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4-2025学年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金世宗时期,先后创立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和女真太学,学生都使用女真文儒家经典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女真进士科,正式确立了女真、汉人分科取士的制度。世宗特“以女真字《孝经》,分赐护卫亲军”学习。据此可知,金世宗的改革意在( )
A.推动女真族全面汉化 B.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C.提高女真官员的文化素质 D.沿袭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
2.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国家政令的传递
②民族之间的交融
③元朝的有效统治
④经济重心的南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元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大明一统志·图叙》则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时人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元代行省具有双重性质 B.行省本质上是中央机构
C.中书省有效统治范围小 D.元朝官僚机构设置混乱
4.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以上变化说明金朝( )
A.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 B.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
C.法治建设达到先进水平 D.社会发展与宋朝完全相同
5.中国某朝依照“因俗而治”的原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朝是( )
A.金朝 B.辽朝 C.西夏 D.北魏
6.《金史》载:“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到1138年,实行“天眷新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同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从而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据此可以说明( )
A.单一的汉官制度导致了金朝逐渐衰落
B.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加速封建化进程
C.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彻底废除
D.封建君主集权在金朝达到了新的高峰
7.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8.井田制被看作上古的理想王道,复井田的呼声在宋代很高。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李覯也提出限制私人占有土地,“各有顷数,不得过制”。这些呼声( )
A.反映出宋儒思想复古守旧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体现了士人的济世安民情怀 D.推动政府实行抑制兼并政策
9.下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 )
A.肯定辽“蕃汉分治” 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
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 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10.《辽史》载:“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官制体现( )
A.行政区划的混乱 B.等级分化的严重
C.统治危机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点
11.观察下列两幅地图,其反映的历史主要特征( )
A.中国疆域基本定型 B.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D.封建社会走向顶峰
12.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融合区域文化是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前提
B.行政区划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交流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推动了行省制度的实行
D.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3.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 )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14.宋元时期,因抵抗契丹、防御西夏,“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人所熟知。到了清代,嘉庆帝命人对故事里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并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影响巨大
15.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兼顾集权与效率 B.造成了国家分裂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不利于地方稳定
16.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二、材料题
17.这是一个在草的世界中导入禾的系统的创举。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负责处理定居人口特别是汉族人的事务。这一创举出现于( )
A.宋 B.辽 C.元 D.明
18.【少数民族文化】
材料一
这枚银币(如上图),很像古代流通的铜钱,只是体积略大,正面有四个很像汉字的文字,有学者考释认为写的是“天朝万顺”四个字。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这枚辽代银币上铭刻的是契丹大字。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银币背面刻有契丹小字,专家译为“天地契丹,万世永顺”。但这枚银币并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所谓的“压胜钱”(注;压制邪魔,取得胜利)。这枚银币是全国最早发现的辽代大字银币,为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学,钱币学以及辽代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
——摘编自《国宝档案》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辽代银币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说明少数民族文字有何共通之处?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少数民族文字的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辽宋夏金时期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民族加速交融的时期。辽朝耶律德光曾下令,“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并要求辽政府各级官员“劝农桑、教纺绩”,以此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文化上,辽朝统治者任用汉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契丹文字,并用契丹文字翻译了《贞观政要》《五代史》等著作和大量儒家经典。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清代前中期,中央政府注重对边疆的治理。第一,从观念上看,它承认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用中华固有的道德主义来看待边疆的民族,对边疆和内地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一种文化边疆意识。同时,针对西藏、青海、蒙古、新疆等地区,通过制定诸如善后章程之类具有较强的“自治权”的单行法规或基本法,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第二,在实践中,在确认民族性和实行相对自治的基础上,还强调边疆民族参与本民族政治的思想。这种体制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参与式的“自治”,即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之中,把其行政活动置于国家法律之下,并在此前提下让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各种行政、法律事务。
——摘编自冯建勇《构建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辽朝统治者推动民族交融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世宗完颜瘫(1123—1189)即位之初,多次将参与纂修《辽史》的史官召入宫中,“讲论古今及时政利害,或至夜半”。世宗认为前代史书详备,而金代《实录》太简略,因此大定年间(1161—1189年)先后完成《太宗实录》《審宗实录》《熙宗实录》的编修。……他曾对宰臣说:“海陵(完颜亮,金世宗前任君主)时,记注皆不完。人君善恶,为万世劝诫,记注遗逸,后世何观?”……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世宗对宰臣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所加也。”海陵王被絨后,世宗为帝,他“禁近能暴海陵垫恶者,辆得美什,故当时史官修实录多所附会”。但世宗提倡实录史学,从开边政策、继承先祖传统、信任人臣以及注意处理内部关系等方面对继承人进行全面培养,并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定之治”局面的出现均与此有所关联。
——摘编自吴怀棋《金世宗时期的史学和大定之治》
(1)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重视史学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金世宗重视史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主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先后创立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和女真太学,学生都使用女真文儒家经典的教材。 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女真进士科,正式确立了女真、汉人分科取士的制度。”可得出金世宗通过兴办教育,创新考试制度,推动社会重学之风,从而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 “全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 改革并不是针对儒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宋代政策的沿袭,也不是改革的目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交通发达,便于国家政令的传递,同时便于各地人口的流动,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进而维护元朝的有效统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与“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确实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中央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A项正确;行省本质上是地方机构,不是中央机构,排除B项;中书省直接有效统治范围为“腹里”地区,主要包括了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中书省有效统治范围小”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元朝官僚机构设置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A
解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而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由此表明,金朝在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故选A项;金朝并没有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而是在保留本朝旧制的基础上,兼采隋唐、辽宋的制度,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金朝法律制度的变化,而不是法治建设的水平,故排除C项;金朝社会发展与宋朝完全相同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辽的政治制度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题干中的“契丹”不符。故A选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朝的统治者依照“因俗而治”的原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因此,题干中所说的“该朝”是辽朝。故B选项正确;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与题干中的“契丹”不符。故C选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与题干中的“契丹”不符。故D选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选择B:据材料可知,1138年金朝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制定礼仪,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体现了金朝封建化进程加速。排除A:材料未体现金朝全面实行汉官制度后的发展状况,且实行汉官制度并非其衰落的根源。排除C:全面实行汉官制度,不代表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被彻底废除,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君主集权强化表现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材料主旨与加强君主集权关联不大。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当时部分家庭成员中,丈夫及其妻子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可得出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且这部分家庭夫妻的民族类别组合比较多,结合所学可得出,这说明多个少数民族处于杂居状态,相互通婚比较方便和普遍,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体现以哪个民族的文化为主体,故材料不能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通婚,不能说明民族习俗是否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A项,宋代儒家思想融合佛、道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并非复古守旧。故A项错误。B项,并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而商品经济强调产品的交换,因此这些呼声并未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故B项错误。C项,材料“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的大致意思治理天下如果不采用井田制,那么天下无法太平,周朝治理国家的方式就是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因此张载希望恢复井田,将天下的士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危机,“复井田”等主张反映出士大夫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体现了士人的济世安民情怀。故C项正确。D项,北宋政府总体上推行的是不抑兼并政策。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表明,在辽朝中央机构北面官体系中,南大王院受南枢密院管理,而小说《天龙八部》却让南院枢密使辅佐南大王院的楚王萧峰,这显然是小说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D项正确;材料仅阐释了辽北面官的情况,并未涉及南面官,不能体现对辽“蕃汉分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B项;小说并非真实地再现辽朝历史的信息,而是对辽朝官制有一定误读,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南北面官制并非地方制度,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并非等级分化,排除B项;因俗而治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故D项正确。故选:D。
11.答案:C
解析:通过对左右两图的比较,可以得出由政权并立的宋朝到大一统的清朝反映了国家有分裂走向统一,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多元一体。选项A、B、D均不符合材料。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汉中地区由巴蜀故地划入西北关中后经过发展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促进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个地方归入另一个行政区划后对该行政区划的文化认同,没有强调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重要前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等信息可知,是行省制度的实行推动区域文化认同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实行有利于推动中央对地方的加强,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并将原来的都城损毁,将金朝贵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迁至内地,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故选A项;女真各部走向统一是金朝建立之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宋元时期,人们对宋辽、宋夏战争,更多地战争宋朝抗击的角度歌颂,说明这时还没有将契丹、西夏纳入中华民族整体考虑,到了清朝时期,人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说明此时人们已经将契丹等少数民族放入中华民族整体考虑,这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和清朝对待宋辽等战争评价不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关联性,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史实,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应该是在清朝雍正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待宋辽战争的评价不同主要放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朝(中国)。据材料“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及所学可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体现地方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行省制兼厂集权和效率,A项正确: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项;行省制有利于地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金的统治者灭亡辽政权之后,依据继承辽政权之正统的理论和思想,而自称“正统”,到了金熙宗时期,又不以继承属于夷狄的辽政权的半壁江山的“正统”,重新塑造金政权的“中国正统”形象,受到了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正统”思想并不是女真文化特色,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排除A项;根据“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可知,以往辽宋交往对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宋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北面官负责管理草原游牧地区的部落事务,而南面官主要仿制唐朝制度设立”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辽代创立的南北面官制度,B项正确; AC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
18.答案:(1)历史信息:①辽代借鉴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或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②辽代银币的制作既承袭了中原汉钱的特点,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2)共通之处:在汉字基础上创制。认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解析:(1)据材料一“正面有四个很像汉字的文字,有学者考释认为写的是‘天朝万顺’四个字”可得辽代借鉴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据材料一“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银币背面刻有契丹小字,专家译为‘天地契丹,万世永顺’”可得辽代银币的制作既承袭了中原汉钱的特点,又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等信息。
(2)第一小问共通之处,从图二可以看出,无论是女真文还是西夏文化,其书写均和汉字类似,可见它们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第二小问认识,材料二里的三种文字均是在汉字基础上进行创制,可见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等。
19.答案:(1)措施:实行南北面官制;保护农耕经济的发展;创造契丹文字,传播儒家文化。
(2)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依法管理;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参与治理。影响: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解析:(1)措施:从辽朝的政治制度分析,得出实行南北面官制;依据材料“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得出保护农耕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辽朝统治者任用汉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契丹文字”,得出创造契丹文字,传播儒家文化。
(2)特点:依据材料“它承认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依据材料“单行法规或基本法”,得出依法管理;依据材料“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之中”,得出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参与治理。影响:从民族交流分析,得出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从对中国版图的影响分析,得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从民族凝聚力分析,得出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20.答案:(1)表现:亲近史官(重用史学人才);运用国家力量完善帝王实录编修;推崇历史的借鉴作用(推崇《资治通鉴》的史学追求);将历史经验教训活用于继承人培养和宋金关系处理上。
(2)简评:提高了金朝官修史书的水准;启发了金世宗的治国理政选择;有利于宋金文化交流和金朝统治的封建化;助推了“大定之治”的出现;其通过贬抑海陵王来自我标榜的倾向导致史书部分记载失实,不利于史学的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金世宗对史学的重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第(1)问,关于"表现”,提取材料信息,可按照金世宗对史学人才的态度、史料整理(史书编写)的关注、史学观念的推崇以及历史经验教训的运用等角度加以概括。第(2)问,关于“简评影响”,可一分为二展开作答,积极方面,可从对史学的影响、政治统治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消极方面,结合材料中金世宗即位时的特殊政治环境以及金世宗对历史话语权的操纵,可对官方史书编修的消极作用等角度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时训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