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含答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如图为考古学者根据距今约7000年中华大地居民的炊器使用情况,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圈。这体现了( )
文化圈 地域 典型炊器图示
釜文化圈 长江流域
三足器文化圈 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
筒形罐文化圈 燕山南北地区
A.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B.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
C.中原文化具有先进性 D.成熟的青铜铸造工艺
2.在西周文献中,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被说成“勤劳于王家”,而作为王室家族总管的宰却被要求主管“王家内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庙前进行,他们往往由宰引导至周王处接受任职。这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B.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政权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D.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3.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其中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系国内首次发现。这一时期( )
A.农业产生发展 B.开始饲养家畜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
4.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由此推知,良渚文化( )
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
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民俗与宗法观念交织融合
5.中国古代有大量关于大禹治理洪水的史料记载,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上都留下了近乎相同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内容。禹治水,在广阔地域调动人力物力,打破了部落血缘纽带,这有助于( )
A.证实大禹治水的真实历史史实 B.建立超越部落关系的公共权力
C.说明夏代国家政权建立的过程 D.反映远古世界自然环境的恶化
6.在三星堆考古发掘实务中,考古学家们使用了小型直升机携带摄影设备和短波雷达设备,通过采集遗址各项数据,经过分析能够精确地反映出遗址地表形态。与此同时,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进一步扫描地表下的底层构造,通过建模呈现出地下4米左右的遗址结构。这可用来说明( )
A.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并行不悖 B.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容
C.科技手段助推考古工作新发展 D.科技手段以全面复原文物为目标
7.下图名为彩给龙纹陶盘,出土于距今4000多年的两山襄汾陶寺遗址,盘内绘有一个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盘曲的朱红色龙纹。在遗址中,这样的龙盘只在四座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是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在该陶器所处的这个时空中( )
A.审美取向追求质朴真实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C.龙已成为政治权力象征 D.栽培作物开始定居生活
8.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礼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玉琮四边雕刻良渚文化典型的兽面纹,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割的痕迹。由此推断( )
A.良渚先民玉器制作技术最为高超 B.大汶口文化较良渚文化更为先进
C.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D.良渚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分封制度
9.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及代表性成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明区域之间孤立隔绝 B.中原文化发展领先全国
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 D.南北文化发展渐趋一致
10.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将散布在周边地区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起来,与同期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文化遗存相似。该遗址( )
A.体现了当时海岱地区生产力发达 B.表明各区域间联系密切
C.例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反映考古技术取得进步
11.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该遗址的189个灰坑中发现了成堆的粟、黍和油菜的残骸,以及石铲、石斧、石镰等,此外,还发现了核桃、榛子、朴树子和鱼骨、兽骨等。由此可知,磁山文化时期( )
A.粮食作物结构完整 B.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C.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D.采猎经济占据主导
12.据《远古中华》记载,陶寺遗址中大型墓仅占1 .3%,中型墓占11. 4%,小型墓占87 .3%。这些墓在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和精致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别。这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B.宗法制度初步形成
C.政治文明趋于成熟 D.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13.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的一座4人合葬墓葬(编号M1),显现出较大规模的墓坑和丰富的随葬品,其中包括成套高柄杯、高柄豆、陶瓤等300余件陶器。如此数量陶器显然超出日常生活所需,成套陶器具有礼仪性质。这反映出当时( )
A.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B.制陶技术日益精湛
C.社会分工开始扩大 D.祭祀礼仪十分完善
14.下图为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300—4800年)郑州西山城址平面图。该图说明当时(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国家的诞生推动了社会的分工
C.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强大 D.生产力发展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15.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约前1900年)出土文物的彩绘龙纹与红山文化有关、俎刀形制与良渚文化相似、圆腹底鬲的原型可追溯至内蒙古中南的朱开沟文化。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 )
A.文化遗存满天星斗 B.阶级分化文明初现
C.中华文脉赓续融合 D.部落崛起邦国林立
16.禅让制一直以来被儒家理想化为圣人主动让贤,但近年出土的郭店简中记载“(圣人)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据此学者推断圣人并不一定是因为内在德性而自觉自愿地禅位。这说明( )
A.新材料证明了禅让制是传说 B.儒家长期错误地解读禅让制
C.出土文物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D.历史真实性取决于考古证实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根据材料一、二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入人类学上的“古人”阶段。“古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境内的古人化石和遗存较为丰富,特别重要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生存的环境差不多,周围湖泊河流和岸边浅水中生活的鱼、蚌、螺等是其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他们在打制石器时,两石对击冒出火花,或在砍砸树木时,较长时间的摩擦生热而引起燃烧,这样就导致了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这种方法,到古人时代大概已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古人阶段,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这大大加快了人类自身体质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大大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以后发展为部落联盟。部落有部落的首领,部落联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到后来,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人阶段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1)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
(2)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官员任命需要在代表宗族的宗庙前进行,而且仪式由王室家族总管引领主持,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官员任命的程序,无法说明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A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强调周王的权力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出土石制品及动物骨角化石近10000余件,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器间杂分布,其中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制铲形器”,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农业产生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远古时期人们就已开始饲养家畜,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大型建设工程规模宏大,需要众多人员共同劳动完成,据此可以推断,当时有可能存在较好的组织动员机制,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时代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没有体现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排除 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禹治水,在广阔地域调动人力物力,打破了部落血缘纽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在广阔的地域调动人力、物力,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部落血缘纽带,建立超越部落关系的公共权力,B项正确。大禹治水的过程有利于国家的建立,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夏代建立,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重点不在于反映古代恶劣的自然环境,排除。
6.答案:C
解析:考查科技在文化遗产发掘中的作用。根据材料“小型直升机携带摄影设备和短波雷达设备”“经过分析能够精确地反映出遗址地表形态”“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进一步扫描地表下的底层构造,通过建模呈现地下4米左右的遗址结构”可知,科技手段有利于考古工作的开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遗产的利用,故排除A项;“丰富了”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技手段的目标,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这样的龙盘只在四座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是王室使用的礼仪用品”可知,彩绘龙纹的陶器只在大型墓葬中各出土一件,大型墓葬的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应属于“王室”,而只有“王室”才能使用彩绘龙纹,说明此时期龙已成为政治权力象征,C项正确;据材料“盘内绘有一个长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口中还吐出了一条类似禾苗形象的舌头”可知,该遗址发现的彩绘龙纹并不真实,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时期尚未产生华夏认同,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作物,并逐渐定居,材料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近顶端的一侧阴刻有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的日月纹,器身局部残留有切割的痕迹”可得出良渚与大汶口在文化上有相通相似之处,说明当时区域文化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C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有分封制,排除D。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由图片中主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区域及代表性成就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分布广泛等特征,C项正确;A项中“孤立隔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不同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排除B项;D项中“渐趋一致”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与同期华中乃至华南地区文化遗存相似”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存在相似,体现了一体的特点;而这些文化遗存是在不同地区,又体现了多元的特点,所以这一遗址例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当时海岱地区生产力发达,排除A项各文化遗存之间虽然存在相似之处,但并不能说明联系密切,排除B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文化遗存的特点,和考古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粮食作物与农业生产工具,这说明当时原始农业已经出现,故选B项,磁山文化时期,粮食作物结构并不完整,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无法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故排除C项;“核桃、榛子、朴树子和鱼骨、兽骨”可以说明当时采集和渔猎仍是磁山先民的重要食物获取方式,但不足以证明采猎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陶寺文化遗存陶寺遗址中的大、中、小型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有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A项正确;宗法制度形成于夏朝,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墓葬区别,与政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部落间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郑州西山城内有墓葬、防御工事外环壕和内环壕,这说明当时需要组织和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完成城市防御工程的修建,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依然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为基本单位,并没有完全按照区域划分,所以地缘政治并未取代血缘政治,排除A项;题干信息无法看出国家诞生和社会的分工,排除B项;题干虽然有墓葬,但无法判断墓葬的差异,也就无法看出是否出现贫富分化,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内蒙古中南的朱开沟文化相似,这反映出当时多种文化已有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化的融合,文化遗存满天星斗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文物与其他文化的相似性,部落崛起邦国林立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郭店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以往认知的怀疑,便有了新的推测,说明出土文物可以丰富历史认知,C项正确。新材料的发现只是让学者进行推断与猜测,并没有确切证明禅让制是传说,排除A项;现代学者仅仅是根据出土文物进行了推断,不能说明儒家的解读一定错误,排除B项;历史真实性的确定有多种方式,“取决于”考古证实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7.答案:(1)机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
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的周人统治范围;传播了周文件;稳定政治秩序等。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1)第一小问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得出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8.答案:(1)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懂得人工取火;实行族外婚;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
(2)新变化: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磨制石器;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出现贫富分化。
解析:(1)状况:根据材料“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可归纳出使用打制石器;根据材料“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可归纳出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根据材料“这样就导致了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可归纳出懂得人工取火;根据材料“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可归纳出实行族外婚;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可归纳出生产力水平低下;从劳动方式看,可归纳出共同劳动。
(2)变化:根据材料“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可归纳出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从生产工具变化来看,可归纳出使用磨制石器;根据材料“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以后发展为部落联盟”可归纳出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根据材料“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可归纳出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及出现贫富分化。
19.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解析:(1)根据材料“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杭州附近”可概括出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根据材料“高等级贵族墓”可概括出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根据材料“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概括出规模大,数量多;根据材料“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概括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结合所学从学术价值和提供了重要史料等方面作答即可。
20、
(1)答案:分类1:出土文献,《郭店楚简》;传世文献,《竹书纪年》《史记》。(如回答《竹书纪年》为出土文献亦可)分类2:简牍史料,《郭店楚简》;史书,《竹书纪年》《史记》。异同:以上史料都记载了舜继承了尧的首领之位。然而《郭店楚简》《史记》认为舜继承尧位体现了以天下利益为重、选贤举能的禅让制,《竹书纪年》认为尧舜之间不存在禅让,而是权力争夺。
(2)答案:禅让说体现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民主传统,符合历史实际。禅让说符合儒家厚古薄今和民本的价值取向,随着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禅让说成为主流说法。禅让说宣传正面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容易为社会接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