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含解析)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班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
A.修建青藏铁路 B.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C.西藏和平解放 D.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2.到1951年10月,在全国28个省、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068个县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增加80%—90%。到1952年底,除西藏外所有的省、市、县区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体现出( )
A.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主选举出人民政府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3.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这些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背景是( )
A.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 B.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发展
C.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国家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并与斯大林谈话,主要目的是取缔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并拟定一系列的贷款和贸易协定、航空交通协定等。据此可知( )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一五”计划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C.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得到缓解 D.苏联援助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局面
5.1949年11月,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有些资本家甚至狂妄地宣称: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政0分。他们扬言,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这说明( )
A.民族资产阶级对计划经济体制不满 B.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形势严峻
C.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重道远 D.官僚资本仍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6.从1953年到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5%,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达14.6%。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C.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7.1949年至1957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共增长41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23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6%增长至1957年的4%,增幅达0.7倍以上,年平均递增率高达7%。形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①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展开
③“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阅读“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员构成”表,这种人员构成( )
类别 副主席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总人数 6 4 21
民主人士数 3 2 11
A.有利于加快民主革命的胜利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保证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
9.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
建交时间 建交国家
1970年 意大利
1971年 奥地利、比利时、冰岛
1972年 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英国、荷兰
1973年 西班牙
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善 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
10.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外交战略
1955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 两个中间地带论
1974年 “三个世界”划分论
1978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
由此可知( )
A.我国积极构建外交话语权 B.国际局势决定了外交政策
C.外交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D.外交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
1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的是( )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B.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D.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成立
12.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说“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些论述旨在( )
A.重塑和整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B.强化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
C.维护新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D.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
13.1962年,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对在“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学校,采取有步骤的方式下马的建议。几年间,高等学校由原来的845所减少到400所,学生数量减少了12万人;中学以上各级学校共精减教职工34万人。此时对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调整的目的是( )
A.扭转我国教育落后局面 B.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全面贯彻“双百”方针 D.提高中学以上学校的教学质量
14.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在原子能、火箭、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协议,“两弹一星”的研制遭遇严重困难。1961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支持。我国“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历史经验是( )
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②全国大协作,集中力量攻坚
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④雄厚的经济实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构筑起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 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改善了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 D.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16.下列不属于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历史事件的是( )
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访华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住行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变化。(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从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对我国东北城乡不断进行轰炸、扫射。10月1日,朝鲜关于中国出兵给予援助的请求传到了北京。同一天,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组成志愿军援助朝鲜的电报也发到了北京。10月2日,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摘编自杨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辱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1950年浙江省嘉兴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的目的,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6分)
(2)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1949~1956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请列举其中任意2项。 (5分)
(3)指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
继日内瓦会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万隆会议期间,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把坚持原则和灵活的外交结合起来,求同存异,积极化解矛盾,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恩来总理除了参加正式会议外,还广泛地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阐明中国政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进和加深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亚非许多国家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可以得到中国的支持和合作。万隆会议后,团结反帝成为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动员和鼓舞了亚非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到1960年,亚非地区又有28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
——摘编自顾宁等《新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外交努力。(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万隆会议的影响。(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54年发行的邮票 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人物共8000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个初稿进行了认真地讨论。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才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摘编自刘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果,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拉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C项正确。青藏铁路是在2006年通车,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西藏完成民主改革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排除B项;西藏自治区的建立是在1965年,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到1951年10月,在全国28个省、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068个县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增加80%—90%”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人民代表,体现的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时间是1954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人民政府的选举,强调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1956年,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可知,中国艺术代表团与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的友好交流,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C项正确;1960年,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政策的发展,而非双百方针的意义,排除B项;1987年,和平与发展正式被党确定为时代主题,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A
解析:新中国取消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旧条约,重新签订新的条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故选A;“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外交无关,排除B;三年经济困难是在50年代末,和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体现了两国间的外交往来,没有涉及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排除D。
5.答案:B
解析:根据“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分析可知:新中国后成立后物价飞涨“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说明此时经济形势严峻,B正确A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才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相符;C错误,材料无关三大改造;D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些资本家操控物价,经济形势严峻,但并不能说明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改答为B。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195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53年~1957年,中国工农业取得较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因此,材料中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B项正确;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各项调整,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49年至1957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都有了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开展,①③符合题意;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展开,使得农村生产力发展,这有利于农村人口的增加,与题意不符,②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经济的发展主要涉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主旨“城镇人口”不符,④错误。由此可知,①③正确,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员构成”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员中民主党派所占比例状况,这体现出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故D项正确;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故A项排除;1956年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故B项排除;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C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环境。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说明我国与西方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普遍认同”表述过于绝对,且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外交战略”可知,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个中间地带论、“三个世界”划分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中可以发现,新中国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战略,是在积极的构建外交话语权,为经济建设创建国际环境,A项正确;国际局势决定了外交政策,说法不当,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排除B项;外交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外交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说法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符合题干时间,C项正确;A项是在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在文章中反复强调团结与统一,旨在凝聚人民力量,重塑与整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价值观,A项正确。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并非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B项;这些论述旨在重塑和整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价值观,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题干所述毛泽东专著中的论述重塑和整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并非为了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62年,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对在大跃进中盲目上马的学校,采取有步骤的方式下马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
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办教育,实现各类教育的“大跃进”,特别是不顾条件开办一大批高等院校,超越生产力水平,1962年的教育规模调整正是要扭转这个问题,B项正确;调整规模不见得可以扭转教育落后局面或者提高教学质量,排除AD项;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面对苏联的技术封锁和援助中断,中国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两弹一星”的研制,这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①正确;中共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支持,这显示了全国范围内的协作和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的决策,②正确,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③不正确;当时的中国在经济上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并不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依靠全国上下的努力和协作,仍然成功研制出了“两弹一星”,④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三线建设开展前,中国的工业重心在东部,三线建设“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有利于改善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C项正确;三线建设是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没有解决农业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主要发展国防工业,这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相关,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从实际所面临的内外国情出发所开展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属于自身的探索成果,未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且此时中苏关系已然恶化,D项描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中日建交为1973年,尼克松访华为1972年,中美建交为1979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1971年,故中美建交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故选C,排除ABD。
17.答案:(1)合理解释: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爱用国货)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2)新变化: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以内地和东北地区为主转变。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迅速。
解析:(1)“合理解释”,根据材料“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原因方面是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爱用国货)以及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影响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2)“新变化”,从材料中的企业分布地区来看,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以内地和东北地区为主转变;从材料中的经济结构来看,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从材料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来看,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迅速。
18.答案:(1)目的:保家卫国。
内涵: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2)与苏联等国家建交;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3)事件:土地改革。
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农民从封建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得出保家卫国;内涵: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并结合所学得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2)结合所学“新中国的外交史实”得出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新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得出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参加了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3)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1950年浙江省嘉兴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得出土地改革。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新中国土地改革的作用”得出巩固了新生政权;农民从封建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答案:(1)外交努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求同存异,积极化解矛盾;广泛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增进相互了解。
(2)影响: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反帝;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与他们交朋友,向他们阐明中国政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增进和加深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可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据材料“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把坚持原则和灵活的外交结合起来,求同存异,积极化解矛盾,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可知,求同存异,积极化解矛盾;据材料“还广泛地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与他们交朋友”可知,广泛会见各国代表团团长,增进相互了解。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增进和加深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据材料“万隆会议后,团结反帝成为汹涌澎湃的世界潮流,动员和鼓舞了亚非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反帝;促进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据材料“到1960年,亚非地区又有28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0.答案:(1)特点: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之上开展;在苏联帮助下展开;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核心;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可知,在苏联帮助下展开;依据材料“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可知,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核心;依据材料“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知,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可知,此时国民经济已经恢复。
(2)成果:依据材料二“讨论宪法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才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解答即可。意义: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卷(B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