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 )
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
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
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
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
2.《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的刻度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B.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D.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3.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下图),所选帝王多为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这些作品的流行( )
A.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 B.反映出汉代考证之风的盛行
C.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4.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5.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6.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
A.人口增长数量 B.土地兼并程度 C.政治中心转移 D.儒学传播范围
7.属国制度在两汉时期发展完善,政府设立属国安置归顺的匈奴族等部众,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及生活、生产习惯,政治上由政府任命的属国都尉领护。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巩固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B.以经济交流为主要目的
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以因俗而治为管理特征
8.《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 )
A.反映血缘政治源远流长 B.适应集权政治的现实需要
C.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D.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9.班固认为《史记》将西汉“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贬低了大汉王朝的历史地位,况且《史记》所载西汉历史不完整,“太初以后,阙而不录”,之后褚少孙等十余家的续作,更不足观。于是班固著《汉书》。据此分析,班固著史注重( )
A.宣扬汉家之德 B.针砭时弊
C.创新史书体例 D.秉笔直书
10.汉初法律明文规定,不许对流通中的货币有所选择,否则予以处罚。但考古发掘显示,汉初市场上币制多变,不同形状、式样的货币同时流通,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亦形制无常。这表明汉初( )
A.集权体制走向衰落 B.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
11.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制。”这一政策旨在(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实现经济“大一统”
C.建立规范经济秩序 D.抑制私人商业发展
12.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 D.恢复了社会经济
13.史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侯纸”得以推广的原因在于( )
①私学产生促使大众教育发展
②造纸工艺改进和质量提高
③适应了政府发展儒学的需要
④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到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与阴山以及长城一线。而魏晋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内缩至渭河平原北部边沿致汾水中游一带。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南方经济已超越北方
C.游牧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D.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
15.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五铢钱的铸造( )
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16.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户,上者五六百家”。到文景时代,“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现象说明西汉初期( )
A.经济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 B.人地矛盾开始出现
C.大一统思想促进社会稳定 D.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携,童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政府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是与同匈奴斗争的成败相联系的。汉开发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以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而对匈奴军事上的胜利又反过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汉通西域及对西域统治的成功,使匈奴失去了对汉军事斗争的依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国势。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汉王朝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流将中原与西域维系在一起,这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汉以后,历代中原王朝都把西域视为“中国”的领土,即使处于分裂的状态,也总是力图把它统一起来。
——摘编自刘彦威《西汉王朝的边疆经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王朝开发西域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汉王朝边疆治理政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贝币不仅存在于云南,也存在于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和老挝。这显示出,云南贝币的行用,是其与南亚和东南亚的一种商业纽带。作为与这些地区贸易关系的结果,贝币被引进中国西南并成为当地流通的货币。……元代史料表明,贝进口到云南,不仅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也有的来自中国海滨,溯流而上经陆路运至云南。
——摘编自【瑞士】傅汉思:《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
材料二
法老主义扎根在每个埃及人的心中。法老主义情结是永恒的,也是不断加深。埃及人首先是法老文明的后裔,其次才是阿拉伯人。他人若煽动埃及放弃法老主义,就等同于如此教唆:“埃及啊,去摧毁你的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忘记你是谁,跟随我们吧!"不要对埃及无尽索求。无论其总部在开罗,在大马士革还是巴格达,埃及都永不可能成为阿拉伯整体的一员。
——1933年,塔哈·侯赛因在《东方杂志》撰文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云南贝币的功能,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分析埃及"永不可能成为阿拉伯整体的一员的原因,并概括二战后埃及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60年代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简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
20.【“昭君出塞”的演化与历史叙事】
时间 类型 出处 故事主要情节
东汉 史书 班固《汉书》 (1)单于自言愿婿汉氏; (2)元帝应允,赐昭君给单于; (3)单于欢喜,上书愿保边境安宁; (4)昭君生子,后从胡俗复嫁呼韩邪之子。
宋(南朝) 史书 范晔《后汉书》 (1)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2)单于来朝,元帝以宫女赐之; (3)昭君入宫后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匈奴; (4)帝见(昭君貌美)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 (5)昭君生二子,及单于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妻)。
元代 杂剧 马致远 《汉宫 秋》 (1)昭君貌美,但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其画得丑陋,独处冷宫; (2)元帝终见昭君,封为明妃,欲将毛延寿斩首; (3)毛延寿投奔单于,怂恿单于要挟汉帝献出昭君和亲; (4)匈奴强而汉弱,昭君自请和番,以息刀兵; (5)昭君不舍故国,不事二夫,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身亡; (6)元帝将毛延寿斩首,祭献明妃。
(1)根据上表中的史书,概括“昭君出塞”的主要梗概。
(2)《汉宫秋》作为文学作品,根据材料指出《汉宫秋》与史书中“昭君出塞”叙事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宫秋》创作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举制对士族门第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九品中正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出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逐渐确立其正统地位,题干中提到《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这可以看作是儒学被官方推崇和接受的一个例子,这种推崇有助于儒学在思想领域的地位提升,从而强化其正统地位,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变化是《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与单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项题干中强调的是儒学内容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而非单纯的合法性,排除C项;强调题干中提到的是《月令》原有刻度时间意义的模糊,而非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到,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这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A项正确。B项“考证之风”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对农业的重视”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奠定了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意可知,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铟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很多士人来迎接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铟之祸是指东汉末年,一批官僚、士人制造反对宦官专政的舆论而被罢官禁锢、遭受株连杀害的事件,而因“党铟之祸”遭牢狱之灾的范滂出狱后却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朝廷罢官禁锢士人是不满的,这就可以表明当时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并没有地方掌控权,谈不上失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材料表明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导致的,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整个社会的喜好没有涉及,得不出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并且决定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明喜爱西域文明,不是西域文明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但不是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图可知,西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东汉时期,豪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据所学可知,两汉的政治中心不同,西汉都城是西安,东汉定都洛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些豪强大族的控制,强迫其迁至都城附近,C项正确;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都分布在北方,两汉时期我国仍然是北方人口多于南方,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土地兼并的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的分布情况,排除B项;两汉时期,儒学的影响较大,中国很多地方都受到儒学影响,材料中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分布于儒学传播范围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可知,《史记》记载,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都与“人文始祖”黄帝有血缘关系,说明司马迁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故C项正确。尧舜时代是禅让制,不是血缘政治,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与集权政治无关,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内容不能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商品经济的发展。A.汉初集权体制并未走向衰落,故A错误;B.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故B错误;C.根据材料“汉初市场上币制多变,不同形状、式样的货币同时流通,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亦形制无常”可知,汉初市场上币制多变,不同形状、式样的货币同时流通,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亦形制无常,这表明汉初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C正确;D.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故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的经营纳入政府手中,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不是为了实现经济“大一统”和建立规范经济秩序,排除BC项;盐铁官营有助于抑制私人商业发展,但并不是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盐铁官营下,夺私有为官有,变税收为垄断,垄断权力从政治领域延伸至经济领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朝的财政汲取能力,C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盐铁官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推恩令的颁布,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排除B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造纸工艺改进和质量提高,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私学产生促使大众教育发展,也不涉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往来问题,排除①和④,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汉武帝时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向北推进,与汉武帝北击匈奴、沟通西域,推动疆域和农业文明向北扩张有关。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灭亡西晋,晋室南迁,北方出现了一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导致农牧分界线内缩。反映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A项正确;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是在唐朝中叶以后,排除B项;古代中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农耕文明并未被取代,排除C项;“战争不利于民族交融”说法过于绝对,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改革币制前,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汉武帝统一货币后,铸造的五铢钱,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汉武帝币制改革后的货币“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没有降低铸造货币的成本,排除A项;汉武帝币制改革,收回封国的铸币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有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到文景时代,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这说明“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适应了现实需要,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人地矛盾开始出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面临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标准:行为端正,以身作则:善治邦国;伏法献身;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以民为本,造福一方。原因: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汉武帝任用酷吏,加剧社会矛盾。
(2)变化:从《史记》选取诸侯国高官到《宋史》着重长期在地方任职的官吏;从《史记》侧重官员德政教化等治民政绩到《宋史》重视考核官吏,有治民政绩的官吏。影响:维护了正史《循吏传》编撰的传统与历史完整;适应了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需要;有助于鼓励官员注重实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解析: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第一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竖直廉正,无所阿避,可分析出品行端正;根据材料一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可,分析出能力过人;根据材料拒收遗鱼,可分析出轻视钱财。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选拔优秀的官员更好的治理国家;据材料一“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可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根据材料一“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以及儒家的义利观可分析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可分析出发展地方经济,仁爱为民,教化百姓。第二小问影响:依据“考课优异”可知有利于提高官员得素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调节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稳定地方上的社会秩序,依据材料二“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 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可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得生活水平;依据材料二“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干二百五十七”可知,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抚边”实绩作为条件,可以促进官员积极的治理边疆,促进边疆治理。
18.答案:(1)主要措施:三次主动出击匈奴,打败匈奴;设河西四郡,巩固边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推行屯戍政策,开发西域。(答出其中3点即可)
(2)简评: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根据材料“对匈奴军事上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三次主动出击匈奴,打败匈奴;根据材料“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可得出推行屯戍政策,开发西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设河西四郡,巩固边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根据材料“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可得出扩大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汉王朝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流将中原与西域维系在一起”可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材料“这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9.答案:(1)功能:与南亚、东南亚的商业纽带;西南的地方货币
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原因: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背景:现代化的推进;民族解放的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的努力;本土文高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3)时代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影响: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善了工业布局;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工程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小问1解析】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贝进口到云南,不仅通过西南丝绸之路,也有的来自中国海滨,溯流而上经陆路运至云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云南贝币的功能是与南亚、东南亚的商业纽带;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小问2解析】本题是原因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法老主义扎根在每个埃及人的心中。法老主义情结是永恒的,也是不断加深。埃及人首先是法老文明的后裔,其次才是阿拉伯人”可知,埃及之所以“永远不能成为阿拉伯整体的一员”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二战后埃及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首先是现代化的推进;其次是民族解放的运动的发展;第三是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的努力;最后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小问3解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 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可知新中国6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根据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影响主要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善了工业布局;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工程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答案:(1)梗概:①单于入朝;②元帝赐婚;③昭君嫁往塞外并生子。
(2)不同之处:①汉匈实力对比不同;②昭君出塞的诱因不同;③昭君个人结局不同。
背景:①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的政策;②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③宋元时期理学发展;④文学的世俗化、通俗化。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单于自言愿婿汉氏”“单于来朝,元帝以宫女赐之”可得出单于入朝;由材料“元帝应允,赐昭君给单于”“单于来朝,元帝以宫女赐之”可得出元帝赐婚;由材料“昭君生子,后从胡俗复嫁呼韩邪之子”“昭君生二子,及单于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妻)”可得出昭君嫁往塞外并生子。
(2)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匈奴强而汉弱,昭君自请和番,以息刀兵”“单于自言愿婿汉氏”“帝见(昭君貌美)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可得出汉匈实力对比不同;由材料“昭君貌美,但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其画得丑陋,独处冷宫”“单于自言愿婿汉氏”“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可得出昭君出塞的诱因不同;由材料“昭君生子,后从胡俗复嫁呼韩邪之子”“昭君生二子,及单于死,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妻)。”可得出昭君个人结局不同。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的政策;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宋元时期理学发展;文学的世俗化、通俗化等角度说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