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博雅培文学校高中部第一次周测
高二历史试题卷
考试形式:闭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4·承德高二检测)《尚书·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言,如对政事有疑问,在询问卿士和卜筮的同时,还要“谋及庶人”。这表明当时 ( )
A.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B.民本思想影响决策
C.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D.治理蕴含原始民主
2.商代,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周代因袭了这个传统,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表明商周时期 ( )
A.国家治理体系宗法色彩浓厚
B.集权体制趋于完善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官僚政治有所发展
3.郡县制之下,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如柳宗元所说:“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这表明郡县制的实行 ( )
A.减少了吏治腐败的发生
B.彰显了秦律的赏罚分明
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4.(2024·郑州高二检测)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宰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5.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唐太宗这一要求意在 ( )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强化君主权力
6.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7.(2023·无锡高二检测)有学者认为,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的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朝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由此可知 ( )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
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
8.(2023·岳阳高二检测)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 ( )
A.公民大会掌控最高权力
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
C.间接民主制存在着弊端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9.(2023·承德高二检测)古代雅典鼓励公民充当公共利益诉讼的起诉者,被告若被判有罪,受到罚款或财产充公的处罚,原告可以获得罚款的一部分作为奖励。这一举措旨在 ( )
A.强化对执政者的监督
B.维护公民的正当利益
C.培育公民的城邦意识
D.打破政治垄断的局面
10.(2024·合肥高二检测)通过斗争,所有罗马公民在法律面前已经完全平等,由于平民和贵族可以通婚,相互融合的贵族家族和平民家族逐渐形成新的元老院贵族,他们主导着政府。但是,“罗马共和国并没有成为民主政体”,这是因为 ( )
A.民主与共和不能同时并存
B.罗马法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C.平民无法成为元老院贵族
D.贵族是共和国政府的主导
11.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 )
A.三权分立
B.共和主义
C.君民共主
D.中庸折中
12.(2024·广州高二检测)公元800年,法兰克的查理曼出兵意大利拯救被罗马贵族囚禁的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查理曼加冕,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802年,查理曼在亚琛召开的帝国会议上颁布法令,要求所有封臣,无论是世俗的还是教会的都要以“恺撒之名”重新对他宣誓效忠。这说明当时 ( )
A.政教合一局面开始形成
B.世俗王权高于基督教权
C.查理曼重建了罗马帝国
D.教权世俗王权长期并立
13.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 )
A.首创政党政治先例 B.国王权力被取缔
C.体制在传承中创新 D.首创了议会制度
14.下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 )
A.展现广大民众参政意识高涨
B.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C.讽刺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D.肯定了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
15.下表为民国初期的部分立法组织,据此可知当时 ( )
名称 召开日期 说明
临时参议院 1912年1月 在南京召开,后迁到北京,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届国会 第一次会议 1913年4月 袁世凯为取代国会而召集,开始时称政治会议
第一届国会 第二次会议 1916年8月 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张勋复辟过程中解散
A.民主共和已是人心所向
B.国家治理理念发生变化
C.民国政府重视依法治国
D.民权主义思想已经实现
16.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有成立和废除立法、公布法律、任免官员、宣告和战、统帅军队、缔废条约、宣布戒严等权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C.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D.独裁统治迹象明显
17.(2024·沈阳高二检测)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中,各地发明了很多有特色的投票方法,如“背箱法”“投豆法”“烧洞法”等。这些投票方法的发明 ( )
A.促进边区民主政权建设
B.增强广大民众政治觉悟
C.反映民主选举的广泛性
D.开创政治协商制度先河
18.1940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强调: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 )
A.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意在维护工农民主政权
19.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 )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 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
20.“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21.北宋节度使在权力方面比唐朝时小,但职衔更高、待遇更丰厚,如宰相带节度使职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节度使作为荣誉被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被授予那些在边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将领。据此可知, 北宋节度使的设置( )
A.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B.利于提高中央权威
C.位高权重威胁中央 D.利于巩固北宋统治
22.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这反映了明朝初期( )
A.地方行政的宗旨与前代无异 B.地方权力间形成了相互制衡
C.布政使掌握着一省全部权力 D.行省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3.古代雅典城邦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机构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
A.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B.执政官数量不同
C.古代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D.古代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24.古代斯巴达的监察官代表平民阶层,政治地位与国王、元老院平等,其职权以监察和司法权为主,与以军事、宗教权力为主的国王和以立法为主的元老院有很大的区别。这反映出监察官的设置( )
A.推进了斯巴达的政治分权 B.确保了斯巴达司法的公正
C.保证各阶级参与国家政治 D.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25.《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此书开篇就提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法( )
A.超越了罗马经济发展水平 B.实现了罗马的公平与正义
C.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 D.质疑道德的约束力
26.《十二铜表法》有专门针对“叛国罪”的条款,法律规定:“对叛逆者的诉讼应永远保持其效力。”这一条款( )
A.体现了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B.激发了罗马帝国臣民的爱国热情
C.有利于维护罗马国家的整体利益 D.限制了罗马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
2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显著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上述条文( )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来维护共和
28.1923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吾党欲求真正之成功……要靠党员的成功,不专靠军队的成功”,“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 )
A.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B.创立革命政党,推进民主革命
C.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两党合作 D.组建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
29.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其颁布( )
A.建立了边区苏维埃政权 B.落实了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是对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探索 D.旨在团结民主力量赢得解放战争
30.西汉时期太尉一职长期空缺,只在遇到重大征伐事件时才授予某人。监察百官、专治大狱的侍御史也是随事而设,废置不定。这类现象( )
A.降低了官府的办事效率 B.源于军事行动保密的需要
C.保证了丞相权力的集中 D.有利皇权独尊地位的巩固
31.明崇祯年间,曾在内直房工作的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炤 (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略为改正。”据此分析可知,明朝( )
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 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
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 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
3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3.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的行为斥责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中蕴含民主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3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3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赋予了工业资产阶级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1867年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上层获得了选举权;1884年英国第三次议会改革赋予了农业工人选举权。上述材料说明( )
A.英国逐渐实现了全部公民享有选举权 B.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丧失
C.英国逐渐消除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D.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36.16世纪中叶,某次改革提出:除非另有许可,僧侣必须立刻返回修道院,所有随意游荡的僧侣都将遭逮捕;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职的官员提供献金,教会所有部门必须减少开支;任命圣职时,如涉及买卖嫌疑,一律禁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罗马教廷的权威被打破,世俗权力强化
B.英国国王对罗马教会不满,限制教会活动
C.法国国王不愿受教会控制,禁止宗教发展
D.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强化教会,清除异端
37.“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 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步( )
A.依次称为训政、军政、宪政 B.明确以三权分立为目标
C.以人民实施地方自治为基础 D.都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
38.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 “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 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团结民主力量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39.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地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
C.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40.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这表明《大宪章》( )
A. 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B. 注重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C. 使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 为近代公民权观念奠定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41.(本题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完善的简要进程。
英国 ①1688年“光荣革命”后,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④18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使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1804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并制定拿破仑宪法; ④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⑤1848年、1852年、1870年分别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⑥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制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企业家阶层的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国民没有选举权的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了。结果,各地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请愿运动此起彼伏。1832年6月,英国的议会改革法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经由这样一种相对和平和渐进的演变过程,英国的宪政民主政制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起来。……1726年,孟德斯鸠在欧洲各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旅游。尤其在英国18个月的考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影响甚大。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自韦森《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英法两国代议制形成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共同原因。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2分)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在鼎盛时期的治理体制
王朝 治理体制
秦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
西汉 逐渐统一为郡县制(边疆地区:设郡,郡以下设置道和属国,分封其首领,因俗而治。)
东汉 郡县制(边疆地区的治理与西汉大致相同)
西晋 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
隋 郡县制(偏向于中央垂直管理。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废诸州总管府,集地方兵权于中央,郡县微弱,无力对付地方叛乱。)
唐 郡县制(边疆地区设羁縻府、州、县,册封其首领,令其自行管理)
北宋 中央垂直管理与郡县制相结合(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峒,授予官爵,令其自行管理)
元 郡县制与间接统治并行(边疆地区设置土司,任用土官,允许世袭)
明 逐渐形成统一的郡县制(边疆地区沿袭元代“土司制”)
清 郡县制(边疆地区:清初,沿袭明代土司制;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与历史证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制的认识。
1-5DADCC 6-10DDDCD 11-15BBCBB 16-20DABAC 21-25DAAAC 26-30CDCCD 31-35ACBCD 36-40ADCDD
41.答案:
(1)特点英国:①经历相对和平的改革渐进历程;②斗争和妥协相结合。(2分)
法国:①伴随不断的革命历程,政权不断更迭;②共和派与保皇派反复较量,共和道路曲折艰难。(2分)
(2)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人民群众的斗争;③启蒙运动的推动(4分)
42【答案】(1)中央集权总体上不断增强;中央集权增强的过程呈现曲折性;制度发展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共存;注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现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理念;注重集权与分权结合。 (6分)
(2)中央集权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国家的治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应该注重制度的创新;因地制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过于强调分权制衡容易造成效率的低下;过于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6分)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 10 - 页,共 10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4-2025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