出,元代划分行政区的基本依据和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的设置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试答:
【史论拓展】 元朝的历史地位
(1)大一统王朝: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继承了许多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制度,同时也注入了一些新鲜因素。
(2)疆域广,民族多,国祚短:元朝时期,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了汉族群体,中华民族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
(3)帝国版图特色:从蒙元帝国版图的发展和延伸来看,它不仅把欧亚大陆的主要文明地区囊括在内,而且首次使东西方世界由相对隔离走向彼此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空前畅通和日趋密切。在这个意义上,逐步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前全球化秩序”。
(4)兼容务实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
①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②务实的精神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5)对后世影响深远:为确定中国广袤的疆域进一步打下了基础,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推行的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3开放探究——从辽宋战争看分裂之下的统一趋势
史料 北宋大部分时间对辽采取了进攻性战略,尽管“澶渊之盟”签订后实现了百年和平,但宋人并未丧失恢复旧疆的理想。从北宋建国到986年的岐沟关之战失利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宋朝的战略取向为进攻性策略,以统一燕云并恢复汉唐旧疆为战略理想,……庆历年间辽索要关南十县、熙宁年间辽要求在河东与宋重新划界。总之,辽已经具有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的条件、意愿与能力。因此,辽与北宋的战争仍是统一战争的继续。
——摘编自孟维瞻《中国古代分裂格局中的“统一性规范”——以宋、明两朝历史为例》
【史料导读】 史料以辽宋战争的具体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辽与北宋的战争仍是统一战争的继续”的观点,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和是主流,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并立局面。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与北宋的战争仍是统一战争的继续”的理由。
试答:
【史论深化】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的中国民族一体化进程
(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大规模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民族政权开始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统治制度。
(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探究点一
1.[提示] (1)地位和关系:知州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州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州,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提示] (2)特点:崇文抑武。影响: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2.[提示] 特征:以立法形式加强管理;科考增设法律考试;重视对官员的考核;监察体系完备;官员任选看重资历;以敕令形式加强监管;维护封建专制体制。
3.[提示] 王安石实行将兵法之前,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较弱。将兵法的实行,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了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探究点二
1.[提示] (1)特点:少数民族与汉族分治;官分南北,因俗而治。
[提示](2)历史意义:开创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民族管理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具有借鉴作用,巩固了辽朝疆域,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国内的安定;缓和了民族矛盾,有益于增进契丹族、汉族等民族间的交融;传承了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辽朝的封建化进程。
2.[提示] 基本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目的:制约地方政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元朝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3.[提示] 理由:为了在战争中居于优势,辽朝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战争促使和平条约得以签订,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为了师出有名,宋辽各自加快了“正统”身份的建构;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创新版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__辽宋夏金元时期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