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8月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选项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
1.下表为人类早期文字的创制情况(部分)。
名称 产生时间 产生地区 书写材料
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 两河流域 削尖的芦苇秆、骨棒作笔,写在泥板上
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 尼罗河流域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印度文字 约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刻写在石头或陶土上
甲骨文 约公元前1600年 黄河流域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据此可知,影响早期文字创制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方式进步
B.区域文明交流
C.地理环境变迁
D.发展模式差异
2.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2-前486),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各行省都保留着自己的特性、风俗和法律,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这种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地区交流
B.体现了文化宽容
D.增强了政治认同
3.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城市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其自治权利,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特许状承认市民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市民的封建赋税。特许状有利于
A.推动民主政体建立
C.提升民族国家意识
B.促进社会治理转型
D.完善封建法律体系
4.全球航路开辟后玉米传入欧洲,18世纪后逐渐成为肉、奶食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饲料资源,以及商品生产转化的中间消耗物,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这一现象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提高农产品商品化
C.改变传统耕作制度
B.促进人口快速增长
D.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5.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自然科学借以宜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这一论断可以说明近代科学
A.深受宗教改革影响
C.揭示宇宙运行规律
B.冲击教会思想禁锢
D.彰显自由平等精神
6.卢梭提倡绝对个性自由,大力宣扬人的天性、情感、兴趣和意志;强调个性体验,凭借知觉、情感与欲望,要求个人想象力的自由飞翔。这一主张
A.否定理性的社会价值
C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
B.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D.丰富启蒙运动内涵
7.综合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英国某一领地的大事年表
1764年 《糖税法》对进口糖苛以较高的税;《货币条例》禁止殖民地发行货货币
1765年 “自由之子”在纽约成立,此后在许多城镇成立
1767年 《汤森税法》对茶、纸等商品征税;南卡罗来纳建立“自订约章者”组织
1773年 《茶税法》给东印度公司直接向殖民地卖茶的权力;波士顿发生倾茶事件
A.制订法律制度改善地方治理
C.维护地方自治保障臣民权益
B.限制当地发展激起民众反抗
D.鼓励民间结社成立公民团体
8.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如表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朝代 政治制度
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国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
9.比宋初年开始,地方行政实行“分离制”,一个高层政区有多个行政组织、一个组织有多个级长官并立且分权。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一调整
A.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弱化趋向
C.意味着权力中心的逐渐下移
B.确立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0.高尔吉亚指出,演说术就是一种用以在法庭、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中说服陪审员和其他听众的能力,演说家可以运用这种能力实现个人利益:柏拉图认为,政治演说者会像“诗人”一样取悦雅典公民,以谋取私人利益。这反映出雅典
A.公民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完美
B.极端利己之风盛行
D.精英政治色彩浓厚
11.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选侯之特权、司法权、荣誉和领地不得受任何程度的侵犯,冒犯选侯者以叛逆罪论处。这表明神圣罗马帝国
A.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C.王权强化困难重重
B.国内封建势力减弱
D.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12.袁世凯上台后反对政党内阁,主张组建“人才内阁”,并说:“吾国今日政党方在萌芽,纯粹政党内阁尚难完全成立。若再越数年,民国基础巩固,政党亦皆发达,人才辈出,届时余已退老山林,听诸君组织政党内阁可也。”由此可见,当时袁世凯
A.谋求巩固自身权力
C.正确认识民国国情
B.尽量避免内阁党争
D.关注民国长远发展
13.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的是
A.蒋介石复辟野心
C.党派纷争的现状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D.南京国民政府濒临崩溃
14.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鸣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
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
15.“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下表为新政举措及结果。根据表可知新政
新政举措 新政中的新群体 武昌起义后独立都督的身份
废除科举、鼓励地方兴办新学堂、鼓励民间留学;预备立宪,中央设立资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各省编练新军;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 学堂学生、留学生;立宪派(地方绅士、新兴资产阶级);新军。 新军将领13个、巡抚2个、布政使1个、提督1个、参议1个、咨议局议长3个。
A.重塑了政府的中央集权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政治权力继续下移
D.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16.开元二十五年(737),唐代科举考试增加了新的考试方法-口试,即“口义”。由主考官当众进行问义(考生自己对经书的理解),应考人对其作出相应的口述,结束后立即宣布考试成绩。这一创新
A.旨在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
C.提高了官员时务应对能力
B.注重对考生素质全面考查
D.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
17.明史中搜集到姓名、事迹相对清楚的延杖受刑官员157人,占比最高的是专司批评弹劾的科道官(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占43%;占比名列第三的是同样以言责自负的翰林院官员,占10%。这反映了
A.监察制度完善吏治清明
C.君臣离心潜藏统治危机
B.政务运作坚持顺承君命
D.八股取士官员能力降低
18.文艺复兴以来,英国牛津大学奉行旨在培养教俗精英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后
期,牛津大学推行改革,其中历史学科在渗透专业化的过稷中兼具了培养教俗精英和专业学者的功能。自1901年起,史学成为牛津第一大学科。这
A.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
C.得益于人文主义兴起
B.顺应了文官制度改革
D.构建了现代史学体系
19.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政党利益在文官任命中占据了首要地位。1830一1834年,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詹姆士·格雷厄姆曾在本部门内打破政党界限,按能力任命文官,结果遭到本党成员的攻击,同时受到财政部负责文官任命事务的秘书的谴责。这表明
A.政党制度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C.政党分肥制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
B.议会改革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
D.政治弊端凸显文官改革的必要性
20.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写道:“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该大臣意在
A.表达支持康有为变法的立场
C.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
B.建议留学生重归学堂深造
D.奏请清政府变革选官制度
21.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坚决贯彻执行“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的通知》,规定:“人民公社的干部要有1/3左右的时间”“大队的干部要有1/2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大队以下的干部应“和社员一样”经常参加劳动。这一规定
A.落实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
C.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B.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标志崇尚劳动的价值观确立
22.“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23.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
C.保甲制形同虚设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2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中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完全废止于公元1世纪左右。目前发现最早的
阿卡德语铭文,属于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700一前2400年)。约公元前2300年,阿卡德王萨尔贡征服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各城邦,并开始用楔文符号书写阿卡德语。此后,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同样成为两河流域地区的通用语言和文字。到巴比伦第一王朝时(公元前18世纪),由于美索不达米亚涌进了大批说塞姆语的阿摩利部落,阿卡德语言和文字完全取代苏美尔语成为两河流域的通用语文。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阿卡德文字成为近东各国书信往来中的通用的外交语言文字。埃及法老和亚洲各国王们往来通信都是用阿卡德文字写成的,埃及王廷一定有懂阿卡德语的翻译。
——摘编自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材料二 公元前3千纪,苏美尔地区的交流仅限于城邦之间,至多扩展到伊朗高原,苏美尔语成为相关地区的通用语言。公元前2千纪前期,从地中海东岸到伊朗高原,各国交流频繁,古巴比伦语成为通用语言。公元前2千纪后期,西亚北非地区国际交流体系形成,助推阿卡德语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国洪更《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形成与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卡德语形成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分析古代西亚通用语言形成的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救、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发发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运行,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受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4分)
28.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59年在其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开篇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的某一个历史时期,以“××的时代”为例概括一个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8月测试
历史答案
1.【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人类早期文字产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产生早期文字的地区以农业为主,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受地理环境影响,书写材料就地取材,可见生产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早期文字的创制,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各区域之间的文明存在交流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理环境有过什么样的变迁,排除C项;材料中的这些地区都以发展农业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22-前486年(波斯)。根据材料“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各行省都保留着自己的特性、风俗和法律,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可知,波斯帝国统治下的行省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且较好的保留了各个行省自己的风俗礼制,这体现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宽容,B项正确:行省保持着较天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各个行省自身的发展状况,并未涉及行省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增强了各个行省对中央的离心力,并不会加强政治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城市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其自治权利,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特许状承认市民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市民的封建赋税”可知,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为城市颁布特许状,这有利于城市自治,推动社会治理的转型,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主政体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为城市颁布特许状,有利于城市自治,与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封建法律体系的建设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欧洲)。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玉米的传入,为欧洲的城市化、商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长远来看这会进一步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影响,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传统的耕作制度被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根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
()
学中解放出来了”可知自然科学的兴起冲击了教会的神学统治,B项正确;宗教改革目的是改革教会,把人从教皇和天主教教会的束博中解放出来,但是材料主要是近代科学对于思想的解放的作用,排除A项;培根主张进行试验,笛卡尔是主张用数学来表达,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正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科学理论,揭示了自然界用新的基本法则,排除B项;启蒙运动宣传科学和理性,彰显自由平等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卢梭提倡绝对个性自由,大力宜扬人的天性、情感、兴趣和意志;强调个性体验,凭借知觉、情感与欲望,要求个人想象力的自由飞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在此强调人的个性自由,这进一步发展了启蒙思想的内涵,D项正确;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倡理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764年,英国颁布《糖税法》对进口糖苛以较高的税;《货币条例》禁止殖民地发行货币,1767年,《汤森税法》对茶、纸等商品征税,这些税收法令的颁布,无疑会增加殖民地人民的负担,同时,这些法律都是英国议会通过的,没有经过殖民地人民的同意,由此,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B项正确:这些法律都是英国为了缓解自身财政危机,加强对殖民地的剥削而制定的,并不是为了改善地方治理,排除A项;这些法律的颁布,不利于保障殖民地人民的权益,排除C项;这些法律限制了殖民地的发展,而不是鼓励民间结社成立公民团体,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可知,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的内部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统治者并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也没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并没有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神权,排除C项;夏、商、西周时期通过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来控制地方,并没有取代地域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之间互相兼职带来了事实上的机构精简,中央政府与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权力的集中,从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呈现强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体制的建立,排除B项;南宋“跨高层准政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家权力中心的下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
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演说术就是一种用以在法庭、议事会和公民大会中说服陪审员和其他听众的能力,演说家可以运用这种能力实现个人利益”“政治演说者会像“诗人’一样取悦雅典公民,以谋取私人利益”及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如公民大会、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是依靠演说来运作的,政治家通过演说取悦雅典公民,从而获得了实现个人权利的意图,说明公民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极端利己主义盛行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材料未涉及智者学派雄辩术得到完善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是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精英政治色彩浓厚”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材料“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选侯之特权、司法权、荣誉和领地不得受任何程度的侵犯”表明选侯的权力很大,这对皇权的强化是一种限制,说明在神圣罗马帝国王权强化困难重重,C项正确;通过选帝侯制度使得皇帝成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各选侯俨然是独立的王国,内部矛盾得到缓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侯的权力很大,不能说明国内封建势力减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民国初年,袁世凯认为中国政党不成熟,反对政党内阁,其意图是摆脱内阁对总统的制约,从而谋求巩固自身权力,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此举是在为复辟帝制做准备,并非为了避免内阁党争,排除B项:中国当时的潮流应该是建立民主政治,袁此举是为了专制,并没有正确认识民国国情,排除C项;袁世凯此举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利,并非关注民国的长远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民国37年就是1948年。1947-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948年3月至5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将独裁统治20年的蒋介石再次推上总统宝座。米谷的漫画《二十年江湖独角戏》借用了杭嘉湖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形式“独角戏”,塑造了一个失道寡助、孤立无援,只能用脚将皇冠举上头顶的所谓大总统形象,借以讽刺蒋介石“自封自说、自唱自演”的大总统闹剧,反映国民政府统治濒临崩溃,D项正确;漫画中的皇冠象征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而非复辟帝制,排除A项;1948年3月至5月,国民党召开“行宪国大”宜布结束“训政”,排除B项;漫画讽刺国民党独裁统治,而非反映党派纷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D项正确;门阀士族的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
除B项;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与材料所述北魏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从武昌起义后独立的省份都督身份中能清晰地看出,这些新群体在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契合了晚清自洋务运动和东南互保以来的权力下移趋势,B项正确;清末新政没有能够重塑政府的中央集权,排除A项;C项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新政并不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只是为辛亥革命准备了重要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科举中增加了新的考试方法——“口义”,说明唐朝科举考试除了笔试方法外,还增加了口试,当众提问,结束后立即宜布考试成绩,有利于高了官员时务应对能力,C项正确;唐代科举考试的创新,旨在扩大和强化统治基础,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只是手段,排除A项;“考生素质全面考查”的说法夸大化,仅仅从“口义”增加这种考试方法,不能说明注重对考生素质全面考查,排除B项;这一创新只是涉及考试方式,不能说明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廷杖与一般的刑罚不同,是一种法外之刑,其执行地点在朝堂,下令的是皇帝,执行对象是官员。明朝廷杖的发展使得君臣关系紧张,最终造成君臣间多是不以君困大事为重的意气之争,缺乏了起码的信任,而廷杖下的士大夫态度和行为也发生变化,忠君思想减弱,离心趋势加强,士林精神的逐步垮塌,是明末政治解体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制度,更不能体现吏治清明,排除A项;廷杖中占比最大的科道官并非行政官员,不能体现政务运作坚持顺承君命,排除B项。廷杖原因并非官员能力降低,排除D项。故选C项。
18、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牛津大学推行改革,其中历史学科在渗透专业化的过程中兼具了培养教俗精英和专业学者的功能。”与“自1901年起,史学成为牛津第一大学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文官制度改革的开启,社会与政府对于行政人才的要求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牛津大学逐步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调整其教学方针,为英国培养专业的行政人才与社会精英,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英国大学的历史学科教育,没有提及职业教育,排除A项:“得益于人文主义兴起”只能体现“文艺复兴以来,英国牛津大学奉行旨在培养教俗精英的博雅教育”等部分材料,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牛津大学逐步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调整其教学方针主要是为了培养行政人才与社会精英,不是为了构建了现代史学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材料信息反映英国议会改革后政党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党分肥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加大,阻碍了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凸显英国文官改革的必要性,D项正确:阻碍社会进步的是政党分肥制,议会改革后的政党政治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文官制度改革”,“政党分肥制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议会改
革推动了文官制度的确立”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故选B项。
2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蛾不质之诡谋”可知,该大臣主张变革选官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待康有为变法态度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揭示列强轻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实施选官制度改革后,留学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学堂名义选官,而不是重归学堂深造,排除B项。故选D项。
2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规定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这有利于干部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崇尚劳动,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康政建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教育,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党员干部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证明崇尚劳动的价值观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风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主桌。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系养,与家训以及教化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故选C项。
2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博罗县下辖的村里面很注重乡约的作用,地方长官也很慎重选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说明该县很重视乡约在基层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乡约与法律合流,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不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保甲制形同虚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2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十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之意即地方灵活自治的同时保有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统治,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A项;B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排除B项;材料观点在强调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并不是共治天下,排除C项。故选D项。
故选D项。
25.
【答案】(1)特点:起源时间早,沿用时间长;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文字;逐渐成为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广泛。(6分,任答3点6分)
(2)意义:促进了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助推了西亚北非国际交流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交融;推动了楔形文字的发展。
(6分,任答3点6分)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两河流域)。特点:据材料“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中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干纪下半叶,完全废止于公元1世纪左右。”可得出起源时间早,沿用时间长:据材料“约公元前2300年,阿卡德王萨尔贡征服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各城邦,并开始用楔文符号书写阿卡德语。”可得出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文字:据材料“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阿卡德文字成为近东各国书信往来中的通用的外交语言文学。”可得出逐渐成为通用语言文字:据材料“埃及法老和亚洲各国王们往来通信都是用阿卡德文字写成的,埃及王廷一定有懂阿卡德语的翻译。”可得出应用广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后期(西亚)。意义:据所学知识归纳得出可得出促进了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发展;据材料“公元前3千纪,苏美尔地区的交流仅限于城邦之间,至多扩展到伊朗高原,苏美尔语成为相关地区的通用语言。”可得出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据材料“西亚北非地区国际交流体系形成”可得出助推了西亚北非国际交流体系的形成;据所学至少得出有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交融;据材料“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中使用范围最广、一时间最长的一种楔形文字”可得出推动了模形文字的发展。
26.(1)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走向公开化;由政府主导颁布,赏罚深入民心;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种类多,内容丰富:法律为政治服务,不断更新,兼取中西: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趋势明显。(任答4点,8分)
(2)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新思想的传播;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变法图存;
;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借鉴西方的法律思想。(任答三点,6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第一不成文法,所以呈现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走向公开化:根据“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得出出政府主导颁布,赏罚深入民心;根据“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得出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完善;根据“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得出法律体系完善,种类多,内容丰富:根据“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得出法律为政治服务,不断更新,兼取中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呈现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趋势明显。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可以得出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新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统治发发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有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变法图存;根据“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得出一些有识之土的推动;借鉴西方的法律思想。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争霸;资本主义的发展;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基督教的传播。(任答2点4分)
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住答3点6分)
(2)差异: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西方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实行重商主义;中国厉行海禁政策,西方鼓励对外贸易;中国经济总体上是闭关自守的内向型,西方经济总体上是对外扩张的外向型。(任答2点4分)
28.【答案】示例1:论点:1500年前后,一个“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论述:14世纪,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最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教会的禁欲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们逐渐从宗教思昧中觉醒,发现了“人性”。
1500年前后,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状态。由于对黄金、香料的渴求和传统商路受阻的客观现实,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积极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在不断开拓海洋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更多过去未知的岛屿和世界,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逐步连
期成一个整体,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
因此,15一16世纪,既是发现人性的复兴时代,也是发现新大陆的时代。
示例2:论点:17一18世纪,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
以启蒙运动为例。
示例3:论点:17一18世纪,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为例。
示例4;论点:18世纪晚期一20世纪初,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时代
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得论点:1500年前后,一个“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论述时,主要结合所学,从1500年所处的时代,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如,可概括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等方面进行理解概括。最后总结得出15一16世纪,既是发现人性的复兴时代,也是发现新大陆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